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匯編(通用4篇)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匯編 篇1
本文是一第一單元的第一課,講述的是一個小女孩得到了老師獎勵的小藍裙,小藍裙給家里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也使這個小鎮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說明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完美的生活態度。反思本節課,在以后的教學中能繼續發揚的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關注四年級的訓練重點,讀寫結合。
語文教學始終離不開閱讀與寫作,閱讀是吸收,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是輸出,是閱讀的運用。寫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閱讀,是閱讀能力的最高體現;閱讀為寫作奠定基礎,是寫作的必要鋪墊。
新課伊始,回顧完課文的主要內容后,再一次從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了解作者的寫作順序(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走進課文劃分段落,從哪到哪是起因,起因是什么?到哪又是經過,經過怎樣?到哪又是結果,結果如何?明確敘事文的寫法,為課下的練筆作好鋪墊。
二、批注式閱讀真正走入課堂。
這節課我采用課中專題批注。讀懂重點內容,學習語言文字,是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圍繞教師設計提出的問題“文中出現了幾次不協調,為什么不協調,寫出你的想法”進行深入地研究和探索,采用默讀——批注——交流的方式,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了學生,學生在靜靜的思考中書寫出自己真實的感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其中付鵬寰同學還有一個重大發現不很協調——不協調——很不協調,三個不協調之間是曾層層遞進的關系,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三、結合課文,聯系生活,滲透德育。
正所謂:水本無波,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當學生們了解了小藍裙把小女孩家里的不協調變得協調之后又給小鎮帶來的巨大變化后,挖掘出了本文的主旨,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進而請同學說說生活中有哪些不協調的地方?孩子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有的談到了班級中的不協條之處,校園中的不協調,家庭中的不協調,社會中的不協調,世界的不協調。把課堂推向了高潮,思想與思想撞擊的智慧之花就這樣在課堂上競相綻放。學生讀書的目的,在這種思想的滲透中、靈魂的凈化中得到提煉和升華。我們的語文教學也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和空洞無力的說教,而是一個充滿活力的開放的語文學習的殿堂
四、板書設計:
提示性強,突出了板書的實效性。課堂永遠是一們缺憾的藝術。
設計中還存在如下不足之處:
1、讀的不夠。
縱觀整堂課,如帶有三個不協調的句子應對比讓學生來讀,抓住重點詞“不很”“不”“很不”在讀中感受他們層層深入的關系。還有結尾處應讓同學們想象一下變化后的小鎮是什么樣,讀出那種驚喜贊嘆的感覺。
2、備課不夠細致。
文中出現三次不協調,實質有四個不協調之處,第四處沒能及時總結。應讓學生找到,總結出來。如這樣設計:還有一個不協調的地方,想想會是哪?如果讓你在不協調前面加一個詞,你會填什么?為什么這么填?這樣就完整。
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需要學習的東西還太多,無論是對于教材的解讀還是對教案的設計,無論是對課堂的調控還是對學生的把握都還不夠成熟。這都需要我去好好學習,本著為學生負責的態度認真鉆研,時時總結,常常反思。
“好上課——上好課——課上好”,是我教學的追求,我會繼續努力。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匯編 篇2
《一面五星紅旗》主要講述了一位中國留學生在國外漂流時遇到了危險向面包店老板求助,面包店老板要求他用國旗換面包,但他卻拒絕了。面包店的老板被他愛國的精神所打動,毅然承擔了留學生所有的醫療費用。文章對人物的語言、行動、神態的描寫生動傳神。課堂上我注意引導學生學習語言,品悟詞語,在朗讀和表達中滲透愛國主義情感教育。
(一)創設情境,鋪墊“愛國情”
五星紅旗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并不能真正明白“五星紅旗”所蘊涵的沉甸甸的意義,如何讓三年級的孩子來理解這個問題,對孩子們理解文本中的“我”的.行為有著極為重要的鋪墊作用。所以課前一開始,我就向學生提問“你對國旗有哪些了解”。再有教師引導:國旗是我們的國旗,我們應該尊敬和愛護它,它是祖國的象征,引出課題,并指導讀好課題。
(二)自主讀文,感知“愛國情”
語文課堂教學中,孩子是一個獨立的閱讀個體。要關注這一學生學習行為,在初讀文本的教學過程中,給孩子們創造了獨立閱讀的學習空間,鼓勵孩子自主閱讀,讀出文中的愛國情來。然后學生自主獨立讀課文,再充分地交流理解。此時,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便點撥孩子們從“找我當時的處境。在什么情況之下我不愿意拿國旗來換面包”中,讓學生真切地從旅居海外留學生身上品出了沉甸甸的“國旗情”,感知到“濃濃愛國情”,對留學生油然而生敬佩之情。以及面包店老板前后態度為什么會發生變化呢?到底是什么感動了老板?引出下文,我的愛國舉動。
(三)品味語言,體驗“愛國情”
“愛國情感”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是個虛幻、空洞的詞。如何引導學生感悟文章中的愛國情,便成了教學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我在教學中重點引導學生研讀重點詞句,感悟愛國情,體驗愛國情,把愛國之情融入到扎扎實實的語言實踐中。沒有的語言實踐,熱愛祖國的說教自然成了“空中樓閣”。而語言實踐就是要帶領學生研讀文本,反復品味,切己體察,讀出文中情,讀出文中味,讀出融入孩子自己的情感的文本味來。如在指導學生感悟“我搖搖頭,吃力地穿上大衣,拿著鮮艷的國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等重點句子時,首先學生自由讀重點段落,勾畫出令我感動的詞,并說說你的體會,再讀。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吃力、趔趔趄趄”,從中品出了留學生身上沉甸甸的愛國情意;接著,再給予學生閱讀的空間,讓學生帶著自己感悟到的文中情,自由感情讀重點語句,讀出自己的內心真實的情感體驗來,切實地體驗到留學生身上濃厚的愛國情思。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得到了“言”,感受到重點語句中每個字詞里所蘊含的“愛國情”;“我”的愛國情與孩子生活中的感性的愛國情融為了一體,使學生的情感價值觀得到凈化與升華。
當然在這次教學活動中也存在著不足的地方:在調控課堂教學發展中,語言的精練和機智有待錘煉。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匯編 篇3
《南極風光》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它不但語言精練、準確、規范,而且生動、形象,將自然美與語言美渾為一體,尤其是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更使文章增色不少,為朗讀教學提供了極好的素材。
縱觀整堂課,我在課堂中十分重視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先前要求學生讀出自己喜歡的語氣,結果卻不盡人意。后來通過引導讓學生在“讀、思、議、想” 的過程中理解了課文內容,感悟到了南極風光的美麗、奇異、神秘、迷人,有了初步情感體驗的.基礎上,范讀引悟、自然領悟、美讀品悟,學生的情感被激發,讀起來抑揚頓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達到了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要求,給人美的享受。
鑒于課文內涵豐富,我重點抓住南極冰雪、動物、南極光三個方面,有重點的讓學生感悟,針對不同特點采用朗讀、觀察、合理想象等多種教學方式使學生對每一方面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媒體的使用,語言的訓練,必要的練筆,小組的合作,有序、有法、有度,達到良好效果。但我也發現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呈現異常興奮的狀態、學生的質疑能力較薄弱。我想:今后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指導學生有效的合作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提問技巧的傳授與培養。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匯編 篇4
在課堂中,也有一些出彩之處,比如,我請孩子勾畫出制作“冰透鏡”過程中表示時間和動作的詞語,并請孩子匯報制作過程。
匯報完了以后,有許多的同學都高高舉起了手,指名一生說,他告訴我“冰透鏡”的實驗與他們在科學課上學習用放大鏡聚光著火的道理一樣,此時馬上又有學生提出了自己的疑問:“我在家里也作過這樣的實驗,當時是夏天,太陽比較大,但是我還是等了很久,可是在南極洲,冰天雪地,那么寒冷,幾乎感覺不到太陽光,他們要多久才能點燃火呀?”此問題一提出,我相機引導學生學習:“一分鐘,兩分鐘……”“省略了什么?”“說明了什么”,“能替換成其他詞語嗎?試著讀一讀,進行對比。”從而引導學生理解他們聚集太陽點火等待的.時間特別的漫長,體會其艱辛和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