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國際工人運動的艱辛歷程
[教學目的]
課標要求
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實,認識其在建立無產階級政權束上的經驗教訓。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第一國際的建立和第二國際的斗爭史實,掌握巴黎公社革命及其經驗教訓。
通過對巴黎公社性質和失敗原因的分析、認識,使學生養成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學生可以根據教科書與老師提供的材料及自己的觀察所得,進行推理分析、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并學會用觀察法、比較法、閱讀法(包括地圖、文字)等學習有關問題。
應注重啟發式教學,設計具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并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表現予以及時而恰當的評價。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巴黎公社戰士的英勇不屈、視死如歸的精神的體驗,使學生逐步養成革命英雄主義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情操。
[教學重點]
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和意義。
[教學難點]
(1)巴黎公社失敗的根本原因;
(2)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際工人運動的特點及其具有這些特點的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8世紀60年代,從英國開始的工業革命,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鞏固和發展了資本主義,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無產階級迅速壯大,工人運動興起,社會主義思想活躍。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主義誕生,國際工人運動蓬勃展開;第一國際建立、巴黎公社革命、第二國際,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二 國際工人運動的艱辛歷程
教學:
一、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第一國際;
1、歷史條件:
1)經濟基礎:19世紀五六十年代,歐洲資本主義經濟以空前的速度向前發展。
2)社會條件:1857年經濟危機激化社會矛盾,工人運動走向聯合。
3)階級條件: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1857年經濟危機激化社會矛盾,國際工人運動再次掀起高潮,各國工人之間的聯系加強了。
(客觀條件:資本主義經濟發展——1857年世界性經濟危機——各國工人運動高漲,聯系加強。)
4)直接因素:1862年倫敦世界工業博覽會和1863年英法等國工人聲援波蘭抗俄斗爭,推動和促成國際工人聯合。
5)領導基礎(主觀條件):馬、恩總結經驗教訓,并深入進行理論研究。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歐洲革命之后,一方面進行艱苦的理論研究;另一方面深入工人群眾、培養工人運動的骨干。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工作創造了建立新的國際工人組織的主觀條件。
因此,第一國際是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
2、概況:
時間地點 1864年,倫敦圣馬丁教堂
名稱 國際工人協會
領導機構 臨時中央委員會(后改稱總委員會)
實際領導人 馬克思
指導思想 馬克思主義
性質 國際無產階級的聯合組織
斗爭任務 一是反對各國資產階級統治和壓迫的斗爭;
二是反對第一國際內部的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和派別的斗爭(反機會主義)。
3、歷史意義:
a、推動各國工人運動的發展;b、促進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
國際工人協會成為各國工人團體進行聯絡和合作的中心。它的建立,真正使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了!
二、建設無產階級政權的嘗試——巴黎公社革命;
如果說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標志著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那么,巴黎公社的成立則標志著社會主義從理論走向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