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課 居住
第11課 居住
[教學目標]
1.知道居住方的產生和發展、中國地區居室的類型;理解中國居住文化與宗法制度變化之間的聯系;自然環境對居住的制約。
2.通過對自然環境等文明要素在歷史中對居住設施、格局等方面影響的討論,以及對喬家大院個案的分析,進一步掌握利用文明史觀點分析文明要素與文明現象之間關系的方法;通過學生多途徑搜集資料與教師在課堂內外的指導,使學生進一步掌握“論從史出,史由證來”的歷史學歸納方法。
3.理解居住的歷史同樣是人類在自然與社會的歷史變遷中求生存、求發展過程的一部分,從而激發學生理解歷史、熱愛生活的情感態度;并通過對中國居住傳統中豐富燦爛的文化內涵的了解,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點與難點]
重點:居住與歷史文化。
難點:居住與歷史文化。
說明:
居住蘊含了人對生活的美好向往,包容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既受到各種歷史文化的深刻影響,又以自身豐富的內涵成為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所以,居住與歷史文化既是本課的重點,又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設計]
1. 導入新課。
2. 居住與文明。
3. 歸納小結
[資料附錄]
材料1:居住的早期發展。——教科書60頁——61頁。
材料2:居住與文化。——教科書62頁。
材料3:居住與生產力。(鋼鐵工業為高樓的誕生創造了必要的條件)——教科書61頁。
[板書設計]
自然環境
居住形式
生產力 居住 文明交流
“夏廬冬窟” 成熟居所 洞穴
帳篷
桿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