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學案
但是,其消極作用也越來越大,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造成了生產力的停滯,這是中國長期滯留于封建社會的政治原因,從這些消極作用可以看出:封建專制社會已走向衰落了。
[例1]我國封建社會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的標志是
a廢丞相 b在中央設內閣 c創設八旗制度 d設軍機處
[解析]本題主要考察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清朝雍正帝時,在宮內設軍機處,使全國的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
[答案]d
2. 為什么說軍機處的設置標志著我國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
軍機處全稱“辦理軍機事務處”,它是清代作為政治中樞影響最廣、起作用最大的一個機構。至于機構,它始終不算正式衙門,其值廬只稱“軍機堂”,實際上是皇帝轄下的秘書班子,這與外朝內閣作為正式政府部門相比,工作起來顯然方便多了。速,即辦事效率高。按照內閣規則,皇帝頒發詔旨和大臣有事相奏,都得經過多重部門,前后要花費很多時間。軍機處則不然,一切由大臣和章京通同辦理。皇帝有旨隨時奉詔承辦,而且必須當日事當日畢。又有“廷寄”制度,由軍機處司員根據事由的輕重緩急,或采用日行三百里的“馬上飛遞”,或注明行四、五百里,甚至還有六百里加快的,交兵部發出,減少了中間環節,大大加快了辦事速度。密,是指軍機處設在接近內廷的隆宗門里,不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又嚴禁外官擅人。軍機處的設置,標志著清代專制主義集權政治進入一個新階段。歷史上丞相制度的殘余蕩然無存,君權得到極大加強,真正實現了“乾綱獨攬”。
[例2]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雍正年間,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大和門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慮漏泄事機,始設軍需房于隆宗門內,選內閣中書之謹密者入直繕寫。后名軍機處,地近宮廷,便于宣召。為軍機大臣者,皆親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趙翼《檐曝雜記·軍機處》
材料二 軍機處名不師古,而絲綸出納,職居密勿。……軍國大計,罔不總攬,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予內閣,而于軍機處,蓋隱然執政之府矣。
——《清史稿》
材料三 機務及用兵皆軍機大臣承旨,天子無日不與(軍機)大臣相見,無論宦寺(宦官)不得參,即承旨諸臣(軍機大臣)亦只供傳達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