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學案
b、影響:①積極:保證了黨對新生政權的領導,一定程度上維系了政局的穩定。
②消極:開展大清洗運動,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遭到嚴重破壞。
【合作探究】
斯大林模式在實踐中的經驗教訓:
1、制定經濟政策時,一定要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2、從實際出發,保證農、輕、重平衡發展。
3、要注意計劃和市場相結合。
4、要注意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
【本課測評】
一、選擇題
( d )1. 有一段時期,明斯克生產的一粒紐扣在當地售價是1盧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售價也是1盧布,而在萬里之外的海參崴售價仍是1盧布。這一時期應該是
a.沙皇統治時期 b.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時期
c.新經濟政策時期 d.斯大林體制時期
( a )2.1931年初,蘇聯接受外國技術援助的項目已達124項,大部分是美、德兩國提供的,同年,蘇聯向外國購買的機器設備約占世界設備總出口量的1/3。當時蘇聯大量得到西方設備的有利外部條件是
a.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b.西方放棄了對社會主義的敵視政策
c.蘇聯制定社會主義工業化路線 d.西方國家普遍采用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
( a )3.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辭職演講中說:“我們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氣、其他自然資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錯。我們的生活卻比發達國家差的多,越來越落在他們的后面。……”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與美國軍備競賽的拖累
c.東歐劇變的影響 d.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
( a )4.蘇聯的工業化與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的不同在于
a.優先發展重工業 b.優先發展輕工業 c.優先發展軍工業 d.優先實現農業機械
( c )5.1925年,蘇聯共產黨(布)第十四次代表大會通過的總路線是
a.新經濟政策 b.戰時共產主義 c.社會主義工業化 d.農業集體化
( d )6.斯大林時期的經濟政策與列寧時期的經濟政策的最大區別是
a.對工農聯盟和農業發展的認識 b.對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認識
c.對社會主義分配原則的認識 d.對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的認識
( b )7.對蘇聯20世紀30年代的評述,不正確的是
a.社會主義制度已經確立
b.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嚴重阻礙了國民經濟的發展
c.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已經達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
d.蘇聯進行的“大清洗”運動,破壞和踐踏了民主與法制
( d )8.導致蘇聯20世紀30年代“大清洗”運動的根本原因是
a.個人崇拜風盛行 b.國際反蘇勢力猖獗
c.斯大林對階級斗爭的錯誤認識 d.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
( a )9.在中國歷史上,曾推動秦國走向強盛的重農抑商政策,到了清末卻成了社會經濟發展的絆腳石。中外歷史上與此類似的經濟政策還包括:① 美國實行的自由放任政策 ② 列寧提出并實施的新經濟政策 ③ 斯大林的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 ④ 中國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