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為本 樸實為妙 扎實為絕
真實為本 樸實為妙 扎實為絕
案例背景:
初識李鎮西老師,是讀他的《從批判走向建設》。抱著務實、追“新”的心理,更多地關注了李老師在文章中講述的具體的教學實例,比如:唱完一段歌詞,分析一下其復句的結構;創辦班級日報等。希冀從中得到啟發,指導教學實踐。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在走進新課程——全國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研討觀摩活動上,聽了李老師執教的張曉風的散文《春之懷古》,回來之后,把這篇文章作為課外拓展材料,推薦給了學生,教學效果不錯。再重讀此書,終于把目光聚焦在李老師在文中闡述的教學理念,比照其以前的教學實例,覺得李老師在用自己的教學理念指導教學實踐的道路上,又邁上了新臺階。
案例描述:
李老師從自我介紹入手,介紹了他是四川人,然后與學生聊起了四川的風景名勝,其中講到了杜甫草堂,隨即出示了在杜甫草堂前攝制的一組充滿春意的照片(照片為自己攝制),供學生欣賞。欣賞之余,讓學生選出最喜歡的一張。大多數學生選中了一張河水清清,楊柳吐綠,春意盎然的照片,李老師在這張照片上打出了課題《春之懷古》。
學生齊讀、教師范讀、個別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感情。其中一位大家推選出來的女生讀得很不錯,獲得大家的一致贊賞。
在充分的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師提出問題:怎樣讀才算讀懂課文?學生回答,要讀懂題目,讀懂主題等等。教師補充:要讀出自己,讀出問題。
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與朱自清的《春》比較,更喜歡哪一篇?明確前者寫的是“曾經”的春天,抒發的是懷念之情。后者寫的是眼下之春,抒發贊美之情。作者是怎樣寫的呢?找出課文中的好詞好句,品味語言。然后進行交流,說出自己的感受。
精讀課文,“在詩經之前,在尚書之前,在倉頡造字之前,一集小羊在嚙草時猛然感到的多汁,一個孩子在放風箏時猛然感覺到的飛騰,一雙患風痛的腿在猛然間感到的多汁,千千萬萬雙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紗的手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脈……”并仿寫此段,把春天形象化,細節化。
最后讓學生提問,鼓勵學生個性化的閱讀,再齊讀課文。在教師滿懷深情地朗讀聲中(自己寫的對春的感受文章)結束了這一課。
案例反思與拓展:
猶如美人,有的人初看貌若天仙,然而卻不經看,越看越乏味;而有的人,初看不怎的,然而卻越看越有味。李老師的課顯然是屬于后者,真實、樸實、扎實,在細細品味之后,給人以啟迪。
這一堂課充分地體現了李老師的閱讀教學思想:民主、科學、個性。
一開始,想方設法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李老師從自我介紹入手,又介紹了其家鄉的風景名勝,并出示一組充滿春意的照片,讓學生選出最喜歡的一張,在那一張照片上打出課題《春知懷古》。此舉看似毫不經意,實則別具匠心,縮短了與學生的距離,也體現了教學民主。
把“教”的過程變成“學”的過程。以學生的求知需求為主線,追求教師和學生面對課文的平等對話,進而讓讀者與作者實現心與心的交流。
當學生對課文不太熟悉的情況下,采用了齊讀、范讀、個別讀等多種形式,在充分的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提出問題:怎樣讀才算讀懂?學生回答,讀懂題目,讀懂主題等等,教師補充:讀出自己,讀出問題。
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讀出自己。
與朱自清的《春》比較,更喜歡哪一篇?明確前者寫的是“曾經”的春天,抒發的是懷念之情。后者寫的是眼下之春,抒發贊美之情。
作者是怎樣寫的呢?讓學生從作品中讀到屬于自己的“哈姆雷特”,找出課文中的好詞好句,進行交流,說出自己的感受。
在讀出自己之后,進行仿寫訓練,讀寫結合,把春天形象化,細節化。
鼓勵學生提問,鼓勵學生個性化的閱讀,再齊讀課文。在教師朗讀下水作文結束了這一課。體現了李老師的良好的文化底蘊。
案例延伸:
記得一份教育刊物曾經有這么一則報道:某校特邀一位名師來給教師們上一堂示范課。這位教師對授課內容稍事準備,便從容走上講臺。一堂課下來,聽的教師無不心折。贊嘆之余,有人問起這位名師這堂課準備了多少時間,這位年過半百的長者說:“可以說我只準備了一刻鐘,也可以說我一生都在準備上好這堂課。”回答意味深長,讓人沉思。因為有了一生的準備,課才備起來輕松,上起來生動,聽起來受用。“真實為本,樸實為妙,扎實為絕”,真心處之,去除芥蒂,是為至境。
我要說的是,課,體現的是一種人生態度、從教態度、為學態度,是一種心態的外現。 現在的公開課,經過包裝之后,有了更多的表演性質,缺乏點真實性。語文教育說到底是一種藝術,藝術的高境界就是樸實,是無法之法,無藝之藝,隨心所欲,真心處之,渾然天成。要做到這一點,教師應確立民主、科學、個性的教學觀念,更應該廣泛地學習。我們讀一本真正有思想含蘊、文化積淀的書,就是在同歷史對話,同思想巨人對話,進而使我們能站在人文精神的文化制高點俯瞰語文教育。及時捕捉各種教育信息,掌握先進、科學的教育方法,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并能博采眾家之長,為我所用。
看來要走向“真實為本,樸實為妙,扎實為絕”的至境,唯有永遠地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