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上述兩方面情況,構成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爆發的客觀歷史條件
主觀歷史條:件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成熟
俄國在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中的特殊地位和錯綜復雜的矛盾,極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形成。俄國無產階級深受沙皇專制制度和資本主義的雙重壓迫。又相對集中,有很強的革命性和戰斗力。俄國工人階級開展斗爭比西歐各國晚,受機會主義危害較小。經過19xx年革命洗禮,俄國工人運動已處在國際工人運動前列。俄國無產階級有農民作為自己的同盟軍,從而形成了強大的革命力量。更為重要的條件是俄國無產階級有堅強、成熟的布爾什維克黨領導,有杰出的革命領袖列寧。列寧關于社會主義革命可能在一國首先取得勝利的理論,關于工農聯盟和無產階級革命領導權的策略原則,關于暴力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成為指導俄國無產階級實現社會主義革命的強大思想武器。
教師進一步總結:上述三點俄國革命的歷史條件,使俄國成為帝國主義國家中唯一具備成熟的革命條件的國家,其它國家或是主觀條件不具備,如德國;或是主客觀條件不具備,如英、法、美。
2、 二月革命
(1)、二月革命的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俄國革命提供了有利的國內外形勢。在國內,1500萬壯丁被強征入伍,饑餓席卷全國,沙皇統治日趨虛弱,資產階級也左右不了局勢,各種社會矛盾都集中到沙皇專制制度上。在國際上,有力量鎮壓俄國革命的英、法、德三國正廝殺得難解難分。正如列寧所說,“假如沒有戰爭,俄國也許幾年甚至幾十年內不會發生反對資本家的革命”。1917年3月,二月革命爆發,沙皇專制制度被推翻。統治俄國三百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結束了。
(2)、二月革命的影響。二月革命后俄國政治形勢的基本特點是:形成了工兵代表蘇維埃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并存的局面。蘇維埃得到武裝工農群眾和革命士兵的支持,管理國家事務,這表明它是新生政權的萌芽。但是,在蘇維埃中占多數席位的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反對社會主義革命,他們支持資產階級成立了臨時政府。臨時政府是主要政權。
(3)、二月革命后的形勢。雖然推翻了沙皇專制制度,但俄國人民迫切要求獲得和平、面包和土地的愿望并沒有實現。掌權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為了自身的利益,不愿放棄瓜分戰利品的機會,因此不顧人民的要求,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并企圖借助戰爭來消滅革命力量。在這種情況下,布爾什維克黨如何領導人民繼續斗爭,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全黨、全體勞動人民都熱切盼望著偉大領袖列寧的歸來。
二、“十月革命一聲炮響”
1917年4月,長期流亡國外的列寧回到了首都彼得格勒。成千上萬的工人、士兵和革命群眾爭先恐后地奔赴車站,歡迎自己愛戴的領袖。請大家看插圖《列寧回到彼得格勒》。從這張圖中,你看到了什么?(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我們把同學們說的概括為三點。第一,列寧的回國,受到了群眾發自內心的歡迎;第二,人民群眾手中掌握著武裝;第三,列寧號召人民要把革命進行到底。第二天,列寧在布爾什維克的會議上作了《論無產階級在這次革命中的任務》的報告,這就是著名的《四月提綱》。
1、列寧的《四月提綱》。
(1)背景:二月革命后,形成了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臨時政府掌握著實際權力。革命向何處去,布爾什維克黨應采取什么路線、方針和策略,這關系到革命的前途和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