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課 兩極世界的形成
(3)含義: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了除武裝進攻之外的一切敵對行動
二、美蘇“冷戰”
【合作探究】1:二戰后,美國為什么要對歐洲實施馬歇爾計劃?
(指導學生閱讀導與練p161教材思維啟迪2)
1、馬歇爾計劃(經濟表現) :
(1)目的:
幫助西歐恢復經濟;扶持和控制西歐國家;還企圖用馬歇爾計劃拉攏東歐國家。
根本目的:穩定資本主義陣腳,遏制共產主義
(2)提出者:美國國務卿馬歇爾
【合作探究】2:在“杜魯門主義”出臺后,美國全面推行冷戰的表現是什么?馬歇爾計劃和杜魯門主義有什么聯系和區別?
馬歇爾計劃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立
馬歇爾計劃是杜魯門主義的大規模運用,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上各具特色。杜魯門主義表現為公開赤裸裸的反共反蘇,而馬歇爾計劃則采用隱蔽的經濟手段來穩定資本主義制度,控制歐洲,聯合西歐各國共同反共反蘇。
2、成立北約(軍事表現):
(1)時間、國家、地點、條約:
1949年,美國等12國的代表在華盛頓集會,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2) 性質:是一個反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軍事政治集團。
(3)影響:它的成立是美國遏制蘇聯、稱霸世界的重要行動,加劇了“冷戰”的程度。
3、經互會的成立:
(1)時間、國家:
(2)目的: 打破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世界對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封鎖
4、成立華約:
(1)時間、國家、地點、條約:
1955年,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在華沙簽訂《友好合作條約》,被通稱為“華沙條約”,根據這個條約建立了華沙條約組織。
(2)影響:
從此,歐洲出現了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的局面,美蘇兩極格局形成。
【合作探究】3:閱讀p120學思之窗,這兩個條約的共同性質是什么, 它們對歐洲產生了什么影響?
共同性質:兩大軍事政治集團
影響:歐洲出現了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的局面,美蘇兩極格局形成。
三、“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系
1、加劇了世界的緊張局勢,形成了全面“冷戰”和局部熱戰的局面。
(1)德國分裂:
背景:
①二戰后,德國被美、英、法、蘇四國分區占領。
②隨著“冷戰”的開始,德國首先成為美蘇“冷戰”的焦點。
③美蘇雙方未能就德國統一問題達成協議。
分裂:1949年,在美國和蘇聯的支持下,德國西部和東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2)朝鮮分裂:
背景: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蘇兩國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區占領朝鮮半島的南部和北部。
分裂:在朝鮮半島南部和北部分別建立了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從此朝鮮半島處于分裂狀態.
發展: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中國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為了抗美授朝、保家衛國,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前線,美國被迫簽訂停戰協定。
(3)侵越戰爭: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法國殖民者重返越南。越南人民在越南共產黨的領導下,英勇抗擊,迫使法國殖民者撤出。
時間:1961年—1973年
結果:在越南軍民的英勇抗擊下,美軍被迫于1973年撤出越南。
(4)古巴導彈危機:
原因:1962年,蘇聯開始向古巴運送導彈,準備在古巴建立導彈基地,以改變蘇聯在核力量對比中的不利地位。
結果:美國武裝封鎖古巴,經過對峙和談判,蘇聯最終從古巴撤走導彈,危機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