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第20課《從“戰時共產主義”到“斯大林模式”》學案
材料三:1918年5月,5萬多人的捷克斯洛伐克軍團在協約國的支持下發動叛亂。1919年開始,協約國發動3次大規模武裝進攻;1919年3月,西伯利亞的前沙皇俄國海軍上將高爾察克在英國支持下向紅軍發動進攻;1919年夏到1920年初,以前沙皇將軍鄧尼金指揮的白軍為主,英法等國派軍隊參戰,從南方向莫斯科發動進攻;1920年4月,協約國慫恿波蘭軍隊進攻蘇俄。
探究2:如何評價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材料一:“當時所處的戰爭條件下,這種政策基本上是正確的”。因為“俄羅斯同它的主要產糧區隔絕了……除了余糧收集制之外,當時我們沒有別的辦法來實現糧食政策的”,“因為戰爭的形勢已經斬釘截鐵地規定了這種公式和條件,我們沒有絲毫的選擇余地……”
──列寧對戰時共產主義的評價
材料二:1920年,蘇俄農民中流傳這樣的說法:“土地屬于我們,面包卻屬于你們;水屬于我們,魚卻屬于你們;森林屬于我們,木材卻屬于你們。”
材料三:1919年俄國1普特(16.38千克)糧食的價格。
國家征購價 6盧布
國家零售價 30盧布
黑市價格 200盧布
材料四:1918年列寧說:“在一個遭受帝國主義戰爭破壞的國家里,實行余糧收集制,禁止自由貿易……不僅是維持生活和對付戰爭,已經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務,而是共產主義的任務,是推進社會主義的主要途徑。”
材料五:列寧說:“我們原來打算直接用無產階級的國家法令,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生產和產品分配。現實生活說明我們犯了錯誤。”
探究3:新經濟政策是相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而言的,這一政策“新”在何處呢?這一政策的實質是什么?它給俄國帶來哪些影響呢?
項目 主要內容
農業政策
工業政策
貿易政策
勞動方面
探究4:如何評價斯大林模式?(①形成背景──國際環境、國內環境、歷史傳統、個人因素等;②巨大成就;③存在問題和后果;④重要啟示等)
【效果測試】
1.假如俄國的農民伊凡,將自己家里的糧食拿到市場上出售,然后將一部分賺得的錢在商店里買了一雙馬靴。你認為這件事不可能發生于( )
a.1917~1918年 b.1918~1920年
c.1921~1927年 d.1917年以前
2.新經濟政策取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表明了( )
a.蘇俄暫時放棄了共產主義原則
b.蘇維埃政府開始從國情出發,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c.新生的政權缺乏經濟建設的經驗
d.蘇維埃政府對資本主義道路的嘗試
3.20世紀30年代初,西方人士紛紛前往蘇聯取經,美國一名記者從蘇聯回國后告訴國人:“我看到了未來,它行得通”。“它”是指蘇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