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課 兩極世界的形成
第25課 兩極世界的形成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雅爾塔體系的主要內容,分析美蘇兩國從戰時盟友變為戰后的主要原因;
2、掌握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經濟互助委員會、華沙條約組織等的主要內容,理解美蘇兩國對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經濟、軍事措施;
3、通過對德國分裂、朝鮮半島的分裂、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古巴導彈危機等史實的了解,從而更加直觀的理解美蘇兩國對峙的表現形式;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戰后世界主要國家政治力量對比變化的分析,進一步認識冷戰的實質;
2、通過美蘇兩國對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措施的分析,認識各項措施所產生的影響;
3、通過情景再現、史料研習等方式,認識美蘇兩國在“冷戰”狀態下的對抗和矛盾的激化對世界和平及國際關系造成的深刻影響;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兩極格局形成過程的分析,理解在冷戰背景下美蘇兩大軍事集團的對峙抗衡既威脅世界和平與安全,又在很大程度上相互制衡,從而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和平狀態。
重點難點
重點:美蘇“冷戰”對峙的措施及表現;
難點:“冷戰”狀態下的美蘇關系及對國際局勢的影響;
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
【導言分析】
1、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蘇從戰時的盟友變成了對手。形成了“冷戰”格局。
表現:在長期的“冷戰”過程中,美蘇兩國沒有發生大規模的直接武裝沖突,但世界局部地區戰爭不斷。
2、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蘇聯的解體,兩極格局瓦解。
3、目前: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政治格局呈現“一超多強”的局面,并出現了向多極化發展的趨勢。
表現:
(1)在美蘇“冷戰”過程中,西歐國家迅速恢復和發展起來,并走向了聯合的道路,實力日益強大。
(2)日本在美國的扶持和自身努力下,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并開始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
(3)中國在改革開放中也日益強大。
(4)世界局部地區動蕩不安,恐怖主義仍威脅著世界和平。
【導入新課】
英國前外相哈默斯頓的名言:我們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二戰結束后由于意識形態的不同和美國稱霸受到蘇聯的遏制,美蘇從戰時的同盟關系變成戰后的敵對關系。于是形成了二戰后一種新的國際關系格局──美蘇兩極格局。
【講述內容】
一、從盟友到對手
1、原因:
(1)雅爾塔體系確立:
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在雅爾塔等國際會議上,美、英、蘇等國討論了結束戰爭、處理戰爭遺留問題和戰后和平等問題,達成若干協議,形成的以美、蘇為主導的國際關系新體系。
基礎:美蘇均勢
實質:美蘇兩分天下(劃分勢力范圍)
作用:奠定了戰后世界兩極格局的框架。
(2)第二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世界主要國家政治力量的對比:
①二戰后,西歐和日本衰落,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霸主。
②蘇聯的實力不斷增強,社會主義國家在世界上的影響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敵視。
(3)美蘇兩國在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劇,蘇聯成為美國稱霸世界的最大障礙。
(4)主觀:戰后美蘇兩國都抱有在世界范圍內擴展勢力的戰略目標。
2、冷戰開始:
(1)信號:丘吉爾的“鐵幕演說” (p118導言)
(2)開始標志:杜魯門主義(1947年3月)(政治表現):
1947年3月,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發表演說,提出要以“遏制共產主義”作為國家政治意識形態和對外政策的指導思想,這些政策和綱領后來被稱為“杜魯門主義”。它的出臺,表明美國公開放棄同蘇聯合作的政策,標志著“冷戰”的正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