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精選3篇)
五年級語文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篇1
《釣魚的啟示》是一篇說理性文章,希望學生通過學習能體會“我”得到的啟示,從而把這個啟示運用到自己的實踐中,懂得用道理規范來約束自己的言行。
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釣魚、放魚得到啟示”這條主線,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引導學生研究父親的言行
當我們捕撈到大鱸魚時,父親雖然很高興,可是他此時看了看表,離開放捕撈的時間還差兩個小時,面對道理難題,父親沒有商量余地讓作者放魚,此時父親的心里會怎么想呢?研究父親的言行,感悟課文要揭示的主題。
二、讀中感悟,分析作者的心情變化。
讀是語文教學永遠不變的一劑良方。在感受鱸魚大而美和難釣的過程中,我通過默讀、自由讀、分角色朗讀等不同方式,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生情,讀中感悟,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我”對大鱸魚的喜愛,感悟放棄已經釣到的大鱸魚之難,同時在讀中揣摩文中“我”的心理時,把握課文的寫作目的:道理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
在朗讀中過程中,怎樣才能讀出效果?老師在朗讀技術上應給與指點,如體會作者不舍得放魚時,可以把“慢慢地”、“依依不舍”讀得慢一點。有了這樣的指導,學生就知道該怎么做。老師還應創設一定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這樣學生在情境的感染下更能顯現朗讀效果,增強朗讀效果。這樣也才能使學生的朗讀質量得以提高。
三、聯系生活,教育學生做人
引導聯系課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啟示,并用具體的例子引導學生聯系生活,說說自己遇到道理難題的時候,如父母不在家,作業沒有完成很想玩電腦,看電視時;老師多給了分數時……當時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要求學生暢所欲言,師生共同給予評價,使學生既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夠認識生活中的是與非。這樣使課文貼近學生生活,也讓老師更了解學生。
對學生的回答老師要仔細聆聽,發現其優點,同時也不能放過錯誤,對他們的回答做出準確的評價,對學生的發展有所啟示。
五年級語文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篇2
讀是理解語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現代教學實踐也表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能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使學生從語言文字的閱讀中受到感染,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感,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同時,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眼、口、耳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語文教學中一定要以讀為本,使學生在讀中感悟。
在本堂課中,我非常重視對學生朗讀的指導,使學生能夠正確地讀、流暢地讀繼而到入情入境地讀。我是怎樣做好這一點的呢?
一、從讀入手,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閱讀教學的基點,也是閱讀教學的中國。閱讀課文,首先應讓學生從整體入手,了解課文主要寫的是什么,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情感。一開始,我并沒有采用談話激趣法導入課文,也沒有從情境設置導入新課,而是走來就直奔讀的重點。讓學生快速默讀課文,展開自主閱讀,從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牽出了文章的主脈。
二、抓重點詞,感悟情境
語言文字是進行朗讀訓練的憑借,是思想感情的載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文章的重點語句,讓學生品讀,使學生領會到語言文字的美妙,體會到作者的感受,從而使他們對語言文字產生興趣,萌發朗讀的情感。所以,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對語言文字理解的程度,提出相應的不同層次的朗讀要求,不能讓讀停留在同一層次,也不能提出過高的要求,要由淺及深,逐步提高。
三、以趣促讀,趣中感悟
如果把課文中的文字比作一爐煤球,朗讀則是讓煤球燃燒起來,放出能量。這是在說,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靠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去體會。而且,由于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長時間的單一訓練會使他們過于疲勞,而且會使他們產生厭煩情緒。所以,在進行朗讀訓練時,我設計了形式多樣的讀,有自由輕聲朗讀、分角色讀、導讀、領讀、表演讀、創設不同的朗讀氣氛,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這樣,讀的形式多樣,讀的效果各異,不僅能給學生新鮮感,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而且能巧妙地把學生帶到現實的語言環境中去。使學生在讀中悟意、入境、動心,真正使課文中的語言其言皆若出于吾口,其意皆若出于我心。
五年級語文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篇3
《釣魚的啟示》是一篇蘊含著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讀懂故事沒什么困難,但要真正從故事中受到啟示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我把“引導學生理解父親為什么一定要我把釣到的鱸魚放回湖里的原因,體會人物心理變化的過程,培養學生語感”作為教學重點,把“感悟作者從這件事中得到的啟示,引起感情共鳴”作為教學難點。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這樣設計教
首先抓住“這是一條什么樣的魚呢?”、“釣到這條魚容易嗎?”讓學生反復誦讀,體會到“我”對大鱸魚的喜愛;找出描寫“我”心情變化的句子和描寫爸爸神態的句子,抓住關鍵字詞感悟放棄已經到手的大鱸魚之難。這一部分內容的學習非常順利,學生理解得比較到位,也很透徹,讀的也比較有感情。可是對倒數第二自然段的理解不夠深入,學生能找出作者受到了什么啟發,但沒有真正理解課文所要表達的道理。有位同學就直言不諱的說:“老師,我覺得作者放掉鱸魚實在可惜,那么大那么漂亮的鱸魚,也許這一輩子都不會再遇到。再說了,放回湖里,那條鱸魚也有可能會死掉,因為它已經受傷了。”盡管我也有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展開了討論,關于“什么是誘惑人的‘魚’”,學生討論后,還是不能說出個所以然,由于時間關系,沒有等學生細思量,就進行了下一環節的教學。
反思這篇課文的教學,感覺還是課前“備學生”不夠深入,現在看來其實“釣魚”、“放魚”只需讀就完全可以理解,“啟示”既是難點也是重點,而在我的課堂上時間分配就顯得不夠合理。
今天看到網上一位老師的教學設計:在總結引導出“誘惑”,讓學生知道在那個時候“鱸魚”就是一種誘惑,理解詞的意思之后,問學生:“假如父親沒管他,作者受不了誘惑會怎么做?”“這樣做之后,他長大在遇到這樣的誘惑會怎樣?”還引用我們民間的一句話“小時偷針長大偷金。”來讓學生理解。現在更加對自己的課堂感到遺憾,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養的文章,如何讓學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禮,受到一次熏陶和感染,情感上產生一種震撼,我在課堂上做的還不夠,這一點,在復習的時候還必須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