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王 教學設計
對荊軻的評價,歷來見仁見智。北宋蘇洵非議荊軻“始速禍焉”。南宋鮑彪說“軻不足道也”。朱熹認為“軻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但肯定荊軻的人也很多,第一個是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結尾說:“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豈妄也哉。”左思的《詠荊軻》稱頌他“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陶潛說他“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近代龔自珍贊揚他“江湖俠骨”。評者大都認為,荊軻雖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難以挽狂瀾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他不畏強暴、不怕犧牲,在國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艱險的精神和氣概還是值得稱道的。
課堂小結
《荊軻刺秦王》波瀾起伏、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圍繞著一個“刺”字展開,人物的性格也隨著故事情節的推移,從人物對話、神態,動作的描寫和場面描寫兩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現。我們要學習這種寫法,在作文時加以運用。
作業設計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學們,對于同一個問題,多換幾個思考的角度,也許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會有“撥開云霧見青天”的感覺——
1.在你眼中,荊軻是怎樣的一個人?
2.陶淵明有詩評價荊軻刺秦說:“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荊軻笑罵秦王說:“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也有人認為“太子遲之,疑其有改悔”使得荊軻倉促成行,造成行刺秦王失敗……你認為荊軻刺秦王為什么沒有成功呢?
3.你認為荊軻應該刺秦王嗎?“刺秦”是進步的還是落后的?如何看待“刺秦”這一事件呢?
板書設計
開端:行刺緣起
發展:行刺準備
高潮:廷刺秦王
結局:荊軻被斬
第二課時
導語設計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本課的文言知識,對人物形象作了一些分析,下面我們繼續學習本文。
文本解讀
合作探究
荊軻刺秦王的謀劃,表現了他怎樣的性格特點?寫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明確:荊軻的謀劃抓住了如何見秦王這個關鍵問題。他提出用樊將軍首與督亢地圖為信物騙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膽識和氣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時才提出這個計劃,可見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襯了荊軻智謀非凡。
能力提升
解釋下列句子的意思。
(1)秦王必說見臣:說,同“悅”。說見:高興地接見。全句意為:秦王必定高興地接見我。
(2)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窮:走投無路,猶如“追窮寇”之“窮”。古代缺少衣物錢財一般叫貧,不得志、無出路叫窮。困,困窘。樊將軍“父母宗族,皆為戮沒”,“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可見“窮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為:樊將軍因為走投無路來投奔我,我不忍心因為自己的事情而傷害了長者的心意。
(3)乃今得聞教:乃,語氣副詞,表轉折。教:指教。全句意為:而今才聽到(您的)指教。
(4)函封之:函,盒子。這里名詞作狀語,表示“用盒子”。全句意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來。
(5)乃為裝遣荊軻:于是整理行裝,派遣荊軻(上路)。
(6)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現在(是)拿著一把匕首進入兇險難測的強暴的秦國,我之所以停留,是因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