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麗莎的魅力》導學學案
四、課文閱讀
閱讀下面《蒙娜麗莎的魅力》中的文段,完成下面1-5題。
“瑤公特”的謎樣的微笑,其實即因為它能給予我們以最飄渺、最“恍愧”、最捉摸不定的境界之故。在這一點上,達•芬奇的藝術可說和東方藝術的精神相契了。例如中國的詩與畫,都具有無窮(infini)與不定(infini)兩元素,讓讀者的心神獲得一自由體會、自由領略的天地。
當然,“瑤公特”這副面貌,于我們已經是熟識的了。波提切利的若干人像中,也有類似的微笑。然而萊奧納多的笑容另有一番細膩的、謎樣的情調,使我們忘卻了波提切利的《春》、維納斯和圣母。
一切畫家從這件作品中看到謹嚴的構圖,全部技巧都用在表明某種特點。他們覺得這副微笑永遠保留在他們的腦海里,因為臉上的一切線條中,似乎都有這微笑的余音和回響。菜奧納多•達•芬奇是發見真切的內感與皮膚的顫動的第一人。在他之前,畫家只注意臉部的輪廓,這可以由達•芬奇與波提切利或吉蘭達約等的比較研究而斷定。達•芬奇的輪廓是浮動的,沐浴在霧雰似的空氣中,他只有體積;波提切利的輪廓則是以果敢有力的筆致標明的,體積只是略加勾勒罷了。
“瑤公特”的微笑完全含蓄在口縫之間,口唇抿著的皺痕一直波及面頰。臉上的高凸與低陷幾乎全以表示微笑的皺痕為中心。下眼皮差不多是直線的,因此眼睛覺得扁長了些,這眼睛的傾向,自然也和口唇一樣,是微笑的標識。
如果我們再回頭研究她的口及下巴,更可發現蒙娜•麗莎的微笑還延長并牽動臉龐的下部。鵝蛋形的輪廓,因了口唇的微動,在下巴部分稍稍變成不規則的線條。臉部輪廓之稍有棱角者以此。
在這些研究上,可見作者在肖像的顏面上用的是十分輕靈的技巧,各部特征,表現極微晦;好似蒙娜•麗莎的皮膚只是受了輕幽的微風吹拂,所以只是露著極細致的感覺。
至于在表情上最占重要的眼睛,那是一對沒有瞳子的全無光彩的眼睛。有些史家因此以為達•芬奇當時并沒畫完此作,其實不然,無論哪一個平庸中的藝術家,永遠不會在肖像的眼中,忘記加上一點魚白色的光;這平凡的點睛技巧,也許正是達•芬奇所故意摒棄的。因此這副眼神蒙著一層悵憫的情緒,與她的似笑非笑的臉容正相協調。
她的頭發也是那么單純,從臉旁直垂下來,除了稍微有些卷曲以外,只有一層輕薄的發網作為裝飾。她手上沒有一件珠寶的飾物,然而是一雙何等美麗的手!在人像中,手是很重要的部分,它們能夠表露性格。喬爾喬內(giorgione)的《牧歌》中那個奏風琴者的手是如何瘦削如何緊張,指明他在社會上的地位與職業,并表現演奏時的筋肉的姿態。“瑤公特”的手,沉靜地,單純地,安放在膝上。這是作品中神秘氣息的遙遠的余波。
這個研究可以一直繼續下去。我們可以注意在似煙似霧的青綠色風景中,用何等的藝術手腕,以黑發與紗同來襯出這蒼白的臉色。無數細致的衣褶,正是烘托雙手的圓味(即立體感),她的身體更貫注著何等溫柔的節奏,使她從側面旋轉頭來正視。
我們永不能忘記,萊奧納多•達•芬奇是歷史上最善思索的一個藝術家。他的作品,其中每根線條,每點顏色,都曾經過長久的尋思。他不但在考慮他正在追求的目標,并也在探討達到目標的方法。偶然與本能,在一般藝術制作中占著重要的位置,但與達•芬奇全不發生關系。他從沒有奇妙的偶發或興往神來的靈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