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教案(精選12篇)
新課標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教案 篇1
本節課的目標定位是:
1.體驗平均分;初步理解幾分之一。
2.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
3.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學生的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和數學思考能力。
教學過程:
一、通過對“一半”的認識,理解“一半“的含義
1.說一半是多少:
(1)全班同學的一半
(2)一組同學的一半
(3)一個圓的一半
2.說說一半是怎么分的?(平均分成相等的2分,兩份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3.所有事物都可以分出一半,一半能用哪個數來表示呢?
像全班同學的一半是用20表示、一組同學的一半是用5人表示,我們能說清它有多少: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還會經常碰到類似這樣一個圓的一半的情況,我們無法用所學的數說清它到底有多大。于是在數學上引入了分數,就象剛才這位同學說的可以用二分之一,這個分數表示這個圓的一半。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1/2來表示。
4.折一折:在正方形紙上折出二分之一,涂色表示
二、動手操作,理解四分之一
1.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折嗎?
2.折好涂色表示四分之一,交流。
(學生對二分之一有了初步認識后,對折四分之一感到很順利)
3.折的方法不同,形狀也不同,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通過這一折,學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3.辨析:哪幾個圖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說明理由。
三、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比較
1.折過了四分之一,你還能折一折,取一份用分數表示嗎?
學生折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們通過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數很興奮。
2.折出了這么多的分數,你覺得誰折的分數大?
大部分學生都認為三十二分之一,折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還說了理由:32比8大,當然1/32大。一些學生發現越折越小了,覺得1/32是最小的。(這時教師也不表態 )
4.故事:
豬八戒分西瓜:一次,唐僧派豬八戒前去探路,誰知去了好久也不見回來。于是派孫悟空去找。原來豬八戒在美滋滋的吃西瓜。剛咬第一口,悟空就從天而降。孫悟空說:“我吃西瓜的二分之一。” 八戒心里一直想多吃點,聽了高興極了,說:”我可要吃八分之一。”學生這時候就議論紛紛了,到底誰吃的多呢?這下大部分同學認為孫悟空吃的多,因為他吃了西瓜的一半;一些認為豬八戒吃得多。
課件演示:分西瓜(通過直觀演示:大家一致認為八分之一比二分之一小。并且學生發現:平均分的份數多了,它的一份就小了。)
5.回到折紙時的分數比較,1/8和1/32的比較,這時候,同學們都笑了,原來不能直接用32與8的比較來比較分數的大小,學生認識上提升了。理解了分母越大,平均分的份數就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四、練習運用(略)
新課標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 初步認識分數,理解分數的意義,能正確的讀出分數,會寫分數,掌握分數的各部分名稱。
2、 理解“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數”我們可以用分數表示。
3、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平均分的意義,理解分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
正確區分分的份數越多,得到的每一份就越少。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創設情境,由平均分引出1/2。
1、同學們,今天我們上課前先來個比賽怎么樣?那就請你們注意認真聽,比一比看誰反應快!
(1) 有4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得到幾個?
(2) 有2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得到幾個?
(3) 現在只有一個蘋果了,還是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能得到幾個呢?
2、把一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得到半個,那半個該怎么表示呢?同學們,能用你喜歡的方法來表示一個蘋果的一半嗎? (畫圖、寫漢字都可以 )
生:黑板板演,并簡單介紹
師: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了蘋果的一半,你們的辦法都很好。你覺得哪種方法更好?當把一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時,可以像這位同學一樣用這個數1/2來表示。”
你們知道這個數叫什么名字嗎?
它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新朋友,——分數。(板書:認識分數)
二、體驗感悟二分之一 的具體含義
1、師:(出示實物圖形)你們看,現在我手中有個蘋果,想想你可以怎樣得到它的二分之一 呢?(切)
可現在老師手中拿的是蘋果的圖片,那你怎么才能得到他的二分之一(對折)
師:為什么對折?
師:是的,對折后,兩部分完全重合,說明是平均分。(不說對稱)
(貼半個蘋果圖)
師:我們把一個蘋果平均分成二份,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個蘋果的 二分之一。
說一說。把一個蘋果平均分成二份,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個蘋果的 二分之一(找3、4個學生說說)
師:那另一半蘋果呢?
它也是這個蘋果的二分之一 ,為什么?
小結:(我們把這個蘋果平均分成二份,這是其中的一份,是這個蘋果的二分之一 ,這是其中的另一份,它也是這個蘋果的二分之一 ,這兩份 合起來就是這個蘋果。)小聲說說。
2、再找人說說二分之一的涵義
3、師:我們剛才把一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這里有一張長方形的紙,你能得到它的 二分之一嗎?要求:拿出一張長方形的紙,折出它的二分之一 。
師:(將作品貼到黑板上)生說:怎么折的?怎么得到了長方形的 二分之一?
指板書說:你們看這些長方形的大小不同,折法也不同,這里還有蘋果,為什么其中的一部分都可以用 二分之一來表示呢?
師:小結:看來不論是一個蘋果還是一個長方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兩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
4、驗證比薩餅:為什么不能用二分之一來表示
5、理解形狀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圖形都可以用二分之一來表示(出示圓課件)
6、理解形狀不相同大小相同的圖形可以用二分之一來表示(出示正方形課件)
7、判斷,進一步體會“平均分”
三、在探索體驗中理解認識其它分數并寫出分數
1、我們一起研究了二分之一 ,現在我們就來一起認識三分之一 。
出示課件:把一塊蛋糕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寫作:邊說邊寫先寫分數線,在寫分的分數分母,最后寫取的份數分子。
2、現在靜靜地想想: 里面的“3”和“1”各表示什么意思?分數中間的橫線,你知道它表示什么嗎?(同桌討論)3表示的平均分成3份,它叫分母,1表示的是這3份中的一份,它叫分子,中間的橫線表示的是平均分,它叫做分數線。(相當于除法中的除號)
3、書空:用手在桌子上寫寫三分之一
4、你能不能用正方形的紙折一折,用陰影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 ?看看誰的方法多?
師:(收集不同的作品黑板展示)有反饋,誰是這樣折的?統計
師:都能用四分之一 表示嗎?(個別要驗證,較難、沒有折出來的老師出示一個)
師: 你們真棒,一張正方形的紙,有這么多不同的折法都得到了它的 四分之一。
5、其實,除了圖形中有分數,在我們身邊也到處都有。例如:咱們班有36人,你是咱班人數的幾分之幾?(1/36)
如果有個大蛋糕, 劉宇佳這一組來平均分這塊蛋糕,每人得到這塊蛋糕的?(板書:1/6)
如果女生來平均分這塊蛋糕,每人得到這塊蛋糕的?(板書:1/15)
如果全班來平均分這塊,每人得到這塊蛋糕的?(板書:1/36)
想:這些分數,你有什么發現?(分的份數越多,得到的每一份越少)
6、大家還想認識那些分數?你能自己舉個分數的例子嗎?
師:這樣說下去,說得完嗎?
生:對了,分數的個數是無限的。
四、感受數學文化
1、分數發展史的介紹
同學們創造出了這么多的分數,真了不起。其實我們國家是最早使用分數的國家,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呢!
剛剛我們一起研究了分數,那現在你對分數有了哪些了解呢?
五、鞏固練習
1、同學們真了不起,對分數有了這么多了解,那你們來看看這些圖,你能用分數表示圖中的涂色部分嗎。(幾分之一,幾分之幾)
2、看圖估一估,陰影部分大約占長方形的幾分之幾?(課件驗證)
比較: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六分之一,你發現了什么?
3、 玲玲和丁丁在爭論不休,看看為什么?
把一根火腿腸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一定是這根火腿腸的二分之一?
4、出示課件:形狀不一樣、大小看不出來的三角形,還是平均分嗎?
思考題::我們班第一組有6個同學,把他們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幾分之幾?每份是幾人?
六、總結收獲
這節課即將結束,能談談你有哪些收獲或體會嗎?
板書設計:
分數的初步認識
新課標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教案 篇3
一、設計思想:
找準學生學習新知的“最近發展區”,在大背景下認識分數。同時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度。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
二、學情分析: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使學生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從整數到分數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一次質的飛躍,因為無論在意義上,還是在讀、寫方法上以及計算方法上,它們都有很大的差異。分數概念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不容易一次學好,所以,分數的知識是分段教學的,本單元只是"初步認識"。認識幾分之一又是認識幾分之幾的第一階段,是單元的"核心",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對以后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此,我們要借助一些圖形和學生所熟悉的具體事例,通過演示和操作,使學生逐漸形成分數的正確表象,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
三、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通過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對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觀圖形的探討和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會讀、寫幾分之一。
2、能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數學思考與語言表達能力。
2、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
(三)情感目標
1、使學生在討論、交流的學習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探索意識、創新意識得到發展。
2、在觀察比較、動手操作中,培養學生勇于探索、自主學習的精神,感知數學來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對數學產生親切感,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四、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建立幾分之一的表象。教學難點:初步認識分母、分子表示的含義。
五、教學策略和手段: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充分重視學生對學具的操作,通過折紙讓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一個直觀的認識,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特別是在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時,用圓片顯示豬八戒分西瓜的過程,學生直觀的認識到分的份數越多,一份就越小。從而使學生內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數大小的比較這一知識。同時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準備: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紙片各兩張,剪刀。
2、教師的教學準備:課前了解學生對分數的熟悉程度有多少。
3、教學環境的設計和布置:黑板上準備好一些小磁鐵。
4、教學用具的設計和準備: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紙片若干張,剪刀一把。兩個月餅圖。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老師要講一個西游記里的故事給大家聽。
話說唐僧師徒一路向西取經,這一天他們來到了一個集鎮上,看到路上的人都手提著月餅,這才想起今天是中秋節了。這時剛好路過一個月餅店,“哇,好多的月餅呀!”八戒很快就看見店里各種各樣的月餅,饞得直流口水,一個勁地說:“師傅我想吃月餅。”可是唐僧說:“想吃月兒餅可以,不過我得先考考你。”唐僧說:“有4塊月餅,平均分給你和悟空,每人分幾塊?請寫下這個數。”豬八戒很快就寫下了這個數。唐僧又說:“有2塊月餅,平均分給你和悟空,每人分幾塊?請寫下這個數。”豬八戒想了想,又寫下了這個數。唐僧見豬八戒回答得這么快就說:“很好,那么要是只有一塊月餅,平均分給你和悟空,每人分幾塊?該怎么寫?”這可把八戒難住了。
同學們,你們知道每人分幾塊嗎?(有的說每人分一半,有的說每人得半塊。)半塊月餅可以用什么數來表示呢?看來同學們想不出該用什么數來表示,沒關系,今天老師特意請了一位新朋友來幫助大家解決這個難題。它就是——分數。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分數的初步認識。(出示課題) 新課 標 第 一 網
[設計說明:思維始于疑問,而好奇是兒童的天性,是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點。根據小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從故事中創設問題情境不僅將學習分數的必要性自然展現(是因為用整數解決不了了,所以才要用到分數),且使學生的探究意識也孕育而生。]
(二)動手實踐,自主探究
認識二分之一
(1) 猜一猜: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怎樣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呢?
師:把一個圓平均分成兩份,一半就是這兩份里面的一份,也就是這圓形的二分之一,寫作:1/2,結合書本中的月餅圖說說,“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2)教師說明 :2表示平均分的份數,1表示其中的一份。
(3)動手實踐
A、 折一折:讓學生用各種的紙片動手折出1/2,(圓形、長方形、正方形)
B、展示學生的幾種典型折法
C、從操作過程中凸現思考過程。
師:這些形狀不同的紙都可以折出它的1/2。想一想,同一張紙折出的形狀不一樣,為什么都可以用1/2來表示呢?
(4)在辨別中感悟平均分的重要性。
折出幾種不是平均分的二分之一,想想這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嗎?(再次強調平均分)
[設計說明:通過直觀演繹數學知識所蘊涵的思維發展過程,讓學生進行自我釋疑體驗,教師不直接告訴學生現成的結論,也不包辦學生的思維方式和過程,而是通過“折一折”了驅動學生內在的思維活力,感悟“平均分”的內涵與重要性,從而是學生的思維方式不拘泥與常規,思維實現跳躍式的發展。]
認識四分之一
(1)觀察推想
師:大家推想一下,如果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四份,每塊是它的幾分之一?
(2)開展折1/4的活動
A、師:要得到一個圖形的1/4應該怎么辦?用圓形紙片折一折,并用陰影部分表示出四分之一。
B、匯報:你是怎么得到1/4的?說一說1/4表示什么?
C、請學生拿出同樣大的正方形紙,小組合作折出不同的1/4涂上顏色貼在底板上,在相同的時間里看哪組折出的方法最多
D、匯報怎樣折的。問:這些1/4的部分一樣大嗎?為什么?
強調:整體一樣大,它的1/4就一樣大。
認識幾分之一
(1)剛才我們認識了1/2和1/4,我們把1/2,1/4,這樣的數叫分數。你還想到了哪些幾分之一的分數?板書學生的回答。(有意識寫幾個分母大一點的分數)抽幾個說說分數所表示的意思。
(2)找一找。(出示主題圖)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游樂園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你發現哪里有幾分之一?為什么?
(三)練習:做一做第1題
[設計說明:有了1/2作基礎,1/4的學習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去分析、去解決新問題,學會把新知識和生活經驗與已有的知識經驗聯系著學習,學會在動手操作,實踐活動中認識理解知識,并學會舉一反三,有所創新。]
再現情境,比較大小。
(1)故事引出問題
師:接下來老師繼續來講西游記的故事,唐僧師徒在月餅店買了些月餅后繼續趕路,走著走著轉眼已到了中午,豬八戒餓得肚子咕咕直叫。這時唐僧拿出了一個的餅,給八戒和孫悟空分一分,說給孫悟空1/4,豬八戒1/2,豬八戒一聽急壞了,大聲說,不行,不行,我肚子大,我要吃大的,我要吃1/4。同學們,豬八戒他是不是得到便宜了,吃到大的一塊了嗎?(板書1/2 1/4)
(2)解決問題:
讓學生思考后說一說。
師:你是怎么想的?為什么吃到1/2的要大,吃到1/4的反而小呢?
你能不能用手中的圓片代替餅來驗證一下。
反饋,請2名學生說一說是怎樣進行驗證的。
小結:原來分數也有大小,1/2表示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2份,它的一份就比分成4份的要大,所以1/2>1/4
(3)拓展延伸:
A、這時候,沙和尚過來他也要吃,他說要吃這個月餅的1/8,你覺得他們三個人誰吃得最多,誰吃得最少?
B、看板書,你還能比較這些分數的大小嗎?任選兩個數比較大小,根據學生的回答加以板書),你發現了什么?(分的份數越多,其中的一塊就越小)上面這些分數中哪個,哪個最小?
(4)練習:做一做第2題。
[設計說明:再次用講故事的的方法引出分數的大小比較,讓學生從解決故事的疑問中尋找正確的答案,同時故事中也蘊含了正確的答案,把分數的大小比較和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學生不難發現正確答案。并且再次用圓片代替月餅來進行證明,驗證答案。]
(四)說說想想,課堂小結
說說你對分數有了哪些了解?
想想分數中的兩個數字分別表示的是什么?你分清楚了嗎?
新課標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在對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觀圖形、實物的探討和研究中初步認識幾分之一,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會讀會寫幾分之一,并能借助圖形明確幾分之一的含義。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數學思考與語言表達能力。
3、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學習的精神,使之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教學重難點
分數概念的初步構建,認識幾分之一。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趣,體驗分數產生的過程。
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在郊游的時候,小明和小紅遇到了一些與數學有關的問題。原來他們在分月餅,我們能不能幫他們公平的分一分?
生:平均分才公平。
師:那每個人得到幾塊呢?
生:6÷2=3每人分3塊。
師:嗯,你說的真好。我現在拿出四塊來分給兩個人,怎樣分才能公平呢?
生:還是平均分,用4÷2=2每人分2塊。
二、師:你說的真完整。我現在再拿出一塊來分給兩名同學,你說我應該怎樣分才公平呢?
生:還是平均分,把這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一人分半塊,就是每人分一半,這樣就公平了。
師:噢,對,你說的很有道理。
師:那么,這半塊能用什么數來表示呢?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位新朋友“分數”。師板書“分數。
師:那么這半塊月餅怎么用分數來表示呢?剛才老師在分月餅時是怎么分的?
生:平均分。
師:分了幾份?
生:兩份。
師:每人分得多少?
生:兩份中的一份。
師:對也就是二分之一。那么二分之一怎樣寫呢?
教學寫分數“二分之一”
師:拿出練習本跟著老師一起寫:先畫一條短橫線,表示平均分。(師邊說邊板書)平均分成兩份就在分數線的下面寫“2”,(師板書)每人分到的都是兩份中的1份,就在分數線上面寫“1”。(師板書)
三、師:這個二分之一表示的含義就是,請同學們一起讀一下。
四、我們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其中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寫作1/2。誰來說一說下面這個月餅是怎么分的?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哪個分數來表示?(同桌討論)抽生回答。
師:唉呀,真厲害。
五、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分數的每一部分都有名字。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師:真棒,讀的非常正確。
六、老師帶來了幾個圖形,看看下面的圖形它的涂色部分應該是幾分之一呢?應該是幾分之一,理由。
七、下一個判斷對錯,運用我們剛才所學的知識來判斷一下。
八、我出一個難題的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信心完成?
九、師:好,請你拿出方形紙下面,創造一個分數,可以折出這張紙的二分之一,也可以折出它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等等,跟你的同桌互相說一說。誰來匯報一下?(生折師巡視)
師:大部分同學都坐好了,看來是都折完了,誰愿意把你折的展示給大家呀?(指生展示)
生:我先把正方形角對角折,把這個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涂上其中的1份,涂色的部分就是這個正方形的四分之一。
生:我是把這個正方形邊對邊的對折,就把它平均分成了4份,涂上其中的1份,涂色的部分就是這個正方形的四分之一。
師:剛才大家的折法不一樣,但是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是四分之一呢?
生:都是把圖形平均分成4份,涂色的部分是其中的1份。
師:對,只要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四分之一。
生:第二個圖形的涂色部分不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因為平均分成了四份,應該用四分之一表示。
師:同樣的圖形,用不同的折法表示出了相同的分數。
十、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你都學習到了哪些知識?
小結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認識了幾分之一。在今后的學習中我們還要繼續走近分數,了解分數,去探索有關分數更多的奧秘。
新課標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人教版新課標數學三年級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會寫幾分之一,初步了解分數各部分的名稱能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數學思考與語言表達能力。
3、在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學習的精神,使之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教學重點:
正確認識幾分之一的分數。
教學難點:知道平均分才能用分數表示。
教學準備:課件,學生每人準備同樣大小的正方形紙,圓形(或長方形)紙,水彩筆。
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都分過東西嗎?一天呀,兔哥哥和兔弟弟一起去找食物,它們找到了4個大蘋果。可是在分蘋果的時候產生了爭議。
兔哥哥說:“我要吃3個。”兔弟弟說:“不行,我們應該一樣多。”你說它們應該怎么分才公平呢?(平均分)每只兔子分到2個。
第二天,兔兄弟又一起去找食物,這次,它們找到了2個大蘋果,每只兔子可以分得幾個?1個。
第三天,兔兄弟又一起找食物,找的很辛苦,只找到了1個大蘋果。兩只兔子傻眼了,應該怎么分呢?每只兔子分到( 半)個。
這半個蘋果還能用整數表示嗎?半個蘋果該怎么表示呢?
學生可能會說出1/2,由此引出: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新朋友——分數。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分數。(板書課題——分數的初步認識)
二、觀察操作,探求新知
1、(1)借助形象,認識1/2 。
同學們看大屏幕小精靈是怎么來分月餅的?(多媒體演示平均分月餅)。
師:把一個月餅從中間切開,也就是把這個月餅平均分成了兩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這半個月餅我們就可以說成是整個月餅的二分之一。二分之一怎么寫呢?一起來看
(同時在其中一塊月餅上標出分數 。)(課件演示二分之一的書寫)
先畫短短的橫線-表示平均分,再寫橫線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2份,最后寫橫線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1份,跟著老師的板書,一起書空寫一寫這個數。這個數讀作:二分之一。(板書)齊讀。
你能在這塊月餅里找到另外一個二分之一嗎?(是它的另一半)
同桌互相說說是怎么得到這個月餅的二分之一的?
最后概括出: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這個月餅的一半,也就是它的1/2。)
這句話中你覺得哪些字詞很重要?(平均分、每份、它的)課件靈活展示:
①、討論平均分。說說為什么重要?多媒體演示不平均分的月餅,如果像這樣分,每一塊能用1/2表示嗎?(生:不能,因為沒有平均分,這邊分一小塊,那邊分一大塊,兩邊分的不一樣多,不能用1/2表示)。可見“平均分”非常重要?
②、多媒體閃爍每一份。“每一份”是什么意思?(指其中任意一份,因為是平均分,每一份都相等,所以每一份指的是指任意一份)。
③、它的二分之一,是指誰的二分之一?(圖上這塊月餅的二分之一)老師先后拿出一個蘋果還有小圓片,問:能不能說這里的二分之一是我手上的蘋果的一半?或者是這個小圓片的?(不能)它到底指誰呢?(平均分,分的是誰就是誰的二分之一)(2)、請同學們判斷下面的涂色部分能不能用1/2表示。(課件展示練習題)
完成練習后提問:前兩個圖形涂色部分的形狀不同,為什么都可以用1/2表示呢?其它的為什么不能?
小結:前兩個圖形涂色部分的形狀不同,但都是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兩份,涂色部分都是其中的一份,所以涂色部分是它門各自圖像的1/2,剩下的圖都不能用1/2表示.其中第三個和第五個圖不是平均分,第四個和第六個是平均分,但不是平均分成兩份。
所以我們知道了,只要把一個物體或圖形平均分成兩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3、認識1/4
如果老師這樣分月餅呢?觀察并思考:這樣是把這塊月餅平均分成了( )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寫作( )(強調:平均分、每份、分誰就是誰的1/4)
學生填空(課件展示)
3、認識1/3
我們又認識了1/4,老師這有一個圓,把它平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怎么表示呢?看屏幕:把一個圓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 寫作( ).
4、認識1/5
我們繼續分,這次是把一張長方形紙平均分成5份,指出它的五分之一,并涂上顏色.怎么每一份都能用1/5表示呢?(因為是平均分,其中任意一份都是一樣的)這里的1/5表示什么呢?
看來,把一個物體或圖形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齊讀)
5、認識各部分的名稱及含義
像1/2,1/3,1/4,1/5像這樣的數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分數.
以1/4為例,認識一下它各部分的名稱:中間的這條橫線表示什么意思?(平均分)它叫分數線。分數線下面的這個數字3,表示平均分的份數,叫分母。分數線上面的數字1表示其中的一份,叫分子。
6、拿一張正方形紙折一折,用涂色部分表示出你想表示的幾分之一(展示學生作品,用小組合作方式,說說怎樣得到正方形紙的幾分之一)注意要對折
質疑:涂色部分的形狀不同,大小不同,怎么都能用1/2表示?
小結: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狀不同,紙的大小不同其中一份的大小也不同,但都是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份都是它門各自圖形的1/4。
你能用分數表示下列圖形的陰影部分嗎?(出示課件)
進一步總結:不管是一個月餅一個圖形或是其他的,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
7、游戲做分數(自主認識幾分之一)
用同樣大的長方形紙折出它的幾分之一,然后涂上顏色,并標出這個分數。(把學生的作品分兩組展示在黑板上)
仔細觀察再比較,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看第一組,把同樣兩張長方形紙平均分成2份和4份,2份中的一份大于4份中的一份,所以1/2>1/4
第二組同理
引導回答:同樣一個長方形,平均分的分數越多,其中的每一份就越小。
所以分數比大小,當分子都是1的時候,分母越大這個分數就越小。
概括成一句話:分子相同比分母,分母越大這個分數就越小。(課件展示)
用規律解決問題(課件展示練習題)
三、智力沖浪
同學們的練習做得真棒,敢不敢挑戰更難的題?
1、方塊里能填幾?
1/3>1/□ 1/3<1/□
2用分數表示圖中的涂色部分。
大正方形的1/8,小正形的1/2,長方形的1/4
四、全課總結:挑戰成功,現在回憶一下今天你學會了什么?
我學會了寫分數,我學會了讀分數,我學會了用分數表示圖中的涂色部分,我學會了幾分之一的分數怎樣比大小,我學會了用不同的圖形做幾分之一,我學會了平均分才能用分數表示……
是呀你們的收獲真不小,其實分數就在我們的身邊,同學們用眼睛仔細觀察,一定會發現更多的幾分之一。把你發現的分數記錄下來下節課匯報。
新課標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教案 篇6
說教材:教材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從整數到分數是“數”概念的一次擴充。學生初次學習分數會感到一定的困難。因此,我通過直觀而形象的多媒體演示,以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樂學落到實處,并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幫助學生理解一些簡單的分數的具體含義,建立初步的分數概念,為進一步學習分數和小數打下基礎。
教學重點:初步理解分數的含義,能正確讀寫幾分之一。
教學難點:進一步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體會只有把一個物體或圖形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一份才可以用分數表示。
教學準備:教具:多媒體課件,長方形紙,正方形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出示主題圖。
說明主題圖。
把4個蘋果、2瓶礦泉水和1塊月餅,分給兩個小朋友,誰來幫他們分一分?
師:把4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怎么分?
生:把4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到2個蘋果。
2、師:把2瓶礦泉水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怎么分?
生:把2瓶礦泉水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得1瓶礦泉水。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揭示:每人分得同樣多,在數學上叫做平均分《分數的初步認識》說課稿《分數的初步認識》說課稿。(師板書:平均分)
3、師:可是月餅只有一個,還能平均分給兩個人嗎?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呢?(板書: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2份)
生:一半、半個……
師:這個半個可以用我們以前學過的數來表示嗎?(1/2)
師:同學們聽過嗎?像這樣的數就是分數。(師板書:分數)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分數。
二、動手實踐 學知解困
1、認識 。
師:請同學們再仔細觀察,我們把蛋糕平均分成了幾份?
師:這一半剛好是這2份中的1份(電腦演示書寫過程,并出示1/2),這就是,誰會讀?
師:這一半是蛋糕的,那另一份呢?
師:看來啊,這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這個蛋糕的(師板書:每份是它的1/2。)這個它指的是誰呢?我們是怎么得到這個1/2的呢?
同桌為一小組互相說一說。
2、折出 《分數的初步認識》說課稿文章《分數的初步認識》說課稿。
(1)動手操作。
師:剛才我們知道了蛋糕的1/2,老師這還有一張長方形的紙,又該怎么表示呢?
(大屏幕出示:把一張長方形的紙,先折一折,把它的涂上顏色。)
(2)同桌交流。互相說一說你是怎么涂得?
(3)展示不同的作品,并說出自己的折法,及時評價。
(4)引導學生觀察,比較。
師:明明折法不同,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是這個長方形的1/2呢?
(5)判斷。下面這些圖形都能用1/2來表示嗎?
3、認識不同的分數。
師:你還想認識幾分之一呢?(記錄一些學生想認識的分數。)
師:想不想用一個圖形表示你想認識的幾分之一?
師:你能不能也象剛才這樣,先折一折,再用斜線表示出你想認識的幾分之一,可以嗎?(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師:這次你是把這個圖形平均分成了幾份?涂色部分又是它的幾分之一呢?(同桌交流并收集學生作品。)
(展示學生作品在黑板上《分數的初步認識》說課稿教案
)
師:涂色部分是幾分之一?現在請仔細觀察比較涂色部分。
4、讀、寫分數
師:剛才同學們認識了這么多分數,你覺得分數你會寫嗎?拿出手指跟張老師一起來寫個1/2!
(先寫中間一短橫,注意短橫不要寫得太長,短橫下面寫個2,寫在下面的正中間,短橫上面寫上1,同樣寫在正中間。)
三、綜合運用 發展思維
1.你能用分數表示下面圖里涂色的部分嗎?
2.你能用分數表示下面每個圖里的涂色部分嗎?
3.它們分別占了大正方形的幾分之一?
課后反思:學生能夠積極發言,大膽提問。但數學語言表達不夠完整,流利。在以后的教學中要多加訓練。
新課標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教案 篇7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數學基于生活,數學的知識本來就來源于生活。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我將動手操作貫穿始終,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經歷學習的過程,加強了對知識的認同和理解,形成健康、積極的學習態度,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識、實踐能力。
課堂上,讓學生通過折一折,涂一涂,寫一寫、說一說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個個動手操作,積極動腦探索,從而初步理解分數所表示的意義動手操作,深化認識,把一張圓形紙代替蛋糕,怎樣得到它的二分之一?讓學生通過思考得出,只要對折就可以平均分。之后,讓學通過折一折,涂一涂的活動,表示出其它圖形的二分之一,并及時進行交流,學生在動手折的過程中進一步豐富了二分之一的表象。實踐證明,通過以上活動,學生經歷了二分之一的產生、形成的過程,真正的理解、體會了二分之一的含義。接下來我通過練習,自然引入四分之一。
讓學生進行類比遷移,自主認識四分之一,請學生用一張正方形紙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通過放手操作,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分數的意義。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闡述自己的觀點,這樣有利于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評價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為學生創設了自由、民主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學習活動的主人,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新課標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初步認識分數,理解幾分之一;
2、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能正確地讀、寫分數;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合作學習,培養學生與其他同學通過交流、互換思考來達到互相進步的學習意識;
2、通過帶有思考的動手過程,培養學生獨立、富有創造力的學習能力;
3、通過學習活動,還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整個教學過程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想法,使學生能富有激情地、充滿想象力地學習數學;
2、通過學生交流學習的活動,培養學生樂于傾聽、敢于發言的積極學習態度;
3、通過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感悟到數學的美,數學來自于生活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認識幾分之一真正的意義,如何運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師:同學們來看老師寫一個數 1/2(看仔細了哦)
師:你認識這個數嗎?
【預設一】真棒!你都知道這個數是分數!(揭示課題:分數的初步認識)
【預設二】你太厲害了!了解了這么多。
師:這個數你會讀嗎?
生:二分之一。
【預設三】真能干!都會讀這個數了,這個數就讀做二分之一,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師:那這1/2表示什么意思呢?你能用身邊的例子來說一說嗎?同桌之間交流一下。
(學生舉例)
師:看來同學們對1/2有了大概的理解。
二、認識幾分之一
(一)認識二分之一
1、找月餅的二分之一
(出示月餅圖)
(1)師:你能找到這個月餅的1/2嗎?
教師出示平均分的情況。問:這里所分的每一份都一樣大了嗎?
師:像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做——平均分。(板書:平均分)
(2)師:我們再來回顧一下,剛才是怎樣找到這個月餅的1/2,先想一想,我們一起來說一說。
(課件演示過程)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就是這塊月餅的二分之一 。(板書)
師:這一份可以用1/2來表示,那這一份呢?(教師手勢指月餅)
師: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小結】看來我們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寫作1/2。
2、找出長方形的1/2
師:咱們班的同學真能干,找到了月餅的1/2,那你能找出這個長方形的1/2嗎?
師:誰愿意把題目讀給大家聽?清楚了嗎?那就開始吧。
【展示反饋學生作品】
異中求同:這些涂色部分的形狀各不相同,為什么都可以用1/2來表示?
師:同一個圖形中 ,折法不同也沒有關系,只要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二)創造分數,認識幾分之一:
1、師:認識了1/2,你還想創造幾分之一呢?能說得完嗎?
活動主題:你還想創造其他分數嗎?請先聽清楚活動要求。
活動要求:每位學生隨意選擇信封里的圖形,折一折,并涂上顏色,表示出一個自己想要表示的分數。
成果展示:要求學生先說出自己創造的是什么圖形的幾分之一,師板書該分數,然后再由該生說明自己是怎樣得到該分數的,并和其他同學進行交流。
2、展示反饋:異中求同,同中求異,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本質。
A、不同圖形,創造相同的分數(1/4為代表)
B、統一圖形,創造的不同分數。
(三)欣賞生活中的分數。其實生活中也因此隱藏了好多分數呢?我們一起來找一找吧 !
(四)分數的組成:
師:分數和我們以前學習過的整數不一樣,它分成了三個部分,你知道這三個部分的名稱嗎?
請自學課本90頁最下面。
提問①:不管是我們生活中發現的這些分數,還是我們動手去創造的這些分數,都必須做到哪一點?(平均分)
說明:可見,平均分是一個分數的開始(板書分數線),這叫分數線,是平均分的意思。
挑戰:所以,我們應該怎樣寫一個分數呢?
(先寫分數線,再寫分母,最后寫分子)
三、闖關練習:
1、第一關:火眼睛睛,判斷。
2、第二關:智力大比拼。填空:用分數表示圖中的陰影部分
3、第三關:奇思妙想。
4、機動發展:找圖中的分數
四、課堂總結:
和學生一起回想這節課的學習過程,談自己的收獲或自己還有待解決的疑問。
新課標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教案 篇9
教學內容: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
一、教材分析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新課程三年級上冊數學內容,是學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分數與整數有很大的差異,是數概念的一次擴展。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萬以內整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也是這一單元的核心,對以后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體驗平均分;初步認識并理解幾分之一,會讀寫幾分之一。
2.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3.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學生的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和數學思考能力。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寫幾分之一。
教學重點:能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
教學過程:
[片斷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1、通過對“一半”的認識,理解“一半“的含義
師:說一半是多少:
(1)全班同學的一半
(2)一個西瓜的一半
(3)一個蘋果的一半
2.說說一半是怎么分的?(平均分成相等的2分,兩份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3.所有事物都可以分出一半,一半能用哪個數來表示呢?
像全班同學的一半是用26表示,我們能說清它有多少: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還會經常碰到類似這樣一個西瓜的一半、一個蘋果的一半的情況,我們無法用所學的數說清它到底有多大。于是在數學上引入了分數,就象剛才這位同學說的可以用二分之一,這個分數表示這個圓的一半。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它來表示。
4、收集生活中的分數,如醫生囑咐每次吃1/2的藥片和1/4包的藥,讓學生說說1/2、1/4怎么讀、表示什么意思?懂得意思才能正確吃藥,不至于吃錯藥而影響身體健康。
5.折一折:在長方形紙或圓片上折出二分之一,涂色表示。
[片斷二]動手操作
動手操作,理解四分之一
師:1.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折嗎?
2.折好涂色表示四分之一,交流。(學生對二分之一有了初步認識后,對折四分之一感到很順利)
3.折的方法不同,形狀也不同,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通過這一折,學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4.辨析:哪幾個圖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說明理由。類比聯想,抽象概括
[片斷三]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比較
師:1、折過了四分之一,你還能折一折,取一份用分數表示嗎?學生折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們通過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數很興奮。
2.折出了這么多的分數,你覺得誰折的分數大?
大部分學生都認為三十二分之一最大,折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還說了理由:32比8大,當然1/32大。一些學生發現越折越小了,覺得1/32是最小的。這時教師引導學生發現平均分的份數多了,它的一份就小了。
3.回到折紙時的分數比較,1/8和1/32的比較,這時候,同學們都笑了,原來不能直接用32與8的比較來比較分數的大小,學生認識上提升了。理解了分母越大,平均分的份數就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讓學生說一說怎樣比較幾分之一分數的大小。
新課標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教案 篇10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注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分享了《分數的初步認識》的教案給大家!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在實際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初步認識分數,會讀寫幾分之一,能用分數表示圖中一份占整體的幾分之一。
能力目標:經歷聯系實際生活解決簡單問題的過程,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進個性思維的發展。
情感目標: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積極、愉悅的數學情感,使之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初步體會分數來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
教學重點: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產生分數。
教學難點:“幾分之一”概念的形成。初步認識分母、分子表示的含義。
教學準備: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長方形、正方形、圓、等邊三角形等圖形。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出問題
同學們,在生活中,你分過東西嗎?現在,老師想請你們幫我分一分好嗎?
現在有四塊月餅,分給兩個小朋友怎樣分公平?每人分多少?
兩塊月餅分給兩個小朋友,怎樣分公平?每人分多少?
像這樣,我們把每份分得同樣多,這種分法就是我們以前學習的什么分法?
我們再來看看如果一塊月餅分給兩個小朋友怎樣分呢?每人得到多少呢?
一半用我們以前學的數能表示嗎?
那么,老師向大家介紹一位新朋友——分數。
這節課,讓我們一起來研究分數的初步認識。
揭示課題:分數的初步認識(板書)
二、動手操作,探索交流
(一)、認識1/2
1、認識1/2
想一想,我們是怎樣分這一塊月餅的?每人得到多少?
看一看兩個半塊月餅大小一樣嗎?
分后的兩塊餅大小完全一樣,這就是把餅平均分成兩份。這半個月餅我們就可以說是這整個月餅的1/2。
也就是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1/2。
你們能在這塊月餅中找到另外一個1/2嗎?
2、 寫分數1/2
我們來寫一寫。
誰來讀出這個分數,并說出各部分名稱幾含義,1/2表示什么意思?
出示課件,如果這樣分能不能用二分之一表示?
練習:圖中涂色部分能不能用 1/2 表示。為什么?
總結:只有平均分才能保證分的公平公正,才能得到分數。
課件,每人得到的1/2塊月餅,它們一樣大嗎?為什么?
所以我們在描述時,必須要說清是誰的二分之一。
是不是只有分月餅能得到二分之一,還有什么辦法得到二分之一。
3、折紙活動
任意拿出一張圖形,先折一折表示出它的1/2。
明明折法不同,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1/2?
我們用這三種折法折出長方形的1/2,那么同一個圖形的1/2表示的大小相等嗎?為什么?
總結:一個月餅,一個長方形,一個正方形,只要是平均分成兩份,每份都是它的1/2。
(二)發現分數
1、如果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幾分之幾?怎樣表示?誰來寫一寫?1/4表示什么意思?
請用正方形折一折,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
這幾個圖形,形狀不同,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四分之一
2、把一個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幾分之幾?怎樣寫?1/3表示什么意思?
3、把一個長方形平均分成5份指出它的五分之一并涂上顏色。1/5表示什么意思?
總結:向1/2、1/3、1/4、1/5這樣的數都叫分數。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多少?平均分成100份呢?你能再說出幾個這樣的分數嗎?
三、鞏固練習
1、下列不是平均分的請打×
2、 下面的分數能表示各圖中的涂色部分嗎?能表示的畫“√”,不能表示的畫“×”。說一說理由。
3、你知道涂色部分占整個圖形的幾分之一嗎?說一說理由。
4、判斷題
5、下面哪個圖里的涂色部分是1/4 ,在( )里劃√
同樣的正方形,為什么用不同的分數表示呢?
總結:形狀相同可能表示的分數不同,形狀不同可能表示的分數相同。
6、會變的正方形:說出正方形 在不同圖形中分別用什么數表示?
8、想一想。
四、總結: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板書設計:
分數的初步認識
1 ……分子 平均分─ ……分數線 讀作:二分之一 是誰的
2 ……分母
新課標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教案 篇11
本節課讓學生理解分數(幾分之一)的意義是重點,也是難點。課本主題圖用游樂園的方式呈現,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動手操作讓學生直觀感受是認識分數理解分數的基礎。所以本節課我進行了如下的設計:
首先多媒體課件呈現主題圖,我讓學生仔細觀察說說自己的發現,然后讓學生猜一猜:你認為我們要學習什么內容?接著有學生說:分數。又問你是怎么猜的?怎么想到分數的?生1:我看到了分西瓜。生2:我看到了分餅。學生通過主題圖中呈現的分東西的畫面能想到分數,說明學生對于分數已經有一點生活經驗,只是缺少系統。在此基礎上,我又用課件出示:2人平均分4個月餅,每人分幾個?(2個)。怎么沒有分數?繼續展示分月餅的過程,使學生直觀感受: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1/2個;再通過折紙加深理解。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我又讓學生用語言敘述其含義;通過提煉語言使學生更加明確。接下來讓學生動手表示出1/4就很容易了。學生理解了幾分之一的含義后,再比較兩個分數(幾分之一)的大小就不再是難題。學生不但能夠比較出大小,而且能夠從幾分之一的含義進行解釋。
本節課有以下不足:認識1/2時,我讓學生通過折紙表示1/2,折了正方形長方形和三角形,并分別表示出了1/2,比較:每種圖形形狀大小都不相同,怎么都能表示1/2呢?通過討論幫助學生理解。應該讓學生自由發揮,按照自己的理解表示出1/2,這樣不僅可以展現孩子的個性,還能促進學生交流,更能加深對1/2的理解。
新課標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教案 篇12
新的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中,我通過設疑、激趣、猜想、驗證等方法,引導學生開展數學活動,收到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設疑、激趣環節-----重在有序呈現學習材料
新課開始,教師有目的地呈現以下一些學習材料:6支筆、2本故事書、1個蘋果。告訴學生:老師想把6支筆獎給上周班級口算比賽得獎的2個同學,那么,每個人應該分得幾支?把2本故事書獎給班級演講比賽的兩位同學,每個人應該分得幾本?把1個蘋果平均分給幼兒園的2個小朋友,每個人分得多少呢?這時老師實際操作一下,學生對這些材料不僅感興趣,而且馬上就會看到三種分法中,只有第三種1個蘋果平均分給幼兒園2個小朋友時,分得的結果不是整數。老師告訴學生實際生活中,當分得的結果不是整數時,我們就要用一種新的數來表示,這種數就是分數。
二、猜想、交流環節---------重在理解平均分
著名的數學家波利亞曾經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探索,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
當學生初步知道什么叫平均分時,老師就安排學生進行分組活動,讓學生明白怎樣分才能使每一份同樣多。老師給每個小組發4張長方形紙、一個圓片、一根繩子。讓他們進行小組活動,把每一張長方形紙按照自己的喜愛隨便分成幾份,看看怎樣分以后,每一份才相等,分別是總數的幾份之幾。用分數怎樣來表示。
這樣的合作交流活動,使學生明白只有平均分以后,才能得到分數。老師趁機讓學生完成書上的部分習題,學生很容易看出那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
三、驗證、實踐環節---------重在領會和運用
驗證、實踐環節的創設主要是檢驗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情況。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十分強調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此,在學生基本上理解平均分的概念以后,老師可以設計了幾個層次的練習:
1、讓學生判斷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不是平均分能不能得到分數?
2、請你用分數來正確表示圖中的陰影部分。這要求學生能理解某個圖形,是怎么分的?分成了幾份?用什么分數表示。
3、老師在一個長方形的黑板上貼了很多的大拇指,作為獎品來獎勵學生,老師要求學生拿走總數中的二分之一、再拿走總數中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等。
這些練習主要是使學生深刻領會分數是怎么來的、怎么來正確地讀寫分數……
這節課給我的啟示是:
1、首先,數學活動姓“數”,它一定是從實際生活中產生的,與孩子們的學習生活密不可分的。本課的導入 ,就比較注意這一點,適當的激取、設疑,使學生很快地進入了學習情景,對新課的學習是比較有利的。
2、其次,數學活動姓“動”,它能喚起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并通過自己的實踐操作來領會書本上的概念和公式、意義和法則。在本課中,老師把大部分的時間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同桌交流解決問題。一方面,有利于學生之間的優勢互補,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學生學習的潛能,讓他們的創造性極大可能地發揮出來。
3、最后,數學活動要“活”,《分數的初步認識》是以后學習《分數的意義》等重要知識的基礎知識,這節課的一個重點是理解平均分、知道平均分,并且要會平均分成幾份,每一份(或者幾份)能用適當的分數表示。所以,老師靈活地設計一些練習,尤其是最后一個練習,就要求學生比較靈活地應用今天學習的知識來解決。這樣的數學課很有應用味,也注意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總之,要實施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就要求我們老師以課本為依據,以課程標準為準繩,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真正讓每個學生跳一跳,高興地摘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