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的價值》教學設計
課題
技術的價值
課時
1
授課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理解技術的產生與個人需要之間的關系
2. 理解技術對個人的生活、經濟、社會和環境等方面的影響,能對典型案例進行分析
過程與方法:
1. 經歷將人們的需求和愿望對大自然進行有目的的改造確認為技術發展的源泉的過程
2. 體驗技術在個人的生活、經濟、社會中的巨大作用的表現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欣賞技術的價值,領略技術世界的奧秘與神奇
教學重點
理解技術對個人的生活、經濟、社會和環境等方面的影響,能對典型案例進行分析
教學難點
理解技術對個人的生活、經濟、社會和環境等方面的影響,能對典型案例進行分析
教學過程
實施過程
學生反應
引入
直接引入
新課教學
一、技術與人
1. 技術與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
通過列舉課本上關于技術對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的滿足,引出技術的定義:技術是人類為滿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對大自然的改造。
通過書本上的案例:從火到燈――人類走向文明的歷程,做出燈的發展的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理解技術的不斷發展是為了人類的需要。講動植物油燈時給學生講解《三國演義》中董卓的故事,電弧光燈和白熾燈時講講它們的發明者。
技術的產生和發展,又能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求。
聯系前面的燈的發展歷史說明,燈的技術發展能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求。
練習:p4 馬上行動
2. 技術具有保護人、解放人和發展人的作用。
技術對人的保護作用引用圖片(鐵門、鎖、衣服等),技術從生理和心理上保護了人。
提問:還有什么技術是從保護人的角度出發的?
技術具有解放人的作用。例如:洗衣機、電飯鍋等電器
討論書本上的例子。(請同學們發表意見,分小組討論)
技術的發展人的作用。講解愛迪生的故事。展示愛迪生在做試驗時候的一些圖片。
二、技術與社會
1. 技術對社會生產的作用
通過講解書本上的兩個案例,重點放在講解技術對農業生產的促進作用,主要通過對比傳統和現代的種植、耕作方法,再加上講述袁隆平的故事。
2. 技術對社會生活的作用
通過人類衣食住行上的變化與提高,以及通過對比相同距離,不通出行方式時間對比圖。說明技術提高了效益。
3. 技術對軍事、政治、文化等領域的作用
通過展示現代戰爭中的一些先進武器和軍事通訊的圖片,讓同學感受技術在軍事方面的運用,講解技術與“地球村”的形成。
三、技術與自然
1. 依靠技術,人類得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通過圖片解釋“都江堰水理工程”和“荷蘭風車”的案例,主要分析前者,并解釋其工作原理。
2. 改造自然要把握合理的尺度。
通過老師的講解,學生對技術的定義和技術于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有了一定的理解。
學生對故事和科學家的一些事跡產生興趣,感受人文之美。
分小組討論,完成練習
體驗技術的巨大作用,對技術充滿信心知道技術就在我們周圍。
積極討論
認真聽課、思考
認真聽講,觀看圖片,思考問題
感受中國人的智慧
小結與
練習
一、 技術與人
1. 技術與人的需要;
2. 技術具有保護人、解放人和發展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