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以“白洋淀”為主題的開放式閱讀教學案例——兼談《采蒲臺的葦》的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試驗稿)》強調語文教育目標的綜合性(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形成性(形成基本的語文素養)、發展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學過程 的實踐性,課程與教材的開放性,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性,對傳統的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實踐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切實促進語文教育的高質量?
結合高啟山老師完成小學語文國家級骨干教師培訓班的作業 (執教一堂錄像課),選擇了浙江版第十一冊小語教材獨立閱讀課文《采蒲臺的葦》,將之作為“閱讀課文”,在東實驗小學五年級張宏偉老師的班上作了一次“主體開放式閱讀教學”嘗試,F將教學過程 介紹并評析如下:
一、引發學生的讀書興趣,引導學生搜集、閱讀、交流關于“白洋淀”的有關資料,形成“關于白洋淀、關于采蒲臺、關于白洋淀人民英勇抗日”的知識與情感的鋪墊。
1、5月30日下午,利用活動課時間,高老師給學生上了一節談話課。課上,以“休閑”為話題,引發了學生去搜集“關于白洋淀有關資料”的興趣。
雙休日,同學們都做些什么?
踢球、看電視、做些家務、讀課外書、逛商場、去公園……
(沒有壓力的話題,學生異常踴躍。)在學生談過之后,高老師問:“在城里,人們工作學習之余是休閑、娛樂,但在農村,農民農閑時做些什么,你們知道么?”在學生簡單說出一些之后,我出示了一張從網上下載的圖片——“白洋淀的婦女在編制蘆席”問:“你們知道他們在干什么嗎?”個別在農村生活過的學生率先答出:“編制蘆席”!坝檬裁淳帲俊薄疤J葦!薄疤J葦什么樣?誰見過?”個別在葦塘地區生活過的學生津津樂道地介紹。
在此基礎上,高老師又出示了一組連續的投影片——白洋淀美麗的葦塘風光。在學生感受了白洋淀葦塘風光的美麗之后,高老師問學生:“欣賞著這些圖片,想知道什么嗎?”“這是哪兒?那兒除了葦還有什么?……”學生的問題是成堆的。同學中有去過白洋淀的,告訴大家這是白洋淀,對白洋淀做了簡單的介紹。當然,這簡單的介紹沒有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
于是,高老師“布置任務”:雙休日時間,搜集關于白洋淀的資料,可以上網、可以去圖書館,圖書、圖片都可以,只要是關于白洋淀的。下周,我們舉辦一次“關于白洋淀的信息發布會”看誰搜集的資料是別人不知道的。
當然,為了避免個別學生“上網、借書”都困難,高老師提前從網上下載了兩篇關于白洋淀歷史風情的資料(大約2500字),印發給了學生。
2、充分準備后,召開“信息發布會”。
6月2日下午,信息發布會如期召開。根據學生搜集資料的情況,老師為學生列出了“風景、地理、特產、歷史、人物、其它”等五個專題,讓學生根據自己所搜集材料的特點,按照專題分組。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將本組交流的專題內容豐富起來;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向全班交流各自的“信息”。
學生的交流發言異常熱烈,自己小組已經介紹完畢,在別的小組交流時,還要爭著提出補充。下課鈴聲響了,學生不肯罷休。
高老師向學生請求了“暫停”——大家沒有盡興,這樣,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辦一張“關于白洋淀的手抄報”,把你想告訴大家的,發表在報上,好嗎?
(評析:《語文課程標準》在“高年級閱讀教學要求”中指出“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進行探究性閱讀。擴扎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蓖瑫r,《語文課程標準》“還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目標,要求小學高年級學生“對自己身邊的、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或電視、電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組織討論,專題演講,學習辨別是非善惡”;又提出“為解決與學習生活相關的問題,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嘗試些簡單的研究報告”。我將“閱讀教學的要求”安排在“主體閱讀活動中完成”,為了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通過談話課,為學生明確了一個共同關心的問題,圍繞關心的問題,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來展開閱讀,練習了查找、積累資料,擴展了閱讀面,全班56名學生有37人從網上下載了資料(人均約1300字),12人從圖書館或家中圖書資料上找到了自己想了解的內容,甚至,有的學生拿來了《荷花淀記事》,要為全班同學讀故事;練習了整理資料——學生在全班以小組為單位的交流,實際是小組成員對小組“專題交流內容的重新整理的過程”,同時練習了交流演講。對學生來講,綜合性學習的收獲也是綜合的。
當然,老師安排上面主題讀書交流活動的另外的重要原因是為學生學習新課文建立“已有知識與經驗的積累——包括對白洋淀人民英勇抗戰精神的情感經驗積累”,同時,為學生學習新課文是產生“閱讀期待”創造條件!墩Z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部分指出:“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的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伴喿x期待”是學生在閱讀之前對讀物所能滿足自己某種需求的期待,具有一定的目的指向性。有關研究指出:閱讀期待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有關。為學生建立相關的知識經驗的積累,對學生產生閱讀期待,是很有必要的。)
二、以學生大量的課外閱讀積累做基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采蒲臺的葦》
6月3日上午第二節課,高老師將印好的“教材”——《采蒲臺的葦》發給學生,開始了課堂閱讀教學。
本課書的學習共安排了兩課時。教學的具體過程如下:
第一課時:
1、在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引入:
“同學們,昨天我們開了一個讀書交流會,介紹了我們所知道的白洋淀,所知道的白洋淀的地理、風景、歷史、人物。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關于白洋淀的文章(板書課題)。讀了這個題目,你有什么問題么?”
學生思索片刻:“我想知道采蒲臺在哪兒?”“我想知道本文寫了關于白洋淀的什么?”“我想知道采蒲臺的葦有什么特點?”……
“好,下面我們一起學習這篇文章,看讀了這篇文章,你想了解的那些問題能夠在文章中找到答案呢?”
(評析:引導針對題目提出問題,目的在于引發學生學習本文的動機,是學生產生可以利用的閱讀期待。)
2、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為了切實達到上面的要求,老師讓學生出聲地讀了三遍,邊讀邊勾畫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詞語。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凌 摧殘 寄生 不約而同
4、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和生活實際來讀懂詞語。
讓學生讀“凌”所在的句子,體會“凌”指的是什么(冰)
讓學生查《新華字典》,對摧殘、寄生、不約而同進行初步理解
交流
(因學生所帶的是新華字典,所以查不到寄生的含義。)老師為學生出示了辭典上的解釋“寄生:一種生物生活在另一種生物的體內或體外,從寄主那里汲取養分!比缓髥枌W生:讀“寄生”所在的句子,想一想:什么寄生在什么里面?這句話是什么意思?作者想強調什么?
同樣的方法理解“摧殘”,思考:本文指的是戰爭從哪些方面給人們帶來了“損傷”?(目的認識“日寇給人民帶來的損傷和災難使全方位的,既有精神的,又有物質的。)
學生說出了不約而同的的意思,老師追問了一句——在這里指什么行動是一致的?
(評析:以上的詞語教學,有以下幾種意圖:1、講詞語的解釋放到具體的語言環境當中去理解,借助理解詞語來理解課文的深刻內涵;2、學習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讀懂詞語的方法閱讀方法;3、練習運用“給出的解釋”來讀懂課文的意思——僅僅查出了詞語的意思是不夠的,關鍵的問題時,學生能不能把詞語的意思放大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在具體理解詞語意思的同時,讀懂課文,將課文的意思變成自己的理解。)
5、要求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剛上課時針對題目提出的問題”,看讀了課文能夠解決哪些。
6、學生匯報交流
交流要點:采蒲臺在白洋淀。采蒲臺有很多的葦,景色很美。采蒲臺和白洋淀其他地方一樣,發生了感人的抗戰故事。本文重點講了在采蒲臺發生的群眾掩護干部的故事。
學生交流時,高老師提示學生注意聽,并且指出、修正其表述不合理的地方。
(評析:把交流的過程變成學生口語交際的實踐過程。學生通過讀書,基本理解了課文的意思,要求學生用通順的話來表述,這是進行口語交際訓練的重要途徑之一。)
第二課時
1、學生練習“復述課文所講的故事”。
上課伊始,高老師這樣引入:“上節課,我們了解到課文向大家介紹了一個‘采蒲臺人民寧可犧牲自己也要保衛干部’的故事。那么,這個故事你們能夠講下來嗎?”
“能!”學生的回答很肯定。
“好,下面請大家再認真地讀這個故事,然后,練習講這個故事,看誰能講得生動!”
學生認真地讀書,練習。然后,講給同桌同學聽(在講給同桌聽時,每個學生都很投入)。
(評析:《語文課程標準》在高年級“閱讀”教學要求中指出: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時間梗概,簡單敘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我在這里安排學生復述故事,目的培養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大意的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按照我對閱讀教學的理解——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是從“復述”開始的。)
指名在全班同學面前講。(部分學生舉手,老師指了一名比較踴躍的學生)
一生講過之后,當高老師再請同學講故事時,發現一些學生仍不敢舉手。高老師走到一名練習時講得很賣力氣但沒舉手的學生面前:“你怎么不舉手?不會講嗎?”他很遲疑,欲言又止!安桓抑v?有什么嘛,來,試一試,我相信你是能講的。ㄐ÷暤兀翰灰,我給你當保鏢)這樣,你面向大家......”高老師扶住他的肩膀,讓他面對全班同學。
這個學生講了起來,開始有點斷續,后來便流利了。而且,故事講得很具體。
“同學們,他講得怎么樣?鼓勵一下!”全班同學給以熱烈的掌聲。
(評析:《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指出:“......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的習慣......”就語文學習來講,并不是每個學生都缺乏語文學習的自信心,但不能忽視的是一部分學生的確缺乏自信。在傳統教學中,我們恰恰忽視了那一部分缺乏自信的“群體”,教學中,我們所注意的僅僅是“精銳部隊”,導致了部分學生永遠地缺乏自信。上面的教學中,老師及時地覺察到了“不敢”的現象,通過鼓勵,使他有了一次戰勝膽怯的經歷,增強了他的自信。這不但對他自己,對班上其他因“膽怯”缺乏自信的學生來講,是一次很好自信教育。)
2、學生談自己讀了故事以后的感受,體會故事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連續幾名學生講完故事,我問學生:“這個故事好嗎?你讀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我覺得文章中的群眾,都,都,都袒護干部。”
“能叫袒護嗎?袒護是個貶義詞,指別人犯了錯誤以后幫助隱瞞。這里應該叫什么?”
“愛護!”“對了!
“我覺得采蒲臺的人民能夠為了保護干部犧牲自己!”
“我覺得采蒲臺的人民非常的剛強!”
......
“是的,采蒲臺的人民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代表,他們表現出了我們中華民族寧死也不想敵人屈服的剛強骨氣!那么,我們讀這個故事時,能不能讀出我們民族的這種骨氣呢?練習一下。”
學生練習。
指讀。
針對學生讀的情況,高老師給予具體的指導:“讀日本鬼子的話,應該讀得讓人感到兇殘,讀男人的話,除了堅定,還應該有對敵人的痛恨!誰再試試?”
很多學生想讀。
“好吧,我們分角色,......”高讓學生各自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然后全班分成四大陣營讀書。
(評析:學生讀得非常有感情。在閱讀教學中,體會文章思想感情是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就這個故事來講,人民的愛干部、恨敵人,寧死也不投降的情感,可以從具體的詞句當中去分析。但是,如果進行詞語分析,只能是割裂故事,從理性上來認識。而朗讀,則可以達到“從總體上把握,加深情感體驗,將語言染上情感色彩的”的目的。)
3、再讀課文,深入質疑,促成學生對課文的深入理解。
學生將問題指向了作者的議論:
(1)“遠處的炮聲還不斷傳來,人民的創傷并沒有完全平復!?
(2)“關于葦塘,就不只是一種風景,它充滿火藥的氣息和無數英雄的血淚的記憶!
(3)“如果單純是葦,如果單純是好看,那就不成為冀中的名勝!
(4)“敵人的炮火,曾經摧(cui)殘它們,它們無數次被火燒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們的清白!
(6)“永遠記住這簡短有力的話吧!”
以上議論,是本文的中心所在,是對白洋淀光榮歷史和人民抗戰精神的高度概括。
針對學生提出的以上問題,高老師這樣處理:
首先,引導學生理解句義:
問題(1):老師向學生介紹了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間背景,引導學生“抗戰剛剛結束”這個時間背景來理解“為什么說創傷還沒有完全平復”。
問題(2)讓學生讀句子,思考:“火藥的氣息”和“英雄血淚的記憶”指的是什么?作者這樣寫強調了什么?(這里發生過許多次戰斗,這里有許多英雄的故事)。
問題(4)老師首先問學生:“這句話你們哪兒不明白?”學生:“不明白‘為什么說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們的清白’。”
高老師引導:“不清白又是什么樣呢?”
學生困惑,不語。
高老師又引導:“同學們想一下:我們的國土能不能永遠讓日本侵略者霸占?我們的土地能不能寫讓日本人的名字?”
學生:(激動、高聲)“不能!”
高老師繼續引導:“如果我們的國土、家鄉屬于了侵略者,那么,算不算清白呢?”
學生:(仍然激動、高聲)“不算!”
我問:“那么,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學生思索片刻:“我覺得,這句話的意思是‘人民用生命和鮮血趕走了侵略者’。”“我覺得是人民用生命和鮮血洗清了我們所受的屈辱!薄拔矣X得這句話表現了人民寧死也不向敵人投降的精神。”......
(評析:這句話實際是作者對白洋淀人民抗戰精神的歌頌和贊美,老師將目標定位于“認識、欣賞白洋淀人民的愛國家、愛家鄉的精神,通過理解和朗讀來體會)。
問題(3)實錄如下:
師:你們不懂這個句子的意思,那么,這句話,你們究竟是哪兒不懂呢?
生:我不知道為什么說“如果單純是葦,如果單純是好看”,它“就不成為名勝”。(學生將加點的詞語讀得很重)
師:那么什么叫名勝呢?
生:(用具體的名勝古跡來解釋)
師:我們來看一下“名勝”的解釋:(用實物投影將解釋打在屏幕上:名勝——風景優美或有古跡的地方。)請同學們讀這個解釋,聯系課前的讀書會上所了解的資料思考:按照詞典中關于名勝的解釋,白洋淀算不算“名勝”?
生:算。
師:為什么?
生:因為白洋淀的蘆葦長起來以后,這里的風景非常優美。
生:因為乾隆和康熙皇帝曾在這里建過下榻的行宮,那是古跡。
生:這里又有古跡,風景還很優美,應該算是名勝。
師:請同學們讀這句話(學生讀句子)那么,你們在讀這句話時,發現矛盾在哪兒?
生:按照詞典中的解釋,風景優美或有古跡的地方就算名勝,白洋淀已經算名勝了,但作者說“如果單純是葦,如果單純是好看,那就不成為冀中的名勝”,這就矛盾了。
師:那么,你們結合剛學過的內容,聯系剛才理解的這幾個句子想一想,在白洋淀,除了風景美以外,還有什么特點?
生:這里曾經有許多英雄流過血。
生:這里有許多英雄的故事。
生:白洋淀有名勝古跡,但蘆葦記述著無數英雄的故事。
師:對了,在白洋淀,除了有葦,除了風景優美,還有成千上萬的英雄在那里流血犧牲。昨天的讀書會上我們已經了解到了,那兒建了紀念館,展示了英雄們的實物和許多資料。我們再去白洋淀,一定會感受到英雄的人民剛強不屈的精神。那么,大家想一想:白洋淀成為名勝,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生:那兒有許許多多的英雄的故事
生:那兒有烈士鮮血的記憶。
師:今天我們讀這篇文章,就能夠感受到白洋淀人民不屈的精神。如果我們再到白洋淀參觀的話,是不是同樣會感受到白洋淀人民不屈的傲骨呢?
生:會!
師:談論到這兒,你們還認為作者說:“如果單純是葦,如果單純是好看,那就不成為冀中的名勝”與詞典的解釋相矛盾嗎?
生:不矛盾了。
生:老師我知道了,作者這樣寫,目的是想強調白洋淀成為名勝是因為有“人民為了保衛國家、保衛家鄉曾經在這里戰斗流血”這個更重要的原因。
師:好!領會得真是深刻。那么讀這段話,我們該怎么讀呢?先聽老師讀(教師范讀)
(教師范讀時注意強調“如果……單純……那就”等詞語,學生練習朗讀,也通過強調這幾個詞,將句子所含蘊的思想感情表達得很好。)
問題(5)
教師只提示“結合我們讀的故事,結合我們剛才理解的句子,想一想:作者是想讓我們記住什么?”
(評析:《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個句子的教學,我和學生一起經歷了一次語文探究過程: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老師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表征,使問題清晰,明確;運用已有的資料來嘗試“矛盾”的解決;在“矛盾分析與解決”中認識作者表達的深刻意蘊。當然,沒有忘記語文的特點——從語言出發,兼顧文章的整體,以讀為本,注重了情感的體驗。)
4、練習朗讀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將感情推向高潮!
三、將讀寫引伸向課外,繼續拓展學生的課外閱讀。
學完課文以后,張老師組織學生開展了如下活動:
1、告訴學生《采蒲臺的葦》選自孫的《荷花淀記事》,其中還有好多白洋淀人民的抗戰故事。要求學生借閱或從網上下載有關的故事閱讀。然后召開了一次“白洋淀抗日英雄故事會”。
2、辦一期以“我所了解的白洋淀”為專題的手抄報,其中的一篇文章為自己閱讀了關于白洋淀的文章以后的心得體會。
案例思考:
本案例在嘗試構建主題式、課外自由選擇與集中閱讀相結合、讀與寫相結合、學語文與用語文相結合的開放式語文學習模式。
傳統語文教學,一課書為一個語文學習流程。教學中,雖然教師也努力體現課內外的結合,但是,因為“一課書、幾課時”的局限,不能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自主地展開學習。我們認為,憑借教材的選文,以教材內容的為核心,確定學習主題,安排學生在課前和課后自由選擇閱讀學習,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自主地參與到語文課程資源的發掘中來,積極投身到語文學習實踐之中。課外能夠為學生提供課內學習的知識經驗和情感的積淀,為課內的語文學習打好基礎,同時課內學習又為課外學習提供方法,成為課外學習的支撐。
主題開放式的閱讀教學學習流程,看上去好像是一次語文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實際上,我們為什么又要人為地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實踐分成幾個板塊來單獨進行呢?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課程的綜合性和整體性,我們想:實踐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教學過程 中,能否將課內外、學生的自由學習與教師組織的集中學習有機地統一起來成為一個整體?我們感到,上面的語文教學是一次成功的嘗試。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給了教師更大的發揮空間。怎么發揮?教師怎么和學生一起來組織好適合自己教與學的課程,這是當前我們進行課程改革的關鍵。減少教材的規定性,留出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由教師和學生圍繞教材安排“主題式”的自組織,這是否是語文課程改革的一條有效的途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