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技術的價值
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理解技術的產生與人類需要之間的關系。理解技術對個人的生活、經濟、社會和環境等方面的影響,能對典型案例進行分析。 2.過程與方法聯系生活實際組織學生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理解和對具體問題的討論、思考等活動來加深對技術的價值的理解。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本課的教學,培養學生了解技術、尊重技術、熱愛技術的情感。 教學方法:演示法、任務驅動法重點和難點:重點:技術對個人生活、經濟、社會和環境等方面的影響。難點:對技術價值的理解。教學準備:“都江堰”視頻片斷,典型案例及圖片的搜集,課件制作等。教學過程:一、引入新課:“同學們,歡迎你們進入技術世界”。“放眼四望,我們擁有一個五彩繽紛的技術世界。在這個世界里,你有哪些發現?”先讓學生思考,可隨意發表自己的想法。接著讓學生觀看“神舟5號載人飛船發射的瞬間”、“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世界上最大的人造溫室”、“人體與技術的融合”等圖片,引導學生討論。人類的需求和愿望是技術發明與革新的動力,而技術的發展,為人類發展自身提供了支撐,為人類改變工作和生活方式提供了平臺。隨著技術的發展,技術在促進人類發展、社會進步和保護自然環境中體現出應有的價值。(引出課題)二、新課進行 (板書)【第一節 技術的價值】1. 技術與人 探究:讓學生隨意找一下身邊的東西(如:科學計算器、開心詞典、圓珠筆等)提問:滿足你什么需求?引導學生提問,技術與人存在哪些關系?(從衣、食、住、行入手)(1)學生閱讀案例:從火到燈――人類走向文明的歷程從人類磨制石器、鉆木取火開始,技術就為滿足人類需要而開始了它的歷史旅程。(2)引導學生討論如果沒有取火的技術,沒有發明燈,世界將會是怎樣的一幅圖景?人類對于光明的需求,怎樣推動照明技術的產生和發展?教師總結:技術的產生和發展,能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求,使人們的生活更加精彩。讓學生舉出具體的技術的案例來說明有哪些技術,它們是如何實現對人的保護、解放和發展的1)、技術具有保護人的作用(a)人類需要著衣遮身御寒,于是有了紡織、印染、縫制技術(b)人類需要進食以補充能量,于是有了食品烹飪加工技術以及農作物栽培、家禽飼養技術(c)人類需要住所以避風擋雨,于是有了建筑技術(d)人類需要抵御野獸攻擊和傷害,于是有了弓箭、大刀、長矛等武器制造技術(e)人類要出行于是有車船制造技術(f)需要交往、保持聯系,于是有了通信技術。馬山行動人類需要孕育了技術的產生,下列技術滿足了人的哪些需求?(a)印刷技術滿足了人的————————需要(b)農耕技術滿足了人的————————需要(c)攝像技術滿足了人的————————需要(d)b超技術滿足了人的————————需要(e)建筑技術滿足了人的————————需要思考:1.原始人最初為什么要選擇穴居或在樹上棲居等居住形式 ?2.瘧疾、天花、鼠疫、肺結核等疾病曾奪去數百萬人的生命,為什么現代人對它們不再如此恐慌 ? 2)、運用技術解放人思考:以下技術怎樣解放人?
取火技術熟食,人類脫離野性,營養改善,大腦發育健全,智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