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課偉大的十月革命
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
(1)簡述俄國1917年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的概況,了解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及其重大意義;
(2)了解列寧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面所做的探索;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了解和認識蘇聯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性、艱巨性、曲折性和復雜性,列寧。
3、過程與方法
在社會主義革命道路的探索方面,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在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中首創了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對俄國歷史和世界歷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列寧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面所做的探索,最主要的是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以及對新經濟政策經驗教訓的總結。新經濟政策的實施,表明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從國情出發,放棄了在經濟文化落后的條件下搞“直接過渡”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探索利用商品貨幣、市場關系和國家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的新途徑、新方法。新經濟政策帶有蘇俄的民族特色,但列寧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方面的實事求是、勇于創新的精神,以及一些帶有原則意義的理論和實踐,對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建設具有借鑒作用。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
三、教學過程:
導入:
1、故事《一個誠實的孩子》導入列寧,列寧領導十月革命,進入新課學習。
2、回憶一戰內容,設問“對于一戰的結束,俄國起了什么作用?”
3、考考你“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是怎么建立的?”
一、新時代的曙光
(本課的重點是俄國十月革命發生的歷史原因。世界現代史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的探索,而俄國十月革命是這一探索的開始。彼得格勒武裝起義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開端。因此,只有講清楚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爆發的歷史背景,才能從宏觀上把握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及其重大意義。)
說一說:二月革命的時間、參加者、結果和性質。
議一議:二月革命后為什么會出現兩個政權并存局面?
(指導學生分析俄國二月革命后政局的復雜性、特殊性和暫時性。認識工農群眾缺乏政治斗爭經驗,列寧等布爾什維克黨主要領導人身居國外,影響了黨對群眾的組織教育工作。)
線索梳理: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的歷史背景、經過、發展、結果。
(學生展示收集的有關資料,結合課本思考;使學生認識到彼得格勒武裝起義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開端。這場起義是無產階級領導的,革命領袖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革命取得勝利的必然性。)
動動手:讓學生動手設計表格,將俄國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進行縱向對比。
(從時間、革命任務、性質、結果幾個方面對比,增強知識的系統性。)
歷史小沙龍:歸納蘇維埃政府采取的措施。再與臨時政府的措施進行比較。
(說明兩個政權的不同性質及其所產生的不同后果。)
故事會:蘇維埃政權的鞏固。
(通過故事,讓學生了解三年國內戰爭極其艱苦,勝利來之不易。)
(二)、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
議一議: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
(教師要強調革命的首創性;再幫助和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 有關中國五四運動的爆發、成立的背景等歷史內容,使學生深刻領會十月革命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巨大推動作用。)
思維拓展:如何看待革命時代的列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