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念劉和珍君》研究性必修一
學習《記念劉和珍君》,不少同學對其寫作目的不很清楚,以致對課文內容理解不夠深刻。希望通過此研究報告使同學們對課文的寫作目的有更深入地了解。
二、研究的步驟
1、研究課文寫作時的社會背景;
2、查找資料,對課文進行深入分析;
3、集合全組成員的智慧,撰寫報告;
三、探究成果
這篇文章寫于民國15年(即1926年),當時正值段祺瑞政府黑暗統治時期,魯迅深感世態炎涼,窺熟于“世人的真面目”,尤其對那“寧蜷伏墮落而惡進攻”的國民精神深感憤怒。“三一八慘案”發生,劉和珍等進步青年被殺害,魯迅由感而發,寫出了《紀念劉和珍君》。
文章的題目中有“紀念”二字,第三節回憶劉和珍的往事,后又引用陶潛詩句“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寄托了愿死者與青山同在的深摯感情。這都體現了作者寫作目的一:懷念、贊頌死者(以劉和珍君為首的進步愛國的青年)。
作者記述劉和珍、楊德群等被殺害的情形,句句充滿了憤怒,“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于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一個怎樣的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一句,極其辛辣地批判了當局者的兇殘、無恥。“但接著就有流言,說她們是受人利用的。”又指責了流言家的卑鄙、下劣。這是寫作目的二。
第三個目的是號召人們改變斗爭方式,更加勇猛地前進。魯迅先生指出:“人類的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只是一小塊,但請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魯迅是不主張向反動派請愿這種方式的。這在魯迅《無花的薔薇之二》,《空談》中均有體現。
課題:《紀念劉和珍君》的行文思路探究
撰稿:課題四組
執筆:趙友存高一(23)班
指導教師:楊延濤
一、研究目的
理清文章結構和作者思路,整體把握全文。
二、研究步驟
1、細讀課文,分清文章段落聯系;
2、參考材料,擬訂課文思路,結構框架;
3、結合各組員提供的材料,擬訂研究報告;
三、研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