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穩固結構的探析
b、照相機的支撐架為什么常使用三腳架而不用其他形狀?
生:思考回答
師:分析,因為三角支架與地面有三個接觸點,形成的三角形結構使照相機的支撐架更容易穩定。
師: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結構的穩定性與它的幾何形狀有關。
補充(三角形穩定性的應用):建筑中廣泛運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房子、橋梁的桁架大多都是由多個三角形構成的;鋼架結構的十字梁同樣是運用這一原理,在四邊形的框架中用兩條桿件作對角線,形成多個三角形,既節省了材料,減輕了結構的質量,又有效地加強了結構的強度和穩定性。十字鋼梁也是建筑中常用的構件,如在高壓輸電的鐵塔、懸索橋的塔架,以及摩天大樓鋼架結構中都被普遍地采用。
[案例分析]:靜止狀態的單車如何保持穩定(課本:p14)
(1)雙腿支撐
(2)單腿支撐
探究
1.調整單腳支撐位置,研究何時最易倒下,何時最平衡?自行車騎起來時,只有兩個支撐點,為什么不會倒下呢?
[試驗 ]:學生騎自行車
[教師講述]:在靜止情況下,自行車本身不能自我平衡,需要加一支撐腳。當由騎車人和自行車構成一個 系統時,系統動起來之后,騎車人為系統注入動力,從而在自行車前進的時候,通過人的不斷調節,自行車和騎車人與地面垂直,使自行車的重心落在車輪與地面接觸的面積內。因此,在沒有明顯的外力干涉時,這一動態系統能夠表現出一種穩定。
2.走鋼絲的人為什么要拿一條長棒?
注意:運動狀態下與靜止狀態下物體的穩定條件有所不同。
這個謎,直到本世紀八十年代初才解開。一位美國的物理系研究生,通過電腦進行復雜的運算,終于從理論上解決了。問題就出在旋轉速度和摩擦上了。陀螺在旋轉起來時,支持點周圍也不免與支持面(桌面)產生摩擦,而這種旋轉的物體總是使運動趨向于摩擦更小的狀態。當陀螺搖搖晃晃地立起來,終于使一個尖端著地時,就逐漸達到了支持點面積最小,穩定旋轉的狀態,水平的能量轉化成為繞對稱軸旋轉的動作。當然,由于摩擦,它的轉速又會慢慢減小。然后開始搖晃,最后,倒下來,因為這時它要趨向重心更低,更穩定的狀態。(陀螺效應:凡是高速旋轉的物體,都有一種使轉動軸保持不變的能力,這種能力使得陀螺即使在不平的支持面上轉動也不會倒下。教師演示滾動的硬幣不倒,轉動的陀螺不倒的演示試驗。所以一旦自行車運動起來后,轉動的車輪也具備這種能力,這種能力使得自行車即使發生了傾斜,也能自動地把自行車調整過來,這就是自行車不倒的原因。)
馬上行動:摩托車的支撐架(課本:p14)
[教師總結]:運動狀態下與靜止狀態下物體的穩定條件有所不同。結構的穩定性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一方面人們利用穩定的結構抵抗外力、承受負載,另一方面又利用不穩定的結構實現某些功能。
拓展:不穩定的結構應用
學生舉例:如移動門、折疊椅等等。
1.倒置的啤酒瓶可以預報地震。
2.在打水的桶口邊掛一重物,在水面時能自動翻倒打水。
[學生快速閱讀案例]:
虎丘是蘇州兩千五百倉桑的見證。高高聳立在山頂的虎丘塔已經成了蘇州的標志。
虎丘斜塔日益著名,并且因為它和吳王墓撲朔迷離的關系令科學家和游客興致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