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水畫》教案(精選6篇)
《中國山水畫》教案 篇1
一、教學對象
初中二年級八班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讓學生對中國山水畫有一定的了解,能進行簡單的欣賞。
2、技能目標:讓學生嘗試著山水畫的畫法,掌握一定的筆墨技巧。
3、情感目標: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感悟中國山水畫的能力。
三、教學對象分析
1、學生有一定的欣賞能力和想象能力,有利于學生在觀賞作品時體會作品的內涵。
2、學生在審美和造型方面有一定的能力,思維上有一定的邏輯性,有利于在作品欣賞過程中有自己獨特的體會,并通過自我實踐感受山水畫。
四、教學時間
一節課(40分鐘)
五、教學內容及重難點
1、教學內容:
(1)通過作品展示激發學生興趣。
(2)通過現實的景物與圖片對比分析,感悟山水畫家的內心思想。(3)通過不同畫家的畫面,學會畫家的繪畫技巧。
2、重點:如何分析山水畫的構圖、筆墨技巧、體會意境
3 難點:如何進行山石、樹的畫法。
六、教學學具
山水畫作品
七、教學過程
一、導入:
先欣賞屏幕的山水畫,由此引入新課,
1、中國畫介紹
2、中國畫的分類
3、中國畫的發展
二、了解山水畫
三、欣賞山水畫
1、《江山如此多嬌》《萬山紅遍》《富春山居圖》《千里江山圖》
觀賞屏幕上的山水畫圖片,對畫家簡單的介紹,體會畫家感情。
四、學畫山水畫
(一)、山石畫法步驟
介紹山石繪畫是中國畫的基礎,必須掌握山石畫的基本繪畫過程:勾、皴、擦、染、點。
(二)、樹的畫法步驟:
介紹樹木是山水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畫好山水畫要學會畫樹。(1)樹木的結構:
樹木的種類繁多,形狀也千差萬別,但每株樹都是由枝、干、根、葉構成,
它們的生長規律是:主干粗、枝干細,枝干越分越細。(2)樹干、樹枝的畫法:
畫樹的順序是:先立干,后分枝,最后點葉。
作畫步驟:
以一棵樹為例,邊畫邊講解。
畫主干。由上起筆向下用中鋒畫主干(也可先下后上,個人決定)運筆要加強頓挫轉折,用墨宜稍淡,畫成之后,用濃墨在背陰處略加破醒,樹的精神就出來了。畫枝干
畫枝干,一要注意穿插關系,樹枝交叉的最小單位是三根枝條,這三條枝構成的狀態以不等邊三角形最美。落筆時,從主枝上生出小枝,小枝上又生出小枝,層層生發開去自可收到“齊而不齊,亂而不亂”的效果。二要掌握疏密關系,有收有放,才有風致。
用墨要前枝濃,后枝淡,適當地把空間距離拉開。(3)畫樹葉
樹葉的表現法雖很多,但基本上可分為兩大類。即:點染法和雙溝法。點葉。
點葉從樹端點起,注意疏密、濃淡及樹冠的造型。畫完后,還可在后面添加叢樹和遠樹。
五、學生作品欣賞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六、作業要求
臨摹一棵樹或多棵樹。
要求線條流暢,墨色有濃淡變化,以體現前后關系。
八、教學策略及設計思路
教學策略:為了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想象力,充分地進行圖畫展示來激發學生對美術課程的好奇心,通過集作品、山石、樹的圖片和現場示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對中國山水畫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畫山石、畫樹的技巧。
九、教學總結反思:
本課通過講解,達到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使其對中國山水畫有一定的了解,并體會樹的塑造。考慮到中國山水畫并不是一下就能學會,所以教師在上課時不能著急,對于學生意象思維的開發重在培養,過度的干涉、強迫會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輕松的課堂會讓學生的學習更具主動性,通過作品圖片引導,老師示范會更容易接受。教學中,要求教師必須有耐心和較強的專業技能。
《中國山水畫》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對中國古代山水畫的性質、畫法、各種藝術風格和獨特的藝術傳統,有所了解,有所認識,達到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陶冶情操,
2、過程與方法:以提問的方式使學生著重理解中國古代山水畫獨特的藝術傳統,教師堂上示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健康的審美趣味,懂得如何領會和感受藝術的美,提高藝術欣賞能力和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
二、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著重理解中國古代山水畫獨特的藝術傳統。
三、教學難點 :
如何理解“意境”?追求意境的創造,既是中國古代山水畫的重要藝術傳統之一,也是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的重要方面。
四、教學過程 :
一.組織教學: (常規)
二.引入新課:
本課內容為中國古代山水畫欣賞。通過對典型的中國古代山水畫名作的賞析,了解中國古代山水畫的性質、畫法,各種藝術風格和獨特的藝術傳統。
1. 中國古代山水畫的性質和它在中國古代繪畫中的重要地位:
中國古代繪畫習慣按傳統分成人物、山水、花鳥三個畫科。 中國古代山水畫的主要描寫對象是自然風景。它不但表現了豐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自然觀與社會審美意識,甚至從側面間接地反映了社會生活。 中國山水畫作為一個獨立的畫科比人物畫晚,但它在中國繪畫史上得到了突出的發展,并且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多種畫法和藝術風格。主要的有:青綠山水、水墨山水、淺絳山水、小青綠山水、沒骨山水等。 青綠山水——青綠是指中國畫顏料中的石青和石綠,用這種顏料作為主色的山水畫稱作“青綠山水”。其中又有大青綠、小青綠之分,前者多勾勒、皴筆少,著色濃重,如《千里江山圖》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礎上略施青綠兩色,如《游春圖》。
淺絳山水——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礎上,敷設以赭石為主色的淡彩山水畫。
水墨山水——以渲染為法,用筆簡練奔放,強調水墨效能的發揮。
北宋的山水畫,雖然在所描繪的自然景物中包含著畫家對這些景物的感受和理想,但更主要的還是以客觀地描寫自然物為主。代表人物是范寬、郭熙和王希孟。
范 寬《溪山行旅圖》 絹本水墨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占據畫面約三分之二,聳立在中的主峰,右側有深谷瀑布,另一邊矮小的側峰。中景與主山間,被云氣阻絕,烘托出主山高不可攀的氣勢。這幅畫構圖并不復雜,細部的描寫卻很仔細,顯 示出畫家有高度觀察能力和寫實的工夫。描寫的手法也極其生動自然,而且合乎自然的規律。 范寬運用深黑的墨色,和扭曲顫動的筆觸,畫山石的輪廓和皴紋,分出巖石的塊面,然後用濃淡層不同,雨點般的短線,順著石塊組織的方向,逆筆皴擦,產生明暗深淺的立體感,而且加強了由皴紋引導的山石的動勢,賦予山石強韌的生命力。
《 溪山行旅圖 》中,山的地位遠遠超過人物,它顯示了中國傳統的宇宙觀:大自然生生不息,恒古不滅,人類則如同山中行旅,只是一介短暫停留的過客。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南宋的山水畫與北宋的山水畫有明顯的不同,突出表現在追求詩的意境。許多南宋山水畫的標題就很富有詩意,如寒江獨釣、風雨歸舟等。著名的山水畫家有馬遠、夏圭等。
從以上作品可以看到,中國古代畫家善于運用空白的藝術手法,稱之為“以白當黑”。南宋的山水畫盡管題材、場景、畫面小得多了,但由于極力追求詩的意境,善于進行大膽的藝術概括,運用以少勝多 的藝術手法,作品的意境更為濃厚、鮮明,顯示了中華民族美學傳統的重要特色。
元代的山水畫在意境的創造上更強調主觀抒發與個人風格的創造。代表畫家有倪贊、王蒙等。
2、 其次,中國古代山水畫在空間的處理上,采用“以大觀小”、“小中見大”的手法。 就是把山水畫家自己看作是一個巨人,面對自然,就象人觀盆景狀。這樣,千里江山也可盡收眼底,或用長卷的形式表現,如《千里江山圖》,長達11米。或以中國畫特有的高遠、平遠、深遠的構圖方法,畫十分繁復的山嶺,如《溪山行旅圖》、《早春圖》、《青卞隱居圖》等,其空間處理突出地體現了中國山水畫獨特的構圖方法。中國古代山水畫創造的這種獨特的處理空間關系的藝術手法,既體現了中國畫家獨特的觀察自然的方法,同時也蘊含著中國民族的審美胸襟,體現了中國人的自然觀。
3、此外,中國山水畫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許多行之有效的表現程式。
如表現各種山石就有各種皴法,什么披麻皴、雨點皴、荷葉皴等。在這些表現程式的應用上,主張靈活運用,不斷有所發展。在山水畫的筆墨技法上,也更為豐富多變,如筆法中包含上述的山石的多種皴法和點苔法等;墨法中濕者為“染”,干者為“擦”,還有“破墨”、“積墨”等等。可見,中國古代山水畫也同樣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傳統和體系。
三.小結
《中國山水畫》教案 篇3
一、先讓學生看利用多媒體圖片結合輕松音樂來導入中國山水畫的欣賞課題,了解畫家創作激情。
二、帶著問題來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國畫。
1、什么是中國畫
2、中國畫有那些類型?
3、你了解中國山水畫有多少?
三、國畫,又稱“中國畫”,我國傳統繪畫(區別于‘西洋畫’)。
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技法可分工筆和寫意,它的精神內核是“筆墨”。
四、了解中國畫是從美術史的角度講,民國前的都統稱為古畫。
國畫在古代無確定名稱,一般稱之為丹青,主要指的是畫在絹、宣紙、帛上并加以裝裱的卷軸畫。近現代以來為區別于西方的油畫(又稱西洋畫)等外國繪畫而稱之為中國畫,簡稱“國畫”。它依照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趨向及因此而產生的藝術手法而創作。
五、中國畫有那些類型?
中國畫的“畫分三科”,人物、花鳥、山水,表面上是以題材分類,其實是用藝術表現一種觀念和思想。所謂“畫分三科”,即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個方面:人物畫所表現的是人類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山水畫所表現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將人與自然融為一體;花鳥畫則是表現大自然的各種生命,與人和諧相處。三者之合構成了宇宙的整體,相得益彰。透過畫面的氣氛,體驗畫面的情調:是深沉或是豪放,是樂觀或是悲傷。再還可以根據已有的知識結構,結合作者的身世、創作特點和所處的時代背景等進行分析。 這是由藝術升華的哲學思考,是藝術之為藝術的真諦所在。
六、中國山水畫的發展
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的繪畫。山水畫(俗稱風景畫、風光畫或彩墨畫),是專門的藝術學科,歷史悠久。山水畫在魏晉、南北朝已逐漸發展,但仍附屬于人物畫,作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獨立,如展子虔的設色山水,李思訓的金碧山水,王維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潑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畫大興,作者紛起,如荊浩、關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寬、許道寧、燕文貴、宋迪、王詵、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趙伯駒、趙伯骕的青綠山水,南北競輝,達到高峰。自唐代以來,每一時期,都有著名畫家,專尚從事山水畫的創作。盡管他們的身世、素養、學派、方法等不同;但是,都能夠用過筆墨、色彩、技巧,靈活經營,認真描繪,使自然風光之美,欣然躍于紙上,其脈相同,雄偉壯觀,氣韻清逸。元代山水畫趨向寫意,以虛帶實,側重筆墨神韻,開創新風;明清及近代,續有發展,亦出新貌。表現上講究經營位置和表達意境。傳統分法有水墨、青綠、金碧、沒骨、淺絳、淡彩等形式。
七、山水畫的組成包括:
山、水、石、樹、房、屋、樓臺、舟車、橋梁、風、雨、陰、晴,雪、日、云、霧及春、夏、秋、冬氣候特征等。
八、19世紀以后
在政治、經濟(特別是商業、文化發達的上海、北京(含天津)、廣州等中心城市,匯聚了一大批畫家,即以上海為中心的江浙畫家群,如任頤、虛谷、吳昌碩、黃賓虹、劉海粟、潘天壽、朱瞻、張大千、傅抱石、錢松喦、陸儼少等人;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畫家群,如齊白石、陳師曾、金城、陳半丁、王雪濤、李苦禪、蔣兆和、李可染等;以廣州為中心的嶺南畫家群,如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何香凝、趙少昂、關山月、黃君璧等人。隨著形勢的變化和時代的更迭,上述地區的畫家亦有流動,如抗日戰爭時許多畫家來到西南地區,1949年后又有許多畫家如張大千、黃君璧、趙少昂等人移居國外和港臺地區。今全國大多數省市成立了畫院,在3個中心之外,又出現了許多新的中心 ,畫家隊伍空前擴大。
九、鑒賞中國畫的角度:
1、畫的作者介紹和時代背景。
2、畫面的意象、色彩、意境。
3、表達的主題思想。
4、以及繪畫技法。
十、以傅抱石、關山月合作作品為例,讓學生來分析:
《江山如此多嬌》這幅中國畫;隨后將本人曾經在太行山寫生回來創作的作品《觀景》談一我在畫畫時的感受,這樣有利于中國畫的理解。1、畫的作者介紹和時代背景。畫面的意象、色彩、意境。表達的主題思想。以及繪畫技法,鑒賞中國畫的各個角度。
十一、用陸滿松作品講解國畫寫生過程:
20xx年市教育局美術教研活動去河南學習考察,幾個老師去順便去太行山寫生到畫成國畫的一過程。講給學生聽:用實物太行山的照片談談太行的險峻和當時的心情,思想創意。用陸滿松的國畫《觀景》來講解創作過程:國畫講究筆墨,這幅作品主體物中間的大山和近山,所以用了干畫法,遠景和云用了濕畫法,人不能畫的太大否則表現不出太行山的氣魄。國畫講究意境,淡雅、空靈、勁遒,透出別樣的清新和淡泊,一幅好的國畫欣賞一首優美的詩篇,就是在享受一首動聽的歌!那讓我們好好的品味國畫神韻吧!
十二、20xx年
盧治浩同學在廣東省書畫比賽獲特等獎的山水畫作品,讓他點評自己的獲獎作品,談談學生的思想情感和感受。
十一、作業:
請回家后在報紙或雜志找一幅中國畫,分析與理解你對中國畫的認識。
《中國山水畫》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中國山水畫的藝術特點,感受山水畫的藝術魅力。
2、能力目標:能用中國畫的方法,大膽表現出有遠近層次的中國山水畫。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精神,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繪畫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學習用中國畫的表現形式,畫出有遠近層次的山水畫。
教學難點:
如何控制水墨的濃淡,表現出遠近層次的景色。
教學準備:
課件、毛筆、墨汁、顏料、學生用紙、調色盤、水桶等。
教學流程:
一、欣賞導入:
自然風光與中國山水畫的結合欣賞,感受中國山水畫的獨特藝術魅力,導入課題并板書《中國山水畫》。
二、新課講授:
1、名家作品對比欣賞。
感受畫家的不同表現技法帶給人不同藝術視覺效果。
2、賞析畫家作品找變化。
①感知發現近景、中景、遠景不同表現方法。
②了解墨色濃淡、深淺變化。
3、實踐、探究:
①學習中國畫用筆方法。
②體驗墨色濃淡的變化。
4、教師示范并講解:
①學會概括表現山水畫的近景、中景、遠景。
②掌握中國畫中表現山水景物的幾種基本技法:勾、皴、點、染。
5、欣賞、分析:
欣賞、分析學生的作品,進一步了解山水畫的表現方法和構圖形式。
6、學生作業,教師巡視輔導:
作業:構思一幅美麗的風景畫,大膽地用中國山水畫的畫法,表現出近景、中景、遠景。
要求:①大膽作畫,注意墨色的濃淡變化。
②選擇合適的表現技法,適當施淡彩。
③注意室內清潔衛生。
三、展評。
1、作業展示、評價。
2、教師總結。
《中國山水畫》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山水畫的知識和基本技法。
2、通過指導練習和臨摹、創作活動,使學生能夠按照正確的方法步驟進行中國山水畫的創作。
3、通過學習,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對中國山水畫產生興趣。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了解中國山水畫的基本特性和技法,掌握水彩靜物的干畫法和濕畫法。
難點:中國山水畫的表現技法及運用。
課前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范畫、靜物、中國山水畫繪畫工具。
學生:教材、水彩繪畫工具。
教學過程:
1、欣賞。
(1)展示課件中各個畫種的圖片,如:中國畫、水彩、油畫。
(2)教師選擇其中一幅畫,介紹中國山水畫的概念、特點及起源。
(3)展示一些水彩作品,向學生提問,如:同學們能覺察出這些中國山水畫都有哪些特點。
2、講解。
(1)欣賞兩幅中國山水畫的作品,讓學生通過直觀的感受對中國山水畫形成感性的認識。
(2)思考練習。設置一道配圖選擇題:從油畫、中國山水畫、中國畫中選擇出中國山水畫。
3、分析。
(1)給學生欣賞幾幅融合了部分水彩技法的作品,提出:這些畫是怎么畫出來的?
(2)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討論結束。
4、示范。
(1)教師運用準備好的水彩工具材料,示范創作步驟。
(2)讓學生欣賞范作,體會中國山水畫的創作過程。
5、實踐。
(1)同學生用已準備好的水彩繪畫材料,對中國山水畫技法進行實踐練習。
(2)評價。教師對學生的作業進行評價,也可以之間相互評價。
6、拓展。
(1)了解中國山水畫的其他技法,如:撒鹽法、壓印法等。
(2)希望學生們在中國山水畫表現技法中找到更多的樂趣。
《中國山水畫》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會欣賞中國山水畫作品,能感受山水畫的意境之美,初步掌握山石、樹木的畫法,學習畫山水畫的方法步驟。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欣賞、討論等途徑,學習欣賞中國山水畫作品,感受歷代畫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發情感、表現意境的,通過動手實踐,學習和體驗山水畫的基礎畫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感受傳統繪畫的魅力,樂于學習與傳承傳統繪畫,從而更加熱愛中國傳統文化。體會藝術與自然的關系,學習用藝術和自然愉悅心靈、豐富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學習山水畫勾、皴、擦、染、點的表現技法。學畫一幅簡單的山水畫的小品。
【難點】
使所畫山水畫小品能體現筆墨和情趣。
三、課前準備
教具:多媒體設備,山水畫所需用具。
學具:風景照片、山水畫、紙、墨、筆等中國畫的必需用品。
四、教學過程
環節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高山流水》引導學生思考:這段音樂你想到了什么?呈現了什么畫面?從而引出課題。
環節二:作品賞析,直觀感知
1.教師展示《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引導學生賞析并提問:看到這幅作品想到什么?給我們帶來了怎樣的感受?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沁園春長沙》,給人以雄壯豪邁壯闊的景觀。
2.繼續提問畫面中描繪了哪些景物是怎么描繪的?傳達了怎樣的情感?
學生思考回答,教師總結:畫面描繪了萬千山峰的紅色,一層層樹林好像染過顏色一樣。畫面物象經營布局具形式感,筆墨韻味也得到加強,既有嚴謹的刻意經營,又不失情感的自然流露。此畫以墨作底,紅為主調,強調“遍”字。以朱砂色鋪陳整個畫面,可謂大膽創新之舉,使畫面滋潤明亮富有層次變化,傳達出作者對這里的喜愛之情。體現了畫中有詩、詩中有畫。
環節三:比較欣賞,形式分析
1.教師展示《富春山居圖》,你能從這件作品中感受到什么?又能想到什么?
學生觀察回答。教師總結:《富春山居圖》著重把握山水的整體風貌,有過多細微描繪物象表面。而《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這幅作品講究經營布局,注重筆墨韻味,使畫面滋潤明亮富有層次變化。
教師繼續引導學生賞析《富春山居圖》,并提問這幅作品在筆墨上有什么特點?
學生思考回答。教師總結:畫面以水墨或淺絳作畫,淡墨干皴,富于變化。
2.教師繼續提問:畫家體現了什么意境?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黃公望在《富春山居圖》中運用繪畫布局和筆法創新來營造空靈隱遁的意境。
環節四:示范講解,學生創作
1.教師出示黃山照片與張家界照片,引導學生觀察,并提問山石與樹木有什么特點?
學生觀察回答。教師總結:由于地質條件的不同,山石形態也有所不同。其中黃山的紋理是長線短線結合,張家界的山石方正,紋理是橫折線。
2.教師示范山石的步驟。
山石:勾形狀-皴結構-擦質感-點苔
3.教師提出作業要求:嘗試聯系用中國畫工具畫一組山石;注意體現體積與質感;而后選擇一首古詩,根據詩詞描繪一幅中國山水畫。學生創作,教師巡視指導。
環節五:實踐展評,小結作業
1.師生進行作品的展示與評價,主要從作品的構思、筆墨以及意境等方面進行評價。
2.師生總結課堂主要內容,并布置作業:把山水畫裝裱起來,掛在墻上,讓更多的人來欣賞作品,也請更多的人來感受山水畫的意境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