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反射”的教學案例
2.2 引思:
兩個實驗現象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實驗1是光從空氣射入玻璃,實驗2是光從玻璃射入空氣。
教師:兩種介質有什么不同?
學生:空氣的折射率小,玻璃的折射率大。
2.3 推廣:
提問:是不是只有光從玻璃射入空氣才會產生這種全反射現象?把學生分成八組,分別采用不同的實驗方案進行探索。
方案1
實驗器材:裝有水(含稀釋的牛奶)的燒杯(或燒瓶),激光,蚊香,蓋子,打火機(蚊香作為空氣的散射材料)。
實驗過程:激光從介質1(空氣)射向介質2(水)中,增大入射角,觀察反射光和折射光;激光從介質2射向介質1,增大入射角,觀察反射光和折射光。
方案2
與[方案1)類同,將燒杯中的介質2分別改為色拉油和硫代硫酸鈉溶液。
方案3
與方案1類同,將燒杯中的介質1改為色拉油,介質2改為含稀釋牛奶的水。
方案4
實驗器材:裝有汽油的圓形水槽,圓形的白紙,激光。
實驗現象:激光從水槽底部以不同的入射角從汽油射向空氣(在油的上面浮著一張白紙),會從白紙上發現亮斑在一定的圓形范圍內出現。
各組學生回答并歸納產生全反射現象的條件是什么?
引導學生回答:光從折射率大的介質射入折射率小的介質,且光的入射角大于或等于某個臨界角時,能產生全反射。
教師:把折射率大的介質叫做光密介質,把折射率小的介質叫做光疏介質。在上面的實驗中,水相對于空氣是光密介質,相對于色拉油是光疏介質,因而光密介質光疏介質也是相對的。
2.4 結論
全反射現象:光從光密介質射向光疏介質時,折射光消失,只剩下反射光的現象。
產生全反射的條件:
①光從光密介質→光疏介質;
②入射角≥臨界角。
2.5 理論推導
由折射定律得:,得出。
當時,;
當時,即得到光從介質射向空氣時臨界角的計算公式為。
2.6 應用
演示帶有玻璃絲的燈能裝飾我們的房間,五彩繽紛,彎曲的玻璃管能傳播光,彎曲的玻璃絲能傳送圖象、數字及聲音信號,這是全反射在日常生活和高科技中的應用之一:光導纖維。
演示水中的試管(燒瓶)看上去特別明亮,在管內倒入水后,則無此現象。原來,光從水進入空氣發生了全反射,而不是光從水進人玻璃發生了全反射。從而也說明了水中(或者玻璃中)的氣泡看上去特別明亮的道理。
【教學反思】
本節課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教學,兩個實驗的對比容易反映出全反射現象及其產生的條件,并從盡可能多的動手實驗中,合作歸納出全反射概念。使學生體會到人們探索自然規律的過程:提出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再提出假設。教學表明,這樣做有利于學生理解全反射概念,獲得概念形成的方法,整個教學過程既符合新課程的三維目標,也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突出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眾多來源于生活的事例、圖片,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后的自主性學習打下基礎;也能促進學生的交流與合作,培養學生團體協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