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匯編(精選3篇)
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匯編 篇1
一、初步朗讀,整體感知
1、學生自己對照拼音初讀課文,讀正確生字的字音,讀通順課文的句子。
2、聽錄音或教師示范朗讀,使學生整體感知正確的讀音、停頓、語氣、感情。
3、學生邊讀邊想,讀流利課文的句子,并初步對整篇課文的內容有所了解(中國臺灣很難看到雪,商店櫥窗里的雪景是棉花做的,老師小時候在北京見過真的雪,玩雪可高興了)。
二、重點朗讀,討論交流
1、指點學生朗讀重點段落(第2、9、10、11自然段),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的語境和日常生活實際經驗,感知,感悟“商店”、“景”、“潔”、“毯”、“銀”、“堆”、“仗”等生字詞的意思,并通過討論交流學會這些生字詞的音、形,義和正確書寫。
2、引導學生對比(第2自然段與第9自然段,第10自然段與第11自然段)朗讀,邊讀邊想,討論交流:櫥窗里的雪景與真的雪景有何不同?(都很美,一是靜態的',不能玩;一是動態的,能玩的、好玩,因此更美麗,對孩子們有很大的吸引力)中國臺灣孩子們和北京小明友盼著什么?(中國臺灣孩子們盼著到北京看真的雪。小朋友盼著和孩子們一起玩,盼望祖國統一)讓學生在朗讀、感悟、討論、交流中讀懂課文內容,培養語言感覺、熏陶愛美情感、受到愛國教育,并且鼓勵他們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
三、表演朗讀,復習鞏固
學生在經過前兩個環節的朗讀課文后,已經大致讀懂了課文的內容,只有再次變換朗讀的方式,才能完善地實現“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培養語感、熏陶情感的教學原則,并且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形成能力,因此,我指導學生按課文內容分為“敘述者”、“孩子們”和“老師”三種角色表演朗讀,讓幾組學生扮演角色、表演朗讀、展開競賽、鞏固成果,使整個課堂學習貫穿著從朗讀始到朗讀終和始終讓學生處于自主學習語文的實踐活動之中。
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匯編 篇2
《夜書所見》是南宋詩人葉紹翁所作。它寫的是:詩人客游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郁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不僅回憶起自己得故鄉和童年生活。于是那種郁悶之情又被一種親切感所代替。全詩抒發了詩人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學習這首詩要讓學生感受詩歌的優美音韻、完整得意境和蘊含其中的美好情感。依據這個教學目標,我是通過讓孩子們反復的讀來體會詩歌得意境和美的。
具體的教學環節是這樣的:我先按照題目的意思板書了夜、書、所見,讓孩子們借助詩文和課下的注釋來弄明白這樣板書的目的。接著就是讀詩。由于這是一首思鄉詩,讀的時候語速要慢,感情稍低沉。在這我借鑒了一下別人得經驗。給孩子們簡單插入了一些平仄的知識,告訴孩子們每個節奏中最后一個字讀的時候要慢些,音拉得稍微長一些。我先范讀,引導孩子讀好第一句。后讓孩子們配合我的手勢去讀,把快慢、節奏讀出來。然后我從“動客情”入手來感悟詩歌的意境。是什么牽動了詩人得感情?客游在外得他會想些什么?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和孩子,他又會想些什么呢?引導孩子們去想象,去體會。最后我適時地進行了延伸,在浩瀚的'詩國里,思鄉、思親歷來都是一個永恒不變的話題,詩人通過詩歌來抒發他們心中的離愁別緒。這樣的詩也有很多,同學們不妨課下去收集一些,來感受一下。
縱觀這節課,優缺點并存。
1.本節課我覺得最大的成功是孩子們的讀書。他們不僅讀出了詩歌的輕重緩急,還把自己的感受也讀了出來。看來有時的一些想法是完全可以在孩子們身上實現的,關鍵在老師的引導。我就是和鄭州的那個老師一樣,配上手勢,讓孩子們根據手勢來讀書。雖然沒有大家做的那么完美,但讀的效果還是有一點點的。由于孩子們很好奇,詩歌還可以這樣得讀,他們都很興奮,反復誦讀,沒有覺得很厭煩。注意力也很集中。前面大量的讀書,也為后面理解詩歌做下了鋪墊。孩子們的理解也很好。看來還是得讓孩子們多多讀書。
2.不足也有很多。由于讀書的時間太多了,課堂的時間畢竟有限,本節課的內容沒有完成。只是理解了一點。時間得把握不好,我的課堂調控能力不是很強,以后還需要多多努力。讀書和課堂這兩個方面該怎樣協調在一起呢?我真的好好反思反思。還有課堂上的語言還是顯得過于瑣碎,不簡潔,不像別的老師上課干脆利落。評價語也是干巴巴的,就像我這個人一樣。
總之,語文課堂上我也在努力地嘗試,努力地為孩子們語文素養的提高積極地實踐。不足也肯定不少,但我會努力的。
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匯編 篇3
這篇文章淺顯易懂,貼近同學的生活,理解起來,并不存在什么難度。教學該課,先讓同學品析重點句子,如“王寧站起來說:‘我選我’。”“王寧說:‘……我要像他一樣熱愛勞動,關心集體。’”通過這些句子朗讀和感悟,體會王寧的勇敢和主人翁的集體觀念。
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是這樣一句話:“王寧的話剛說完,教室里響起一片掌聲。”圍繞這句話學習伙伴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王寧的話剛說完,教室里就響起一片掌聲?”這里可以布置同學演課本劇,讓同學在理解的基礎上把課文的情境再現出來。
當小朋友們也情不自禁地為王寧鼓掌時,老師利用這個真實的情景,適機提問:“你們為什么把掌聲送給王寧呀?”同學可能會說:“因為他勇敢。”“因為他熱愛集體”等等。同學在回答時,其實就是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內外語言、運用語言的過程。
我們還可以將口語交際《我的想法》提前到這里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