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的價值
一、設計背景《通用技術》新課標的基本目標是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這一目標的確立將教學起點從"零起點"改為"非零起點"。新課標確立的目標中滲透著學生是學習主體的指導思想,與原蘇聯著名的教育學家贊可夫的發展教學理論異曲同工,贊可夫的"教學與發展"理論認為應使所有學生都得到一定發展,以最好的教學效果來促進學生最大發展。發展觀念超前是贊可夫教學發展思想的重要特征。而作為《技術與設計1》是使學生對技術有一個更為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增強使用學生技術的自信心和責任心;初步掌握掌握一個通用的、完整的設計過程,學會與設計有關的各種途徑、方法,了解設計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形成創新意識,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通過設計的交流和評價,培養使用精神,提高審美情趣,學會多角度地思考問題。所以,它意蘊著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二、教學分析
1、教學對象的分析:
教師:從在教學過程中的傳授者,到參與學生設計的合作者,改變了過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所關注的是學生的創新設計與技術的學習和運用,所關注的是學生在設計與技術運用的參與過程而不再是結果。
學生:教學的主體,設計與技術的具體實施者,一個充滿了合作精神的集體,一個對世界充滿極大的興趣和渴望的集體。
2、內容分析:
本堂課的教學內容源自于江蘇教育出版社《技術與設計1》第一章第一節,由于技術對于人類社會的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而技術又存在于我們的身邊,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會到技術的運用對他們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發展所帶來的重大影響,從而使每一位同學都能激起對《通用技術》這門課的極大興趣,積極投身于技術與設計的學習創新中來。
三、教學目標
通過對教學內容的分析和教學對象的分析,從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規律和學生的發展觀出發,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創新意識、創新精神,確定本堂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理解技術與人類需要之間的關系及技術對人的生活、經濟、社會和環境等方面的影響;
2、能力目標: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對周邊的技術進行探究;
3、情感目標:使學生能從與人為本的思想出發,去理解技術與人的關系,使學生充滿人文精神。
四、教學重點
使學生感知識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影響,激發學生學習技術的興趣
五、教學難點
讓學生從身邊來感知技術的發展對他本人的影響
六、教學方法
演示法、討論法、講授法
教學策略:通過演示、討論等方法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感受技術就在他們身邊,技術不斷地在發展,而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對社會對個人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所帶來的巨大影響。使學生積極地去探究技術,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
七、教學媒體的運用:為更為有效地展示技術對社會、對個人的重大影響,采用的教學媒體在常規教學媒體的基礎上,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把多媒體計算機、投影機等媒體運用于課堂教學,增強教學的感染力,使學生溶入技術領域中。
八、教學過程
㈠設置情景,激發興趣
多媒體播放《西游記》中唐僧師徒爬山涉水西方取經的一個片斷,讓學生討論:如果在今天你去取經,還那么辛苦嗎?從而導入本堂課的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教學興趣,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演變為教學的主體。然后,提出以下三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