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和湖泊》教學案例(精選2篇)
《河流和湖泊》教學案例 篇1
二、案例分析
一、《河流和湖泊》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學會搜集并運用地圖與統計資料說明中國河流、湖泊的基本情況;
2、 通過地圖、噴鼻息和資料的分析,能夠解釋黃河各段產生災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能夠初步提出長江各段河流開發利用的方向與措施;
3、 逐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人地協調觀念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教學重點:
1、中國河流、湖泊的基本情況;
2、黃河各段產生災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長江各段河流開發利用的方向與措施;
教學難點:
1、黃河各段產生災害的原因;長江各段河流開發利用的方向;
2、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人地協調觀念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略)
第二課時
一、復習:分層次提問學生。
1、內流河、外流河的特征是什么?
2、我國南北河流流量年變化呈現什么特點?
3、什么是河流汛期?研究河流汛期有什么意義?
二、預習:學生閱讀“黃河的治理”。
1、任務1:黃河的憂患主要是什么?
2、任務2:如何治理黃河憂患?
三、研習:
1、指導學生讀圖2.32黃河流域水系,然后請學生說說自己掌握了什么內容。
①、發源地:巴顏喀拉山、約古宗列曲
②、干流形態:“幾”字形
③、干流流經的省級行政區: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山西、陜西、河南、山東
④、注入的海洋:渤海
⑤、上、中、下游各段:河口、孟津
2、指導學生讀圖2.33黃河干流泥沙沿途變化,然后請學生說說自己掌握了什么內容。
①、黃河在流經哪個地段產生泥沙最多?
中游。
②、黃河中游為什么會產生這么多泥沙?
自然原因:黃土高原土質疏松、雨水集中(多暴雨)
人為原因:植被破壞嚴重、過度放牧、濫砍濫伐等造成水土流失
③、學生談談如何治理。
可以提示學生針對人為原因不回答。
3、指導學生讀圖2.34歷史上黃河下游泛濫范圍,然后請學生說說自己掌握了什么內容。
①、黃河下游有什么特點?
下游為華北平原,河道變寬、坡度變緩、水流速減慢。
②、黃河下游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什么?
形成的“地上河”。
③、黃河下游如何治理?
加固大堤、疏浚河道
4、教師補充介紹上游治理情況:
上游因氣候變暖、過度墾荒、過度放牧、濫砍濫伐等,也存在水土流失問題;還有工農業用水量增大,造成河流上游缺水、斷流、污染等現象。
治理措施:植樹種草、退耕還林、退耕還草、合理布局工農業等。
5、結合“閱讀材料”,教育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人地協調觀念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6、總結本節課。
四、練習:
1、繪制黃河流域圖;
2、完成課本中“活動”內容。
3、教師評價作業。
五、作業:完成填充圖冊相關作業。
第三課時(略)
二、案例分析
本節課的整體教學思路是:復習-預習-研習-練習。
安排“復習”,是因為“溫幫而知新”,特別是地理學科,每周只有兩課時,往往讓學生忽視它的存在,做好復習,不僅是提醒舊知,還能導入新知。安排“預習”,是因為現在地理還不是中考科目,學生、家長不重視這一學科,課余要求學生預習,學生是不會預習的,為了提高實效性,在課堂上安排“預習”,非常必要。“研習”部分,主要引導學生自己歸納知識,教師進行糾正、拓展、引申。課堂練習能及時反饋教學成果,在課堂上擠出時間“練習”,務求教學實效。
整個教學過程是依照上述思路進行的。
從教學設計看,備課比較充分,注意安排好學生活動步驟、活動內容、活動方式;教學重點、難點明確。從教學過程看,每一步驟,突出學生主體作用,教師處在引導地位;由中游教學作為起始,突出教學重點、難點,好讓學生把握“黃河的治理”這一主題;補充上游的治理的內容,安排在后,與對學生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緊密結合,教學處理巧妙;抓住地圖教學,突出學科特點。從教學效果看,學生完成“活動”內容較好,繪制“黃河流域水系”圖基本符合要求(形態明晰、河口和孟津標注準確、各省級行政區位置基本正確)。從學情看,這個班級學生整體成績要好一點,理解力強一點,所以在活動過程中消耗的時間較少。
教法探討基本符合學生實際和農村地理學科教學現狀。
“復習-預習-研習-練習”這“四習”教法,是在地理學科教學現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教學實踐的產物,特別是課內預習,有效地解決學生自主“研習”前提問題。
存在問題:有關黃河的視頻沒有,直觀性未能充分挖掘;“四習”教法需要理論支持,也有待進一步探索。
《河流和湖泊》教學案例 篇2
各位領導、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要為大家講的課選自人教版教材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河流和湖泊》,在講授新課之前,我先就我對本節課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方法的選擇、重點難點的確立等方面的內容作簡單的說明。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水資源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它孕育和維持著地球上的全部生命。在當今世界上,很多國家、地區、城市都存在著嚴重的水危機,水的問題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河流、湖泊是人類重要的水源地。我國是一個河湖眾多的國家,豐富的河流和湖泊,既給我們提供了灌溉、航運、旅游之便利,又蘊藏著豐富的水產、水力資源,但是,在我國因為各地自然環境的差異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河流湖泊表現出來的問題也大不相同。所以了解我國河流的分布情況,認識河流、湖泊的水文特征,對抵御各類自然災害,實現人地和諧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教學內容
本節的教學內容從結構上可以分為四個部分,即眾多的河流、湖泊、黃河和長江。從知識體系的設置來看,前兩個知識點是從總體上研究我國河流湖泊的基本狀況,而黃河、長江是我國最重要,對我國影響最大的兩條河流,教材也專門設置一定的篇幅加以介紹。
在眾多的河流中,教材從活動入手,借助我國外流區、內流區分布圖,讓學生明確外流河、內流河、外流區、內流區的概念,認識我國一些主要河流的空間分布狀況,并在讀圖過程中,認識外流區、內流區的分布特點。教材把內流河、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和內部差異作為一個重點內容講述,意在讓學生掌握我國河流的水文特征,以便更好地了解河流、利用河流,為生產生活服務。此外教材還補充了典型內流河——塔里木河的閱讀材料,意在加深學生對內流河的認識,并了解在干旱地區如何協調水與人類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除了對天然河流研究外,教材也提到了京杭運河這樣典型的人工河,讓學生了解人類在生產生活中對自然的改造、利用,也滲透著愛國主義教育。
關于湖泊,教材沒有濃墨重彩的介紹,而是通過學習活動和補充閱讀材料,了解我國湖泊的分布情況,并探究湖泊對河流和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對于黃河、長江這兩部分教學內容,由于教學環節的設置的影響,在這里就不加以分析了。
3、我對教材的處理
明確了教學的地位、作用和教材的內容體系后,我結合自身的業務素養、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環境的特點等條件,對教材進行如下的處理:
1)確立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在地圖上找出我國主要的河流,并說出長江黃河的概況。我覺得這個標準是對學生的最低要求。為了更好地掌握河流、湖泊情況,辨析各自然要素對河流湖泊的影響,探究河流湖泊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培養學生的讀圖、用圖能力,我決定在本次教學活動中,確定下面這樣的學習目標和教學的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我國主要河流湖泊的基本狀況。
2、在地圖上能描述出我國外流區和內流區位置、界線,并能闡述他們的分布與地形、氣候的關系。
3、掌握我國外流河、內流河的水文特征,并理解河流水文特征與地形、氣候等自然要素的關系。
4、知道京杭運河時世界最長的運河,了解它在古代和今天的航運意義。
5、掌握我國主要湖泊的名稱和空間分布情況,了解湖泊對河流和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6、在知識掌握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讀圖、析圖、用圖以及辨析自然要素間相互影響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借助計算機輔助教學,反復閱讀地圖信息,使學生在讀圖的過程中,掌握我國河流、湖泊的基本狀況,建立河流、湖泊空間分布的觀念。通過教師的提示和學生的討論,掌握河流、湖泊的空間分布、水文特征的形成與其它自然要素間的關系。
態度、情感、價值觀
教學中,通過學習我國河湖眾多、京杭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人工運河等知識點,使學生產生民族自豪感。通過河流水文特征的研究,使學生初步建立起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影響,即地理環境整體性的意識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我國主要河流湖泊的名稱、分布狀況,外流區和內流區,外流河和內流河的水文特征,湖泊對河流的影響。
難點:辨析河流與地形、氣候等自然要素間的影響關系,外流河和內流河的水文特征,湖泊對河流的影響。
2)確定教學策略——說教法
明確了課程標準對學生知識、能力的要求后,結合教材的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可操作性,我決定在教學中以講授法為主,結合讀圖分析、討論和計算機輔助教學教學、板圖板畫等方法和手段,完成課標要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在能力上得到發展,知識上有所收獲。
3)課時安排
因為教學過程需要連續性,同時在教學中,我能借助計算機輔助教學和板圖板畫等教學方法,所以我把本節教學內容安排在3個課時進行。眾多的河流、湖泊作為一課時,長江、黃河各一課時。這樣的安排既能體現教學的整體性,同時又能實現由一般到特殊,由普遍到個例的研究,從而從橫向和縱深兩個維度認識我國的河流、湖泊,加深對中國自然環境的認識。
二、教學流程
1、導言:
在導言中我由學生熟悉的家鄉入手,設置了幾個小問題。我覺得這樣的設置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體現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同時,在討論中還可以挖掘學生自身的知識儲備,豐富教學。
2、新課講授
一、眾多的河流
在這部分教學內容中,我設計讓學生在3.22圖中找出長江、黃河、珠江和塔里木河這幾條河流,判斷河流河水最終流向哪里,從而認識什么是外流河、內流河,進而掌握外流區、內流區的概念。同時,可以借助中國主要山脈、季風區非季風區示意圖,掌握內流區外流區的界線。
對于河流的水文特征,我借助對東部主要河流流量圖的分析,結合前面學習過的中國的一月氣溫分布、降水空間分布等示意圖,認識外流河的共同水文特征和差異。內流河的水文特征,主要是借助對內流河分布地區自然環境的研究,認識內流河河水的來源,掌握內流河水文特征。同時又研究了我國最大的內流河——塔里木河,并通過對塔里木河文字材料的閱讀,了解河流在利用過程中,應該怎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和可持續發展。
京杭運河是通過教材上設置的兩個問題和補充的學習材料,來了解京杭運河的歷史和現實意義的。
我國是一個湖泊眾多的國家,但湖泊的分布、性質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湖泊對河流和人類生產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在這部分教學中,我以學生的研究為主,認識我國外流湖、內流湖的分布,咸水湖、淡水湖的成因,及幾個重要湖泊的分布情況,并在研究中了解湖泊的作用。
3、鞏固練習
把知識的檢驗,融合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掌握知識。
4、課堂小結
總結本節課講授的主要內容,并為下一節講授長江做好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