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的戰略轉移教學設計
重點:紅軍長征;遵義會議
難點: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可以讓學生回顧四一二政變后蔣介石推行的獨裁政策引入新課。也可以放一段工農紅軍長征的影視片斷或《長征組歌》,直接切入課題。
一、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
展示蔣介石手書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原文照片。引導學生回憶抗日救亡運動的情況,使學生了解蔣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國內背景。由學生分析“攘外必先安內”的字面含義,理解“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的實質,即這一政策實際上是不抵抗政策的繼續、發展,本質上是一樣的,都要維護其反動統治,消滅革命力量。
在講述“紅軍粉碎國民黨對中央蘇區的第四次‘圍剿’”時,提問:國民黨發動第四次“圍剿”時,中共中央發生了什么變化?這種變化為何沒有造成這次反“圍剿”斗爭的失利?有何啟示?
學生閱讀、討論,教師加以引導。
二、第五次反“圍剿”并爭的失敗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歸納王明“左”傾錯誤當時在國統區、根據地推行的表現及危害。
投影展示《中央蘇區五次反“圍剿”敵我力量對比表》
指導學生分析對比,第五次反“圍剿”與前四次反“圍剿”斗爭的共同點,說明第五次反“圍剿”斗爭也有勝利的可能。提問:造成這種不同結果說明了什么?
三、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
演示“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演示過程中,教師強調指出,長征初期,王明“左”傾錯誤仍然危害著紅軍的戰略轉移。由于毛澤東的正確主張被采納,才避免了更大的損失。
出示遵義會議會址的歷史圖片,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了解遵義會議上的斗爭及會議的主要內容,思考為什么毛澤東的軍事主張能夠得到肯定?討論發言。
引導學生閱讀遵義會議的歷史意義。
繼續演示“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了解長征中的幾次重要會師的地點。講清長征結束的標志。由學生分析長征的歷史意義。
小結:
學生討論:為什么說遵義會議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總結:遵義會議前,中共的重要會議和決策都是在共產國際的指導和幫助下進行的。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解決黨內長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表明中國共產黨已能獨立自主地解決黨內的重大問題,這種成熟是中國共產黨通過自身的不斷斗爭和總結實現的。這次會議后,紅軍長征的局面、黨中央的領導出現了很大的改觀。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成為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通過討論這一問題,使學生認識到:遵義會議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進入了斬新的一頁。
板書設計
紅軍的戰略轉移
一、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
1.“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提出
2.紅軍粉碎第四次“圍剿”
二、第五次反“圍剿”斗爭的失敗
1.王明“左”傾錯誤在根據地的全面推行
2.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
三、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
1.長征的開始——1934年10月
2.遵義會議——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3.長征的勝利及其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