《河流和湖泊》教學案例
一、教學設計(課堂實錄)二、案例分析
一、《河流和湖泊》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學會搜集并運用地圖與統計資料說明中國河流、湖泊的基本情況;
2、 通過地圖、噴鼻息和資料的分析,能夠解釋黃河各段產生災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能夠初步提出長江各段河流開發利用的方向與措施;
3、 逐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人地協調觀念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教學重點:
1、中國河流、湖泊的基本情況;
2、黃河各段產生災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長江各段河流開發利用的方向與措施;
教學難點:
1、黃河各段產生災害的原因;長江各段河流開發利用的方向;
2、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人地協調觀念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略)
第二課時
一、復習:分層次提問學生。
1、內流河、外流河的特征是什么?
2、我國南北河流流量年變化呈現什么特點?
3、什么是河流汛期?研究河流汛期有什么意義?
二、預習:學生閱讀“黃河的治理”。
1、任務1:黃河的憂患主要是什么?
2、任務2:如何治理黃河憂患?
三、研習:
1、指導學生讀圖2.32黃河流域水系,然后請學生說說自己掌握了什么內容。
①、發源地:巴顏喀拉山、約古宗列曲
②、干流形態:“幾”字形
③、干流流經的省級行政區: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山西、陜西、河南、山東
④、注入的海洋:渤海
⑤、上、中、下游各段:河口、孟津
2、指導學生讀圖2.33黃河干流泥沙沿途變化,然后請學生說說自己掌握了什么內容。
①、黃河在流經哪個地段產生泥沙最多?
中游。
②、黃河中游為什么會產生這么多泥沙?
自然原因:黃土高原土質疏松、雨水集中(多暴雨)
人為原因:植被破壞嚴重、過度放牧、濫砍濫伐等造成水土流失
③、學生談談如何治理。
可以提示學生針對人為原因不回答。
3、指導學生讀圖2.34歷史上黃河下游泛濫范圍,然后請學生說說自己掌握了什么內容。
①、黃河下游有什么特點?
下游為華北平原,河道變寬、坡度變緩、水流速減慢。
②、黃河下游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什么?
形成的“地上河”。
③、黃河下游如何治理?
加固大堤、疏浚河道
4、教師補充介紹上游治理情況:
上游因氣候變暖、過度墾荒、過度放牧、濫砍濫伐等,也存在水土流失問題;還有工農業用水量增大,造成河流上游缺水、斷流、污染等現象。
治理措施:植樹種草、退耕還林、退耕還草、合理布局工農業等。
5、結合“閱讀材料”,教育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人地協調觀念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6、總結本節課。
四、練習:
1、繪制黃河流域圖;
2、完成課本中“活動”內容。
3、教師評價作業。
五、作業:完成填充圖冊相關作業。
第三課時(略)
二、案例分析
本節課的整體教學思路是:復習-預習-研習-練習。
安排“復習”,是因為“溫幫而知新”,特別是地理學科,每周只有兩課時,往往讓學生忽視它的存在,做好復習,不僅是提醒舊知,還能導入新知。安排“預習”,是因為現在地理還不是中考科目,學生、家長不重視這一學科,課余要求學生預習,學生是不會預習的,為了提高實效性,在課堂上安排“預習”,非常必要。“研習”部分,主要引導學生自己歸納知識,教師進行糾正、拓展、引申。課堂練習能及時反饋教學成果,在課堂上擠出時間“練習”,務求教學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