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詩兩首教學反思(通用14篇)
兒童詩兩首教學反思 篇1
本課由《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畫》這兩首兒童詩組成。一首寫出了兒童神奇的幻想,一首正如題目一樣,如水墨畫般勾勒了三個典型的兒童生活的剪影。
1.本文是略讀課文,所以我引導學生們自主獨立的讀書,把課文讀正確、流利,讀出感情。
2.在學生讀通課文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并盡量在交流中拓展學生的思路。讀《我想》時,問:“那么多愿望中,哪一個最令你神往?說說理由。誦讀最神往的愿望,想象畫面。”讀《童年的水墨畫》時,引導學生:你看到了怎樣的畫面?這個畫面給你怎樣的感覺?
3.拓展延伸。當學完整首詩時,我給學生自由展示的空間,讓他們學著也嘗試創造自己的.詩,按照每一小節的格式和內容,把自己身體的某些器官想象進去寫。最后,他們都交上了自己的得意之作。
兒童詩兩首教學反思 篇2
本課由《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畫》這兩首兒童詩組成。《我想》寫了一個孩子一連串美妙的幻想,讓我們感受到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幸福。《童年的水墨畫》則以跳躍的鏡頭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場景,生動地展現了一個個快樂場面。詩歌所描繪的生動畫面迎合了學生本身的想法,所以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中受到熏陶和啟迪。
課堂上,我是通過以下環節借助詩歌啟迪、熏陶學生思維和情感的。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課始,配樂朗誦詩歌《童一首歌》,讓學生感受童年的美好,在師生互評、生生互評中,鼓勵學生暢談自己的`愿望。通過交流,教師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拉近了師生之間的關系;由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作為學文的切入點,縮短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再讀詩歌,理解就不是問題了。
二、精讀詩歌,進入情境。
詩歌的美不僅僅在于它的韻律,還在于它的意向美,精練的語言可以為我們提供廣闊的想象空間。所以,僅讀熟練、讀流暢,讀得朗朗上口還不行,還要進入詩歌所描繪的意境,以文本為依托,讓學生創編詩歌,所以,想象讀、有感情的讀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賞析詩歌,領悟寫法。
對于兒童詩,通俗易懂,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容易,領悟寫法,交流發現,感受詩歌的韻律、節奏,為學生的寫作做準備。
四、自學詩歌,鑒賞運用。
在學習了《我想》一詩之后,我讓學生自學了《童年的水墨畫》,對于自主權的下放學生還是很感興趣的。讓學生反反復復多種形式讀體味兒童詩得特點和童趣,一個層次一個層次地讀中體會。之后讓學生仿寫兒童詩片段,的孩子模仿《我想》一詩寫到: 我想把鼻子,裝在紫丁香下,讓老師聞著花香,享受甜美時光,聞啊,聞———讓花香消去您一天的疲勞。我大為贊美,也讓聽者心怦然一動。
讀寫聯合在高年級來說是相稱重要的,讀中悟到方法,讀中供得韻味,在心中內化,積淀,積蘊。在給學生一個平臺,給學生開一個心子,讓學生把自彼心中感觸,心中話語,所學到的應用抒發出來。
兒童詩兩首教學反思 篇3
《兒童詩兩首》由《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畫》兩首兒童詩組成。《我想》寫了一個孩子一連串美妙的的幻想,表達了兒童豐富 的`想象力及對美的追求和向往。《童年的水墨畫》通過一組兒童生活的鏡頭,表現了孩子們童年生活的快樂。
教學此文時,先要求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讀得有感情。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帶著問題再讀,如,讀《我想》,你覺得作者的想法美在哪里?讀《童年的水墨畫》時,你看到了怎樣的畫面?這個畫面給你怎樣的感覺?這樣學生更好地品味了詩歌的意境及兒童豐富的想象力。學完這兩首詩后,再讓學生進行比較朗讀,理解這兩首詩歌有什么不同,使他們進一步感悟兒童詩的特點。然后讓學生試著仿寫兒童詩。
整節課以讀為主,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以讀引想,以讀引說。由于這是兒童詩,和孩子們的生活很貼近,所以讀后,讓孩子們說出他們的感悟,都能夠做到有話可說。要他們仿寫詩歌時,大多數都寫得較好,想象力豐富,充滿了童趣。
兒童詩兩首教學反思 篇4
《兒童圓舞曲》原是由萬卯義、王連鎖作詞、王連鎖作曲,教材中的歌詞部分經過改編。萬卯義和王連鎖是一對兒童歌曲的創作搭檔,曾合作寫出了許多深受孩子們喜愛的少年兒童歌曲,并多次在全國歌曲大賽中獲獎。
這首歌曲整體以稍快的速度、明快的旋律,表現了少年兒童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但是今天在這個班上課時卻學生卻沒有表現出我想象中效果,他們好多人就不集中注意力聽老師講,尤其是某某男生,總是擾亂課堂秩序,而且他不聽也不讓周圍的同學好好聽,把這這動一動,那個碰一碰,整個一節課業不消停。他一搗亂,我的`整個思路就被他給破壞了,以至于我在最后的兩分鐘之內不知道該干些什么,干脆讓他們坐著,我想用這樣的方式來告訴他們,對于他們的行為我很生氣。
所以抽空我也決定找這位同學談話,看他能不能意識到他這樣的行為已經嚴重擾亂了老師和同學們。
兒童詩兩首教學反思 篇5
《新課程標準》說:“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兒童詩兩首》之一《我想》簡短的語言貼合學生朗讀口味,生動的畫面迎合學生本身的想法,所以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中受到熏陶和啟迪。
課堂上,我先讓學生自由讀小詩,告訴教師:你覺得作者的想法美在哪里?學生紛紛說出了自己覺得最美的.愿望,說出最喜歡的畫面。有的說把小手安在桃樹上,比放感覺更輕,有的說“牽著萬縷陽光”用了擬人,仿佛看到小手牽著陽光的手;有的說“悠”看出悠閑地蕩著秋千,一邊還唱著春天的歌。在講到藍天是我的課堂的時候,我讓學生想象課堂上可能有些什么?學生聯系詩歌,與作者一道沉浸在一連串美妙的幻想中,沉浸在童年生活的歡樂中,他們說小鳥是我的同桌,白云是我課桌,太陽是我的教師……帶著豐富的想象,感受著優美的語言文字,然后讓學生用自己語言朗讀,他們的情緒被激發,情感被點燃,讀著聽著,簡直是美的享受。
兒童詩兩首教學反思 篇6
1、本文是略讀課文,所以要引導學生通過自主獨立的讀書,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要充分注意到課文的體裁特點,讀詩要邊讀邊想象,要重視形象感悟、整體把握。
2、在學生讀通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盡量在學生交流中拓展學生的思路,可以就語言進行交流,可以就感受到的童年生活的.快樂進行交流。教師相機指導,如“讀《我想》,你覺得作者的想法美在哪?”“讀《童年的水墨畫》這首詩,你看到了怎樣的畫面?這個畫面給你怎樣的感覺?”等,結合學生的感悟,引導學生充分地朗讀課文,讀出感情,讀出自己的感悟。
對《我想》一詩的朗讀,要讀出幻想的意味,邊讀邊想象,才能入境;對《童年的水墨畫》一詩,要讀出詩的意境。朗讀時,要注意引導學生評讀,互相取長補短。
3、要重視語言的積累。對于這樣語言清新、意境優美的兒童詩,可鼓勵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把自己喜歡的內容背誦下來;還可以結合《我想》,讓學生模仿寫出自己美妙的想象。
4、如果學生對兒童詩感興趣,可以舉辦兒童詩朗誦會、辦兒童詩主題手抄報,也可以向學生推薦幾首兒童詩,拓展閱讀,以豐富他們的語言積累,激發讀寫兒童詩的興趣。
兒童詩兩首教學反思 篇7
本節課要完成兩首詩的講解。《我想》寫了一個孩子一連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樹枝上,把腳丫接在柳樹根上,把眼睛裝在風箏上,把自己種在春天的土地上,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幸福。《童年的水墨畫》以跳躍的鏡頭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場景,如“街頭閱讀、溪邊釣魚、江上戲水”生動地展現了一個個快樂場面。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就是較好的完成了課程目標,即:
1、借助拼音讀準生字“丫”“汲”,讀讀記記“花苞、柔軟、柳絮、喧鬧、梳妝、水、墨畫”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想象詩歌描繪的意境,體會兒童豐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快樂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并嘗試課下自己寫一首小詩。結合課前導讀及《同步訓練》,可以說比較全面。
美中不足是,引導讀還是做的不好,學生讀的時候沒有激情,課堂上老師講得太多,放給同學們的時間太少。再就是在體會作者寫作目的也即思想感情方面不是很深刻,這個需要在習題講解的時候重點強調一下。
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學會以學生為中心,給同學們足夠的時間去理解、思考和討論。能夠自主解決的問題一定要靠自己,老師有時候只是一個輔助的左右,在適當的時候加以引導,而不是全權負責學生的思考。所以一定要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兒童詩兩首教學反思 篇8
過去,我在教詩歌時,遵循“閱讀、學生初步理解、教師引導理解、重讀”的教學方法。經常采用這種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一般。這學期,在教第九冊《兩首童詩》時,我試圖改變教學方法。首先,我讓學生們談談:
1、我認為我最快樂的事情之一。
2、我心中的幻想。
引導大家結合自己的生活現實進行想象,然后介紹對詩歌材料及其意境的`全面理解,然后讓學生背誦詩歌。然后,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模仿兩首詩的表達形式,以自己喜歡的形式表達上帝的旨意和;你擅長于“工作”。因此,所有的學生都興高采烈。喜歡寫詩的學生模仿《我想》和《童年水墨畫》,寫出自己精彩的想象。喜歡繪畫的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描述繪畫材料。喜歡閱讀的學生在此基礎上去收集其他幾首少兒詩,下課后讓學生以《我心中的歌》中的少兒詩為主題編寫手寫報紙,展示他們寫的詩、他們畫的想象畫和他們收集的詩。
此類活動以課堂為基礎,不限于教材。他們思想開放,將課堂學習材料與課外生活聯系起來。學生不僅對生活有真實的感受,有內在的自我表現,而且融入課堂和課外。在觀看、思考、閱讀、口語、寫作、繪畫等一系列實踐中,他們開闊了視野,豐富了語言積累,提高了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或充滿樂趣的學習材料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積極探索的欲望。
兒童詩兩首教學反思 篇9
因為這篇是略讀課文,又是由兩篇詩歌組成,所以在教學時我將朗讀作為重點來把握。不斷通過他們一遍一遍的朗讀,自己理解其中的大意再加上這兩組詩的大意不難理解,所以很容易把握。但是在朗讀這方面還是沒有達到我的預期效果,究其原因可能是朗讀方式單一,提不起學生的興趣,認為朗讀就是完成任務,而不是把自己的真實情感放入詩歌中去體會。令我意外的是:如果有一名學生很認真、繪聲繪色的.讀起來,別的同學就會因此發出陣陣笑聲。在課后我仔細反思了這一情況,認為在之前的朗讀教學中就沒有將孩子帶入到課文的情境中,朗讀只是干巴巴的。突然有學生認真讀反而令他們不自在,所以發出笑聲。基于這種原因,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給他們創設朗讀的環境,我一直認為環境是能改變一些孩子想法的。首先我就要做個示范作用,在朗讀方面多多練習。在每節課的朗讀中都要矯正他們的“習慣”。
其次,在學習《童年的水墨畫》時由于時間的關系,我沒有讓學生充分的自學,而是某些問題都是由我發出,沒有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顧在理解大意上不透徹。
兒童詩兩首教學反思 篇10
本課由《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畫》這兩首兒童詩組成。一首寫出了兒童神奇的幻想,一首正如題目一樣,如水墨畫般勾勒了三個典型的兒童生活的剪影。其中《我想》這首詩極富韻律美,每一節的結構基本相同,讀起來瑯瑯上口,用詞也非常講究,如:安、接、裝、種、悠、長、望、飛等,這些表示動作的詞的使用,既準確又形象。課堂上,我先讓學生自由讀小詩,提問:你覺得作者的想法美在哪里?學生紛紛說出了自己覺得最美的.愿望,哪一個最令你神往?說出最喜歡的畫面。有的說“牽著萬縷陽光”運用了擬人的手法,讓人感覺春天的陽光是那樣地柔和,那樣地舒服,曬在身上暖洋洋的,與陽光共舞;有的說“長”看出春天萬物生長,草木蔥翠,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講到藍天是我的課堂的時候,我讓學生想象課堂上可能有些什么?學生聯系詩歌,發揮想象,與作者一道沉浸在一連串美妙的幻想中,他們說小鳥是我的同桌,白云是我課桌,太陽是我的老師……誦讀是詩歌教學的主要方法,然后我讓學生誦讀,感受詩歌的韻律、節奏,感受意境,并邊讀邊想,詩人是怎樣表達自己的美好愿望的?這首詩在表達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鑒的地方?當學完整首詩時,我給學生自由展示的空間,讓有興趣的同學也學著模仿《我想》的寫法創作一首兒童詩。
兒童時代是人一生中最富有想象力的,教師在課堂上就應該很好地乘著那想象的翅膀,給孩子展示自己的空間,去放飛他們的理想。
兒童詩兩首教學反思 篇11
本課由《我想》和《水墨畫》這兩首兒童詩組成。第一首詩充滿了兒童神奇豐富的想象,表達了一個孩子一連串美妙的幻想,具有非常濃郁的兒童詩特點。而第二首詩則攝取了童年生活的三組畫面,生動表現了孩子們童年生活的快樂。教學這課時,本課知識點為:
1、借助拼音或工具書讀準本課出現的'生字“丫”“汲”,掌握詞語“花苞、柔軟、柳絮、喧鬧、梳妝、虎牙、水墨畫”等詞語。
2、通過有感情地朗誦,想象,感受兒童豐富想象力,嘗試著寫寫兒童詩。
詩的教學,特別是現代詩的教學,我覺得還是要讓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以讀引想,以讀引說。由于這是兒童詩,和孩子們的生活很貼近,所以讀后,讓他們說時,個個都有話可說,連平時游離于課堂之外的堅堅也不停地舉手發言,還勇敢地站起來示范朗讀。看著他們高舉的小手,聯想平日有些課堂的沉悶,看來,問題還是出現在老師如何有效地引導這里。只有當孩子們喜歡時,這樣的課堂,才是最有成就感,最有效的課堂!有些孩子在下課后興致勃勃地拿著他剛改寫好的詩,迫不及待地念給我聽,看著他那認真的模樣,真是欣慰!此課不足之處在于,對時間的把握不好,過多的讓學生說,沒有很好地體現出老師的調控引導作用,但反過來想,如果孩子們熱情高漲還不讓說的話,不知又會產生怎么樣的效果?
如何把握兒童詩的特點,達到培養學生審美情趣,提高學生創新水平的目的呢?結合近日對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九課《兒童詩兩首》(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的教學,筆者認為,創造生動的情境,引導孩子用心靈去感受詩中情感,在詩情與童心的融匯交流中產生共鳴,進而有所感、有所悟、有所思,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個性篇章。
兒童詩兩首教學反思 篇12
在本課的教學中,看著學生們有趣的表演,傾聽學生們大聲的朗讀,我感受到了學生們由衷的喜悅。在教學中,我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童話”情境,為學生搭建了一個激發想象力、釋放智力的平臺,充分發揮了自主參與式教學的優勢,把課堂還給了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在快樂中學習。我對以下兩點感到滿意:
首先,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深入教材,勇于創新,為學生的'思維、想象和表達創造了寬松的環境。如果你是一個小英雄,你會對你的父母說什么?在學生思考的同時,教師給予引導和引導,使學生積極進取,積極參與,發揮想象力。
在教學活動中,我創造了一種情境,讓學生成為活動和表演的伙伴,完全拋棄了“教師的尊嚴”。在課堂上,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實現師生平等對話。在枝繁葉茂的《梧桐,一個的童話》中,我意識到要讓學生變得積極和個性,我們必須從學生為主體開始,在課堂上為他們種植一棵綠葉茂盛的梧桐樹,為他們創造一個愛的花園,并在課堂上實現“我喜歡學習”。
同時,它也讓我感覺到情境教學對學生來說就像是一股“美的春天”,滋潤著學生的心靈,在培養情感、啟發思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參與性、自主性、創造性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綜合素質。
值得思考的是,作為新時期的教師,我們應該創造性地利用教材資源,挖掘教材,靈活使用教材,拓展教材,全面發揮創造力和主動性,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兒童詩兩首教學反思 篇13
周三上了一堂組內教研課——《兒童詩兩首》。一首盡是孩子奇妙的幻想,而另一首也正如題目一般,是剪輯了兒童生活的三個片段寫的一首組詩。其中《我想》一詩,讀起來充滿了詩韻,本來的打算是先讓學生讀詩,尤其是要讀準“啊”一字在詩中的變音。再通過體會詩中作者用詞,想象的優美來感受。因此,課堂上在通讀了全詩后,我問學生:這首詩讀起來很美,你喜歡作者哪一部分的描寫?學生紛紛提出自己的感受,有覺得變成小草、小花沐浴春的氣息美的,也有覺得附在風箏上,感受藍天的純凈美的。在這里教學的時候,由于前面時間拖得太長,我有些心急,一個同學說完一處,僅僅是讓他再象征性地讀一讀就過去了,并沒有深究。有些學生的思路是被我牽著往前走的,似懂非懂,甚至沒有自己的思考。雖然詩歌教學的主要方法是誦讀,但是沒有體會的讀是沒有底蘊的,這時候的`讀,感覺得出學生明顯分了層次,體會深的帶感情讀,有聲有色,有些則是跟著動嘴。
而在教授第二首詩的時候由于時間關系,其實也只是讀后再介紹了下組詩的特點,讓學生自己思考三幅畫面,再讀就一筆帶過了。
課后探討的時候,有老師提出要吃透兒童詩的特點。我恍然大悟,是啊,在上課時候雖然在體會語言的優美,想象的跳躍,但是真正重點其實是“想”,在這樣的課堂上,最應該的是要扶持學生想象的翅膀,給孩子展示自己的機會。
兒童詩兩首教學反思 篇14
《新課程標準》說:“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進取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兒童詩兩首》之一《我想》簡短的語言貼合學生朗讀口味,生動的畫面迎合學生本身的想法,所以學生在主動主動的思維和情感中受到熏陶和啟迪。
課堂上,我先讓學生自由讀小詩,告訴教師:你覺得作者的想法美在哪里?學生紛紛說出了自己覺得最美的愿望,說出最喜歡的畫面。有的說把小手安在桃樹上,比放感覺更輕,有的說“牽著萬縷陽光”用了擬人,仿佛看到小手牽著陽光的手;有的說“悠”看出悠閑地蕩著秋千,一邊還唱著春天的歌。在講到藍天是我的課堂的時候,我讓學生想象課堂上可能有些什么?學生聯系詩歌,與作者一道沉浸在一連串美妙的幻想中,沉浸在童年生活的歡樂中,他們說小鳥是我的同桌,白云是我課桌,太陽是我的`教師……帶著豐富的想象,感受著優美的語言文字,然后讓學生用自己語言朗讀,他們的情緒被激發,情感被點燃,讀著聽著,簡直是美的享受。
兒童詩的教學,將使學生更富情趣,對生活更加熱愛,對培養學生的創造品質有其獨到之處。詩歌教學課堂就是學生歡樂的天地,更是一門陶冶人的藝術,它能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走進自信的大門,領略美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