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集合(精選2篇)
五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集合 篇1
本文講述了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第九總督司令員徐世友在激烈的孟良崮戰役中,喂養人民群眾家的蠶寶寶的故事。孟良崮戰役是我中國人們解放軍在山東孟良崮地區殲滅國民黨軍的戰役,戰斗十分激烈,從1947年5月13日一致激戰到16日,最終全部殲滅國民黨七十四師,擊斃師長張靈甫,共殲敵三萬二千余人。由此可見,孟良崮戰役是十分緊張激烈的。徐世友同志在如此激烈的戰役中,為什么一定要做這件事呢?我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深入地學習課文,感受徐世友同志是個怎樣的人?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運用學過的方法——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來體會人物;抓住他人的心理活動體會人物;通過環境描寫體會人物。通過大家的交流感受到許世友同志在激烈的戰斗中還不忘關心、愛護老百姓的崇高精神。
在教學中我做到了下面幾點:
1.通過閱讀速度的遞進,培養學生快速閱讀文本的能力。
略讀課文篇幅較長,為了讓學生充分閱讀文本,需要有較快的速度。三次讀文本,分別提出“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用比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快速地讀課文”三種要求,就是要學生學習并掌握較快地閱讀文本的能力。
2.培養合作意識,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
課文的各部分都是緊緊地圍繞課文中的主要人物的事展開描述的,能夠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便于閱讀和理解。教學時,要著重指導學生運用已有的讀書方法,圍繞課文重點、難點,抓住主要人物,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同桌交流,小組討論等形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還讓學生有了充分交流的機會,使他們了解合作學習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
3.滲透對話意識,彰顯個性體驗。
閱讀教學要求“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本文所講述的內容和孩子們現在的'生活有一定距離,如何拉近這個距離,這就需要我們既重視學生閱讀中獨特的情感體驗,又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通過與文本的對話、與老師的對話、與同學的對話,甚至與文本中人物的對話,讓學生的情感體驗得以交流,并在交流不斷修正,從而感受許世友熱愛人民,關心群眾的精神。
五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集合 篇2
《井》這篇課文是小學語文第九冊中的第25課。全文形象具體地描寫了我家后院菜園里那口水井的古老,以及井水清、甜、涼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古井的喜愛和對掘井人的贊美之情,告訴我們正是前人的辛勤勞動,才給后人帶來甜美和歡樂。教學目標體會井水特點;明白重點段寫法;懂得勞動能給后代帶來甜美和歡樂。重點是體會井水特點及寫法。難點是明白文章是通過具體事件寫清井水特點的。這篇課文的語言凝練清新,結構緊湊嚴謹,不僅能使學生在思想認識上受到啟迪,還能對學生進行段式的訓練,是一篇很好的讀寫范文。我力求主要通過以下幾點完成教學。
1、以讀為本。在讀中體會井水特點、揭示寫作方法。教學中我主要抓住井水清的特點,引導學生抓重點詞“一顆一顆地數”“閃亮”“癡癡地”;抓住兩個 “多遠”、 “多深”朗讀體會,在反復朗讀中體會這一特點。在理解體會井的甜這一特點時,讓學生想象當時的情景,充分感受勞動給作者帶來的快樂,那“白白胖胖”頂著 “碧綠碧綠的大纓子”的蘿卜也給學生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在學習井水涼的特點時,抓住“那可口的味道”體會“一輩子也忘不了”的原因。充分體會到這些特點后,引導學生朗讀、背誦積累這一整段,再讓學生觀察這一段寫法上的特點,進而使學生感悟到整段是先概括后具體最后寫作者的感受的寫法,在此基礎上,追問學生:這一段寫井水很清很清,除了重點句,后邊用了“清”字嗎?讓學生弄明白文章是生活片段說明井水清、甜、涼這些特點的,這時老師揭示這就是具體敘述的`方法,選擇具體事件來說明特點。
2、抓住首尾段體會井水“給許多代人帶來了甜美和歡樂”。抓住“后代”體會到給許多代人帶來了甜美和歡樂,抓住“深深的印痕” 理解井的歷史太長了,從而突出了“井給許多代人帶來了甜美和歡樂”這個意思。再讀井形部分,回顧內容,還從哪里體會到掘井人為后人造福?古井位置:屋后菜園—吃水澆菜方便,
井形:井臺青石板—干凈防滑,井臺坡度—打水方便、臟水不往井里流,井圈整石打造—結實,井圈里口圓、外八角—提水輕松、外觀漂亮。這是學生自然而然地體會到第一自然段作者在介紹古井外形的同時,讓我們了解到,掘井人再挖井之初就在為后人著想、造福后人。
3、理解三部分內容之間的關系,體會各部分的作用。先讓學生想一想作者重點寫了什么?(井水的特點及帶給“我”的甜美和歡樂)為什么前面還要寫第一部分“井的外形和歷史”以及第三部分呢?對于這個問題學生開始回答時沒有思路,不知從何答起,經過老師的啟發,學生能答出突出了掘井人為后代著想,用自己的勞動造福了后人這個意思,以及作者不是僅僅想表達“井水給自己的童年生活帶來了無盡的甜美和歡樂”,而是要表達“井水給許多代人帶來了無盡的甜美和歡樂”這個意思。作者由井水給自己帶來的快樂想到給許多人帶來的快樂,特別想抒發自己對掘井人的感謝、贊美之情,所以寫了這一段。但是學生如果再從符合題目的意思這方面回答就更好了,如:不寫這部分內容,題目叫《井》就不合適了,就該改為《井水》。
在教學中,有些問題反復提出,朗讀訓練過多,耽誤了一些時間;在學習井水甜這一特點時,學生如把想象到的情景再說的細致具體就更好了。仿寫一段話,擠出時間讓學生說一說,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寫作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