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的價值教案
(第一課時)
一、教學設計思想
二、《通用技術》新課程是以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為基本目標,改變舊的傳統教育模式,確立學生是學習主體的教學指導思想。以師生、學生間互動教學、自主探究等形式進行教學設計。
(一) 知識與技能
1、 理解技術的產生和技術與人類需要之間的辯證關系。
2、 理解技術對人的生活、經濟、社會和環境等方面的影響。能對典型案例進行分析。
3、 引導學生對周邊的技術進行探究,培養學生對技術的興趣。
(二) 過程與方法
1、 教師創設情景,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案例得出結論。
2、 教師構建互動,讓學生探究。從而掌握知識,拓展知識和多角度觀察、分析問題。
3、 教師設置問題,讓學生自行查閱資料,解答問題培養其自主探究精神。
(三) 情感、態度、價值觀
讓學生形成和保持對技術問題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關注技術的新發展,培養對待技術的積極態度和正確使用技術的意識。
三、教學分析
1、 教材內容分析
本課程內容來源于蘇教版《技術與設計1》,主要介紹“技術與人”,“技術與社會”,“技術與自然”的關系。這一節是第一章的重點,也是整本書的引頭,上好這一章節的課顯得非常之重要。在教學中通過對現實生活中有關的實例出發展開教學,創設情景,構建互動,從中引導學生用多角度的視野去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并參與討論和分析,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發展他們的個體,讓每一個學生體會到技術存在我們身邊。同時使他們懂得技術的運用對他們的現在、過去和將來發展所帶來的重大影響,激起他們對《通用技術》課的極大興趣,積極投身于技術與設計的學習創新中來。
2、 教學對象分析
我們學校把課程安排在高二。對于高二學生來說,已經具有一定的知識面和一定的生活經驗,對技術也有一定的感知認識,但還沒上升到理性。如果在教學案例設計時離學生生活太遠,技術原理太深,學生不容易接受,會使學生對技術產生偏見,認為技術比較神秘,是技術人員的事,事不關己,還是抓高考分數要緊的想法,導致對技術課產生畏難厭倦的情緒。所以案例的選擇要全面、親切,有趣,同時還要考慮到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面向全體,共同進步。
四、重、難點分析
1、 重點
(1)理解技術的產生與人類需要的關系。
(2)理解技術對人類生活、經濟、社會和環境等方面的影響。
(3)激發學生學習技術的興趣和關注技術。
2、 難點:
典型案例的分析與其有關知識的拓展。
[難點突破] 由教師引導,通過集體或小組討論,初步形成結論,最后由教師歸納得出結論。
五、教學策略與手段
1、 模式:探究、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
2、 策略:通過實驗、講授、提問、討論的方法,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感受技術就在身邊,技術不斷發展,而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對社會、對人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所帶來的巨大影響。使學生積極地探究技術,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
3、 手段:多媒體設備、課件、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