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學案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 c )10. 1929年經濟危機橫掃資本主義世界時,蘇聯
a、在實施新經濟政策 b、在進行“二五計劃”建設
c、在進行“一五計劃”建設 d、宣布社會主義在蘇聯建成
二、判斷題
(a)11、斯大林模式是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種模式,它形成于斯大林執政時期。
(b)12、斯大林模式中經濟、政治與思想文化相互滲透,形成一個嚴密的整體,對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三、非選擇題
13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28年蘇聯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計劃的目的是使國家富強,在軍事上和工業上自給自足。工業化,特別是重工業的發展,是計劃的核心。在沒有外國貸款的情況下進行工業化,農業部門成為重要的資金來源。集體化使大規模的農莊代替了以往的小塊田地,這就使資本(機器、拖拉機等)應用于土地成為可能,這有利于提高人均產量。集體化又使上級機關更容易通過管理手段來控制集體農莊的剩余產品。
——據(美)帕爾默、科爾頓《世界近現代史》
材料二 中國的工業化是在農業生產力水平很低的狀況下啟動的,落后的傳統農業對工業化造成極大制約,這種制約突出表現在農產品供給短缺的制約和農村市場需求不足的制約兩種形式。因此隨著中國工業化發展戰略的全面推行,對農業發展的要求就變得十分強烈。 ——據孫代堯《20世紀50年代中國急速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工業化背景分析》
(1)1928年后蘇聯農業政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原因是什么?
答:實施農業集體化政策。為了滿足國內工業化的需要。
(2)從工業與農業關系的角度,評價斯大林時期形成的經濟體制。
答:短期內使蘇聯工業特別是重工業和軍事工業飛速發展,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業強國;但不利于農業的發展,從長遠來看對工業的發展也不利,造成了國民經濟發展的比例嚴重失調,影響了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
(3)新中國“一五”和“二五”計劃期間,在農業方面開展了哪些運動?
答:合作化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
(4)1978年后中國的農村經濟體制發生了什么重大變化?對斯大林經濟體制有何突破?
答: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變了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使農業和工業協調發展;兼顧了國家、集體和農民三者的利益,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史論共享】
斯大林模式曾經使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為蘇聯贏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斯大林模式影響了國民經濟的平衡發展,高度集中也破壞民主集中制。是導致蘇聯解體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