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服飾藝術
(圖片 郁金香線型連衣裙,伊夫·圣洛朗設計)
(圖片 六十年的紅衛兵服飾)
六十年代是戰后科技高速發展的年代,微觀和宏觀都有巨大的發展,另外,戰爭嬰兒也在這一時期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獨立的思維,對現實的物質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全球范圍內產生了大規模的革命運動,像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法國的大罷工,美國的嬉皮士運動。服裝在這一時期要么被高度統一,要么被徹底的反叛,人穿衣是為了一種目的而不是追求藝術的美感。
(圖片 美國西部牛仔裝和倫敦的街頭樂隊)
七十年代對社會的反叛更加激烈,出現了牛仔風暴、朋克、迷你裙。牛仔裝是在19世紀末根據美國淘金工人的野外勞作才發明的。后在二戰中作為美軍服衣料。隨著美軍在戰爭的推進而流行整個世界,至今,變成了一種文化流行,一種牛性服裝,并對其面料進行加工──水洗、石磨、砂洗等后處理。
朋克是英國設計師維斯德伍德為倫敦街頭樂隊設計的一種比較前衛的裝飾,像世界杯中球迷的發型,衣服是濕裝,這種樣式,也被稱為是“先鋒派”藝術樣式。
迷你是“min”的音譯,它是指下擺在漆蓋以上10公分左右的裙子,后被世界上許多設計大師運用。
(圖片 職業時裝)
八十年代是一種危機四伏的時期,兩伊戰爭,石油危機,女權運動,蘇職解體等。
造就了一群女強人形象,穿的是職業女裝,從事同男性同樣的職業,服裝明顯帶有男性化風格。
(圖片 回歸自然的裝飾)
九十年代是多樣化的時代,服裝設計已是個性化發展,一些社會問題如生態、金融,引起人們對過去歲月的回憶,在服飾上運用了過去款式加上現代設計思路的服裝,稱之為“黃+藍=綠”的設計公式。
(圖片 中國的現代服裝設計)
目前,服裝還有一種民族化演化趨勢,如中國服裝,不斷的出現旗袍、盤扣等,重要的是將其融于現代社會中,不要給人一種舞臺裝的印象。
課堂小結:通過今天的作品欣賞,使大家進一步認識到現代服飾的演變發展過程,知道了時裝反映了社會經濟的變化,并具有引導世界潮流的力量,同時也反映社會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