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三首》教學反思(通用3篇)
部編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三首》教學反思 篇1
《四時田園雜興》是范成大在辭官歸鄉之后寫的一組組詩,共六十首。課本中的古詩即是選自其中的一首。古詩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朗讀,熟讀成誦。因此我這節課的設計思想就是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背誦古詩,并配以圖片、視頻等讓學生帶著理解記憶。
首先說一些這節課的優點:
1、第一個環節,我充分利用了學生的繪畫作品,讓學生詩畫配對、這個環節學生的參與度比較高,也比較有興趣。只有來自學生中間的東西,學生才更感興趣。興趣是學好的的前提。
2、通過觀看視頻了解范成大的資料也是比較成功的。這個環節與說課的時候有所不同。說課的時候我的思想是讓學生看文字,但是改成視頻之后,效果比較好。學生非常喜歡看,而且在得到了視覺享受之后也記住了相關信息。由此可以看出學生是實實在在認真看了。而且看過之后的東西記憶會比較深刻。
3、通過觀看圖片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本來這個環節在理解完了詩意之后,我問了一個問題:為什么一天過去了,卻沒有行人經過,那些人都是干嘛了?因為之前觀看了很美麗的鄉村畫面,學生還沒有從那個思維中走出來。所有答的問題都是我不曾想過的,比如學生說那些人都在家里避暑,或是說躲在家里不出來怕踩壞了菜花等等,都是很有想象力的。通過這個環節我不能不承認預設是多么的重要,但是百密畢竟有一疏。要想盡量小的避免預設不全的問題我認識提前試講比較重要。因為這節課我在另外兩個班里試講之后回答也是五花八門,很少有人說對。所有即使這次學生的回答再發散,奇怪我也是有應對的心理的。
4、讓學生動手參與古詩的學生當中。我做了精美的卡片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拼圖游戲。這個環節學生比較喜歡,因為避免了以往枯燥的背誦環節。學生在這個環節也有了團結協作與競爭意識。
5、讓學生不同形式的展示古詩。比如歌唱,打節拍等等。學生的表現非常出色。他們很自信,都用自己的獨特方式展示。
當然這節課也有不成熟的地方:
1、不過第一個環節我在說明要求的時候只說“請同學們連線”但是沒有連完之后再背一背。如果事先說明學生可能會有一小部分不敢舉手。以后在講課中要把問題設計全面,不要有遺漏。而且問題的設計要更有技巧。
2、在時間的把握上有點欠精準。在拼圖的這個環節沒想到學生小組合作的這么好,他們分工特別明確,動作也很利索,所有很快就把古詩拼好了。我本來想剩下的時間估計夠學生拼完就不錯了,沒想學生能夠有時間展示。正式因為學生拼圖特別迅速,所有我讓學生去展示,但是因為展示的環節又是機動的,所有加上展示之后又顯得時間比較倉促。如果時間再多給幾組來展示,會更好。這樣只能用兩個組來展示,本來是想對于形式好的,可以讓這個組帶領全班來用他們的形式朗讀古詩。
以上幾點是我對這節課一點不成熟的思考,希望這種思考在今后的教學中能一直伴隨著自己前進。
部編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三首》教學反思 篇2
《宿新市徐公店》描繪的是詩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見的生機勃勃的暮春景色。上完這節課后,我對整個教學過程和同事的評價作了回顧、反思,感觸頗多,現小結如下:
抓重點詞,感受詩境。教學中,我抓住重點詞語“籬落疏疏”、“一徑深”、“未成陰”等,采用圖文對照讀、回憶舊知想一想、出謀劃策畫一畫等多種方式,把古詩意境通過學生學習體驗活動變成具體的圖景。這樣,學生體會了菜園的美麗、恬靜,感受到孩童花叢追蝶的快樂;同時,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古詩解讀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以讀為本,增強教學效果。我引導學生先看圖,說說圖意,感受美。然后讓學生自讀自悟,聯系看圖,感悟圖文相通之處,從圖悟文,把課文與圖意融為一體,啟發學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對詩句的領會、理解。與此同時,我以讀為本,把讀和理解、讀與想象等有機結合,并不斷提高讀的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學習理解地讀,投入感情地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誦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在一次一次地朗讀中,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詩詞的意境,領悟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凝煉,感受到大自然的壯美,體會到詩人的思想感情。
部編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三首》教學反思 篇3
一直以來我對古詩教學感到棘手。如把字、詞、句的意思嚼碎了喂給學生,“填鴨式”地教學,學生學得苦,我教得也累;如放手讓學生去自學,教師不講或少講,又怕煮“夾生飯”。于是我上網收到了陳麗婷老師的《古詩兩首》的授課實錄,受她的啟發,我在教學時,充分地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學生的感悟能力和豐富的想像力得到極大空間的發揮。
在學《宿新市徐公店》一詩時,一上課,我是這樣導入的:前面的兩篇課文作者都是用優美的詞句來贊美春天的勃勃生機,萬物復蘇,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作者是通過詩的形式來描述眼中的暮春的景色,請同學們輕輕地閉上雙眼聽我詠詩。然后讓學生把剛才想到的景象描述出來,內心看到什么就說什么。同學們暢所欲言,很快就把詩的大意描述出來了。最后再通過圖畫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詩意,欣賞詩的美,了解詩人眼中樸實的美。效果非常好。
在教學的最后一環節中,我采納另一位老師的方法創編古詩。我說:“詩人楊萬里住在新市徐公店看到了生機勃勃的暮春景色就寫下了這首古詩。寫得可真美呀!其實,你們也可以寫出這么美的詩句的,真的!”話音未落,下面質疑聲彼此起伏“啊,我們也能?”“太難了!”“不可能!”……
望著孩子們邊說邊搖著頭擺著雙手的可愛樣子,我笑著說:“行,咱們不寫詩。但是,來試著創編這首古詩的后兩句總行吧?小朋友,想一想,假如你就在菜花園中,你可能還會遇上哪些可愛的小動物?并和它們玩耍呢?”只見同學們各個沉思著,一個可愛的小女孩首先站起來說:“我捉螞蚱玩。”“我捉青蛙玩。” 一個男孩搶著說。“青蛙是益蟲不能捉”有人冒出一句來。“我知道,我只是和它玩,不會傷害到它的。”“我追我家的小黃狗” ……
我趁熱打鐵,讓同學們仿照古詩后一句,在小組中試著創編詩句。一個孩子寫道:兒童急走追黃狗,鉆入草叢無處覓;另一個寫的是:兒童急撲捉青蛙,跳入蓮池無蹤影;……
看到學生越超越課本的創作,我感到很慚愧:不是咱的孩子們沒有想象,沒有創新,而是老師指導的不夠到位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