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術必修一,必修二一輪復習資料1
時間性——發明成果只在專利保護期限內受法律保護,期限屆滿或專利權中途喪失,任何人都可無償使用。
地域性——一項發明在哪個國家獲得專利,就在哪個國家受到法律保護。
(2)專利的種類有三種
發明專利——指技術含量高,花費創造性勞動多的新產品及其制造方法、使用方法。保護期限20年。
外觀設計專利——指涉及產品形狀、圖案、色彩及其結合的、富有美感且適于工業上應用的新設計。保護期限xx年。
實用新型專利——指對產品構造、形狀的技術改進。保護期限xx年。
(3)專利的申請
原則:先申請原則,即兩個以上的申請人向專利局提出同樣的專利申請,專利權授予最先申請專利的個人或單位。同時,由于申請專利的技術須具有新穎性,因此發明人應先申請專利,再發表論文。
途徑:一是直接到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或通過掛號郵寄申請文件方式申請;二是到專利事務所委托專利代理人代辦專利申請。
步驟:寫好專利文件→遞交專利文件并交納申請費→專利局審查文件→批準專利→領取專利證書并繳納年費及證書費
五、科學與技術的關系
1.聯系
科學是技術的基礎,技術是科學的應用;技術發展又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手段。
2.區別
(1)科學與技術的含義不同。科學是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客觀規律的分科知識體系;技術是人類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積累起來,并在生產勞動中體現出來的經驗、知識技巧和物化成果。例如:農業科學屬自然科學的范疇,是農業生產客觀規律的反映;而農業技術,如大棚蔬菜栽培技術、育秧技術等,則是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實踐經驗的總結。
(2)科學與技術的成果形式不同。科學成果一般表現為理論、概念、定律、規則、論文等,此類成果一般不具有商業性;而技術成果一般則以工藝流程、設計圖、操作方法等形式出現,此類成果可以商品化。
(3)科學與技術的任務不同。科學的基本任務是認識世界,有所發現,以增加人類的知識財富;技術的基本任務是改造世界,有所發明,以創造人類的物質財富,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科學要回答“是什么”和“為什么”的問題;技術則要回答“做什么”和“怎樣做”的問題。
(4)科學與生產不發生直接的聯系,而技術直接服務于生產,技術離開了實踐,就無法體現其價值。
六、全球化生態危機的表現
1.全球變暖
co2起著防止熱量向宇宙散發的作用。由于工業生產中的礦物原料燃燒后產生大量co2,加上砍伐森林,大氣中co2的濃度在1xx年間上升了15%,地球表面溫度不斷上升,對人類生存環境造成威脅。
2.“臭氧空洞”
臭氧層可保護人類免受紫外線傷害,工業生產中排放的氯氟化碳類化合物破壞臭氧層。現在,在南極洲上空已發現“臭氧空洞”。
3.酸雨
發電廠、冶煉廠和汽車使用化石能源而產生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在大氣中發生化學反應,轉化為硫酸和硝酸后隨雨水降落,造成“酸雨”。
4.有害廢棄物質
一些發達國家將核廢料等出口到第三世界國家,或向公海傾倒;核潛艇 沉沒、核電站泄漏等,造成核污染擴散,給環境和人們的健康帶來極為嚴重的危害。
七、知識產權
1.含義
知識產權,是指智力的創造性勞動取得成果后,智力勞動者對其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種權利,包括占有權、使用權、處分權和收益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