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課 我國的政黨制度(精選2篇)
第六課 我國的政黨制度 篇1
第六課 我國的政黨制度
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明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符合我國國情的政黨制度,也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2、能力目標:學會用唯物辨證的思維來觀察問題,認識和分析問題,提高自學能力。
3、情感目標:了解我國政黨制度的特點和優勢,增強學生的使命感、責任感。
教學重點:我國政黨制度的特色
教學難點:多黨合作的優越性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圖片導入
大家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已經有所了解,知道它是我國的最高國家權力機關,那么政治協商會議都有哪些方面的人參與?主要涉及哪些問題?它在我國的政治生活中起著什么樣的作用?今天我們一起走近政協去了解政協。
新課教學
3月11日,政協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主持會議。
設問:政協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內部的會議嗎?
同學回答:不是
課件展示各民主黨派主席擔任全國政協委員。
一、執政參政、特色鮮明
1.我國的民主黨派
黨派名稱與簡稱 成立時間和地點 組成成員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窀铮 1948.1香港 與國民黨有歷史聯系的人士為主
中國民主同盟(民盟) 1941.3重慶 文教和科技界的高、中級知識分子
中國民主建國會 (民建) 1945.12重慶 經濟界人士
中國民主促進會 (民進) 1945.12 上海 文教出版界高、中級知識分子
中國農工民主黨
(農工黨) 1930.8 上海 醫藥衛生界高、中級知識分子
中國致公黨 1925.10舊金山 歸僑和僑眷為主
九三學社 1946.5重慶 科技界高、中級知識分子
中國臺灣民主自治同盟
。ㄅ_盟) 1947.11中國臺灣 臺灣省人士
判斷: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政黨,而我國的各民主黨派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政黨。
學生思考回答:不是
2. 民主黨派的性質
提示:各民主黨派是各自所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一部分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都是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力量。
設問:我國政黨制度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內容?具有哪些特點?
3、我國的政黨制度
。1)、含義
。2)、特點
學生回答: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
教師追問:中國特色這個特色特在什么地方?
回答:友黨關系:共產黨是執政黨、民主黨派是參政黨,兩者是通力合作的親密友黨
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基本方針: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
根本活動準則:憲法和法律
重要機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簡稱人民政協
小結:政黨制度的內容也既是他的特色,下面我們進一步認識我國的政黨制度。
探究活動:
關于我國政黨制度同學有以下的認識
小王:我國的政黨制度包括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他們都是我國的執政黨,他們一起執掌國家政權。
小李:共產黨與民主黨的關系就好比美國的民主黨和共和黨,一個是在朝黨,一個是在野黨。
小方:共產黨與民主黨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民主黨律屬于共產黨。
小周:共產黨與民主黨是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民主黨要對共產黨負責,接受共產黨的監督。
小萬:共產黨與民主黨的政治地位是平等的,他們的活動可以不受法律的約束。
小。喝嗣裾䥇f是我國的國家機關,具有管理經濟文化的職能,決定權和任免權、立法權。
請同學結合教材,評述上述同學觀點
同學思考回答
教師講解(略)
4、人民政協
(1)成員
。2)性質:共產黨領導的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是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
(3)主題:團結和民主
(4)職能: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
小結:
政黨制度的特點:
探究:
1、在我國,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是執政黨與在野黨的關系。
提示:不可以表述成執政黨與在朝黨或兄弟黨的關系
2、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是領導與被領導,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
提示:互相監督、組織獨立、法律地位平等
3、人民政協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我國重要的國家機構。
提示:人民政協不是國家機關,不能履行政府(國家)職能
4.人民政協與人民代表大會性質、職能及代表的產生方式相同。
提示:⑴人民政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其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
、迫嗣翊泶髸俏覈膰覚嗔C關,它擁有立法權、監督權、任免權和決定權。
、钦䥇f代表由推薦、協商產生,即由上屆委員推薦、協商決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由直接或間接選舉生產。
二、適合國情 優勢顯著
1、我國政黨制度的優越性
設問:我國政黨制度具有哪些優越性?
學生看書回答
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文化;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利于推動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實現
探究:下列材料分別體現我國政黨制度的那些優越性?
1、民主黨派與港澳臺的親朋故舊聯系,增強了中華民族的整體意識和對祖國的向心力。
2、各民主黨派以其科研成果推動生產力發展,以其特長推動科教文衛事業的發展。
3、各民主黨派獻言議政,便利于黨和政府博采眾長、集思廣益,有利于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
三、我國能否照搬西方的多黨制?為什么?
學生討論
教師歸納小結:
、傥覈窘洕贫葲Q定不能實行西方多黨制
②我國的國家性質決定不能實行西方多黨制
、壑袊飞显羞^多黨制的嘗試,其結果證明它在中國行不通
、苤鲝埼覈鴮嵭卸帱h制,實質是要取消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執政地位,其后果必將是人民政權的喪失、社會主義制度的顛覆。
課堂總結:這節課我們主要了解我國的政黨制度,它是由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他的特色表現在五個方面:友黨關系:共產黨是執政黨、民主黨派是參政黨,兩者是通力合作的親密友黨 ;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基本方針: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根本活動準則:憲法和法律;重要機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簡稱人民政協。我國特色的政黨制度具有它自身的優越性,適合我國國情
作業設計:作業本練習
板書設計:
一、執政參政、特色鮮明
1.我國的民主黨派
2. 民主黨派的性質
3、我國的政黨制度
(1)、含義
。2)、特點①②③④⑤
4、人民政協
。1)成員
(2)性質:共產黨領導的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
(3)主題:團結和民主
。4)職能: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
二、適合國情 優勢顯著
1、我國政黨制度的優越性
三、我國能否照搬西方的多黨制
第六課 我國的政黨制度 篇2
第六課 我國的政黨制度
我國形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這一政黨制度是由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決定的,又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相適應。
第一框:中國共產黨執政: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1. 我國的政黨制度:
1、 新中國誕生前夕執政歷史的較量
。1)1948年,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口號,號召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建立民主聯合政府。得到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響應。代表陸續進入解放區,準備召開新政協,建立人民民主新中國的工作。
。2)美國發表白皮書,承認:國民黨的政府腐敗,失去人民的支持。
。3)1948年11月到1949年1月,中國共產黨領導了三大戰役,其中,淮海戰役是人民用小車推出來的。
學生思考:
當時中國三重基本政治力量的狀況
為什么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2、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執政地位的確立
。1)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執政地位的確立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是由其性質決定的
a、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執政地位的確立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20世紀上半葉,中國出現三種建國方案:一是以北洋軍閥、國民黨為代表的主張實行地質買辦階級的專政,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道路,二是以中間派、中間人士為代表的主張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三是以中國共產黨 為代表的,主張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共和國。經過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
人民在革命實踐拋棄了第一方案,它的代表者。第二方案沒有得到人民的贊成。第三種方案得到包括民族資產階級在內的人民群眾的擁護。
b、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執政地位的確立是由其性質決定的
(a)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的確立是由它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
中國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從成立起,就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民族的獨立和復興、國家的繁榮和富強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斗爭。它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就決定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各族人民及其事業中的領導地位。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須堅持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的核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須堅持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核心,,才能保持現代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才能維護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搞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2、 中國共產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
。1) 中國共產黨不僅有執政資格,也有執政能力
中國共產黨不僅有歷史和法律賦予的執政資格,而且也有執政能力。
。2) 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含義
a、科學執政含義:
是遵循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以科學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b、民主執政含義:
堅持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支持和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堅持和完善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發展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壯大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
c、依法執政含義:
堅持依法治國,領導立法,帶頭守法,保證執法,不斷推進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法制化、規范化。
。3) 依法執政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基本方式
依法執政是共產黨執政的基本方式,科學執政,民主執政要通過依法執政體現出來,要靠依法政治來保證實現。有利于黨的領導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