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案例:作文的泥土
作文教學案例
教學內容:作文的泥土
教學形式:口語訓練
教學目的:1、針對學生“無話可說”現象,著重通過活動,共同探討作文素材的來源,拓展寫作空間,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生活中的事情,從閱讀、自然等方面來尋找寫作資料,并強調觀察的重要性。
2、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使學生意識到努力的價值和珍惜生命。
一、奇怪的口語訓練:
1、今天口語課是奇怪的“喊歌”活動,形式原本是希望同學們一個個進行,可臨了,因為學生的退縮終沒有成功,于是改成“對歌”,最后實際上成了“喊歌”。兩組學生,一組男生,一組女生進行對歌。一組唱完,另一組立刻起新曲。
2、唱著就唱到了《老鼠愛大米》、《十面埋伏》、《波斯貓》,于是打開電腦開始欣賞這幾首曲子,再加上《我心永恒》。大部分學生十分感興趣,個別學生說“我不喜歡流行歌曲。”于是,口語訓練總結時,我們開始了討論。
3、口語總結課,我以《作文的泥土》為題展開討論。
(1)討論:舉辦這次“對歌”活動,你認為對作文有什么好處?
①通過聽歌曲,可以把歌曲中的韻律與作文的節奏對應。(師補:作文也有韻律感,聽音樂有這種啟示,精彩。)
②聽音樂,可以從歌詞中找到好詞好句。
③聽音樂可以觀察場面,有助于描寫同樣場面。
④聽音樂從中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豐富我們的認識。
師小結:音樂中蘊含著豐富的信息。比如象剛才同學們總結的那樣,可以從中得到旋律的韻律節奏感,有的音樂舒緩象緩緩流動的江面,有的音樂歡快象流動的小溪,有的樂曲大江奔去豪邁,有的樂曲詠嘆了愛的永恒人間深情是至重至深的愛……
⑵討論月季花栽到室外有什么好處?
①它可以經風雨,鍛煉自己長得更好。
②移到野外,營養豐富,它會花開得更艷,長得更好。
③更多的人可以欣賞到它的美麗。
④花兒會給人們帶來美好的心情。
師小結:同學們說得真好,是啊,移到室外的月季花經風雨見陽光,根會在更廣闊的天地里汲取更多的營養,葉片肥厚根系發達,從而使自己成長得更壯,花盤大顏色鮮。人能觀賞到更美麗的花兒,心情愉悅,生活也變得更美好。
⑶欣賞圖片《根》,講沙葦的故事,思考根的力量。
欣賞網友心融自然的散文《根》,在黑龍江育龍論壇,網址。
說起蘆葦,學生爭先恐后地說:“它喜歡生長在有水的地方,葉子很綠,細長。”可今天我們看到的蘆葦卻生長在沙漠中,它是怎么在干旱的地方生活著呢?下面請來看一位朋友到寧夏的發現。引導學生上網欣賞沙葦的英姿。
討論:①啊!這太神奇了,竟然這么長的根?而且還暴露在沙上。足有一二三十米長的根呢。
②葉子也那么綠,我還以為這樣的條件下,它的葉子不會太大也不會那么綠呢,結果它還那么漂亮。
③聽說它地下的根還要更長,要有上百米長呢,這真是了不得的奇跡啊!
④它的根長這么深,還不是為了尋找水源?真難為它了。
……
師小結:沙葦為了尋找水源,為了給活命,它必須要學會適應環境,即使在沙漠里它也要學會堅強地活下去。你看,它在地面上要有幾米甚至幾十米長,而在地下還要再生長更長。只有通過這樣的努力,它才會能夠在貧瘠的土地上生存。那么大家想一想,為了我們的作文這棵小樹成長得更好,我們需要從哪些泥土中尋找到更豐富的營養呢?而且我們要以怎樣的準備來尋找營養豐富的作文泥土?
①我們要細心觀察生活中的事物,認真體會。
②要多讀課外書,積累好詞好句。
③要背誦名言警句和詩詞,就象我們背誦的《將進酒》和《再別康橋》。
④要把自己的根扎得更深些,要吸取更豐富的營養。
二、作文的泥土哪里來
通過我們分析、觀察、學習,其實我們已經總結得很好,寫出精彩作文的前提是要有豐富的作文素材。那么作文的素材哪里來?就如我所說的,作文的泥土哪里來?它要從生活中來,從閱讀中來,從我們第個人的觀察中來。
1、來源于生活
生活中發生的大事小情都是我們作文的素材。有很多同學很注意觀察生活,比如前幾天作文時,就有同學認真觀察了發生在我們現場的一些小場景,如張智祥要水、張雍摔跤、老師邀屬豬的同學握手等。這些看似很簡單的場面,如果你把它寫得生動活沷,用細節來突出特點,文章真實而生動,那么就是一則很好的文章。我們開展豐富的活動,比如口語訓練中的講笑話、謎語、腦筋急轉彎、成語故事、演講、自我介紹等,目的之一是為了鍛煉我們的膽識,訓練口語表達能力,但為了豐富我們的生活場景也是一個方面。此外,我們的爬山、滑旱冰、聯歡會、詩歌朗誦會目的也是這樣。老師希望同學們能夠學會從生活中觀察細節,養成從生活中提煉素材的習慣。真正的生活就象生長在野外的月季所栽培的黑油油的泥土,它的營養是無法估量的。
附:學生結合生活片斷描寫一則,請作文者讀。
“唉喲!太渴了,太熱了!老師,我要一杯water,求求您了,老師!”一聲聲哀求聲傳入我的耳朵。
只見張智祥在床上雙手合十,活像個大佛,苦苦地等待著老師的答復。垂頭喪氣的像一個泄了氣的皮球。“你想要水,用英語說,整句話都要說對了。”老師故意難為他。“怎么說呢?i have a water?不對,不對!到底怎么說呢?”其它的同學也跟著瞎起哄。只聽一聲“巨吼”“仁兄”宋心蕊聲如磬鐘地說:“我知道了!是i want to a water.”“哎呀,不對,應該是i want to one water!”“好,老師,就是i want to one water!”
可是老師還是搖了搖頭,說了一句“應該是,please give me a glass of water.”說著遞給張智祥一杯水。
真是來之不易呀!經過張智詳的軟磨硬纏,一杯清涼的水終于到手了。不愧是兄弟呀,張智詳剛喝了一半,就讓給我喝了。在一旁嗓子都冒煙的王海同連忙大喊道:“喝完給我,喝完給我!”可我一飲而盡,他只好像只可憐蟲似的在那兒望“杯”興嘆了。看著王海同可憐樣,我們大家都忍不住笑起來。
2、來源于閱讀
閱讀對于作文有無可替代的作用,據我所知很多文學大師,包括藝術大師都在童少年及青年時代閱讀了大量書籍,并且很多人背誦研究了很多經典古籍。如冰心、魯迅、張愛玲、巴金等作家,徐悲鴻在六歲到九歲的三年間也在父親的指導下讀了《左傳》等中國文化古籍,這些豐富的知識為他們后來的藝術之路鋪墊了深厚的藝術積淀,這就是我指導你們背誦很多經典詩詞曲賦的原因。
閱讀的范圍有很多,形式也多樣。基本的閱讀有精讀,如我們教材中的講讀課文,也有我們熟讀背誦的內容,既要了解它的大意,又要體會它文字背后的創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還包括泛讀,這就是指平時我們所閱讀的各種形式的文章,以瀏覽、速讀等方式所讀的內容,泛讀的范圍是廣而博,量應大,就象一座山峰,它應該是基座;寫讀書筆記,真正深刻理解的書籍和感受無不從讀后思考中來,寫作可以促進思考,思考也可以提升寫作的質量。
閱讀的范圍不宜局限。有的同學只讀作文類書,家長也只給買這一類書,但是這只是閱讀中一個極小的點。真正的閱讀應該是全方位的,既可以讀你們喜歡的歷史故事、武器、恐龍、車、神秘的ufo、《哈利。波特》、漫畫等有趣味的書籍,也應讀文學名著現在比較適合你們的有《愛的教育》、《魯濱遜漂流記》、《騎鵝旅行記》、《艾麗絲漫游奇境記》等;還可讀《丘吉爾》、《鄧小平》等名人傳記及成功學書。總之閱讀的范圍應廣闊,可以讀雜志、報紙,也可以讀正規出版的圖書;可以讀上述各種類別的圖書,也可以讀菜譜、說明手冊等有實用的書,關鍵是你在讀在積累。
3、來自于除閱讀以外的其它類別的“間接閱讀”。
除了書籍閱讀外,其實看電視也是最好的“閱讀”方式。現在是信息時代,電視節目可以說是最迅捷、最清晰、最有魅力、信息量最足的“書籍”。即使你文化程度不高,足不出戶,也可以通過看電視的方式來了解瞬息萬變的世界。此外,電腦網絡是輔助電視的另外一種“閱讀”途徑。我們最近的課已經體現出網絡所給予人的更強烈的沖擊,它的豐富性、及時性、可交流的方式為人們越來越喜愛。我們最近的優秀文章不是就已經發在網上,請同學們閱讀后品評,同時也請老師和家長們來欣賞了么?
象聽音樂、看展覽等方式,其實也是很好的“閱讀”。就象我們剛才所開展的聽歌曲,剛才我給你們講了《我心永恒》是《泰坦尼克號》的主題曲,也介紹了這部影片背后的小故事。再有《知心愛人》的來歷,付笛聲和任靜創作這首曲子的故事,還有“十二女子樂坊”表演和訓練及她們競爭的故事,這不都是從音樂中引發出來的嗎?每首曲子背后都融有許多故事的,流行音樂好與不好,并不能簡單地看待。一首優美的曲子配以精美的畫面,本身就是一種精神的陶冶,更是我們創作的好素材。所以,我希望你們都能有一種愛好,最好都喜歡聽音樂,喜歡鍛煉身體,喜歡欣賞繪畫作品才好呢。
4、第四種閱讀就是大自然。
任何事物都無法替代大自然在人們心中的力量。在人的一生中,會有很多時期我們會陷入迷茫,如果你能夠從大自然中尋求到力量,會幫助我們度過難關。自然的美景對人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前兩天我們上山去玩,你們都看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你們在地上翻滾、順山而下時是什么心情?當你們好不容易爬上山頂時,是不是感受到自己的心在呯呯跳得很激烈?當你們面向那茫茫雪地,那高大的樹木和連綿的遠山時,你們想到了什么?這些,都是大自然給予我們的營養,更是我們作文中最豐厚的泥土。有了欣賞大自然的眼睛,我們等于又長了一雙眼睛,只有我們能夠從大自然中自然汲取到知識營養,才會寫出最感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