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課 兩極世界的形成
第25課 兩極世界的形成課標要求:了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認識美蘇“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
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包括:從盟友到對手、美蘇“冷戰”和“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系三部分內容。主要從這三個方面說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國際局勢的重大變化——以美蘇為首的兩極世界格局的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世界遏制社會主義蘇聯的政策及蘇聯的對抗措施,雙方以“冷戰”方式進行的激烈爭奪。作為開篇一課,它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兩極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國際關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轉折點,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到二戰后的雅爾塔體系,形成以美蘇為首的兩極世界,即兩極格局形成。此外又是從兩極格局到多極化趨勢轉變的起點,期間的歷史走向主要是美蘇兩極全球性的對峙和爭奪,其主要形式體現為“冷戰”,當然也有局部地區的“熱戰”。伴隨著兩大主角——美蘇兩國的爭奪和在各自羽翼下的內部力量的消長,加之其他國際力量的發展,世界歷史的發展趨勢最終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即從兩極走向多極。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掌握雅爾塔體系的確立;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等基本史實。理解美國推行“冷戰”政策的背景及實施步驟。
(2).掌握歐亞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各國的民主改革,經互會,華沙條約組織等史實,歸納二戰后社會主義力量的基本特征。
(3).通過探討美蘇對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措施,分析“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系。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情境再現,探究美國實施“冷戰”政策的經過。
(2).通過對比分析、史料探究,讓學生對戰后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3).與學生共同探討“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兩極世界的形成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大國的爭霸是兩極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給世界和平帶來威脅。要維護世界和平,必須反對霸權主義。
重點難點: 重點:美蘇“冷戰”對峙的措施及表現;
難點:“冷戰”狀態下的美蘇關系及對國際局勢的影響;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英國前外相哈默斯頓的名言:我們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二戰結束后由于意識形態的不同和美國稱霸受到蘇聯的遏制,美蘇從戰時的同盟關系變成戰后的敵對關系。于是形成了二戰后一種新的國際關系格局──美蘇兩極格局。
一、從盟友到對手----美國的“冷戰”政策形成的背景
1、原因:
(1)雅爾塔體系確立:
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在雅爾塔等國際會議上,美、英、蘇等國討論了結束戰爭、處理戰爭遺留問題和戰后和平等問題,達成若干協議,形成的以美、蘇為主導的國際關系新體系。
基礎:美蘇均勢
實質:美蘇兩分天下(劃分勢力范圍)
作用:奠定了戰后世界兩極格局的框架。
(2)第二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世界主要國家政治力量的對比:
①二戰后,西歐和日本衰落,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霸主。
②蘇聯的實力不斷增強,社會主義國家在世界上的影響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敵視。
(3)美蘇兩國在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劇,蘇聯成為美國稱霸世界的最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