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化學金屬和金屬材料教學反思(精選4篇)
九年級化學金屬和金屬材料教學反思 篇1
本節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掌握鐵生銹的原因和防止鐵生銹的方法,掌握廢金屬的回收和利用,認識到金屬生銹給國家帶來的損失,樹立愛國熱情,讓學生明白學習化學的'實用性和重要性,并自覺養成環保習慣,從我做起,從身邊事做起。“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是在學生掌握金屬冶煉的基礎上,對金屬如何廣泛應用在生產、生活中作進一步的說明,學生對該題材的內容相對比較熟悉而且容易產生興趣,例如教室的鐵門、風扇的外殼、走廊的護欄、學生的桌椅腳、自行車、公車車身涂漆等,都涉及到金屬的利用和保護,利用這些很容易把學生從上一節過渡到這一節。
學生已經知道鐵生銹是跟氧氣有關,對生活中的防銹做法也明白一些,但實際上又并不理解其中的化學原理(處在似懂非懂的狀態),這正好給了該課題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從一周前布置實驗的響應度和熱度來看,正好符合這一設想。
化學最吸引學生之處就是實驗,尤其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做的實驗。本節課先讓學生預習,并根據課本要求和提示,分組提前一周(鐵釘的生銹過程觀察大概需要一周的時間)各自進行實驗探究(沒有試管的就用塑料或其它玻璃容器代替,沒有稀硫酸的就用食醋代替,只要能達到實驗目的的都放手讓學生大膽嘗試大膽創新)。讓學生通過動手真正體驗化學與生活密不可分,化學來源于生活同時又改變生活。在這個思路上通過課件資源,激發學生閱讀教材的興趣,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獲取信息,再通過閱讀——探究——比較——歸納——應用,逐步展開教學過程。
組織學生討論交流:結合身邊的事例,分析討論如何保護金屬資源,如回收廢金屬,并通過課件補充一些保護金屬資源的先進做法和經驗。適當地運用絡搜索工具,對教學的提高有事半功倍的作用,但切忌原版照搬,一定要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取其精華,不斷深化和提高。
利用好實驗是調動學生,發揮其潛能的有效手段。這次放手讓學生做實驗,有許多好的意想不到的收獲。如沒有試管沒有硫酸,學生想出了很多辦法,同樣達到了實驗目的。這個反映了教師往往要舍得放手才會有更多的收獲。
學生想到的問題往往比課題要寬得多,布置課外探究能使有興趣的學生繼續充電,延伸他的學習勢頭。
九年級化學金屬和金屬材料教學反思 篇2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應了解鐵制品生銹的條件,知道生活中怎樣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措施防止鐵制品生銹。通過介紹我國資源存在的情況,讓學生認識到保護金屬資源的重要性和回收利用廢舊金屬的必要性,同時樹立起珍惜資源、愛護環境的意識。
課題的知識內容學生比較熟悉,用豐富的素材引導學生感知熟悉學習的對象,讓學生用科學家的身份來研究鐵為什么生銹、在什么條件下易生銹、如何防止鐵生銹等,從而感受到“身邊處處有化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體現了學生“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理念。更可貴的是學生在課堂上充分發揮了主體的作用,自從實驗、自體探究,無疑使學生自信心更強,學習興趣更濃。
九年級化學金屬和金屬材料教學反思 篇3
本節課在課題1介紹金屬的物理性質的基礎上,本課題側重介紹金屬的化學性質,重點介紹金屬和氧氣,酸等的反應,以及金屬活動性順序。
九年級的學生己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事物的認識正處于從感性到理性的轉變時期,實驗是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好方法。因此,在本課題中,我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在前一階段的學習中已經做過鎂條、鐵絲等在氧氣中反應的實驗,但沒有形成系統的認知,本節課這一部分重點說明大多數金屬都能與氧氣反應,但反應的難易和劇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義上反應金屬的活潑程度;如鎂、鋁比較活潑,鐵、銅次之,金屬不活潑。教材的重點放在對金屬活動順序的探究上,采用實驗——討論的探究模式,通過對實驗事實的分析,層層誘導,由學生自己歸納得出利用金屬與酸反應的劇烈程度判斷金屬的活潑性。為節省時間,在做金屬與酸的反應時把小組學生分為兩部分,一半做金屬與稀鹽酸反應,一半做金屬與稀硫酸。
課堂進行的效果和預期的效果相差不大,只是需要改進的地方有:第一,學生展示的時間有點緊張,學生展示的不夠充分,沒有照顧到小組的大多數成員。第二,課堂時間安排的不太合理,第一部分金屬與氧氣的反應,學生自學討論占用的時間稍多,以至于第二部分探究活動時間緊張,課堂練習的的時間更加不足,課堂練習只說了答案而沒有說出原因。第三,應該特別強調鐵與酸的反應生成的產物為二價的亞鐵,不是三價的鐵,還應強調亞鐵溶液的顏色。
九年級化學金屬和金屬材料教學反思 篇4
金屬資源的利用與保護這一課題涉及面很廣,包括地球上及我國的金屬資源情況、鐵的冶煉、有關化學方程式計算中的雜質問題計算、金屬的腐蝕與防護,以及金屬資源的保護等,既有知識、技能方面的內容,又有環境意識和資源意識等情感領域的內容。本課題內容與生活、生產聯系密切,教學時我注意從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一引導學生從一些熟悉的現象中發現問題,通過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將課本上學到的知識與實際結合起來,體現化學的應用價值;二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多設計學生的活動,通過對采集資料的處理和在實驗探究活動中的觀察與分析,獲得新的感悟;三采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
本課題由常見金屬礦物的照片以及金屬元素在地殼中的含量的表格引入,簡單介紹了地球上及為我國的金屬資源情況。人類對地球上金屬礦物資源的利用主要是用來冶煉金屬,而其中冶煉量的是鐵。因此,教材很自然地轉入對鐵的冶煉的討論。鐵的冶煉是本課題教學的重點。教材簡要地介紹了我國冶煉鐵的歷史,主要介紹了從鐵礦石中將鐵還原出來的化學反應原理,并結合煉鐵的實際情況,以例題的形式介紹了化學方程式計算中有關雜質問題的計算。這樣,把化學原理、計算和生產實際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學習活動成為有機的整體,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在課堂教學中,我是通過以下幾個環節來達到教學目標的。首先指導閱讀。閱讀課本,解讀插圖,討論煉鐵時鐵礦石選取的方案,使學生弄清楚為什么選取這種礦石的原因。理解化學與社會和技術的相互關系。培養了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討論分析出示多媒體課件高爐煉鐵過程中的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的模擬實驗。討論:①實驗前先通入一氧化碳的原因;②尾氣處理辦法;③分析工業煉鐵的原理;④分析原料產物是否為純凈物;⑤得出哪些結論等。其次討論交流,形成共識。例題自學指導學生閱讀審題,盡量抓住有效信息,小組討論讀題后的感想,盡量將多的讀少,抽出有用的、具體的條件。然后指導方法,合作學習。例題剖析多媒體展示例題的斷句、數據的含義,已知和未知量的關系;計算的過程分解;各步驟之間的關系;不純物質如何轉化為純物質等。領悟開竅。最后自主評價。學生小組之間、學生自己進行評價,談談收獲和看法,教師總評。及時評價,激勵信心。升華訓練在小結的基礎上,進行補充訓練,加強對不純物轉化為純凈物有關的計算的應用。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