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第27課《世紀之交的世界格局》導學案
二、對東歐劇變原因的分析
1.歷史原因:東歐各國在二戰期間,完全處于法西斯勢力控制之下,多數國家的共產黨(工人黨)力量不夠強大,如波蘭、匈牙利、羅馬利亞等國是在蘇軍的幫助下獲得解放的。因此,這些國家的共產黨執政后,其政治、經濟、外交甚至領導人的任命和更替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蘇聯,東歐各國實際上沒有取得獨立自主的權利。1949年初,蘇聯與東歐其他國家建立了“經互會”,在這個組織中也存在著某些不符合平等互利原則的現象。隨著和平建設事業的發展,這種一致性的弊端日益暴露,因此,各東歐國家相繼進行了經濟體制改革。
2.內部原因:大多數東歐國家解放后在經濟上照搬蘇聯模式,實行高積累、高投資,追求高速度,造成農、輕、重比例失調,經濟出現嚴重困難,雖在后來進行過一些改革,但收效不大。導致經濟、政治和社會矛盾日益加深,這是東歐劇變最深刻的社會根源。
3.蘇聯因素:戈爾巴喬夫建設“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綱領和對外政策“新思維”,推動了東歐各國黨的改組、分裂和蛻變。
4.西方因素:西方國家以各種手段誘惑東歐國家,促使它們向西方靠攏,向資本主義“和平演變”。
【學法導航】
1.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發展演變的歷史,培養對歷史事實的再認和概括能力。
2.結合當今世界熱點問題,舉出一個較全面反映當今實際政治格局的事例,并說明該事例反映出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間的關系。
【熱點追蹤】
呼吁敘利亞盡快結束流血沖突
第四屆阿拉伯-土耳其合作論壇xx年11月16日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呼吁敘利亞盡快結束流血沖突,以實現國家的穩定與和平。來自土耳其和阿拉伯國家聯盟成員國的外長或外交大臣出席了本次會議。會議就中東北非地區局勢以及土耳其與阿拉伯國家加強合作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并在會議結束時發表了共同聲明。共同聲明呼吁敘利亞盡快結束流血沖突,實現國家的穩定與和平。阿拉伯-土耳其合作論壇xx年成立,旨在加強土耳其與阿拉伯國家之間在政治、經濟、地區安全、文教科技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的合作與對話。
【小資料】
巴以沖突的歷史由來
巴勒斯坦位于亞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稱迦南,包括現在的以色列、加沙、約旦河西岸和約旦。歷史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過。公元前20世紀前后,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區,成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公元前13世紀末,希伯萊各部落遷入巴勒斯坦,并曾先后建立希伯萊王國及以色列王國。此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及羅馬人占領和統治。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在戰勝羅馬帝國接管巴勒斯坦后不斷遷入,并被當地土著人同化,逐漸形成了現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9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在世界各地興起,各地的猶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將其分為兩部分:即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外約旦(即今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此后,世界各地猶太人開始陸續移居巴勒斯坦地區。在猶太人紛紛涌入巴勒斯坦的過程中,猶太人與當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發生過多次流血沖突。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由于這項決議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強烈反對,巴勒斯坦國卻未能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