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4節 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第3章 第4節 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一、教材分析
“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2(必修)——遺傳與進化》(人教版)第三章第4節的內容。本節是學生在學習了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dna分子的結構、dna的復制等三節內容后的概括與提升,是本章基因的本質的升華部分,更是為第四章《基因的表達》作鋪墊,所以說是起著不可或缺的橋梁作用的重要一節。
新課標教材的內容與原教材比較,有一大特點:沒有直接講述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而是首先采取資料的形式,以數據差異和作用表達為主線,逐步呈現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這樣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還應用數學比較法,讓學生知道基因與dna的存在差別,知道基因才是有用的。從而在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啟示和升華。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說明基因和遺傳信息的關系。
(2)了解dna分子的多樣性和特異性。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科學研究方法。
(2)掌握分析材料的方法。
3、情感目標與價值觀
通過介紹dna技術,對學生進行科學價值觀的教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1)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2)dna分子具有多樣性和特異性。
2、教學難點:脫氧核苷酸序列與遺傳信息的多樣性。
四、學情分析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那如何針對教材內容,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結合實際來上好課?使學生在一堂課里面學有所獲、學有所進,是我們老師必須探討和追求的問題。雖然我們學校的生源與一流學校間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我們老師的努力指導下,已經掌握了比較扎實的基礎,對于dna的有關知識也了解比較深,若我們能在教學中能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通過適當的教學策略,讓學生真正學會、學懂、學全、活用,發揮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必能更好的發展。
五、教學方法
1.以教材所提供的資料入手,通過數學比較、對比的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將課本所舉的重復例子進行整合,加深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
3.聯系實際生活,引入dna指紋技術的科普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為認知dna的多樣性和特異性打下基礎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預習課本本節內容
2.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制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后延伸拓展學案。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了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我們在第2章第二節學習了摩爾根果蠅實驗時,知道了基因位于染色體上,隨染色體傳給后代;
在第三章中我們證明染色體的成分中,只有dna才是遺傳物質。
那么基因等同于dna嗎?基因和dna又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呢?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探究一:通過課本資料分析,理清基因與dna關系
仔細閱讀課本p55-56的4則資料,思考這些資料分別從哪些方面說明dna與基因的關系?
資料1:
全部基因的堿基對總數只是dna分子堿基對總數的一部分,因此,________________。
資料3:
進一步明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