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太空的航程 教學設計(二)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陽光在水面上跳躍,長江也變得熱烈了,像一條金鱗巨蟒,翻滾著,呼嘯著,奔騰流去;而一面又把它那激蕩的、跳躍的光輝,投向兩岸陡立的峭壁。
于是,整個峽谷,波光蕩漾,三峽又充滿了秋天的熱烈氣息。
下午,太陽還沒有落,峽里早升起一層青色的霧。這使得峽里的黃昏來得特別早,而去得特別遲。于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黃昏中,兩岸峭壁的倒影,一齊擁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線發光的天空,長江平靜而輕緩地流淌,變得有如一條明亮的小溪。
夜,終于來了。岸邊的漁火,江心的燈標,接連亮起;連同它們在水面映出的紅色光暈,使長江像是眨著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爾駛過的趕路的駁船,響著汽笛,在江面劃開一條發光的路;于是漁夫和燈標,都像驚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輕輕搖曳。
也許由于這里的山太高,峽谷太深,天空太過狹小,連月亮也來得很遲很遲。起初,峽里只能感覺到它朦朧的青光,和黃昏連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時候,它忽然出現在山上。就像從山上生長出來,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塊巨大的,磨平、發亮的云母石。這時,月亮和山的陰影,對比得異常明顯——山是墨一樣的黑,陡立著,傾向江心,仿佛就要撲跌下來;而月亮,從山頂上,順著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輝,一直瀉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憑空飛降;又像一匹匹素錦,從山上掛起。
這一天,正是中秋。
(節選自方紀《三峽之秋》,載《方紀文集》第2卷,百花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
春天,樹葉開始閃出黃青,花苞輕輕地在風中擺動,似乎還帶著一種冬天的昏黃?墒侵灰涍^一場春雨的洗淋,那種顏色和神態是難以想象的。每一棵樹仿佛都睜開特別明亮的眼睛,樹枝的手臂也頓時柔軟了,而那萌發的葉子,簡直就像起伏著一層綠茵茵的波浪。水珠子從花苞里滴下來,比少女的眼淚還嬌媚。半空中似乎總掛著透明的水霧的絲簾,牽動著陽光的彩棱鏡。這時,整個大地是美麗的,小草像復蘇的蚯蚓一樣翻動,發出一種春天才能聽到的沙沙聲。呼吸變得暢快,空氣里像有無數芳甜的果子,在誘惑著鼻子和嘴唇。真的,只有這一場雨,才完全驅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變了姿容。
(選自劉湛秋《雨的四季》)
課堂小結
人類與其他生物一樣,都是大自然的孩子。我們要心甘情愿地當大自然的孩子,這樣我們會感到其他生物都是我們的兄弟姐妹,我們會像對待兄弟姐妹那樣關注它們,熱愛它們,在乎它們,哪怕是細微的變化。這樣,就總處于激動之中,總有文章可寫。我們只有親近自然,認識自然,欣賞自然,才能抓住景物的特點,才能把景物具體地描繪出來。景物的描寫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要寫好景物,既要認真觀察,對景物有準確的了解,又要找準景物與自己感情的契合點。只有這樣,才能寫得情景交融。
作業設計
用一課時的時間完成“寫作練習五”以“______________游記”為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然后用一課時的時間評改,在老師的指導下先讓學生自評,再互評,然后討論,選出范文作參考,課下完成升格作文。
思路點撥
要把游記寫好,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寫景要為中心服務。
“意在文先”,是說作者在下筆之前應當已經有了明確的立意,這是文章的靈魂。描寫景物不能為寫景而寫景,那樣寫出來的景是沒有生命力的。景物描寫是為文章的主題服務的,只有根據文章的主題需要描寫景物,才可能賦予景物靈魂。例如《雨中登泰山》,作者的主題是描寫雨中泰山別具情趣的景物和雨中登泰山的“獨得之樂”,抒發熱愛祖國壯麗河山和悠久文化傳統的情懷。于是全文緊緊扣住“雨”字,細細描繪雨中泰山的山嵐云煙、重巒疊嶂、飛泉流瀑、歷史古跡,一幅奇美壯觀的水墨山水畫,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再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者首先是“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給全文籠罩了淡淡的憂傷,因此無論是月下荷塘的優美景色,還是荷塘上朦朧迷人的月色,都有一種凄美的感覺,水中的蛙聲和樹上的蟬聲熱鬧得很,而作者只是覺得‘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的淡淡憂傷彌漫在字里行間,而有時也會露出點亮麗的色彩,但又隨即立刻飄走,這不能不說是作者主觀感受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