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樂《拔根蘆柴花》教案范文(精選8篇)
高中音樂《拔根蘆柴花》教案范文 篇1
活動目的:1、通過欣賞及演奏,讓幼兒充分感受樂曲帶來的活潑、歡快的情緒。
激發幼兒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
2、通過身體模仿動作的練習,熟悉節奏,學習演奏分聲部打擊樂器。
培養幼兒對打擊樂器的興趣。
3、掌握2/4拍節奏,知道這是一首江蘇民歌。
活動準備:知識--初步對樂曲進行欣賞,認識蘆柴花
物質--節奏譜,提示圖片若干,錄音機,多媒體,打擊樂器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 聽音樂入教室
2、 談話引出課題"和小朋友在一起跳舞我感到真快樂啊!雖然是非典時期可是
我看到小朋友們都笑嘻嘻的,你能告訴我你為什么這樣高興嗎?"(幼兒說)
"哦,對啊老師們作好了一切消毒工作,小朋友們也都天天高高興興的來幼
兒園,我們相信我們一定會戰勝非典的!"
二、開展
1、 欣賞音樂
"在江蘇揚州有一群小朋友他們也很快樂,他們那里有很美麗的湖泊,在湖的旁邊長滿了潔白的蘆柴柴花會干什么呢?"(幼兒說)"我想啊,現在戰斗在抗擊非典第一線的白衣天師,他們整天忙碌在病房里救治病人,沒有時間到美麗的湖邊走走,這些小朋友會不會把蘆柴花送給他們呢?老師今天就給小朋友帶來了一首好聽的樂曲名字就叫\’拔根蘆柴花\’。"(聽音樂) 聽后提問:"你聽了這首樂曲你想到了什么?"
2、 出示節奏譜,看圖學習節奏型
(1) 完整看節奏譜用手拍出節奏型
(2) 學習用腳演奏(引導幼兒學習怎樣演奏的聲音好聽)
(3) 學習用小手演奏
(4) 聽音樂將幼兒分組,一組用小手一組用小腳,中間部分老師來演奏。
(引導幼兒會看老師的指揮)
3、 自選打擊樂器進行演奏
(1)選擇樂器:"剛才小朋友跺腳、拍手、拍腿、拍肩、拍頭都是根據身體
由下到上,由低到高的順序來演奏的。老師為小朋友們準備了幾種打擊
樂器,咱們將它們的聲音由低到高的排排隊,把用身體小樂器演奏換成
用打擊樂器演奏。"(引導幼兒注意傾聽幾種樂器的聲音,進行選擇)
(2) 看指揮用樂器演奏一邊(提醒幼兒要注意看老師的指揮)
4、 聽音樂分聲部演奏
三、結束
1、 講評鼓勵:"你聽,這首原本就很快樂的樂曲讓我們用打擊樂器配上伴奏,
顯得更加熱鬧、活潑起來。小朋友們笑一笑,所有的煩惱都跑掉,就連非
典也不敢靠近我們,灰溜溜的走開了。生活多美好啊,小朋友高不高興啊?"
2、 教師和幼兒表演舞蹈"拔根蘆柴花"自由結束。
"老師還為這首樂曲編了一段好看的舞蹈,你們想不想看?"
(教師表演第一段,幼兒和老師共同表演第二段)
高中音樂《拔根蘆柴花》教案范文 篇2
活動目標:
1、指導幼兒通過整體模仿動作,學習打擊樂《拔根蘆柴花》
2、運用不同打擊樂器,為樂曲演奏。
活動準備:樂曲圖譜一張,樂器人手一個,樂曲錄音磁帶
活動過程:
1、讓幼兒跟隨老師復習“身體動作總譜”。
2、幼兒看指揮分聲部動作。
3、探索用打擊樂器配樂
(1)“螃蟹、小魚都吹起了泡泡,小樂器們也要來為它們伴奏。你知道是用什么方法伴奏的嗎?”讓幼兒自由試試各種樂器的使用的方法、音色。
(2)分別請個別幼兒上來演奏打擊樂器演奏方法,讓大家傾聽音色,并引導幼兒選擇音色、音量合適的使用方法。
(2)出示圖譜,選出幼兒創編的其中三種樂器使用方法,引導幼兒用哪種樂器怎樣使用比較合適,根據幼兒講述老師貼上相應小圖片。
(3)幼兒看圖譜和老師指揮進行配器演奏2-3遍
(4)引導幼兒改變配器使用方法,按新的方案看指揮演奏。
(5)注意傾聽,提出力度要求。引導幼兒根據力度要求,選出最佳配器使用方案進行完整的演奏。 先進行復習,讓孩子回憶昨天學過的知識,在復習過程中,我又把幾個銜接的地方強調了一下。
我發現,孩子們知道樂曲的拍子,但是有時反應不過來,可能是缺乏聯系吧,等熟練以后我想情況會有所改變。
活動反思:
在第一教時時,我們已經熟悉了樂曲,并能根據音樂的曲段進行身體動作。在第二教時,我們要運用樂器進行演奏,雖然樂曲有些熟悉了,但是要用樂器演奏,孩子還是顯的無所適從,只是拿著樂器非常興奮。我想,要進行打擊樂,就必須要有清楚的圖譜,但課程上的圖譜我覺得還不夠清楚和實用,我得自己重新設計一張既美觀又清楚的圖譜。
應該怎么樣設計呢,我不禁犯難了。這時放在桌子旁小朋友帶來的水果給了我靈感,或許可以把這三種水果分別來代替這三種樂器,并在圖譜上畫出來,這樣一來,小朋友看到自己一組的水果就知道該他們演奏了。心動馬上行動,我先畫好圖譜,然后再在節奏下面畫好各種樂器所代表的水果。OK了,我想,這下孩子在活動中肯定能更加清楚的進行演奏了。
活動馬上開始了,在復習完前一教時的內容后,我突然出示了三只水果,蘋果、橘子、香蕉,孩子都感到很好奇,音樂課上,老師拿出水果來干什么呢?激起了他們強烈的好奇心。然后我把小朋友分成‘蘋果隊’、‘橘子隊’、‘香蕉隊’,讓三隊小朋友分別拿好三種樂器。“接下來,我們要開始演奏了。”我邊說邊出示了我精心制作的“水果圖譜”,看到這張特殊了圖譜,孩子們都睜大了眼睛。在進行分組練習后,就嘗試著完整演奏,效果還真不錯。孩子的注意力明顯比以前集中了,興趣了更大了,孩子完成目標也更輕松了,效果也更好了。
活動后,我想,其實每個活動只要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興趣,用心去思考,精心去設計修改,認真的去組織,那么我相信孩子會更有興趣去學,也會學的更好的。
高中音樂《拔根蘆柴花》教案范文 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看圖譜幫助幼兒熟悉樂曲旋律,感受音樂活潑歡快的情緒。
2、指導幼兒在熟悉樂曲旋律與節奏的基礎上,學習身體動作總譜。
3、要求幼兒根據教師指揮的手勢,迅速正確地做出動作反應。
活動準備:
1、樂曲錄音磁帶
2、圖譜一張
活動過程:
1、出示圖譜:秋天的池塘里真熱鬧,小螃蟹們開起了音樂會,它們表演吹泡泡。吹——泡泡,吹——泡泡。看,河蚌來了,小螺獅來了,小魚來了,小魚也吹起了泡泡,這時水草也跟著舞動起來,大家一齊跳起來。
2、傾聽音樂:讓我們一起來聽聽池塘里的音樂會。
幼兒邊聽音樂,教師邊指圖譜。
師:你覺得它們的音樂會怎么樣?
3、師:讓我們也來跟著音樂一起拍拍手吧。幼兒按樂曲的節拍隨音樂拍手。
4、引導幼兒編身體動作總譜
5、指導幼兒分聲部練習“ 身體動作總譜”
(1)在總體模仿動作熟練的基礎上,教師用模仿動作指揮幼兒分聲部做動作
(2)教師用指揮動作指揮幼兒分聲部做動作。
(3)請個別能力強的幼兒指揮做分聲部動作。
三拍子的音樂以前接觸的較少,所以一開始的時候有些困難,但經過慢慢的練習后,也能整齊的拍出來。
看著圖譜孩子們能夠打出整首樂曲的節奏了,但是不知道他們配上樂曲后,會不會亂掉?
高中音樂《拔根蘆柴花》教案范文 篇4
《拔根蘆柴花》全曲以民間樂器二胡為主要演奏樂器,在配以其它樂器伴奏,旋律優美,節奏鮮明,非常適合大班幼兒進行打擊樂的演奏。幼兒天生喜歡敲打樂器,對打擊樂活動也充滿了好奇,所以在活動中的積極性也很高。在教師有序的組織中,幼兒能跟著老師進行一系列活動,如:根據圖譜和老師的指揮進行拍手、用打擊樂器為分聲部演奏等,效果不錯。 活動中我先帶領幼兒隨音樂復習分聲部身體動作,讓幼兒回憶樂曲的旋律及節奏。接著我出示圖譜引導幼兒將身體動作和圖譜聯系起來,重點在于幼兒觀察圖譜、理解圖譜的意思,從而能根據圖譜分聲部做動作。經過反復的練習,幼兒不需要老師的提醒便能較好地根據圖譜進行有節奏地分聲部做動作。在這一環節中,我適當引導幼兒注意同時將圖譜與音樂相結合,為下面的配器環節做準備。 在進行配器和打擊樂演奏環節中,我先引導幼兒感受各種樂器的音色及其使用方法,再請幼兒根據音樂分聲部選擇合適的打擊樂器。為了幫助能力較弱的幼兒學習怎樣進行打擊樂演奏,我請了個別說出配器方案的幼兒進行示范與表演,然后師幼一起點評。在教師指揮,幼兒有節奏的模仿打擊樂器演奏兩遍后,幼兒使用樂器集體進行打擊樂演奏時表現得特別棒,彼此之間的配合也很好。 整個活動下來,幼兒的積極性一直很高,并且能有序地進行打擊樂的演奏,在孩子們的笑臉上可以感受到幼兒對打擊樂的喜愛,相信在這次活動中幼兒的收獲頗多!
高中音樂《拔根蘆柴花》教案范文 篇5
活動目標:
1. 在對音樂節奏和圖譜認識的基礎上,增加難度,在圖譜中更換一個動作標志,并隨音樂邊走邊打節奏。
2. 初步學會幾種隊形變化。
3. 在配有竹樂器的表演形式下,逐步提高幼兒對集體舞的熱愛。
活動準備:
自制節奏圖、隊形ppt、音樂錄音、竹制樂器、絹花
活動過程:
1. 欣賞音樂:
① 這段音樂它的名字是什么?
② 你是用形式表現這段音樂。
2. 復習打擊樂
3. 出示圖片
① 看一下圖譜中那里變化了?
② 請幼兒自己表演一下。
③ 隨音樂邊走邊打節奏。
4. 觀看ppt,觀察隊形變化圖。
① 認識集中隊列練習。
② 老師用手勢示范隊形變化。
5. 隨音樂完整地進行表演,加入隊形變化。
6. 幼兒人手一份樂器進行表演。
高中音樂《拔根蘆柴花》教案范文 篇6
設計意圖:打擊樂演奏是幼兒園音樂教學的內容之一。打擊樂教學不僅能幫助幼兒初步掌握樂器演奏的一般知識和技能,訓練節奏感,而且能發展幼兒對音色、曲式結構、肢體表現力的敏感性,培養幼兒基本合作意識、合作能力、創造能力、組織紀律性和責任感。這首歌是一首江蘇民歌,全曲歡快活潑,表現了愉快的勞動場面,我們把勞動場面作為節奏符融入到圖譜中,能引起幼兒打擊樂器的興趣,起到了提示的作用,讓幼兒更好的演奏樂曲。
活動名稱:
節奏樂《拔根蘆柴花》
活動目標:
1、通過反復聽音樂、看圖片、看表演、玩游戲、了解音樂的性質(活潑歡快),知道名稱,對節奏樂有一個完整、良好的印象,引起學習的興趣和愿望,在活動過程中逐步掌握節拍、節奏型。
2、激發幼兒探索的愿望,并掌握探索的方法,培養幼兒的注意力、觀察力,思維靈敏的反應能力及節奏感。
活動準備:
圖片、鈴鼓
活動過程:
一、感受音樂的性質,掌握節拍。
1、聽音樂一遍:“聽聽音樂,心理覺得怎么樣?”(很好聽、很高興)
2、聽音樂按節拍拍手。
3、聽音樂幼兒按節拍隨意做動作。
“聽聽這首活潑歡快的音樂,你們想想可以做什么動作?”幼兒說出,老師哼唱樂句,引導幼兒按節拍做出動作并出示相應的圖片,如跳舞動作、生活動作(刷牙、洗臉、梳頭……)、勞動動作(擦桌、洗手帕……)。在音樂伴奏下幼兒按節拍隨意做出不同的動作。
4、聽音樂幼兒看圖片,按節拍做出符合圖片內容的不同動作。
二、在玩游戲《看動作拍節奏》的過程中掌握節奏型。
1、老師按節奏樂的節奏型做(擦玻璃)動作,引導幼兒拍出動作的節奏。
1老師做擦玻璃動作:問:“老師在干什么?”(擦玻璃)
2老師按x x x 的節奏擦玻璃,問幼兒:“老師是怎樣擦玻璃的?先擦幾下?后擦幾下?”(先擦一下后擦兩下)“老師擦玻璃一樣快嗎?幾下快?幾下慢?(一下慢,兩下快)老師哼唱(1)—(10)小節音樂,引導幼兒邊看老師擦玻璃的動作,邊拍出擦玻璃的動作節奏x x x 。
3老師按x x x x 的節奏快擦玻璃:“老師現在擦玻璃和剛才擦玻璃有什么不一樣?”(都是快擦)老師邊哼唱(11)—(16)小節的音樂,邊按x x x x 的節奏擦玻璃,引導幼兒拍出八分音符的節奏x x x x 。
4老師按x x x x 的節奏型做哈氣擦玻璃的動作:引導幼兒分析出哈一次氣,擦兩次玻璃(x x x x )。老師哼唱(17)—(18)小節的音樂,幼兒一邊觀察老師的動作,一邊拍出x x x x的節奏型。
5老師按x x x - 的節奏型做拍手、擦汗的動作:“老師又做了什么動作?”(老師累了,拍兩下手后擦擦汗)老師哼唱(19—(22)小節的音樂,幼兒邊觀察老師的動作,邊拍出x x x – 的節奏型。
6老師邊按節拍拍手,邊做欣賞玻璃的動作與表情:“老師擦完玻璃怎么樣?”(高興地拍手)“拍幾次手?”(四次)老師哼唱(23)—(24)小節的音樂,邊帶幼兒按節拍高興地拍四下手x x x x。
7放慢速度在音樂的伴奏下,邊觀察老師“擦玻璃”的完整動作,邊拍出動作的節奏。
2、老師按節奏樂的節奏型做“包餃子”的動作組合,引導幼兒觀察分析出“切菜”的情節和節奏型,并拍出動作的節奏。
(1)-(10)小節:按x x x 的節奏型切菜。
(11)-(16)小節:按x x x x 的節奏型剁餡。
(17)-(18)小節:按x x x 的節奏型放餡(把餡放在盒里)。
(19)-(22)小節:按x x x – 的節奏型擦汗。
(23)-(24z)小節:按x x x x節奏高興的拍手。
在音樂伴奏下,邊觀察老師的切菜動作,邊拍出節奏型。
3、老師按節奏型跳舞,啟發幼兒用鈴鼓拍出動作的節奏。一遍后,重點引導幼兒觀察老師的拍一下手轉圈跳舞的動作,引導幼兒用鈴鼓敲出“拍搖 搖 – 的節奏型。
4、老師再次按節奏型跳舞,啟發幼兒用鈴鼓拍出動作的節奏。
三、在《拔根蘆柴花》的音樂伴奏下,邊走邊敲鈴鼓出活動室。
活動反思:
《拔根蘆柴花》是一首江蘇民歌,表現了歡快愉悅的情緒。全曲以民間樂器二胡為主奏樂器,再配以其他的樂器伴奏,洋溢著濃濃的中國音樂風。讓孩子從小就接觸、喜愛中華民族的優秀民間音樂是我們進行音樂教育重要的內容。
本次活動的重點是在創編節奏圖譜、設計配器方案的基礎上,嘗試用不同的方式演奏樂曲。難點是設計配器方案。
為了更好地突破重點、難點,我采取了兩個三部曲:一是欣賞三部曲,從整體欣賞到分段欣賞,再到分節欣賞。整體欣賞是幫助幼兒建立對全曲整體情緒的印象,激發他們對音樂作品的喜愛;分段欣賞是引導幼兒對音樂結構進行進一步的了解;分節欣賞是幫助幼兒從音樂的結構上把握結構中音樂要素的特點,如節奏、旋律等。這三步欣賞的步驟是層層遞進,相互關聯的。從情緒體驗到音樂要素的把握,只有充分欣賞才能使孩子既喜愛音樂作品,又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較準確的藝術表現。二是演奏三部曲,演奏要有節奏圖譜和配器方案,也就是說演奏時心中要有節奏與樂器的配合。從創編節奏圖譜到創編身體動作圖譜再到設計配器方案,可使幼兒一步步地在輕松的學習環境下把握節奏;從用身體動作演奏到用樂器演奏可使幼兒由淺到深地進行音樂表現活動。
本活動方案在實施過程中,幼兒始終處在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中,注意力非常集中,探索、創造的熱情很高。當幼兒在配器、創編節奏圖譜時,產生了不同的意見,這時我引導幼兒用聽一聽、試一試的辦法去尋求最匹配的方案,很快,孩子們用這種辦法為后面的學習找到了途徑。
不過在活動中幼兒較難掌握的中間兩段的節奏型,后來我反思我可以用一個大鼓,這樣我們就可以一邊敲鼓一邊指揮幼兒,帶領幼兒練習讓幼兒將節奏掌握的更精準。
高中音樂《拔根蘆柴花》教案范文 篇7
活動目標:1.通過整體模仿動作,學習隨樂看圖譜分聲部演奏打擊樂器。2.有意識地體會打擊樂器的演奏效果,注意樂器的音量、音色與樂曲情緒的一致和諧。活動準備:1.音樂(見空間資源庫文件夾),圖譜一幅。活動過程:活動一:了解《拔根蘆柴花》是勞動歌曲的特點和它的由來。導語: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首勞動歌曲,知道為什么要叫它勞動歌曲嗎?小結拔根蘆柴花的由來和名字。活動二:第一遍整體欣賞音樂,并說說這是一首什么樣的曲子。第二遍欣賞曲子可以輕輕地跟著打節奏。活動三:出示節奏圖譜,請幼兒找出其中一樣的節奏,進而認識四種節奏型。第三遍請小朋友結合節奏圖譜聽音樂。第四遍,請小朋友一邊聽,一邊看圖譜,一邊打節奏。第五遍,根據小朋友在打節奏過程中的問題,進行重點練習(可以分段練習) 《拔根蘆柴花》一課時 執教反思我記得在中班聽老師上打擊樂《楊柳青》時,孩子對于節奏圖上的節奏型認識比較模糊,所以這次在活動中當我出示節奏圖時,沒有問:“圖上有哪些不同的節奏。”而是請小朋友找找一樣的節奏,這樣的效果比較好。缺點:1.變化節奏的地方強化的不夠,孩子掌握的不夠好。可能是連我自己到哪里變化節奏也不夠清楚,更加不能準確地哼唱出來。2.最后的表演一直是我指圖孩子練習,沒有脫離圖譜讓孩子們嘗試。
高中音樂《拔根蘆柴花》教案范文 篇8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演唱拔根蘆柴花,了解江蘇民歌特點。
2、通過演唱,激發學生對民歌的喜愛。
教學重點:啟發學生有感情的演唱,激發學生熱愛中國民歌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各種裝飾音的演唱。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聽音樂《煙花三月》問:歌曲唱的是哪首古詩的故事?
師;詩仙李白也曾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提到了揚州。
2、詩句填詞:故人西辭黃鶴樓,————。
3、揚州風景
師:好多詩人曾在作品中寫到揚州美景,比如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中描寫到“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讓我們隨著美妙的音樂去游覽揚州美景吧!
4、揚州八怪,(八個畫家的作品)揚州小吃,(簡要介紹)
二:了解民歌
師:怎么樣,陶醉了吧!告訴你們揚州民歌也是很有名呢!猜一猜連一連,哪首是揚州民歌?(出示歌曲《風吹麥浪》,《阿,我的太陽》,《拔根蘆柴花》)生連民族,通俗,美聲。)
生:連一連。
師:民歌是從勞動過程中流傳而出的,關于民歌的產生,還有一個小故事呢!(師簡要講述)。
三:學唱歌曲
1、師:讓我們欣賞民歌《拔根蘆柴花》,感受揚州人民邊勞動邊唱歌時是怎樣的心情呢?(生跟音樂默唱,體會心情)
2、師范唱,請生感受歌曲中令人情緒高漲的地方在哪里?
3、生:唱一唱第三句(小小的郎兒來,月下牡丹芙蓉花兒開了。)
(1)唱歌譜
(2)唱歌詞
(3)師:歌曲中的蘆柴花如同一個純潔美麗的鄉村女孩通過努力漸漸長成了高雅的芙蓉牡丹,擁有了自己精彩的世界。
(4)生:情緒高漲的唱一唱。
4、學唱第二樂句
問:歌曲中哪一句出現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姐弟游玩時的畫面?
生:(第二句)。
(1)唱歌譜,找出開頭相同,結尾不同的旋律。
(2)唱歌詞
5唱第二段歌詞
6、復習波音記號:江南的小曲如同江南的山水一樣柔美婉轉,人們給音樂加上了不同的裝飾音來表達他們細膩的情感,你們來聽一聽,這首歌曲加入了波音后有何不同?
(師用比較法請生感受)
師:波音增添了樂曲歡快的情緒,更好地表達了勞動時的歡樂。
7帶波音唱
四:表現新歌
師:同學們唱得不錯,因為民歌產生于民間,許多民歌都是用當地方言傳唱出來的,學唱民歌,喜愛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