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作文教學案例評析
多法勒中學 曹敏
問題提出:
作文是心靈的寫照,是認識的再現,是感知的流露。有什么樣的認識和感情就有什么樣的文章,葉圣陶先生說過“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文如其人,作文和做人相一致,教文和育人相統一。在作文的過程中育人,在育人的過程中作文。要實現“做人——作文”的教學理想,需要作文教學活動的各方面、各環節整體的努力,那么究竟應該怎樣利用作文教學讓學生做人與作文相統一?據此,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我注意利用教材,有針對性地抓住學生的思想動態,對其進行人生觀、世界觀、是非觀的教育,培養其健康的心理素質,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生要旨,給學生以感化、熏陶,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理論依據: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做人-作文》一書提出,做人與作文是怎樣統一的呢?
首先,做人與作文在生命需求上相統一,即在生存的需要上相統一,更在享受上的需要相統一,還要在發展的需要上統一。
其次,做人與作文在生命本體上相統一,即在對世界的認知上相統一,在情感經驗上相統一,在意志追求上相統一,在實踐行為上相統一。
再次,做人與作文在語言符號上相統一,即兩者都需要在閱讀中提升,都需要運用語文符號來實現,作文水平的高低還與作者的語言背景經驗密切相關。
實施案例:
以“讓世界充滿愛”為主題,開展一次綜合性學習活動,并讓學生以此為主題寫一篇文章。
活動目標:
1、了解關愛普通人,培養學生的愛心、同情心。
2、培養學生善于與人相處,與人共事,與人合作的精神。
3、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提高寫作記敘文的能力。
活動重點:
1、 學生準備過程中的合作性和個人的獨立自主性。
2、 細心觀察,用心思考。
活動準備:
1、分組:課代表和班委組織同學分組,本著自愿的原則,人數盡可能均勻,分為三個大組:A、關愛身邊的伙伴。B、同在一片藍天下。C、人人都獻出一份愛。
2、收集整理材料:收集體現愛心、同情新、互相幫助的文章、故事,包括自己做過的樂于助人的事情。以小組為單位,將文章或故事或打印或復印或摘抄整理成冊。
3、觀察身邊的親人、朋友、鄰居等,思考他們需要什么樣的關愛,觀察街頭擺小攤的、撿破爛的、以及生活艱難的,思考他們應該怎樣關愛他們。
活動過程 記錄:
1、導入 。
聲頻播放《愛的奉獻》的歌曲,讓學生傾聽,激發學生情感。
學生的反應:部分學生輕輕跟著和。
再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人們互相幫助的圖片,引導學生的思考。在這些圖片里,教師還特別挑選了一張,上年冬運會的時候,一個同學幫助另一個因比賽受傷的同學時候拍下的照片。
2、收集資料的交流。
課堂交流分組為四個人一個小組,四個人盡量應分屬于三個活動大組,這樣在一個小組的交流中,小組同學可以分享到三個不同側面所體現的不同主題。交流過程中學生找出文章感人的語句或段落讀一讀,或者概述自己收集的故事內容包括講講自己的故事。然后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推選發言人在全班交流。
學生代表1:“10月23日,我看電視《今日說法》里面有一個兒子不贍養父親。我們剛剛學習了《大道之行也》這篇課文,文中說到‘老有所養’就是說要贍養自己的父母。而電視里的老人已經83歲了,一個人住在破爛的草棚里,在地上煮飯,連油鹽都沒有。我看了以后覺得他真可憐,后來他的兒子被告上法庭。我想我們可不能做那么心狠手辣的人,要善良的去對待每一個人。”
教師:這位同學為我們找到了一個反面材料,說明惡有惡報的道理,并且還以此事告誡大家要做一個善良的人,最關鍵的事,他能把課文內容與生活相聯系。
學生代表2:這個星期天,爸爸給我35元去剪頭發,結果理發的阿姨只收了我的45元錢,還剩20元,我正準備去買東西吃的時候,看見商店門口有一個乞討的小孩,我看他可憐,就給了他2元錢,他好象很感激似的看著我。
教師:首先請同學們用掌聲給這個同學表揚。(學生熱烈的鼓掌)她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自己是一個善良的人,一個富有愛心的人,她向那個可憐的小孩付出了愛心,實際上就是向這個世界付出自己的愛心。
學生代表3:那天在上學的路上,我的自行車的車胎突然就破了,我一看表,上學快遲到了,我的同學李某某看到了,她就跳下車來陪我一起走,一路上還不停的安慰我,還關心的問我吃早點了沒有,后來我倆都遲到了,雖然那天很倒霉,但是我覺得有朋友的陪伴和關心,我就是一個幸福的人。還有就是我覺得李某某是一個善良的會關心朋友的人。
教師:那天你們遲到,我還批評了你們,現在我知道事實的真相后,先向你們道歉,并且為你有這樣的朋友和你朋友的做法表示高興,因為我有一群懂得樂于助人和相互關心的學生,這也是我的幸福。還有老師希望以后在發生這樣的事情,你不必讓朋友陪著你,而應該讓她趕緊到學校向老師請求幫助。
學生紛紛發言,課堂氣氛十分熱烈。從學生的故事中,我感受到我確實有一群單純而且善良的學生,更可貴的事,他們不但分享了彼此的故事,并且從這些故事里學會做人。
3、三項活動討論。
教師提出問題:A、身邊有哪些人需要我們的關愛,我們應該怎樣關愛他人?B、同在一片藍天下,面對一些生活困苦的人,比如路邊小攤、撿破爛的、乞討的人,我們應該持什么樣的態度?C、怎樣從自身做到“人人艘獻出一點愛”?
教師指導:
“關愛身邊的人”:側重于討論怎樣針對需要關愛的人的情況,給予切實的幫助,怎樣使每個人都感到集體的溫暖,與大家一起快樂地成長?說話要注意掌握分寸,要得體,要尊重受幫助人的自尊心。
“同在一片藍天下”:交流對街頭墻角那些擺小攤的,撿破爛的觀察,思考所得與感受,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得出的感受,甚至相反的感受都可以交流,討論,可以開闊思路,鼓勵學生說真話,訴真情。
“人人都獻出一份愛”:討論應當采取哪些行動,來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弱者?說話要注意針對一定的關愛目標,提出具體的行動方案,不要空談,要注意引導學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有的同學要向父母要很多錢去捐款就是不正確的。
教師讓學生根據以上三個要求,把自己準備做的一件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的計劃寫在小紙條上,貼到黑板上。教師利用音頻播放名為《祈禱》的歌曲,學生課堂熱情高漲,踴躍的在黑板上貼上自己的計劃。
紙條1:我的同桌學習很貪玩,學習成績總是上不去,我準備從此監督他背書、復習當天學過的知識,幫助他把學習成績提高。
紙條2:我的奶奶眼睛得了角膜炎,總是紅紅的,每當聽到奶奶疼痛得哼哼時,我就心疼,我一定要好好學習以后做一個醫生,把奶奶醫好,把更多的病人醫好。
紙條3:媽媽每個星期都給我零花錢,我準備把它攢起來,捐給需要幫助的人們。
紙條4:我們村有一個孤苦伶仃的老爺爺,我們小組準備經常利用休息時間去幫他打掃衛生,做家務,陪他聊天。
這個過程結束時,黑板上貼滿了小紙條,有的學生甚至貼了好幾張,無數小紙條隨著拂過的清風歡暢的飄揚,每一張小紙條代表每一個純潔而善良的靈魂,它們透視出孩子真、善、美的內心世界,當他們親手寫下每一句洋溢著愛心的話,又滿懷堅定信念的把它們貼在黑板上時,他們不僅對老師許下一個美麗的承諾,對全班同學許下承諾,對這個讓他們充滿期待的世界許下承諾,更是對自己許下一個成長的承諾。教師在選擇部分紙條朗讀時,課堂氣氛異常安靜,有些學生的眼角泛起淚花。
教師小結:上完這節課,同學們的善良和真誠讓老師無比感動,我為能擁有你們這樣的學生而感到自豪與驕傲。你們能不能信守自己的諾言呢?(學生大聲回答:能!)老師相信你們一定能。我們只有在充滿愛心、富有同情心的互幫互助中才能生活得更幸福,只有我們每個人都獻出自己的一點愛,我們的世界才會更加美好。教師播放音頻《讓世界充滿愛》。
4、布置作業 :
用多媒體展示作業 。
以“讓世界充滿愛”為話題,寫一篇記敘文,要求:中心明確,條理清楚,詳略得當。盡量寫出自己獨特的體察和感悟。
學生作業 節選:
《我幫爺爺做點事》爺爺的手有點殘疾,做事不方便,我就幫爺爺切菜。我切著,爺爺炒著,馬上香噴噴的菜就做好了,我看著爺爺笑了,爺爺也笑了,雖然我沒有做什么大事,但我已經覺得很快樂了……
《一個可憐的女人》雖然那個瘋女人留在我肩上的抓痕一直隱隱做痛,但是我對她沒有一丁點怨恨,反而覺得她是一個多么令人同情的可憐女人,每當想起她,我總是不禁嘆起氣來,我在心里默默祝愿她早日找到她的兒子……
《讓世界充滿愛》只有愛的奉獻才能實現人生價值,構筑起人間的天堂。美好的青春、美好的生活、美好的明天,皆又愛心所成。我們都是社會中的平凡一員,讓我們為人類,為祖國,為自己閃光的人生,真誠的在心靈里培育愛心,讓世界充滿愛……
《你并不孤單》我望著她一瘸一拐的拿著掃帚走出教室,忽然間,一股類似酸酸的滋味在我的心里蔓延,我扔下手中的書,也去拿了一把掃帚跟著出去……
活動總結:
作文教學的過程是教師指導和學生作文的合作過程,是一個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密切結合的過程,是一個教——學——做的統一過程,是一個知、情、意、行的漸進過程,是一個真、善、美的完善過程。通過以上這項活動,同學們把目光投向社會的弱勢群體,也投向班級里的同學,同學們的心靈得到凈化,得到洗滌,得到升華,再也不是鄙夷與傲慢,代之以慈善和關心,人的那種善良的秉性回歸了! 作文是人的思維之樹開出的花朵。魯迅先生說過:“從血管里流出來的都是血。”這話十分適合于作文教學,在這次作文教學活動中,我既重視對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同時更重視對學生怎樣做人的培養,這項活動加強了語文與生活的聯系,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愛心和同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