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工人運動的艱辛歷程
1、第一國際是歷史發展的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
19世紀五六十年代,歐洲資本主義經濟高速發展,工人階級隊伍不斷壯大。1857年世界性經濟危機的爆發(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和世界市場的逐步形成相結合的產物)使社會矛盾更加激化。之后國際工人運動再度高漲,各國工人的聯系也不斷加強。因此,工人運動的高漲已經走向聯合成為第一國際成立的客觀條件。
1862年,英、法、德三國工人利用倫敦舉行世界工業博覽會的機會,進行了會晤,這成為推動建立國際工人聯合會的直接因素。1863年,英法等國工人支持波蘭反對沙俄壓迫的起義,這一運動直接促成了1864年國際工人大會的召開。
馬克思、恩格斯總結各國工人運動的經驗教訓,并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這成為建立新的國際工人組織的主觀條件。
2、第一國際的成立。1864年,英、法、德等國的工人代表在倫敦召開大會,成立了“國際工人協會”,即第一國際。
3、第一國際的性質、任務、指導思想和領導。
性質:它是國際無產階級的聯合組織。
任務:一是反對各國資產階級統治和壓迫的斗爭,二是反對第一國際內部的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和派別的斗爭。此外還幫助各國建立無產階級獨立的政黨,促進馬克思主義在工人中的傳播。
指導思想:馬克思起草的《國際工人協會成立宣言》和《國際工人協會共同章程》為第一國際確定了正確的政治原則和組織原則,表明馬克思主義實際上成為第一國際的指導思想。
領導人:英國人奧哲爾和克里默是第一國際臨時中央委員會(后改為總委員會)的主席和總書記,馬克思被選入總委員會,擔任德國通訊書記,但幾乎所有的國際綱領性文件和決議草案,都出自馬克思之手或者體現他的思想,實際上,馬克思是當時公認的國際領袖,是第一國際的實際領導人。
建設無產階級政權的嘗試
1、巴黎公社革命的背景。
⑴1870年9月,普法戰爭的色當戰役中,法國大敗,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投降。(普法戰爭是德意志統一過程中一場重要的王朝戰爭,普魯士贏得勝利后即建立德意志帝國)
⑵9月4日,巴黎爆發革命,建立第三共和國(法國大革命中的1792年成立第一共和國,1848革命中成立第二共和國),但政權被資產階級竊取,成立了臨時政府。
⑶資產階級的國防政府(臨時政府改成)對外投降賣國,和德國簽署割地賠款的不平等條約,對內要解除人民(國民自衛隊)的武裝。在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十分尖銳的情況下,巴黎人民堅決要求武裝起來。
2、巴黎無產階級建立自己的新型的政權——巴黎公社,這是歷史的創舉。
⑴1871年3月18日,反動政府的軍隊偷襲蒙馬特爾高地,被發現,人民隨即發動起義并成功,反動的梯也爾資產階級政府逃亡。
⑵巴黎公社選舉中,當選的委員中,大多數是工人或者工人階級的代表,其中不少人還是第一國際會員,如瓦爾蘭、弗蘭克爾等。3月28日公社正式成立,這宣告了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的誕生。
⑶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公社廢除了資產階級反動軍隊,代之以國民自衛隊;公社委員會是經普選產生的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下設執行、軍事、公安、財政、糧食、勞動與交換、社會服務、對外聯絡、教育等十個委員會,行使政府所屬各部門的權力(議行合一,大象版表述);公社委員和工作人員都由選舉產生,對選民負責,接受選民監督,隨時可以撤換;國家公職人員的最高年薪不超過一般技術人員的工資(6000法郎,人教版);此外還有,(人教版)沒收逃亡資本家的工廠,交給工人合作社管理;(岳麓版)維護勞動者的利益,改善勞動條件,通過有利于工人的勞動立法,禁止任意罰款,簽定包工合同等;(大象版)打擊為反動統治服務的宗教勢力,頒布“政教分離”的法令,不準教會干預國家事務,宣布學校與教會分離,以科學的教材教育學生等(用世俗教育全面代替宗教教育,實行義務教育,岳麓版)。這一系列的措施具有無產階級的性質,代表法國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