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模板 >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寓言兩則》教案(通用13篇)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寓言兩則》教案

發布時間:2023-11-22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寓言兩則》教案(通用13篇)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寓言兩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竽、郭、腮、徹、械”等5個字,會寫“濫、竽、宣、超、編、腔、混、雅、徹、械”等10個字。掌握“濫竽充數、高超、裝腔作勢、幽雅、徹底

  2、朗讀課文,理解這兩則寓言的寓意,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3、使學生掌握更多的寓言故事,懂得道理,學會做人。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這兩則寓言的寓意。

  難點:學習靈活運用這兩個成語

  教學準備:1、生字、詞語卡片。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談話引入。

  1、我們已經學過一些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過一個簡短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

  2、說說怎樣學習寓言故事。

  3今天我們來學習兩則寓言故事,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自主學習生字詞語。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則寓言故事,畫出課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認讀,想辦法識記字形。再畫出新詞,想想這些詞語的意思。

  (學生自學,教師巡視)

  2、檢查自學情況。

  (1)讀詞語:濫竽充數、高超、裝腔作勢齊宣王 編排 蒙混過關

  (2)理解詞語:

  濫竽充數:濫,與真實不符;引申為蒙混 。 竽,一種樂器;充數,湊數;這個成語比喻沒有本領的人冒充有本領;次的充作好的;有時也用來表示自謙。

  裝腔作勢:腔,腔調;勢,姿勢。故意裝出某種腔調,做某種姿勢,想引人注意或嚇唬人。

  待遇:本課指報酬。

  三、細讀課文,理解內容,領悟寓意。

  1、請同學們再快速瀏覽課文,想想這則寓言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南郭先生本來不會吹竽,但他卻混到樂隊里,最后還是露出了馬腳,只好偷偷逃走。)

  2、下面請同學們仔細讀文,針對課文內容,你能提出哪些值得大家共同研究的問題。

  (1)小組內交流、討論。

  (2)學生匯報。(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梳理問題)

  1)南郭先生為什么能濫竽充數?

  2)南郭先生是怎么濫竽充數的?

  3)南郭先生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3、研讀課文,解決問題

  (1)以小組為單位,確定要重點解決的問題。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來理解。

  (2)全班交流,教師點撥引導

  1)……他常常叫這三百人一起吹竽給他聽。

  (解決南郭先生為什么能濫竽充數)

  2)每逢吹竽,他也鼓著腮幫,捂著竽眼兒裝腔作勢,混在隊里充數。

  (引導學生理解“鼓著腮幫”“ 捂著竽眼兒”“ 裝腔作勢”,然后指導朗讀并表演,體會南郭先生是怎樣濫竽充數的)

  3) 他混過了一次又一次,都沒有被發覺。

  (結合上文的講排場來理解。)

  4) 后來,齊宣王死了……一個一個地吹給他聽。

  (解決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4、分析人物,揭示寓意

  (1)你覺得南郭先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2)討論;這則寓言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3)想一想,生活中有像南郭先生這樣的人或類似“濫竽充數”的事嗎?說一說。

  (4)引導學生理解“濫竽充數”這個成語的其他的意義。

  四、總結全文,拓展練習

  1、這就是同學們通過自己對這則寓言的學習所揭示出來的道理,也希望同學們要有真才實學,因為靠假冒過日子是長不了的。不要做第二個“南郭先生”。

  2、假如,同學們現在碰到了南郭先生,你會怎樣對他說呢?

  五、布置作業

  1、小練筆:南郭先生偷偷地逃走了,可是,卻有些讓人擔心,他再也不能濫竽充數了,用現在的說法是“下崗”,下崗后的南郭先生會做些什么呢?同學們,就讓我們幫他出出主意吧!題目:南郭先生下崗以后 (也可以自擬題目)

  2、請將這則寓言復述給你的家人或朋友聽。

  板書設計:

  寓言二則

  濫 竽 充 數

  宣王 —— 三百人 —— 混

  湣王 —— 一一聽之 —— 逃

  虛偽必定原形畢露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1、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寓言二則》中的第二則寓言。(板書;邯鄲學步)

  2、誰知道成語“邯鄲學步”的意思?

  (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二、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1、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完后用自己簡單的話來說說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

  2、檢查自學情況

  (1)讀詞語:幽雅 徹底 機械 姿勢 頑固

  (提醒學生注意:“械”字不要讀成“ji蔓徹”字不要讀成“qiè”)

  (2)主要內容:燕國有一個人到趙國首都邯鄲學走路,最后新的走法沒學會,自己原來的走法全忘了,只好爬著回去。

  三、細讀課文,理解寓意

  1、請同學們再讀課文,你都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地方不明白提出來。

  2、學生質疑,小組討論,教師引導篩選以下幾個問題:

  (1)這個燕國人為什么要到邯鄲去學步?

  (2)這個燕國人是怎樣學步的?

  (3)這個燕國人到邯鄲去學步的結果怎樣呢?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

  3、討論問題,理解課文(教學方法步驟同第一則寓意言)

  (在討論中逐步理解課文,體會燕國人學習走路的樣子,揭露這個燕國人虛偽的心理和他自食其果的下場)

  (1)分組學習,研究討論課文相關內容。

  (2)全班交流,透徹理解課文。

  (3)板書小結,深化課文。

  (板書:盲目跟隨別人 終將自食其果)

  四、拓展延伸

  1、演一演這個寓言故事。演完后,模仿記者采訪:“燕國人”。

  2、請你展開想象,學走路的燕國人爬回去后,人們會怎樣議論他呢?就請你續寫這個小故事吧!

  五、布置作業

  1、結合《邯鄲學步》的故事情節,編寫課本劇

  2、收集更多的寓言故事。

  板書設計:

  寓言二則

  邯鄲學步

  一進城 學

  過了幾天 不進步

  一段時間 不會走

  盲目跟隨別人 終將自食其果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寓言兩則》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紀昌學射、妻子、百發百中、扁鵲治病、拜見、理睬、腸胃、湯藥、醫治、無能為力”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系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體會到“學習要練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漸、聽取別人正確意見”的道理。

  3.練習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發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課前準備

  1.查閱有關扁鵲的資料。

  2.多媒體課件。

  A 案

  第 一 課 時

  導入  新課,激發讀書興趣

  我們讀過《驚弓之鳥》的故事,還記得故事中的更贏嗎?他不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判斷能力。今天,我們再去認識兩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們是誰呢?箭法又如何呢?

  多媒體出示句子:

  飛衛是一名射箭能手。有個叫紀昌的人,想學習射箭,就去向飛衛請教。

  后來,紀昌成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

  讀句子:說說從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還想了解什么?(學生可能說:知道飛衛和紀昌都是射箭能手,知道紀昌是飛衛的徒弟,并且他能百發百中。可能提出這樣的疑問:飛衛是怎樣教紀昌的,使他成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

  要想解開心中的疑問,我們就來讀寓言故事《紀昌學射》,我想,你不僅會從故事中找到答案,還會得到有益的啟示。

  自讀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讀準字音,把課文讀正確。

  2.想想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為心中的疑問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問題想跟大家探討?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交流討論,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指名讀課文,注意指導學生讀正確字詞句。

  2.匯報紀昌怎樣學射的,指導學生說文章的主要內容。

  紀昌想學習射箭,向飛衛請教。飛衛讓他練眼力,先練眼睛盯著一個目標,一眨不眨,后練把極小的東西,看成一件很大的東西,紀昌都照做了后,飛衛才開始教他開弓、放箭。后來,紀昌成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

  3.討論疑問和交流啟示。

  學生可能提出以下疑問:飛衛為什么先讓紀昌練眼力,而不先教他開弓放箭?根據學生的交流,教師可適時引導,讓學生從多角度體會故事的寓意。

  a.假如紀昌不先練眼力,他會百發百中嗎?

  小結:紀昌學射的故事,告訴我們學任何本領,都要有扎實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領,就要先練眼力。要想掌握騎車本領,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領,就要……;要想掌握操作電腦本領,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舉例說一說嗎?

  b.假如紀昌沒跟飛衛學射,而跟一個普通箭手學射,會成為射箭能手嗎?

  c.出示句子,讓學生有感情朗讀,并說說有什么體會。

  紀昌回家之后,就開始練習起來。妻子織布的時候,他躺在織布機下面,睜大眼睛,注視著梭子來回穿梭。

  紀昌記住了飛衛的話。回到家里,又開始練習起來。他用一根長頭發,綁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邊,聚精會神地盯著它。

  小結:看來,對學習來說,好老師的指導和自己的努力都起著很大的作用。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重點指導讀課文的二、三自然段。一是讀好老師飛衛的話,要讀得清楚明白。二是要讀好紀昌的做法,通過“躺”“睜大”“注視”“每天”“聚精會神”“盯”等詞語,讀出他的認真和虛心。三是要讀出紀昌練習眼里取得的非凡成績──就是有人用針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會眨一下;那只小虱子,在紀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來,練到后來,大得竟然像車輪一樣。要讀出夸張的描寫。

  識字、寫字、寫詞

  1.識字:妻、虱。

  2.寫字、寫詞。指導重點:“昌”不能寫成“冒”。“妻”把上半部分與下半部分“女”連起來。“刺”左半部是不是“束”。

  第 二 課 時

  導入  新課

  我們已經認識了射箭能手紀昌, 這節課再來認識一位著名人物, 他是誰,又是從事什么職業的呢?

  多媒體慢慢播放故事或教師介紹扁鵲其人。(略)

  師:看來,扁鵲真不愧是神醫啊。就是這個神醫扁鵲,與蔡桓公之間發生了一個小故事,被人們廣泛傳頌。因為故事雖然簡單,卻給人以深刻的啟示。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篇寓言故事《扁鵲治病》。

  自讀自悟,完成以下自學要求

  1.讀準字音,把課文讀正確。

  2.邊讀邊思考:扁鵲幾次見蔡桓公?都說了什么?結果怎么樣?練習簡要地講述課文內容。

  3.提出自己的疑問或寫下自己所得到的啟示,準備與大家交流。

  交流討論,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指名讀課文,注意指導讀好“蔡桓公、敷燙、骨髓”等詞和第六自然段中扁鵲說的話:“皮膚病用熱水敷……”。

  2.指名講述課文的主要內容。

  3.交流討論。

  a.交流學生的疑問。

  學生可能產生這樣的疑問:扁鵲是有名的神醫,蔡桓公怎么會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鵲為什么還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說?扁鵲早知道蔡桓公要來請他,為什么幾天前就跑到秦國去了?

  結合學生的疑問,結合討論,體會蔡桓公根本沒有覺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鵲的話;而扁鵲出于醫生的醫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當他覺得自己無法治療時,跑到秦國,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慮。

  指導學生讀好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態度。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態度要結合揣摩他們的心理讀來讀。扁鵲的話要誠懇耐心。

  如:扁鵲第二次來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聽了很不高興,沒有理睬他”。他心里會怎么想?

  “蔡桓公聽了非常不高興。”他心里會想什么?

  “蔡桓公覺得奇怪,派人去問他。”蔡桓公會怎么想,怎么說?

  “蔡桓公渾身疼痛,派人去請扁鵲給他治病。”此時渾身疼痛的他,又會怎么想呢?

  b.交流受到的啟示。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可適時點撥:蔡桓公怎樣才不會死呢?本來是皮膚上的小病,怎么會要人命呢?使學生體會到防微杜漸,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不能固執己見等道理。

  c.如果能夠跨越時空,你想對蔡桓公說什么?用幾句話寫下來,想想蔡桓公聽了你的話會說什么?也用一兩句話寫下來。題目可用《跨越時空的對話》。

  例文:

  跨越時空的對話

  我:蔡桓公,我讀了你的故事,雖然你是國君,你又快死了,我還是忍不住要說你兩句:扁鵲是那樣著名的醫生,你怎么把他當庸醫一樣看呢?怎么懷疑他想顯示自己的高明呢?他幾次提醒你,你怎么就那么固執地認為自己沒病呢?小病終于因沒有及時治療成了不治之癥,這都怪你自己啊!我想你一定也在后悔吧!

  蔡桓公:唉,你批評得沒錯。我快死了,沒別的愿望,只希望大家從我的事中吸取教訓吧!那個詞叫什么?對,叫“防微杜漸”吧!

  認讀生字,抄寫字詞

  對比記憶:“腸、燙、湯”的字形,寫正確。睬:右半部撇下不要寫成“米”。蔡:“祭”的第五筆是“フ”第六筆是捺。

  B  案

  第 一 課 時

  板書課題《紀昌學射》

  1.讀課題,懂得課題是什么意思嗎?你想從課文中知道什么?(學生可能提出:紀昌跟誰學射箭?紀昌怎樣學射箭?結果學得怎樣?)

  2.請帶著你要了解的問題讀課文。

  自讀課文,完成自學要求

  1.讀熟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認讀生字。

  2.根據對課文內容的了解,請補充好題目:紀昌學射;紀昌學射。

  匯報交流,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指名讀課文,講述課文的主要內容。

  學生講述主要內容時,如果有困難,教師應給予提示:紀昌跟誰學射箭?紀昌怎樣學射箭?結果學得怎樣?

  2.交流對課題的補充情況,并請學生在文中找出表現所填詞語的意思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讀。

  學生可能填寫:“紀昌認真學射、紀昌刻苦學射、紀昌學射很用功、紀昌學射很有毅力和恒心、紀昌學射不怕辛苦”等,結合這些詞語,說說從哪看出來的,重點指導讀好第二、三自然段。

  體會寓意

  1.談一談,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體會或想法?

  2.總結:紀昌學射這個故事,真的是像同學們說的一樣,給了我們很多啟示。最重要的是,它讓我們知道了,學習本領,絕不是簡單的事,不僅要練好基本功,還要有認真學習的態度、堅持不懈的毅力。

  學習生字,書寫生詞

  第 二 課 時

  交流關于扁鵲的資料

  板書課題,引導閱讀

  1.通過交流,我們知道扁鵲是著名的神醫,今天我們就來讀一個扁鵲的故事──板書課題《扁鵲治病》。能猜猜他治病的結果嗎?

  2.那么,扁鵲為誰治病,結果是否如你們所料呢?

  自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

  1.檢查讀課文,匯報主要內容。學生匯報主要內容時,做以下板書:

  蔡桓公神醫扁鵲

  全身疼痛──死了無能為力──跑了

  2.細讀課文,請寫出這個有違常理的結果的原因,能寫幾條寫幾條。

  交流討論,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先在小組內交流原因,形成小組意見;再以小組為單位全班交流。根據學生交流,梳理出主要原因,小結:小病是覺察不出來的,覺察出來已經晚了;小病不治終將釀成大病,即使是神醫也救不了命;聽到醫生說自己有病,就不高興;不接受別人正確的意見,對自己是十分不利的。

  2.根據學生的交流,引導學生讀好課文,尤其是扁鵲和蔡桓公四次相見的段落。

  3.如果有其他疑問,可以提出來討論。

  學習生字,書寫練習

  總結拓展

  紀昌學射和扁鵲治病這兩則寓言,使我們明白了學習、做事、做人的道理。這樣優秀的寓言故事還有很多,請同學們課余時間讀一讀“鄭人買履”“買櫝還珠”“自相矛盾”等寓言故事,相信你一定能得到更多有益的啟示。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寓言兩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默讀課文,能在讀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對意外的收獲不要存有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講給別人聽。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寓意。

  信息資料

  生字詞語卡片、課件或課文插圖、課文內容的錄音或錄像。

  教學時數: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自讀識字:

  (一)板書課題,簡介寓言

  教師介紹:寓言和童話、記敘文一樣,是一種文章體裁,它往往借一個虛構的小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寓”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說話包含著某種意思。寓言簡單來說呢,就是“小故事,大道理”。“則”在這里是一個量詞,表示條數。“二則”就是二條。也就是說,我們今天學習的就是兩個說明深刻道理的小故事。

  先來學習第一則寓言揠苗助長。板書課題,讀題

  (二)、初讀

  1、讀題思考:讀了課題你們想到了什么?同時教學“揠”字的讀音和意思,“長”在這里讀“成長”的“長”,不是“長短”的“長”。

  2、利用媒體資源中課件中的課文圖片資料,引導學生觀看,細致了解故事內容。

  3、讓學生自讀課文。輕聲朗讀課文,找出并讀準生字、新詞。利用工具書理解不懂的詞語,同桌互相討論。

  二、合作交流

  1、識記生字詞語

  全班交流生字詞語的識記。教師充分鼓勵學生交流識字記字的方法。適時地強調重點字詞。

  游戲鞏固識字。采用“字詞大轉盤”“摘果子”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識記生字。

  2、分段指讀課文,糾正字音。想想通過讀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品讀領讀

  1、引導學生朗讀自己最喜歡段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練習朗讀。

  2、指名朗讀,教師相機引導學生說出朗讀體會:你為什么這樣讀?結合重點詞句,引導學生體會人物的語言和心情,教師借機啟發、指導學生進行感情朗讀。

  (1)第一自然段:

  啟發學生思考:種田人為什么要幫助禾苗生長?

  種田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長得快些,而禾苗長得如此之慢,他的心情怎樣呢?

  在學生交流體驗的基礎上,理解“巴望”一詞,教師指導學生讀出焦急和自言自語的語氣。

  (2)第二自然段:

  啟發學生思考:種田人想出了什么辦法幫助禾苗生長呢?

  他又是怎樣做的呢?

  通過思考,指導學生理解“終于,筋疲力盡”的意思。指導學生讀出“焦急而又疲憊”的感覺。

  3、引導學生從農夫的自信的語言和最終的結果中,體會當時人物的心情和表現。在感情朗讀的基礎上,重點引導學生弄清,結果為什么是這樣?初步體會寓意。

  說明:抓住事情發展的最終結果,聯系農夫的表現,進行鮮明的對比。從強烈的反差中,理解寓言所要揭示的道理,培養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

  四、鞏固延伸

  (一)深化感悟

  啟發學生思考:讀了這則寓言明白了什么道理?生活中有過類似的事情嗎?今后我們應該怎樣做?引發學生討論,教師相機點撥,抽象出寓意。

  說明:升華對寓意的理解,促進學生的對文本的個性解讀,在交流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的深刻性、概括性,在對寓意的理解中,培養學生正確對待生活中的事情,促進個性的健康和諧發展。

  (二)拓展

  1、啟發學生思考:如果讓你給這個農夫起個名字,你認為他應該叫什么?說出自己的理由。

  第二課時

  一、自讀識字

  (一)復習導入

  1、利用生字詞語卡片,組織學生復習。

  2、師:從《揠苗助長》的學習中,你得到了哪些收獲?誰來回答一下?

  學生回答。

  3、師:某某回答的非常好,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另外一篇寓言—-《守株待兔》。

  板書:守株待兔

  師:看到這個標題,請大家想想這個標題是什么意思呢?可以跟同桌討論一下。

  學生思考討論。

  師:這里,守是守護的意思,株就是樹樁,待是等待,兔當然就是兔子的意思了。

  師:某某同學講的故事真好,這里還有一個故事,我們來看看。

  播放媒體資源中的動畫視頻

  (二)、初讀識字

  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利用工具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教師巡視指導。

  二、合作交流

  1、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A、利用生字詞語卡片,檢查學生對字詞的掌握情況,交流識字記字方法,教師肯定學生個性化的記字方法,并適當點撥重點字在記憶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B、分段指讀課文,了解學生讀文情況。

  2、播放媒體資源中的動畫課文,讓學生注意其中的發音,體會故事講了什么事情,說明什么道理?

  三、品讀領悟

  1、啟發學生思考:根據讀文和自己的理解,學習這則寓言你想提出些什么問題?

  教師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然后梳理學生回答,展示學生提出的問題。

  舉例:種田人為什么要守株待兔?

  他是怎么守株待兔的?

  結果怎么樣?

  這個人做得對嗎?

  你從中得到了什么啟示?

  2、小組匯報交流學習成果。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讀書匯報,適時地引導學生理解語言,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豐富學生對課文內容和蘊含道理的感悟和體驗。

  舉例:抓住“種田人急忙跑過去,沒花一點兒力氣,白撿了一又肥又大的野兔。”引導學生體會。“白”字。

  指導朗讀該句,讀出種田人那種撿了便宜心滿意足的語氣;撿了野兔后,他想些什么?

  指導朗讀該句,讀出種田人那種期盼的心情;守株待兔的結果怎樣?

  指導學生讀出惋惜的語氣等。

  3、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在感情朗讀的基礎上,啟發學生交流:這個人做得對嗎?

  四、鞏固延伸

  (一)拓展

  1.討論:讀了這篇寓言,你有什么收獲?

  2.交流:在生活中,你見過像課文中的種田人一樣的人和事嗎?

  3、思考:種田人正坐著等待兔子,假如你經過看見了,你會怎么樣來勸說他?

  說明: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結合自己的認知實際,創設情境,創造新的思維發展點,引發學生討論交流,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與表達能力。

  (二)、寫字

  1、播放媒體資源中的生字動畫,學習“守、丟、此、樁、肥”。

  組織學生進行觀察。

  2、教師示范書寫。

  3、學生練寫,師生評議。

  相關資料

  詞語解釋:

  1、揠苗助長:揠:拔。比喻不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強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也作“拔苗助長”。

  2、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靈活變通。也比喻妄想不勞而獲,坐享其成,或不經過努力而僥幸得到成功。

  3、巴望:盼望。

  4、自言自語:自己跟自己說話。

  5、筋疲力盡:形容非常疲勞,一點兒力氣也沒有。也作“精疲力盡”。

  6、寓言:文學體載的一種,是含有諷諭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是人民智慧、經驗和知識的結晶,少數是哲學家與作家個人的創作,多數是勞動人民的集體創作。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寓言兩則》教案 篇4

  學習目標

  1.會認“寓”等10個生字,會寫“守”等9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這兩個寓言故事。

  3.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寓意,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課前準備

  1.多媒體教學軟件:《寓言兩則》全篇演示、農夫拔禾苗的過程。

  2.生字、生詞卡片。

  3.從課外查找有關寓言的知識,收集其他寓言故事。

  第 一 課 時

  (學習《揠苗助長》)

  揭示課題,弄清題意

  出示課題“寓言兩則”,由學生根據查找的資料來解釋課題。(“寓言”是用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或教訓,“寓”是“寄托”的意思,“則”的意思就是“篇”)

  教學《揠苗助長》

  1.播放課件理解課題、了解故事。

  a.學生講解題意:“揠”是拔的意思,“助”是幫助,“長”是生長。

  b.按照“理解題意→了解故事→理解內容→認識道理”的順序來進行學習。

  c.播放課件,要求學生說一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學習生字。

  a.范讀課文,聽準生字字音。

  b.借助拼音,自讀課文。

  ◆自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讀正確。

  ◆同桌互相聽讀課文,讀準字音,老師注意指導讀錯的字。

  ◆同桌之間認讀生字,交流記字方法。

  c.鞏固生字。

  ◆讀生字卡片。(齊讀、指讀、開火車讀)

  ◆小組內輪流讀課文,在朗讀中鞏固生字。老師巡視,發現錯誤及時糾正。

  3.感悟課文,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出示四個問題:

  a.種田人看到禾苗幾乎沒長高時,他的心情怎樣?將描寫他心情的詞句畫出來。你能理解他的心情嗎?

  ◆隨機理解重點詞語:巴望、焦急。

  ◆出示重點句子,體會種田人的心情:“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

  ◆有感情地朗讀重點詞句,要讀出種田人的焦急心情。

  b.種田人在這種情況下是怎么做的?怎么說的?結果怎樣?

  ◆用軟件演示種田人拔苗的過程,朗讀第2自然段,要讀出那個人賣力拔苗的情景。

  ◆讀第3、4自然段,體會種田人回家后得意的心情,以及后來知道禾苗都死了,十分失望的心理。

  c.這則寓言給你怎樣的啟示?請結合生活實際談一談。

  d.我們已經知道種田人的愿望是好的。如果你是種田人的鄰居或親屬,你怎樣幫助他實現自己的愿望?

  4.誦讀全文,復述課文。

  第 二 課 時

  (學習《守株待兔》)

  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談話導入,交代教學目標。

  同學們,你們喜歡聽寓言故事嗎?每個寓言都是通過有趣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來學習寓言兩則的第二則寓言《守株待兔》。通過學習課文,理解寓意,學會生字。

  2.創設情境,播放多媒體動畫《守株待兔》,激發學習興趣。

  現在老師先請大家欣賞《守株待兔》這個有趣的寓言故事。大家邊看邊想: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

  3.揭示課題,釋題。

  a.揭示課題,正音。

  b.釋題:問:“株”是什么意思?守株呢?待兔又是什么意思?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

  4.學生自由讀課文,老師提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標出段落序號。

  學習課文,理解寓意

  1.學習第1、2自然段。

  a.自由讀課文,想一想那個人為什么會守在樹樁旁邊等待兔子呢。

  b.默讀課文,說說那個種田人是怎樣得到這只野兔的。找出課文中的有關句子讀給大家聽。(板書:撿到兔子)

  c.出示生字“竄”“撞”,理解意思。(竄—亂跑;撞—碰)

  d.他撿到野兔后,心里是怎么想的?

  ◆投影出示句子(要是每天……多好啊),齊讀。

  ◆他這樣想可能嗎?對不對?為什么?

  ◆學生交流自己對問題的理解。

  ◆指導有感情地讀句子,指名讀、齊讀第1、2自然段。

  2.學習第自然3段。

  a.自由讀課文,說說這個人后來是怎樣做的,結果怎樣。

  板書:整天坐守莊稼全完了

  b.齊讀第3自然段。

  3.理解寓意。

  a.他這樣做對不對?錯在哪里?學生討論、交流。

  b.學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么?學生討論、交流。

  c.老師總結寓意。(注意語言要淺顯易懂)

  d.在我們平時生活中,有沒有這種現象呢?舉例說說。

  e.老師總結: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對于偶然得到的東西,我們不應該抱有僥幸的心理,只有踏踏實實地做事,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才會取得收獲。

  f.齊讀課文。

  課堂練習

  1.認讀生字,交流記字方法。

  2.出示要求寫的9個字,學生自己分析字形,提出書寫應注意什么問題。

  3.指導寫字。

  4.完成課后練習“讀讀想想”。

  拓展活動

  把本課的故事講給家長聽,再請他們講一個寓言故事。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寓言兩則》教案 篇5

  寓言二則《亡羊補牢》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亡羊補牢"這個成語的意思。

  2、理解寓言內容,正確回答課后問題,懂得寓言的寓意。

  3、練習用"從此"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并能聯系學習、生活實際,發表感想。

  教學用具:錄象、自制教學幻燈片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說出"掩耳盜鈴"的意思。

  2、回憶學習"掩耳盜鈴"的方法。

  圖文結合理解內容反復朗讀悟出道理聯系分析加深理解

  二、講讀第一則寓言-----《亡羊補牢》(出示課題)

  1、釋題:亡—丟失,牢—關牲口的圈。亡羊補牢---羊丟失后修理羊圈。

  2、分節讀文,質疑。

  糾正讀音:街坊坊讀輕聲:窟窿窿讀輕聲

  質疑:

  3、看錄象,思考問題,理解大意。

  那個養羊人丟失第一只羊后,聽了街坊的勸告是怎樣想的?(用------劃出)結果怎樣?

  當養羊人第二次丟失羊后,他是怎樣想的?(用~~~~劃出)結果怎樣?

  4、細讀課文,歸納寓意。

  幻燈出示:"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干什么呢?"

  a:把這個反問句換成肯定句:羊已經丟了,修羊圈沒有用。

  b:問:修羊圈有沒有用?為什么?

  (修了羊圈就不會再丟羊了,有用而且一定要修。)

  c:比較句子:"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干什么呢?羊已經丟了,修羊圈沒有用。"(反問句語氣更強,突出了養羊人根本沒有想到后果,執迷不悟。指導朗讀,用毫不在意的語氣讀出。范讀,個別讀,齊讀。)

  d:討論如果你是養羊人,你會怎樣做?

  過渡:由于養羊人沒有你們正確的想法,所以就出現了又丟了一只羊的結果了。

  出示句子:他很后悔,不該不接受街坊的勸告。

  a理解填空:養羊人現在感到很---------,明白了應該------街坊的勸告。

  b比較句子:他很后悔,不該不接受街坊的勸告。

  他很后悔,應該接受街坊的勸告。

  (前一句兩個"不----不"雙重否定,突出表明了養羊人知錯改錯的決心。)指導學生讀出"后悔、知錯"的語氣。個別讀,范讀,齊讀。

  c從哪些地方看出他真的后悔呢?用劃出有關的詞語。("趕快、結結實實"可看出他的行動上改過了)指導讀出重音。

  d討論:養羊人現在才后悔,現在才動手修羊圈晚了嗎?

  5、朗讀全文,思考: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四人小組討論:個別答,然后老師小結。

  小結:這則寓言故事說明了一個人做錯了事,及時改正還不遲,改正得越快,錯誤造成得惡果就越小。現在我們通常用"亡羊補牢"這個成語比喻發生錯誤后及時糾正,補救還不算晚。

  三、指導復述課文,聯系生活實際談感想。四人小組討論,指名談談。

  四、堂上練習。1、指導造句:從此-------先讀書上得例句,理解詞語意思后,再試說句子。

  五、作業:1、熟讀本則寓言,試背。2、說出"亡羊補牢"成語的意思。

  《寓言兩則之南轅北轍》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理解句意,讀懂《南轅北轍》的故事內容,體會其中的道理。

  2、通過自學質疑、討論解疑、興趣表演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學素養。

  教學重點:理解《南轅北轍》故事內容,認識其中的道理。

  教學難點:體會、領悟道理。

  教學具:大黑板多媒體課件

  預習要求:查字典閱讀課文,初步了解故事內容。

  教學過程:

  一、自學質疑

  1、自由閱讀,個人質疑。

  ①可質疑詞句意以及個人想了解的問題。

  ②個別指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閱讀。

  2、學生說問題,教師歸納問題。

  詞義:盤纏硬要

  問題:"南轅北轍"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南轅北轍》中那個做車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誰的想法對?為什么?

  3、組織閱讀課文。

  ①齊讀②自由讀③個別指導

  二、討論解疑

  1、隨機閱讀,結合課文,聯系實際理解詞義。

  盤纏(路費)硬要(一定要)

  2、通讀課文,進一步認知課文。(讀中思考問題)

  3、學習小組組織討論。

  ⑴組長負責結合組員。

  ⑵針對問題討論,組長歸納小組意見。

  ⑶選代表作答。(可以把這個機會讓給膽小的同學,讓他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三、小組匯報、講讀課文

  1、組員匯報形式(自由選):讀文作答口頭說答自由表演

  2、評點講析

  ⑴動畫演示故事梗概。(結合演示評析學生作答內容,加深對課文的了解。)

  ⑵自由閱讀、分角色閱讀,理解問題。

  a角色:坐車人b角色:朋友

  ⑶結合課件動畫、生活實際,認知"坐車人"和"朋友"誰對誰錯。

  課件片段說明(動畫展示)北▲

  結果:離楚國越來越遠

  南▼(楚國)

  3、引申闡發道理

  ⑴總結故事內容,復述故事。

  ⑵講說道理,理解"南轅北轍"詞義。

  本來要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走,比喻行動和目的相反。

  ⑶結合實際、課件演示深刻理解故事。

  告訴我們做事要明確方向,如果方向錯了,無論條件多好,也不能到達目的。

  四、興趣表演、加深理解1、自由閱讀,指名復述。

  2、小組結合,導演故事。

  ①分擔角色②人物語言、動作、表情

  3、總結小評,啟發教育。

  做事要明確方向不能背道而馳。聽取別人善意的意見。

  五、作業布置

  1、把《南轅北轍》故事講給別人聽。

  2、根據自己學文體會,寫讀后感。

  搜集古代寓言故事:以羊替牛、濫竽充數、狐假虎威、高山流水、曾參殺人、畫蛇添足、后來居上、井底之蛙、驚弓之鳥、庖丁解牛、買櫝還珠、拔苗助長、疑鄰偷斧、愚公移山、曾子殺豬、打草蛇驚、紙上談兵。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寓言兩則》教案 篇6

  第一課時

  板書課題《紀昌學射》

  1.讀課題,懂得課題是什么意思嗎?你想從課文中知道什么?(學生可能提出:紀昌跟誰學射箭?紀昌怎樣學射箭?結果學得怎樣?)

  2.請帶著你要了解的問題讀課文。

  自讀課文,完成自學要求

  1.讀熟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認讀生字。

  2.根據對課文內容的了解,請補充好題目:紀昌學射;紀昌學射。

  匯報交流,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指名讀課文,講述課文的主要內容。

  學生講述主要內容時,如果有困難,教師應給予提示:紀昌跟誰學射箭?紀昌怎樣學射箭?結果學得怎樣?

  2.交流對課題的補充情況,并請學生在文中找出表現所填詞語的意思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讀。

  學生可能填寫:紀昌認真學射、紀昌刻苦學射、紀昌學射很用功、紀昌學射很有毅力和恒心、紀昌學射不怕辛苦等,結合這些詞語,說說從哪看出來的,重點指導讀好第二、三自然段。

  體會寓意

  1.談一談,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體會或想法?

  2.總結:紀昌學射這個故事,真的是像同學們說的一樣,給了我們很多啟示。最重要的是,它讓我們知道了,學習本領,絕不是簡單的事,不僅要練好基本功,還要有認真學習的態度、堅持不懈的毅力。

  學習生字,書寫生詞

  第二課時

  交流關于扁鵲的資料

  板書課題,引導閱讀

  1.通過交流,我們知道扁鵲是著名的神醫,今天我們就來讀一個扁鵲的故事──板書課題《扁鵲治病》。能猜猜他治病的結果嗎?

  2.那么,扁鵲為誰治病,結果是否如你們所料呢?

  自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

  1.檢查讀課文,匯報主要內容。學生匯報主要內容時,做以下板書:

  蔡桓公神醫扁鵲

  全身疼痛──死了無能為力──跑了

  2.細讀課文,請寫出這個有違常理的結果的原因,能寫幾條寫幾條。

  交流討論,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先在小組內交流原因,形成小組意見;再以小組為單位全班交流。根據學生交流,梳理出主要原因,小結:小病是覺察不出來的,覺察出來已經晚了;小病不治終將釀成大病,即使是神醫也救不了命;聽到醫生說自己有病,就不高興;不接受別人正確的意見,對自己是十分不利的。

  2.根據學生的交流,引導學生讀好課文,尤其是扁鵲和蔡桓公四次相見的段落。

  3.如果有其他疑問,可以提出來討論。

  學習生字,書寫練習

  總結拓展

  紀昌學射和扁鵲治病這兩則寓言,使我們明白了學習、做事、做人的道理。這樣優秀的寓言故事還有很多,請同學們課余時間讀一讀鄭人買履買櫝還珠自相矛盾等寓言故事,相信你一定能得到更多有益的啟示。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寓言兩則》教案 篇7

  【教學思路】

  這篇課文,是用兩則生動有趣的寓言,揭示出深刻的道理。教學時,先讓學生帶著問題看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接著學生根據閱讀要求自學課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從而進一步了解課文。之后,教師指導學生學習。讓學生自由討論并交流讀了這兩則寓言說明了什么道理。最后讓學生談一談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是否遇到過像《亡羊補牢》和《南轅北轍》這樣的事情。還可以讓學生說說還知道哪些寓言。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生詞,能夠正確讀寫。

  2、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兩則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

  【教學重點、難點】體會兩則寓言的寓意。

  【教學準備】相關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提問導入

  1、同學們,你們知道什么是寓言嗎?你們讀過寓言故事嗎?(板書:寓言)

  “寓”,是寄托的意思(板書);“言”,講道理。寓言的意思就是通過一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啟發和教育。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兩則寓言。兩則就是兩篇的意思。我們先來學習第一篇:亡羊補牢。(板書)

  2、讀題,誰知道“亡”、“牢”分別是什么意思?

  (“亡”的意思是失去。“牢”畜的圈。)

  3、誰能連起來把題目解釋一下?

  (羊丟失以后修補羊圈。)

  二、初讀課文

  1、畫出課文中的生字生詞,不明白的查字典和聯系上下文解決。

  2、邊讀邊思考,這則寓言說明了什么道理?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三、檢查復習

  指名讀課文,糾正讀音,提醒學生應注意的問題。

  讀音方面:

  “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讀“ juàn ”,不要讀成“ quān ”。

  “窟窿”的“窿”讀輕聲。

  字形方面:

  “叼”:左右結構,左邊最后一筆是“提”,不要寫成“撇”。

  “悔”:左右結構,左邊是“忄”不要寫成“十”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兩點寫成豎。

  詞語解釋:

  叼走:銜在嘴里拖著。

  街坊:鄰居。

  勸告:說服,講清道理,使人感動聽從。

  后悔:懊惱過去做得不對。

  四、學習課文內容,理解寓意

  1、出示課件,思考:《亡羊補牢》寫的是一件什么事?

  (養羊人第一次丟羊后,不聽街坊的勸告,第二天又丟了羊。他后悔沒有聽街坊勸告,趕緊把羊圈修好,從此,再也沒有丟羊。)

  2、養羊人對街坊的勸告開始是怎么想的?后來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結果怎樣?

  ⑴ 讀書,小組討論。

  ⑵ 班上交流:

  開始想:羊丟了,修圈已晚,沒用。

  后來想:如果現在不補羊圈,就不是丟一只、兩只的事,而會丟得更多。因此現在修還不晚。做:動手,堵上,修得結結實實。

  結果:從此,他的羊再也沒有丟過。

  五、小結

  1、明確寓意: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人有了錯,只要認真改,就不算晚。

  2、聯系實際,談感想。

  六、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朗讀課文。

  七、板書設計

  亡羊補牢

  羊丟了 不聽勸告 羊不斷的少 

  及時改正 為時不晚

  后悔  堵窟窿  羊再沒少過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復述《亡羊補牢》的內容和寓意)

  今天,我和同學們合作,學習一個新的成語故事。

  板書課題:南轅北轍

  請學生觀看動畫片《南轅北轍》問:動畫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二、初讀課文

  1、請同學們拿出字典,自己讀書,試著讀懂課文。

  遇到不認識的字,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生字。

  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找找生字的特點。

  2、在小組內互相聽讀課文,讀通課文之后,看看有沒有不懂的問題提出來。

  3、學生質疑:

  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問題。

  三、再次朗讀,解決問題

  1、請大學帶著剛才的問題再讀課文,看看你有什么發現。(邊讀書邊思考)

  2、我們要想解決剛才的問題弄清到底是誰不明白,就應該弄清車下的人跟朋友說了什么,我們該怎樣來讀他們的對話呢?

  3、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后學生評價(可以反復讀或老師范讀)

  4、請同學們在小組內分角色讀書,并討論剛才的問題。

  四、討論

  同學們,到底是誰不明白,誰來談一談?

  不是車下的人不明白,是而車上的人不明白。因為通過讀書我們知道,是車下的人告訴車上的人去楚國應該往南走,往北走錯了。所以,是車上的人不明白。

  (老師對同學們的發言給予充分的肯定性評價)

  通過學習本文,你明白了一個什么道理?

  體會寓意:通過學習知道一個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對,是實現不了目標的。

  五、表演課文

  下面我們跨越時空,飛到古時候去感受一下南轅北轍的故事,我們把這個故事演一演吧!(學生分角色表演)

  六、課堂延伸

  1、假如車上的人來到我們中間,你想對他說些什么?

  2、如果自己做錯了事情,朋友給你指出來,你該怎么辦呢?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寓言兩則》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理解課文中的詞語的意思。

  3.結合生活實際領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腳踏實地、不急于求成以及雙方為了一點利益互不相讓,可能會導致兩敗俱傷的道理。 

  教學重點:理解寓言內容,體會寓意。

  教學難點:讀懂詞句,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今天老師和同學一起來學習兩則寓言。你們知道什么是寓言嗎?

  2、歸納解釋:寓言是用虛構、簡短的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或教訓,兩則就是告訴咱們這課共有兩個故事。

  3. 學習“寓”字:“寓”是“寄托”的意思。(學生自由發言,說自己的記憶字形的方法)

  4、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第一則寓言。(板書:揠苗助長,指導讀準字音)

  二、初讀課文,了解寓言大意

  1、請學生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出示生詞:齊讀、指名讀、小組讀、全班讀。

  3、指名讀故事,讀通順課文,并說一說“揠苗助長”是什么意思。

  三、學習故事,揭示寓意

  1、學生自由讀故事,然后交流自己讀懂的內容。

  2、指導朗讀:   

  (1)指名朗讀第一段,學生評議并交流:“巴望”是什么意思?農夫“焦急”什么?從哪兒看出他很“焦急”?他心里會怎么想?

  (2)指導朗讀第一段,讀出農夫的焦急。

  (3)指名讀第二、第三段。農夫想到什么辦法?(相機理解“筋疲力盡”)   

  (4)讓學生觀看插圖。此時他的神情是怎樣的?能用一個詞語概括嗎?

  (5)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第二、三自然段:能把農夫當時又累又高興的心情讀出來嗎?(指名讀、齊讀)

  (6)指名讀第四段:農夫辛苦工作了一天,結果怎樣?(理解“納悶”)

  3、理解寓意: 

  (1)討論交流:禾苗為什么會枯死?種田人錯在哪兒?

  (2)小結:這個莊稼人采用拔苗的方法,想讓禾苗長得快些,這種做法違反了禾苗生長的規律,太急于求成,所以禾苗不但不能長高,相反都枯死了,這是個錯誤的做法。     

  (3)看到枯死的禾苗,如果你是農夫的兒子,你會說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鄰居,又會說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妻子,你會說些什么?如果你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你會忠告他什么?(口頭練習說。)

  四、指導識字寫字

  1、請同學讀生字。

  2、記憶字型,分析難寫字

  3、師范寫,學生書空

  4、描紅

  第二課時

  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講故事:戰國時候,中原大地并立著七個小國:秦、楚、韓、魏、趙、燕、齊。(出示戰國七雄圖)在這七個國家中,秦國的國力最強大,其他六個國家勢力較弱,但相互之間實力相當。秦國一直野心勃勃,想消滅其他六國,統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與六國為敵,即使自己再強大,也很難如愿以償。于是,他一直在等待著機會。 有一回,趙國和燕國鬧了點小矛盾,趙王大怒,決定攻打燕國,出出心里的這口氣。秦王大喜,相信統一天下的機會來了。然而,趙國有個叫蘇代的人聽說了這件事后,急忙求見趙王。蘇代只給趙王講了一個故事,立刻打消了趙王攻打燕國的念頭,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個統一天下的好機會。一個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場戰爭,什么故事有這么大的力量呢?這個故事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另一則寓言故事《鷸蚌相爭》(板書,讀準字音)

  二、初讀故事,了解內容:

  1、自己讀課文,不認識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確流利;同時,想想文章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2、出示生詞,多種方法檢查朗讀,讀準字音,認清自形。

  3、指名讀課文,相機正音。

  4、說一說故事的主要內容。

  三、再讀故事,理解寓意

  1、自由讀課文,思考:鷸蚌是怎樣互不相讓的?劃出有關語句。

  2、學生交流。

  3、指導朗讀:

  出示鷸蚌相爭時的語言,指導朗讀。(指名讀,男女生對話讀,師生分角色讀。)

  4、鷸蚌相爭的結果怎樣?(指名回答,指導朗讀)

  5、換位思考:這樣一個結果,三個主人公:鷸、蚌、漁翁會怎么想呢?

  6、學了這個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7、小結:互不相讓,只會兩敗俱傷。

  四、拓展延伸

  1.發揮想象:許多年后,鷸和蚌的子孫再一次在河邊相遇了。這次,他們之間又會發生什么新的故事呢?(讓學生拓展想象,可以課后練筆,可以當場練說)

  2、你還知道那些寓言故事?讀后有什么收獲?

  五、指導寫字:

  先范寫,再描紅。

  六、布置作業

  1、把自己新編的故事寫下來。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讀一讀,體會它蘊含的道理。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寓言兩則》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本課選編了兩則古代寓言,這兩則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諷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現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刻舟求劍》講的是一個坐船過江的人,不慎把寶劍掉入江中,他一點兒也不著急,只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準備船靠岸以后,從刻記號的地方跳下去撈寶劍。《鄭人買履》則借一個寧可相信自己腳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諷刺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兩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學情分析

  經過幾年的語文學習和實踐,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學習語文的方法,具備了一定的獨立學習語文的能力,這兩則寓言雖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譯文可供借助,學生學起來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現代文的教學一樣,仍堅持以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積累的策略。教學中,盡量讓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讓他們自己質疑、釋疑,教師適當點撥、扶助,必要時精當講解,但是不講語法。

  設計理念

  引導學生學習、總結學習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讀故事—明道理—受教育

  學習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和譯文對照(或查字典驗證)弄懂字義。

  2.讓學生初步接觸文言文,為以后的學習打一點基礎,同時,引導學生從這兩則寓言中領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繼續了解古今漢語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弄懂每則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4.指導學生正確朗讀文言文。

  5.講這兩則寓言故事。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引入課文

  我們生活中常常會發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里拿著笤帚卻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電腦時突然停電了,心想既然玩不成電腦就看電視吧等等。今天,我們來讀兩個故事,其中的人所做的事更荒唐。(板書:刻舟求劍)

  二、學習《刻舟求劍》

  1.自由朗讀寓言后指名朗讀。

  2.教師范讀,讓學生對比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這個教學環節是為了讓學生明白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不同,因為學生不是初次接觸文言文,所以在讀法上需要糾正的地方不多。如朗讀這課中的“遽契其舟”時,其中的“遽”和“契”是兩個詞,朗讀時要當作兩個詞語來讀。)

  3.師再次朗讀,要求學生畫出課文中停頓分隔符號“/”。

  4.學生按照分隔符號再次朗讀寓言。

  (這個教學環節是為了讓學生通過正確的朗讀整體感知這則故事的意思,文言文的理解必須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進行。)

  5.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

  生:有個楚國人過江把劍掉入江里了,他在船邊做了個記號,等到船停了,他去撈劍,沒有撈上。

  生:我認為他沒有把做記號的地方講清楚。(教師立即表揚他聽地認真并鼓勵他講一講。)

  生:有個楚國人過江的時候把劍掉入江里了,他就在掉劍的船邊做了個記號,等船停了,他去撈劍,沒有撈上。

  生:我再補充一點:他這樣做是撈不到劍的,因為船走了但是劍沒有動。

  師:同學們講的很好,看來下面的譯文對我們學習這則寓言故事幫助很大。如果沒有譯文怎么辦?我們先來看看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理解了主要字的意思,理解句子、理解全文就容易了。

  6.對照譯文說說你如何理解下列字的意思:涉、自、墜、遽、契、止、求、行、若此、惑。(這個教學環節是為了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只有理解了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就能通順地理解整個故事的意思了。)

  7.共同交流以上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8.根據對句子中重點字的理解說說寓言中每句話的意思。

  9.每一位同學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然后講給同桌聽。

  10.討論問題:求劍的人為什么求不到劍?(鼓勵學生積極發言,用文言文中的話說或者是用自己的話說都行。)

  11.有語氣的指導朗讀練習。

  12.朗讀后說說這則寓言揭示了一個什么道理?

  生:我認為這則寓言是告訴我們做事不能太死板。

  生:這則寓言中的那個人做事不動腦子,他就不想想劍是在哪里掉的?他卻在另一個地方撈,肯定是撈不到的。說明我們平時做事要多動動腦筋。

  生:我認為這則寓言是告訴我們做事要看到事情的變化,然后根據事情的變化來選擇做事的方法。

  師小結:這則寓言故事諷刺了那種辦事愚蠢、不知事物會變化的人。假如你的劍掉入江里你怎么辦?

  生:我會立即跳下江里把它撈上來。

  生:我會在掉劍的地方插一根長桿子,然后再下去撈。

  生:如果你不會游泳怎么辦?江水很深呢?

  生:如果是一把寶劍,我就想辦法去撈,如果是一般的劍,我又不會游泳,我就不撈了。

  ……

  13.拓展思考: 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有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

  三、學習《鄭人買履》

  1.請學生先讀這則寓言的譯文。

  2.學生根據譯文試讀文言文,看看讀寓言時哪里應該停頓。(教師糾正個別停頓不對的地方。)

  3.再次朗讀寓言故事,并說說這則寓言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4.畫出自己不懂的字,并對照譯文試著理解。

  5.相互交流。

  6.試著說說每句話的意思,并進行交流。

  7.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

  8.買履的鄭人為什么買不到履?

  9.有語氣的指導朗讀練習。

  10.朗讀后說說這則寓言揭示了一個什么道理?

  生:我覺得那個人太死板了,他不會用他的腳去試,用自己的腳去試買到的鞋不是更合適嗎?這個故事說明我們做事要靈活一些。

  生:我認為這則寓言是想讓我們明白做事情不一定只用一種方法。

  生:我補充:我們做事時要根據事情的變化選擇方法。

  ……

  (這個寓言故事諷刺了那種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

  11.拓展思考: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有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

  生:有一次媽媽讓我去買一斤辣子,給了我兩元錢。我來到菜攤一問一斤辣子要兩元六角,我只好回去問媽媽再要六角錢。回到家媽媽聽后說:你不會先買點回來,還要再跑一趟。

  ……

  四、對照文言文和現代文說說它們的異同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寓言兩則》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會認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詞語表中“寓言、亡羊補牢、羊圈”等11個詞語。

  2、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兩個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

  4、通過反復朗讀感知反問這種修辭方法的作用,能發現每組句子意思相同,但語氣上存在差異。

  【教學重難點】

  12個生字的認寫;教學中要在學生感受寓言揭示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言,這是學習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準備】

  1、生字卡片。

  2、課前布置學生搜集寓言故事。

  3、學生自帶《新華字典》等學習工具。

  4、抄有“我的發現”內容的小黑板。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設計思路】

  抓住重點詞句,是理解課文內容的重要方法,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互相討論、解答。

  學習《亡羊補牢》,可以抓住“后悔、接受”這兩個詞,引導學生讀書討論,想想從“后悔”一詞了解到什么?從“接受”一詞明白了什么?從而悟出這則寓言要告訴人們的道理。“再也”強調了養羊人修補羊圈后的結果,說明了有錯就改的重要性。如果沒有“再也”,就不能起到強調作用。

  學習《南轅北轍》,要重點抓住課文最后一段話,讓學生進行理解,“硬要”體現了這個人的固執和執迷不悟,“越……越……越……”“越……越……”的句式,強調了這個人最后的結局。教學時,要讓學生多讀,在讀中進行比較和體會。教材在課后編排了學習伙伴的話語:“我想對那個楚國人說……”,目的是引導學生發揮想象,以楚國人的朋友身份對他進行勸說。要鼓勵學生大膽表達,這也是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一種訓練。

  本課要求認識的5個生字也同時要求會寫。因此,教師在讓學生記住這些字音的同時,注意引導學生識記字形,要根據認寫中的難點給予重點指導。“羊圈”的 “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讀“ juàn ”,它的另外一個讀音是“ quān ”。 “窟窿”的“窿”本音是 lóng,在“窟窿”這個詞里讀輕聲,這兩個字的字形比較復雜,教學中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如,“屈”—“窟”、“隆”—“窿”,“窿”的右下部分,要提醒學生不要少寫一筆;“纏”是翹舌音,右邊容易寫成“厘”,要提醒學生注意。“叼”字右旁的筆順是先寫橫折豎鉤,后寫一提,不要寫成“撇”。“悔”的左邊是“忄”,不要寫成“十”,它的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兩點寫成豎。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板書課題,引入新課。  1、板書課題:《寓言兩則》

  2、“寓言”是通過一個故事來說明某個道理。以前我們都學過哪些寓言故事呢?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則寓言,聰明的同學一定能從中明白新的道理。  1、看老師板書,齊讀課題。    

  2、學生作答。

  理解字意,了解內容。  1、板書“亡”和“牢”,問:你能說說關于“亡”和“牢”的詞語嗎?這些詞中它們通常表示什么意思呢?

  2、板書“羊”和“補”,將題目補全:在“亡羊補牢”中,“亡、牢”又有什么不同的意思,認真讀書,就一定會找到答案。(要引導學生通過爭論,運用放到故事中或查字典等方法,正確理解詞語。)

  3、檢查自學情況:

  ⑴ 指名逐節讀課文,糾正字音。

  ⑵ 出示生字詞卡、進行認讀,注意多音字“圈”的讀音。

  學生作答。初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將課文讀正確、流利。

  思考“亡”和“牢”的意思,提示學生可以在文中找依據,可以杳字典或詞典,也可以與同伴商量解決。匯報自己對“亡”和“牢”的理解。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內容。  1、指導朗讀,注意多音字和生字的讀音。

  2、指導朗讀,注意讀出街坊勸告的語氣和養羊人的泄氣的心情。

  3、引導學生讀書討論。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讀出養羊人醒悟、積極補救的心理和做法。

  1、學習第1自然段,明白事情的起因。

  2、學習2~4自然段;學習第5自然段。學生自由朗讀并思考:從“后悔”一詞了解到什么?從“接受”一詞明白了什么?

  3、分角色表演朗讀對話部分,體會領居、養羊人的不同心態及心情;同桌練習講述這則故事。  交流體會,明白寓意。  指名發言。  1、四人小組交流:從這則寓言中你明白了什么?

  2、全班交流:聯系學習、生活實際談談你自己的感想。  指導學生書寫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認讀生字。

  指導書寫前6個生字“寓、則、窟(示范)、窿(示范)、狼、叼”  學生認讀并書寫。  教學小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的《亡羊補牢》是個短小的寓言故事,故事情節也很簡單。但是正如同學們說的一樣,它使我們明白了,做錯了事或出了問題,及時改正或補救還不晚。所以人們在運用這個成語時,常常這樣說:“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新課。  1、講故事:古時候有個人想去南方卻一直往北走。同學們,你們想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嗎?

  2、板書課題:南轅北轍  1、學生質疑。

  2、書空課題。  自讀自悟。  1、提出自讀要求。

  2、設疑。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把字音讀正確、流利。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同桌討論或四人小組商量。  檢查自學情況,指導朗讀課文。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逐節讀課文,注意糾正生字讀音。

  3、指導朗讀。

  ⑴ 指名朗讀,師生評議。

  ⑵ 重點抓住最后一段中“硬要”和“越……越……越……越……”句式。

  4、交流:

  你從這個故事中明白了什么?你想對那個楚國人說些什么呢?

  1、指名認讀、齊讀。

  2、指名讀課課文。

  3、交流課文內容及不理解的問題。

  ⑴ 查字典理解“把式”、“盤纏”。

  ⑵ 討論理解“南轅北轍”。

  ⑶ 注意讀好人物對話,一個是自以為是、滿不在科,一個是不斷發問、滿腹不滿。

  ⑷ 多種形式朗讀,通過理解重點詞,體會趕車人的固執和執迷不悟以及這個人必然的結局。

  ⑸ 學生根據評議,同桌再練習朗讀,指名全班朗讀。

  ⑹ 練習講述這個故事,注意把人物語言講明白。

  【板書設計】

  想法  已經丟 后悔

  亡羊補牢: 做法  不補  趕快堵 (未為遲也)

  結果  又少  再沒丟

  南轅北轍:硬要─→越……越……越……越……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寓言兩則》教案 篇11

  今天,上了第9課寓言兩則中《南轅北轍》,我感觸很深,為了體現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習,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思維空間,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在結束課文后,我讓學生質疑:“學完課文后,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來,讓大家一起討論交流好嗎?”這一環節,果然給他們注了一劑興奮劑,學生紛紛舉手,爭先恐后,提的問題還真不少:

  “為什么那個人硬要往北走?”

  “為什么給這則寓言取名‘南轅北轍’?”

  “他能走到楚國嗎?”

  ……

  這么多的問題還真讓我一時難以解答,我讓學生一起討論解決,這樣,學生自由了,展開了想象的翅膀,七嘴八舌地說開了:

  “可能是那個人認為楚國在北方吧。”

  “那人家告訴他他為什么還要硬往北走?”

  ……

  我發現幾個平時積極舉手回答問題的同學,在爭論不休,面紅耳赤,看他們實在相持不下,我走下去,一位同學看見了,說:“老師,我認為那個人一定會到達楚國的,因為地球是圓的,我在書上看到過,所以他最后一定到達那個地方!”

  不會!地球這么大,他的馬再好也會累,盤纏再多,也會花光。

  “不這怎么走,都會碰到沙漠、大海、高山……他的馬怎么能過得去呢?更別說是繞地球一圈再到楚國了!”

  “老師,你認為那個人最終會到達楚國嗎?”

  好家伙,將了我一軍,我一時不知如何作答,愣了一下,為了不失師尊,我說:“我們倆說得都有道理,這個問題,就留待你們課后去查找資料,下節課咱們再來講。”答案很勉強,并不能使學生滿意。

  一節課下來,我思緒萬千,想了很多,長期以來,我們老師都有一種思想:“師者,傳道解惑也。”“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可是今天,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有些學生見過的老師并不知道,加上目前課改革要求要把時間、空間交給學生,這就要求我們教師重要新思考,重新定位自己:我們今天的教學已經不是一桶水和一碗水的給予關系!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寓言兩則》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默讀課文,能在讀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對意外收獲不要存有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講給他人聽。

  【重點】

  認知生字。

  【難點】

  理解寓意。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俺們以前學過童話故事,神話故事、兒歌、古詩。但你讀過寓言嗎?寓言就是用短小有趣的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今天,俺們就來學習27課的兩個寓言故事,板書課題:寓言兩則。

  1、用部首查字法查“寓”:

  ⑴ 認讀字音。

  教師手指題目問,這四個字中哪個不認知?生指出,并查字典加音,指名讀,其他生跟讀,再指各讀。

  ⑵ 積累新詞“寓言”、“寓意”。

  ⑶ 借拼音認讀生字,理解新詞的意思。

  寓言:是借故事來說明道理的一種文章。

  寓意:是寄托或隱含的意思。

  2、本課的兩則寓言講故事,各說明什么道理?請大家讀讀課文吧!

  二、初步感知,認讀生字

  1、教師范讀課文。

  2、自讀課文(小組討論,兩則寓言中選一則自學),要求:

  ⑴ 讀準字音。

  ⑵ 說說這兩則寓言講了什么故事。

  3、同學預習,老師指導。

  4、同學匯報自學情況:

  ⑴ 檢查第一則:

  指名讀生字,讀不準請同學幫助。

  指名讀帶生字的句子。

  《揠苗助長》這則寓言講了什么故事,《揠苗助長》中的人的方法是什么?

  ⑵ 檢查第二則:

  方法同上。

  過渡:假如大家肯努力,用心學。老師給你們準備了三份禮物,分別放在三層樓房的三個房間里,你們想知道是什么禮物嗎?(想)那大家快點練一練吧!

  三、送禮物

  1、幻燈打出第一份禮物是個玩具熊。

  要求:先默讀詞再讀帶點字音。

  ⑴ 寓言 焦急 盼望 喘氣 總算 白費 一大截

  ⑵ 守株特兔 竄出來 撞 樹樁 從此 丟下 鋤頭 肥

  2、第二份禮物是,機靈猴:俺會說。

  要求:理解詞義,找出本詞的句子讀一讀并說一說意思。

  ⑴ 盼望 焦急地 自言自語 終于 一直 筋疲力盡 揠苗助長

  ⑵ 忽然 竄出來 撞死 又肥又大 樂滋滋地 從此 丟下

  3、第三份禮物是,美麗的孔雀:俺會讀。

  要求:讀準字音(可選一段讀,可全讀,讀好)

  ⑴ 同學練讀。

  ⑵ 小組內指名讀,讀的不準的地方,同組同學協助直到讀好為止。

  四、小組合作討論

  1、默讀課文:

  同選一則寓言的小組交流自身的閱讀體會。

  2、朗讀課文:

  學當老師,給另一組的同學講你學的寓言。

  五、大組互講,互學寓言,體會寓意(形成擂臺賽看哪組學的好)

  1、看圖講故事。

  2、讀文中帶諷刺性的句子。

  六、作業

  想想實際中有沒有類似的例子呢?

  第二課時

  一、復習認讀生字(卡片)

  二、鞏固生字,指導書寫

  1、寫正確:

  “丟”字是上下結構,中間的豎不能與下邊的撇折合寫成一筆。

  “焦”字的上半部是四橫,不能少寫一橫。

  “算”的中間是“目”不是“日”。

  “費”字上面的“弗”要先寫“弓”字。

  2、寫美觀:

  “守”字的橫不要超越“宀”。“丟”和“算”二字的下面的橫卻要與寫長。“費”字上邊的“弗”應盡量寫扁。

  3、描紅。

  三、讀讀想想

  幻燈逐次出示三個句子:

  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

  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

  種田人丟下鋤頭,整天在樹樁旁邊等著。

  讀一讀句子,去掉帶點的詞,句子的意思和原來一樣嗎?

  (讓同學感悟句子表達的具體性和準確性)

  四、朗讀競賽

  兩組競賽朗讀。

  五、你想對種田人說什么?

  六、拓展運用

  從文中找出你新學的詞語謄寫在詞語積累本上。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寓言兩則》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領悟本則寓言關于學習的多重啟示,感受寓言指導生活、啟迪智慧的魅力。

  2.在不斷發現寓言多重啟示的過程中,進一步學習質疑、想象、對比等閱讀方法和策略,繼續學習聯系生活實際領悟文章含義的方法,提高閱讀能力,豐富寓言閱讀的經驗。

  3.在閱讀中體會寓言語言簡潔準確、生動傳神的特點,積累“聚精會神”“下功夫練眼力”“兩年以后,紀昌的本領練得相當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針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會眨一下”等生動語言,學習分類積累語言的方法。

  4.認識“妻、虱”兩個字,會寫“昌、妻、刺”三個字,感受漢字文化的魅力,進一步激發學習漢字的興趣。

  【教學重點】

  在不斷發現寓言多重啟示的過程中,進一步學習質疑、想象、對比等閱讀方法和策略,繼續學習聯系生活實際領悟文章含義的方法,提高閱讀能力,豐富閱讀寓言的經驗,積累和發展語言。

  【教學難點】

  領悟本則寓言關于學習的多重啟示,感受寓言指導生活、啟迪智慧的魅力。

  【教學準備】

  學生

  準備紅、藍兩支筆。

  教師

  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揭示課題,導入新課

  以每一則寓言都會給我們以啟迪這一原有認知為基礎,引導學生預測本則寓言帶給我們的啟示。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產生閱讀期待,激發閱讀興趣,帶著明確的目標展開探究性閱讀。

  (二)初讀課文,分享啟示

  1.學生默讀課文,批注。

  2.全班交流分享閱讀啟示。

  預設:學生通過初讀可能會感受到“學習要勤奮刻苦才能成功”“學習要堅持不懈才能成功”“學習中不能驕傲自滿”等啟示。

  3.教師伺機引導學生爭論,這則寓言到底帶給我們什么啟示。

  【設計意圖】

  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進而讓學生認識到,今天閱讀的這則寓言與以往不同,它會帶給我們多方面的人生啟迪,以此引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研讀的動力。

  (三)再讀課文,探尋寓言的多重寓意

  1.學生再次默讀課文,批注。

  2.學生交流發現,教師相機引導,豐富學生的閱讀策略和閱讀經驗。

  教師引導預測

  (1)引導學生關注文中“飛衛是一名射箭能手”這樣的語言,發現“要想成功得有名師指導”這一啟示。

  預設:學生如果遇到困難,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文章關鍵語句,從而豐富對寓意的理解,滲透閱讀方法的學習。

  (2)引導學生關注飛衛的語言,發現“想成功練就一項本領,先要打下扎實的基礎”這一啟示。

  預設:學生如果遇到困難,教師引導學生采用自主質疑、討論、釋疑的閱讀方法,豐富對寓意的理解。

  (3)通過引導將飛衛的教和紀昌的學進行對比閱讀,發現紀昌的學習智慧,體會要創造性地學習這一啟示。

  預設:學生如果遇到困難,教師引導學生發現紀昌練習的方法并非來自飛衛的傳授這一事實,引發學生的思維。

  先扶后放,體現學習能力的遷移。

  【設計意圖】

  這篇寓言中紀昌成功的因素有很多種,可以從中讀出多種關于學習的啟示,但教學的目的不是讓學生們竭澤而漁式地把這些啟示都揭示出來,而是在每一個啟示的發現、提煉中豐富學生的閱讀經驗,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3.教學小結。

  引導學生梳理總結:發現獲得的啟示都是學習成功的因素。

  【設計意圖】

  在閱讀寓言的過程中豐富認識,站在一個更高的視角俯瞰全文。關注語言文字,通過想象、聯想和對比等方式進行閱讀就能豐富思想。

  (四)關注表達,積累語言

  教師指導:寓言帶給我們豐富的啟示,讓我們感受到它的智慧美;寓言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語言精練、傳神,品味文章的語言美,學習和積累本課的語言材料,也是這則寓言學習的重要價值。

  屏幕出示語句,指導學生學習分類積累。

  【設計意圖】

  教會學生歸類積累語言的方法。

  (五)認讀生字,書寫漢字

  【設計意圖】

  通過字理識字,讓學生感受漢字文化。

  (六)本課小結,遷移閱讀

  推薦學生課下閱讀《扁鵲治病》,產生新的閱讀期待。學生預測會帶給我們哪些方面的啟示,積累哪一類新鮮的語言材料。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寓言兩則》教案(通用13篇) 相關內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熟女人妇交换俱乐部 | 人人干人人操人人摸 | 午夜福利视频合集1000 | 曰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综合部 | 一片毛片 | 亚洲成人中文字幕在线 | 青青97| 四虎影视在线免费观看 | 国产乱妇乱子在线播放视频 | 蜜桃av中文字幕 | 久久一区二区三区av | 亚洲国产精品一二三 | 国产在线视欧美亚综合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妇女 | 精品日本视频 | 中文字幕第一页永久有效 | 国产女教师高潮叫床视频网站 | h片在线 | 国产成年无码a影片在线观看 | 成人视屏在线观看 | 日本中文字幕成人 | 麻豆资源在线观看 | 黄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免费黄色片一区二区 | 精品传媒一区二区三区A片 99久久国产视频 | 欧美日韩1区 | 国产骚熟 | 久久精品视频网址 | 婷婷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 大地资源网高清免费播放 | 久久69国产一区二区蜜臀 | 亚洲激情视频免费观看 | 国产主播深夜福利导航 | 无码专区亚洲综合另类 | 国产大BBWBBWHD视频 | aaaaaaaaa在线观看 | 欧美肉大捧一进一出 | 成人在线视频网址 | 观看av| 丰满少妇被猛烈高清播放 | 性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