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學設計 > 語文《登飛來峰》教學設計(精選17篇)

語文《登飛來峰》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3-12-22

語文《登飛來峰》教學設計(精選17篇)

語文《登飛來峰》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能夠大致理解詩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理解詩中蘊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背誦。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中蘊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欣賞圖片,激情導入。

  1、教師播放飛來峰的圖片,學生欣賞。

  師導:孩子,剛才你看到了什么,仿佛聽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話來談談自己看后的感受嗎?

  2、學生談觀后的感受。

  3、談話,揭題。

  師導:在你們的眼中,飛來峰是那樣的美麗、雄偉壯觀,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教師板書:角度),結果認識不同,感受不同。我們北宋時期最偉大的詩人、政治家也登上了飛來峰,并留給了我們一首千古傳頌的《登飛來峰》。(教師板書:登飛來峰)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詩,品味詩人獨特的感情、豪邁的氣魄。

  4、學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詩歌。

  1、投影古詩。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古詩,做到讀準字音,最好還能讀出古詩的節奏。

  (2)誰能代替詩人把這首詩讀給大家聽?(2人讀,并正音)。

  (3)我們一起做王安石,把這首詩齊讀一遍。

  師導:孩子們,學習古詩,就是透過字面去想像當時的畫面,和古人對話,體會他的感情。

  (4)你再認真讀一讀,想一想,從這首詩里你捕捉到了哪些信息,想像出什么樣的畫面?(交流要點:人、峰、塔、云、日等,其他人可以補充,老師隨機板書。)

  (5)再現古詩畫面。

  他們又有著一種怎樣的聯系呢?能不能把這幾個字連起來說一說?

  (6)質疑,問難。

  過渡:在讀的過程中,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嗎?

  學生提問,教師相機板書。

  (過渡:學貴有疑,有了這些疑問,我們才能更加深入地去學習。現在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再讀古詩,理解詩意。)

  三、誦讀詩歌,感悟哲理。

  1、解讀1、2句。

  幻燈出示: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1)指名讀詩句。

  (2)理解詞語。

  尋:古代的度量單位。八尺為一尋,“千尋”極言塔高。“千”在這里不是實寫,是指多。如我們學過的“飛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白發三千丈,緣愁是個長。”在這里詩人運用了什么樣的表現手法?

  聞說:聽說。

  雞鳴見日升:傳說。站在塔上,五更天雞叫的時候就看見太陽升起。

  (3)詞語的意思理解了,誰能說說整句詩的意思呢?(同桌互相說、指名說)

  (4)想象太陽升起時的美景。

  師導:此時,詩人就站在飛來峰高高的塔上,想象看到了這樣一幅美麗的情景。(出示:日出時的插圖)發揮你的想象,說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看到了這樣的美景,你能用幾句話描述當時的景象嗎?

  (5)指導朗讀。

  師導:這樣的景象給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那你認為怎樣通過朗讀來表達呢?

  2、解讀3、4句。

  (過渡,師導:登上高高的塔,仿佛看見了日出時美麗壯觀的情景。詩人不由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出示: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1)學生齊讀3、4句。

  (2)理解詞語。

  不畏:不怕。

  緣:因為。

  (3)理解整句詩的意思。

  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呢?

  3、整體理解詩意。

  四、誦讀詩歌,感悟哲理。

  (師導:現在我們理解的只是詩句的意思,實際上詩人寫詩和我們現在寫文章是一樣的,是想通過字里行間來表達自己內心深處的情感和愿望。我們要想讀懂詩人的心聲,那就必須了解詩人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社會背景。)

  1、教師出示:王安石變法的故事 ,“浮云”的典故。

  學生自己讀讀。

  (出示:在北宋仁宗時候,大批農民失去田產,淪為佃戶,遭受沉重的剝削和壓迫。為了爭取生存的權利,他們只有拿起武器,鋌而走險。于是王安石就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法,變法以“富國強兵”為目標。在此期間,每項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可是各項新法的實施或多或少地觸犯了中、上級官員、皇室、豪強和利貸者的利益,因此在新法實施的過程中受到了很大的阻力。所以,他一登到山嶺高塔,就聯想到雞鳴日出時光明燦爛的奇景,通過對這種景物的憧憬,表達了對自己前途的展望。

  “故邪臣之蔽賢,猶浮云障日也。”——陸賈《新語慎微篇》。意思:西漢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對賢臣進行挑撥離間,讓皇帝受到蒙蔽。)

  2、理解“浮云”的深層含義。

  師導:讀完了王安石的故事,知道了“浮云”的典故,你認為王安石眼中的“浮云”還指什么?

  3、深層次得理解“不畏”。

  師導:同樣王安石也在實現自己理想的時候遇到了這樣的奸邪小人,那他的反應是什么?你能用詩中的一個詞來說說嗎?

  “不畏”說明了什么?堅決果斷地讀讀這個詞。

  4、理解“最高層”。

  師導:這是多么有氣魄的豪邁聲音!他這種堅決果斷的意志,早在這首詩里就流露出來了,后來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時候就做了宰相,任憑反動勢力怎樣反對,他始終堅持貫徹執行新法。他能如此堅持和毫不畏懼,全都源于“只緣身在最高層”。“最高層”又有了什么樣的深層含義?僅僅指的是他站的比別人高嗎?還指他身上的哪些方面?

  5、指導朗讀。

  讀出詩人豪邁的氣勢。

  6、學生總結。

  (師:學了這首詩,你從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7、誦讀整首詩歌

  (師:只有站的高才能望得遠。同樣,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方面也是這樣,只有在各個方面達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王安石的一生都致力于變法革新,他滿懷著要求改變現實的雄心壯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國平天下的雄才偉略。請同學們合上書本一起誦讀這首詩,讀出詩人的豪邁氣勢,讀出詩人的雄心壯志。)

  四、課堂檢測。

  試題:填空練習

  飛來峰上___,

  __雞鳴見日升。

  ____遮望眼,

  __身在___。

  五、課后拓展。

  1、自學古詩《題西林壁》。

  2、課下搜集有關王安石的古詩讀一讀,進一步了解這位偉大的詩人。

  六、結束語。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那豪邁的氣勢在這首詩中表現的淋漓盡致,讓我們為之喝彩。同樣也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努力為自己儲備知識,積蓄能量,提高自己,因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最后讓我們全體起立,齊聲誦讀這首詩來結束本課。

語文《登飛來峰》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走進文本,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

  2、賞讀品析:以詩言志,體會詩中蘊含的情感。

  3、回味人生:書寫壯志,感悟詩中蘊含的哲理。

  教學重難點:

  走進文本感知意境,理解詩中蘊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欣賞圖片,激情導入。

  導課:在浩瀚的中國古詩詞文庫里,有大漠孤煙的塞北,有杏花春雨的江南,從山水田園的牧歌,有金戈鐵馬的陽關,今天我們來到杭州的飛來峰上,看看北宋詩人王安石會寫下怎樣壯麗的詩篇?

  (二)推測詩人,品題目。

  1、詩人登上飛來峰,猜測詩人是以何種氣勢來“等”飛來峰的?他會寫到什么內容?(引導學生思考)

  2、誦讀古詩,悟氣勢。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古詩。

  (2)感悟詩人磅礴的登高氣勢。

  (三)走進文本,品意境。

  作者為了表達自己的志向,運用了哪些意象?(交流要點:峰、塔、云、日等)

  (四)以詩言志,悟哲理。

  1、師:詩人借景抒情,抒發自己的志向,詩中哪句話強烈抒發了自己的志向呢?

  “故邪臣之蔽賢,猶浮云障日也。”——陸賈《新語慎微篇》。

  西漢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對賢臣進行挑撥離間,讓皇帝受到蒙蔽。

  2、師:詩人借助“浮云”,想要表達什么?(在政治上高瞻遠矚和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

  3、請同學們再次誦讀這首詩,讀出詩人的豪邁氣勢,讀出詩人的雄心壯志。

  (五)追尋古人,悅人生。

  詩人借景抒情,運用虛實結合的寫法,表達了王安石對保守勢力的蔑視,以及要進入最高統治層,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讓我們跟隨詩人,賦詩一首:

  楊柳依依景色幽,聞說九中學子秀。不畏_____________,自緣__________。

  (六)結束語。

  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種心情。“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那豪邁的氣勢在這首詩中表現的淋漓盡致,讓我們為之喝彩。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積蓄能量,提高自己,不怕困難,勇往直前!最后讓我們攜帶行囊,追尋古人,一起誦讀這首詩,來結束本課。

語文《登飛來峰》教學設計 篇3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請欣賞:飛來峰

  我國共有四川龍門、江蘇、杭州、浙江紹興、安徽五處此景觀。

  本詩中的飛來峰,又名靈鷲峰,即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唐宋時期上有應天塔,俗稱塔山。古代傳說此山從東武縣飛來,故因此而得名。飛來峰宋有王安石題詩《登飛來峰》,從此聞名天下。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嘉祐三年(1058)上書,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張。他積極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權,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對。晚年退居江寧(今南京),封荊國公,世稱荊公。他的散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臨川先生文集》。

  三、感知詩歌內容

  登飛來峰

  北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翻譯:我登上了飛來峰上的高塔,聽人說清晨雞鳴時從這兒能看到太陽升起。

  翻譯:不怕浮云層層遮住視野,都(只)因為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哲理:

  觀察事物,解決問題,要站得高,看得遠,否則會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羈絆。

  《登飛來峰》是一首哲理詩。這首詩借寫景抒發了詩人廣闊的政治胸懷,以理入詩,表現了作者高瞻遠矚、不畏困難的心懷。一二句敘述自己行動,為后文議論打好基礎。三四句議論,由前兩句自己的生活經驗體悟到一種人生哲理。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我們知道,在通常情況下雞鳴時分是看不到日出的。據說在泰山的日觀峰,“雞一鳴時,見日始欲出”。在飛來峰上能不能看到這一奇景呢?從“聞說”二字推斷,詩人沒有看到。他不寫親眼看到的景物,而寫傳聞之景,為的是突出構思中闡發哲理的重心。雞鳴日出的燦爛圖景,也是詩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轉入議論,其實也有寫景的形式。“浮云”二字,既是實寫,也是比喻,比喻當時的保守勢力(邪官)。“不畏”二字,道出了“身在最高層”的獨特感受,反映了詩人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最高層”字面上指千尋塔的最高層,實則暗喻政治上的最高決策。

  問題:

  1、“最高層”有了什么樣的深層含義?僅僅指的是他站的比別人高嗎?還指他身上的哪些方面?(變形題)

  “最高層”字面上指千尋塔的最高層,指他站的比別人高。實則暗喻政治上的最高決策。也指他有雄心壯志,勇往直前,不畏艱難。這無疑是人生的最高層!

  2、學了這首詩,你從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主題思想)

  觀察事物,解決問題,要站得高,看得遠,否則會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羈絆。

  四、拓展學習

  書湖陰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長掃凈無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

語文《登飛來峰》教學設計 篇4

  教材內容分析: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古詩詞更是這文苑之中的一朵奇葩。本單元所選以“角度”

  為主體的兩首詩,一首是北宋文學家、積極推行政治變法的王安石所寫的《登飛來峰》;另一首是北宋大文豪蘇軾的名詩《題西林壁》。這兩首詩作者都是在觀峰寫景之余,揭示了全面、正確看待事物,必須站在一定角度的深刻道理。

  學情分析:

  以往,學生所學的詩大多是以寫景狀物為題材,對于蘊涵著深刻人生哲理的詩則是初次接觸,因而在學習體會詩的含義上,會有一定的難度。然而,自2001年我市啟動古詩文誦讀工程以來,我校積極響應,每學期各個年級的學生都會背誦一定數量的古詩詞,在理解古詩方面也有了較好的基礎,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也很高。

  設計理念:

  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古詩詞的教學更是如此。通過多種方式的閱讀理解、品析欣賞,從而正確體會和把握古詩詞的內容和情感,逐步提高學生對于古詩詞的品評賞析能力,更加喜歡古詩詞的學習,更加熱愛祖國優美的古詩詞文化。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意,想象詩中所描述的情景。

  2.體會“身在最高層”和“身在此山中”的不同寓意,感悟詩中蘊涵的深刻哲理。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詩。會默寫。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蘊涵的深刻含義。

  教學準備:

  1.飛來峰、廬山的圖片介紹。

  2.課前搜集的有關作者的資料。

  教學過程:(計劃用3課時。包括舉行賽詩會。)

  一、背誦古詩,渲染氣氛。

  1.引言:同學們,我們以前學過北宋大詩人王安石的很多詩,現在就請你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來背一背。

  2.師生共同背誦《泊船瓜洲》《春日》。

  3.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王安石的詩——《登飛來峰》。

  二、流資料,了解背景。

  1.課件出示飛來峰的圖片。

  師介紹:飛來峰又名"靈鷲峰",在今杭州西湖靈隱寺附近,有"東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種稱呼,為西湖"八大景"之一。

  2.學生交流關于作者的資料。

  師補充介紹: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縣(今寧波)任知縣,任職期滿后回江西臨川老家時,路過杭州,登上飛來峰塔頂,面對眼前廣闊的視野,想到……鳴見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萬千,于是寫下了這首詩。這一年他正好三十歲。

  三、解詩意,誦讀體會。

  〈一〉、初讀,逐句理解詩句的意思。

  1.自讀。

  2.指名讀,正音。

  3.齊讀。

  4.借助工具書理解重點詞語。

  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千尋:形容塔很高。

  聞說:聽說。

  畏:害怕。

  遮:遮擋,遮住。

  緣:因為、由于。

  5.逐句理解,并把自己的理解說給同伴。

  6.指名說每句詩的意思,師生補充評議。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鳴見日升。

  (“我”登上飛來峰高高的塔頂,聽說每天黎明……叫的時候,就能看見太陽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不怕浮云遮擋住遠望的眼睛,只因為我就站在了飛來峰的最高層。)

  <二>、再讀,整首理解,提出疑問。

  1.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連起來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2.生自由說詩意,教師巡視,掌握學生的理解程度。

  3.指名說詩意,師生補充。

  4.誰還有不懂得地方,就請提出來。

  5.師生共同解決疑問。

  <三>、品讀,體會詩的含義。

  1.師范讀,生閉目想象詩的意境。

  2.生自讀體會。

  3.為什么說“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說說你從中懂得了什么?

  4.生自由發言。

  5.師小結:

  要想看得遠,視野更開闊,就必須登上最高的一層。這正如唐代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鵲樓》中所寫的(師生齊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四>、誦讀,表達情感。

  1.師談話: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變法革新,他滿懷著要求改變現實的雄心壯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國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此時,當他登上塔頂,聯想到……鳴日出時光明燦爛的奇景,通過這首詩表達了對自己前途的憧憬與展望。請同學們放聲朗讀,把詩人的這種感情讀出來。

  2.學生練讀。

  3.指名朗讀,師生評議指導。

  4.齊讀。

  <五>、練習背誦。(個人背,指名背,齊背。)

  <六>、嘗試默寫這首詩。

  <七>、寫完后同座檢查訂正。

  四、回顧教學,總結學法。

  生自由發言,師歸納小結。

  初讀,譯詩句——再讀,說詩意——品讀,談體會——吟誦,表詩情。

  下面,我們就用這種方法學習第二首詩。

  五、學習《題西林壁》。

  <一>、引言導入。

  我們曾經學過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一首描寫廬山的詩,還記得嗎?請一位同學背一背。(學生背誦《望廬山瀑布》)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寫廬山的詩——《題西林壁》。

  <二>、板書詩題,理解。

  題:題寫。

  西林壁:廬山西林寺的墻壁。

  <三>、交流資料,了解作者。

  1.學生拿出課前搜集的資料互相交流。

  2.指名學生交流,師生補充。

  (廬山的資料:美麗的廬山,地處江西省北部,是千古名山。最高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是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區。自古就有"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廬山天下戀"之美譽。)

  (作者介紹: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眉州(今四川眉山市)人,與其父、其弟并稱為“三蘇”,曾任翰林大學士。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才能,代表了北宋文學的最高成就,對后世的影響極深。)

  <四>、出示自學要求。

  1.借助工具書理解重點詞語,并用自己的話說說每句詩的意思。

  2.作者身在廬山之中,看到的是什么樣的景象呢?這景象是廬山的真面目嗎

  3.為什么作者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你從這句話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4.有感情地誦讀這首詩。

  <五>、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六>、全班交流。

  1.理解詩中重點詞語的意思。

  橫看:正面看,從山前山后看。廬山是南北走向,所以橫看就是從東面向西看。

  側看:側面看。從山的南端或北端看。

  不識:看不清。

  緣:因為。

  2.說說每句詩的意思。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從正面看廬山,是連綿起伏的雄偉山嶺;從側面看廬山,是挺拔高峻的山峰。)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看不清廬山真實的面目,只因為自己就身處這廬山之中。)

  3.用自己的話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4.為什么作者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你從這句話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因為身在廬山之中,看來看去,只能看見廬山的一部分,根本看不到廬山的全貌。)

  (這句詩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深刻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或角度不同,因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5.指名誦讀這首詩,師生評議。

  6.練習背誦、默寫。

  六、比較這兩首詩的不同,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聯系實際說說“身在最高層”和“身在此山中”,看事物有什么不同?

  2.小組交流。個人匯報。

  3.教師小結。

  七、展延伸。

  布置舉行賽詩會。

  今天,我們所學的兩首詩,作者看似在觀峰寫景,實則告訴我們深刻的道理,讀來耐人尋味。我們祖國的古詩詞文化豐富多彩,象這樣蘊涵深刻的詩詞還有很多。請同學們多多從古詩詞寶庫中去采擷,下節課我們來舉行一次詩歌朗誦會,比比誰朗誦得好,誰能夠成為我們班的朗誦家。

  教學評析:

  這兩首詩詩句意思淺顯,學生借助工具書就能大致讀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學本課時,應把重點放在讓學生對詩中所蘊含道理的感悟上,先采用自學的方法讓學生探討這首詩的含義,用自己的話說說詩的意思,再展開討論,使大家明白其中的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來面目,全面客觀地把握本質,只有站在更高的角度,冷靜地分析,才能看得更遠,才能不被局部現象所迷惑。”再在理解含義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朗讀,并結合生活實際來談談自己的認識,以此加深學習這兩首詩后的感想和收獲。

  通過這樣的學習,從而達到了兩個目的,一是體會詩中的情和理,培養學生對古詩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開拓學生視野,讓他們感受祖國風光的壯美,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從中懂得應該怎樣正確地對待人和事物。

語文《登飛來峰》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意,想象詩中所描述的情景。

  2、體會“身在最高層”和“身在此山中”的不同寓意,感悟詩中蘊涵的深刻哲理。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詩。會默寫。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蘊涵的深刻含義。

  教學準備:

  1、飛來峰的圖片介紹。

  2、課前搜集的有關作者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背誦古詩,渲染氣氛。

  1、引言:同學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古詩詞更是這文苑之中的一朵奇葩。我們以前學過北宋大詩人王安石的很多詩,現在就請你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來背一背。

  2、師生共同背誦《泊船瓜洲》《春日》。

  3、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王安石的詩——《登飛來峰》。

  4、讀題,解題。

  二、流資料,了解背景。

  1、課件出示飛來峰的圖片。

  師介紹:飛來峰又名"靈鷲峰",在今杭州西湖靈隱寺附近,有"東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種稱呼,為西湖"八大景"之一。

  2、學生交流關于作者的資料。

  師補充介紹: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當過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實行改革,歷史上叫做“王安石變法”。王安石又是文學家,詩和散文都寫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辭,據說,他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經過幾十次修改才選定“綠”字,千百年來傳為美談。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縣(今寧波)任知縣,任職期滿后回江西臨川老家時,路過杭州,登上飛來峰塔頂,面對眼前廣闊的視野,想到雞鳴見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萬千,于是寫下了這首詩。這一年他正好三十歲。

  三、解詩意,誦讀體會。

  〈一〉初讀

  1、自讀。

  2、指名讀,正音。

  3、齊讀。

  <二>理解詩意

  1、借助工具書理解重點詞語。

  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

  千尋:形容塔很高。

  聞說:聽說。

  畏:害怕。

  遮:遮擋,遮住。

  緣:因為、由于。

  2、逐句理解,并把自己的理解說給同伴。

  3指名說每句詩的意思,師生補充評議。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我”登上飛來峰高高的塔頂,聽說每天黎明雞叫的時候,就能看見太陽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不怕浮云遮擋住遠望的眼睛,只因為我就站在了飛來峰的最高層。)

  <三>再讀,整首理解,提出疑問。

  1、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連起來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2、生自由說詩意,教師巡視,掌握學生的理解程度。

  3、指名說詩意,師生補充。

  <四>品讀,體會詩的含義。

  1、師范讀,生閉目想象詩的'意境。

  2、生自讀體會。

  3、為什么說“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說說你從中懂得了什么?

  4、生自由發言。

  5、師小結:

  要想看得遠,視野更開闊,就必須登上最高的一層。只有站的高,才能看得遠。

  <五>誦讀,表達情感。

  1、師談話: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變法革新,他滿懷著要求改變現實的雄心壯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國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此時,當他登上塔頂,聯想到雞鳴日出時光明燦爛的奇景,通過這首詩表達了對自己前途的憧憬與展望。請同學們放聲朗讀,把詩人的這種感情讀出來。

  2、學生練讀。

  3、指名朗讀,師生評議指導。

  4、齊讀。

  <六>練習背誦。(個人背,指名背,齊背。)

  四、拓展延伸

  1、作者以寫山告訴世人深刻的人生哲理。提起山讓我不得不想起中國的五岳,誰知道中國的五岳指的是哪幾座山?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幾張華山的圖片,我們一起來看看。

  2、有一個故事這樣說:一對老夫妻有兩個兒子,老大賣雨傘,老二賣太陽鏡。因為兩兄弟的生意與天氣有很大的關系,老兩口便時常為天氣或喜或憂。每天起床,兩位老人的第一件事便是開門望天,不管是晴是雨,總會引發他們各不相同的感嘆。如果是晴天,老奶奶就唉聲嘆氣:“今天大兒子的傘肯定賣不出去了,真是天不遂愿啊。”如果遇到下雨,她還是一籌莫展:“唉,老二的太陽鏡今天又賣不掉了,真是倒霉啊。”老奶奶就這樣天天擔憂,日日犯愁,總是心情郁悶,沒有一天快活。老爺爺卻恰恰相反,對待天氣總是另一種態度。天晴時,他欣喜萬分,樂道:“好啊,老二的眼鏡今天一定賣得好!”下雨時,他依然滿心欣喜:“好啊,老大的雨傘今天一定賣得多!”年年歲歲,老爺爺總是豁達樂觀,快樂無比。

  3、老師今天還給大家帶來一首詩。

語文《登飛來峰》教學設計 篇6

  1.導入  :我們已經學習了唐代的三首詩,接下來要學的是宋代的兩首詩。先學第一首--王安石的《登飛來峰》。

  2.教師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3.教師范讀,學生輕吟。

  4.全體學生齊讀。

  5.由學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在教師的點撥下理解詩意。

  點撥要點:

  首句點明了地點,第二句緊承首句而來。通過具體的描寫,進一步突出飛來山上\"千尋塔\"之高。一、二兩句都是鋪墊,在此基礎上,詩人自然地寫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遠望的眼光,只是因為身在最高的層次。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5.讓學生自由朗讀并背誦。

語文《登飛來峰》教學設計 篇7

  一、導入

  北宋的王安石,是有名的政治家,同時也是杰出的詩人。

  二、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北宋政治家,當過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實行改革,歷史上叫做“王安石變法”。王安石又是文學家,詩和散文都寫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辭。據說,他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經過幾十次修改才選定“綠”字,千百年來傳為美談。

  三、介紹背景

  《登飛來峰》為王安石30歲時所作。皇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時詩人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抒發胸臆,寄托壯懷,可看做萬言書的先聲,實行新法的前奏。

  四、朗讀詩歌

  1.聽范讀。仿讀。

  2.學生自由讀。

  3.全體學生齊讀詩歌。

  五、理順詩意

  1.結合注釋,試譯詩歌。

  2.交流難點,理順詩意。

  參考:

  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云的塔,聽說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升起。不怕層層浮云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六、詩句研讀

  1.“飛來山上千尋塔”與出了什么內容

  明確:緊扣詩題下筆,點明了地點,并用“千尋”二字言其高。

  2.“聞說雞鳴見日升”如何理解?

  明確:緊承首句而來,聽說在雞鳴之時,站在塔上可見到旭日東升。這是通過具體的描寫,進一步突出飛來山上“千尋塔”之高。

  3.賞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明確:這兩句詩用了典故。

  補充:西漢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對賢臣進行挑撥離間,讓皇帝受到蒙蔽。唐朝的李白就寫過兩句詩:“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登金陵鳳凰臺》)意思是說自己離開長安是由于皇帝聽信了小人的讒言。王安石把這個典故反過來用,他說:我不怕浮云遮住我遠望的視線,那就是因為我站得最高。這是多么有氣魄的豪邁聲音!后來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時候做了宰相,任憑舊黨怎么反對,他始終堅持貫徹執行新法。他這種堅決果斷的意志,早在這首詩里就流露出來了。

  七、詩詞主旨歸納

  詩人借登高以寄慨,抒發了他革新政治的雄心壯志。

  板書設計:

  登飛來峰

  景物——充滿生機

  情懷——躊躇滿志

語文《登飛來峰》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意,想象詩中所描述的情景。

  2.體會“身在最高層”和“身在此山中”的不同寓意,感悟詩中蘊涵的深刻哲理。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詩。會默寫。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蘊涵的深刻含義。

  教學準備:

  1.飛來峰、廬山的圖片介紹。

  2.課前搜集的有關作者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背誦古詩,渲染氣氛。

  1.引言:同學們,我們以前學過北宋大詩人王安石的很多詩,現在就請你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來背一背。

  2.師生共同背誦《泊船瓜洲》《春日》。

  3.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王安石的詩--《登飛來峰》。

  二、流資料,了解背景。

  1.課件出示飛來峰的圖片。

  師介紹:飛來峰又名“靈鷲峰”,在今杭州西湖靈隱寺附近,有“東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種稱呼,為西湖“八大景”之一。

  2.學生交流關于作者的資料。

  師補充介紹: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縣(今寧波)任知縣,任職期滿后回江西臨川老家時,路過杭州,登上飛來峰塔頂,面對眼前廣闊的視野,想到雞鳴見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萬千,于是寫下了這首詩。這一年他正好三十歲。

  三、解詩意,誦讀體會。

  〈一〉、初讀,逐句理解詩句的意思。

  1.自讀。

  2.指名讀,正音。

  3.齊讀。

  4.借助工具書理解重點詞語。

  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千尋:形容塔很高。

  聞說:聽說。

  畏:害怕。

  遮:遮擋,遮住。

  緣:因為、由于。

  5.逐句理解,并把自己的理解說給同伴。

  6.指名說每句詩的意思,師生補充評議。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我”登上飛來峰高高的塔頂,聽說每天黎明雞叫的時候,就能看見太陽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不怕浮云遮擋住遠望的眼睛,只因為我就站在了飛來峰的最高層。)

  <二>、再讀,整首理解,提出疑問。

  1.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連起來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2.生自由說詩意,教師巡視,掌握學生的理解程度。

  3.指名說詩意,師生補充。

  4.誰還有不懂得地方,就請提出來。

  5.師生共同解決疑問。

  <三>、品讀,體會詩的含義。

  1.師范讀,生閉目想象詩的意境。

  2.生自讀體會。

  3.為什么說“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說說你從中懂得了什么?

  4.生自由發言。

  5.師小結:

  要想看得遠,視野更開闊,就必須登上最高的一層。這正如唐代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鵲樓》中所寫的(師生齊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四>、誦讀,表達情感。

  1.師談話: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變法革新,他滿懷著要求改變現實的雄心壯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國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此時,當他登上塔頂,聯想到雞鳴日出時光明燦爛的奇景,通過這首詩表達了對自己前途的憧憬與展望。請同學們放聲朗讀,把詩人的這種感情讀出來。

  2.學生練讀。

  3.指名朗讀,師生評議指導。

  4.齊讀。

  <五>、練習背誦。(個人背,指名背,齊背。)

  <六>、嘗試默寫這首詩。

  <七>、寫完后同座檢查訂正。

語文《登飛來峰》教學設計 篇9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看過黃山上的飛來山嗎?(出示圖畫)……你們覺得奇怪不奇怪?山上為什么會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們來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二、朗讀《登飛來峰》

  1、教師范讀,學生輕吟。

  2、全體學生齊讀并背誦。

  三、在教師的點撥下品味全詩。重點品味蘊含在詩中的哲理。

  1、本詩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點撥要點:

  首句點明了地點,第二句緊承首句而來。通過具體的描寫,進一步突出飛來山上“千尋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鋪墊,在此基礎上,詩人自然地寫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遠望的眼光,只是因為身在最高的層次。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2、本詩是一首哲理詩,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來的?

  點撥:①哲理是從具體的情境中自然提煉出來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加以表達的。即哲理的詩化,詩化的哲理。

  ③由學生談談對這兩句蘊含深刻的詩的理解。

  四、質疑活動

  1、《登飛來峰》前兩句,后兩句的側重點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詩歌中常被用來比喻讒佞之類的小人或其他消極事物。王安石此時還沒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擊,應該說他的心境是積極的,但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呢?

  3、詩人借登飛來峰觀賞景色,闡明了一個怎么樣的哲學道理?同時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五、討論活動,邊討論邊板書

  ①②描寫景物——充滿生機

  ③④抒發情懷——躊躇滿志

  小結: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作于王安石29歲時。這是他出世以來,初顯才能,胸懷包負的時期,表達了詩人躊躇滿志的情懷。全詩將寫景與抒懷緊密結合起來,從而突出了詩的主題。

  六、競賽搶答活動

  搶答題

  1、王安石_______(朝代)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為______之一。(北宋,政治、思想、文學。唐宋八大家)

  2、解釋加點字的意思

  ①千尋塔( )(指應天塔)

  ②聞說雞鳴見日升(  )(這里是“聽到”的意思)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怕)

  ④只緣身在最高層(  )(因為)

  3、“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一句采用(  )手法,點明飛來峰,千尋塔的高峻陡峭。(夸張)

  4、《登飛來峰》中借景抒情表達了作者躊躇滿志的情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再從你積累的古詩文中寫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可多寫一句)(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5、《登飛來峰》前兩句、后兩句的側重點各是什么?(前:寫景,后:抒情)

  6、《登飛來峰》中蘊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語文《登飛來峰》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走進文本,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

  2、賞讀品析:以詩言志,體會詩中蘊含的情感。

  3、回味人生:書寫壯志,感悟詩中蘊含的哲理。

  【教學重難點】:

  走進文本感知意境,理解詩中蘊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欣賞圖片,激情導入

  導課:在浩瀚的中國古詩詞文庫里,有大漠孤煙的塞北,有杏花春雨的江南,從山水田園的牧歌,有金戈鐵馬的陽關,今天我們來到杭州的飛來峰上,看看北宋詩人王安石會寫下怎樣壯麗的詩篇?

  二、推測詩人,品題目

  (一)詩人登上飛來峰,猜測詩人是以何種氣勢來“等”飛來峰的?他會寫到什么內容?

  孔子曰:登高必賦。《登飛來峰》是北宋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皇佑二年夏,他在浙江鄞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當時年僅30歲,也是詩人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借登飛來峰抒發胸臆,寄托壯懷。

  飛來峰被人們稱為是“無石不奇,無樹不古,無洞不幽”的。

  (二)誦讀古詩,悟氣勢。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古詩。

  (2)感悟詩人磅礴的登高氣勢。(學生自由讀,教師點撥,教師范讀,學生再讀)

  (三)走進文本,品意境

  作者為了表達自己的志向,運用了哪些意象?(交流要點:峰、塔、云、日等)

  詩的第一句中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第二句用了“聞說”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對前途充滿信心。

  三、以詩言志,悟哲理。

  師:詩人借景抒情,抒發自己的志向,詩中哪句話強烈抒發了自己的志向呢?

  “故邪臣之蔽賢,猶浮云障日也。”——陸賈《新語慎微篇》。

  西漢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對賢臣進行挑撥離間,讓皇帝受到蒙蔽。

  師:詩人借助“浮云”,想要表達什么?(在政治上高 瞻遠矚和不畏邪的勇氣和決心)

  總結:作者借“登飛來峰”一事,巧妙地借用飛來峰和千尋塔,有巧妙的加入聯想,抒發了一個政治改革家,面對困難,永不退縮的精神與斗志,讓我們重新領略了“只有站的高才能望的遠”的哲理。

  請同學們再次誦讀這首詩,讀出詩人的豪邁氣勢,讀出詩人的雄心壯志。

  追尋古人,悅人生。

  詩人借景抒情,運用虛實結合的寫法,表達了王安石對保守勢力的蔑視,以及要進入統治層,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讓我們跟隨詩人,賦詩一首:

  楊柳依依景色幽,聞說九中學子秀。

  不畏學習壓力大,自緣榜上有爺名。

  不畏課余時間緊,自緣中考輕闖關。

  不畏學海深似苦,自緣身為青少年。

  不畏晨昏遮望眼,自緣壯志在我胸。

  不畏人生多歧路,自緣豪情在心頭。

  今日來此方得知,國之棟梁顯壯志。

  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種心情。“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層。”王安石那豪邁的氣勢在這首詩中表現的淋漓盡致,讓我們為之喝彩。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積蓄能量,提高自己,不怕困難,勇往直前!最后讓我們攜帶行囊,追尋古人,一起誦讀這首詩,來結束本課。

  上課前,我準備了課件。把古詩及重點字詞的注釋寫在了上面。一開始上課,我就把重點出示,提出用自己的力量來解決這一古詩意義的要求。學生們聽了我的要求都在愣神。接著,我對其進行了研究方法的指導:把注釋中關鍵詞的意思帶入古詩,然后讀一讀。用聯系上下文的方法推出未加注釋字的意思,如果是在理解不了,可以通過查字、詞典解決。開始,我讓學生試著通過自己的力量來解決問題,然后,進行小組合作的探究。把自己思考的結果告訴小組成員,經過小組成員的集體評議達成共識。

  小組合作中每一個學生都充分參與了探究過程。對于那些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難點,在巡回指導時,引導其解決,及時糾正他們在探究時所出現的偏差。在輕松的氛圍中,很快就有小組寫出了古詩的正確意思。

  為課文配圖,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成員之間把“太陽”、“人”、“飛來峰”的位置擺放在一張圖片上,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又有利于對文章哲理的理解。

  成果匯報后,根據小組解決問題的質量和速度排出了名次。作為獎勵,第一名的小組獲得了把自己的配的插圖擴大并填色的獎勵。

  在理解了文章所蘊含的哲理后,我開始讓學生背了背古詩。由于對古詩的意思理解的透。不少學生在短時間內都可以背下來,但是并不熟練。

語文《登飛來峰》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能夠大致理解詩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理解詩中蘊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背誦。

  【教學重難點】:理解詩中蘊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過程】:

  導語:孩子們,老師今天帶你們去一個被人們稱為“無石不奇,無樹不古,無洞不幽”的杭州飛來峰走走看看。

  一、欣賞圖片,激情導入。

  1、教師播放飛來峰的圖片,學生欣賞。

  師導:孩子,剛才你看到了什么,仿佛聽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話來談談自己看后的感受嗎?

  2、學生談觀后的感受。

  3、談話,揭題。

  師導:在你們的眼中,飛來峰是那樣的美麗、雄偉壯觀,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教師板書:角度),結果認識不同,感受不同。我們北宋時期最偉大的詩人、政治家也登上了飛來峰,并留給了我們一首千古傳頌的《登飛來峰》。(教師板書:登飛來峰)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詩,品味詩人獨特的感情、豪邁的氣魄。

  4、學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詩歌。

  1、投影古詩。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古詩,做到讀準字音,最好還能讀出古詩的節奏。

  (2)誰能代替詩人把這首詩讀給大家聽?(2人讀,并正音)。

  (3)我們一起做王安石,把這首詩齊讀一遍。

  師導:孩子們,學習古詩,就是透過字面去想像當時的畫面,和古人對話,體會他的感情。

  (4)你再認真讀一讀,想一想,從這首詩里你捕捉到了哪些信息,想像出什么樣的畫面?(交流要點:人、峰、塔、云、日等,其他人可以補充,老師隨機板書。)

  (5)再現古詩畫面。

  他們又有著一種怎樣的聯系呢?能不能把這幾個字連起來說一說?

  (6)質疑,問難。

  過渡:在讀的過程中,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嗎?

  學生提問,教師相機板書。

  (過渡:學貴有疑,有了這些疑問,我們才能更加深入地去學習。現在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再讀古詩,理解詩意。)

  三、誦讀詩歌,感悟哲理。

  1、解讀1、2句。

  幻燈出示: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1)指名讀詩句。

  (2)理解詞語。

  尋:古代的度量單位。八尺為一尋,“千尋”極言塔高。“千”在這里不是實寫,是指多。如我們學過的“飛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白發三千丈,緣愁是個長。”在這里詩人運用了什么樣的表現手法?

  聞說:聽說。

  雞鳴見日升:傳說。站在塔上,五更天雞叫的時候就看見太陽升起。

  (3)詞語的意思理解了,誰能說說整句詩的意思呢?(同桌互相說、指名說)

  (4)想象太陽升起時的美景。

  師導:此時,詩人就站在飛來峰高高的塔上,想象看到了這樣一幅美麗的情景。(出示:日出時的插圖)發揮你的想象,說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看到了這樣的美景,你能用幾句話描述當時的景象嗎?

  (5)指導朗讀。

  師導:這樣的景象給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那你認為怎樣通過朗讀來表達呢?

  2、解讀3、4句。

  (過渡,師導:登上高高的塔,仿佛看見了日出時美麗壯觀的情景。詩人不由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出示: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1)學生齊讀3、4句。

  (2)理解詞語。

  不畏:不怕。

  緣:因為。

  (3)理解整句詩的意思。

  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呢?

  3、整體理解詩意。

  四、誦讀詩歌,感悟哲理。

  (師導:現在我們理解的只是詩句的意思,實際上詩人寫詩和我們現在寫文章是一樣的,是想通過字里行間來表達自己內心深處的情感和愿望。我們要想讀懂詩人的心聲,那就必須了解詩人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社會背景。)

  1、教師出示:王安石變法的故事 ,“浮云”的典故。

  學生自己讀讀。

  (出示:在北宋仁宗時候,大批農民失去田產,淪為佃戶,遭受沉重的剝削和壓迫。為了爭取生存的權利,他們只有拿起武器,鋌而走險。于是王安石就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法,變法以“富國強兵”為目標。在此期間,每項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可是各項新法的實施或多或少地觸犯了中、上級官員、皇室、豪強和高利貸者的利益,因此在新法實施的過程中受到了很大的阻力。所以,他一登到山嶺高塔,就聯想到雞鳴日出時光明燦爛的奇景,通過對這種景物的憧憬,表達了對自己前途的展望。

  “故邪臣之蔽賢,猶浮云障日也。”——陸賈《新語慎微篇》。意思:西漢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對賢臣進行挑撥離間,讓皇帝受到蒙蔽。)

  2、理解“浮云”的深層含義。

  師導:讀完了王安石的故事,知道了“浮云”的典故,你認為王安石眼中的“浮云”還指什么?

  3、深層次得理解“不畏”。

  師導:同樣王安石也在實現自己理想的時候遇到了這樣的奸邪小人,那他的反應是什么?你能用詩中的一個詞來說說嗎?

  “不畏”說明了什么?堅決果斷地讀讀這個詞。

  4、理解“最高層”。

  師導:這是多么有氣魄的豪邁聲音!他這種堅決果斷的意志,早在這首詩里就流露出來了,后來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時候就做了宰相,任憑反動勢力怎樣反對,他始終堅持貫徹執行新法。他能如此堅持和毫不畏懼,全都源于“只緣身在最高層”。“最高層”又有了什么樣的深層含義?僅僅指的是他站的比別人高嗎?還指他身上的哪些方面?

  5、指導朗讀。

  讀出詩人豪邁的氣勢。

  6、學生總結。

  (師:學了這首詩,你從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7、誦讀整首詩歌

  (師:只有站的高才能望得遠。同樣,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方面也是這樣,只有在各個方面達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王安石的一生都致力于變法革新,他滿懷著要求改變現實的雄心壯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國平天下的雄才偉略。請同學們合上書本一起誦讀這首詩,讀出詩人的豪邁氣勢,讀出詩人的雄心壯志。)

  四、課堂檢測。

  試題:填空練習

  飛來峰上___,

  __雞鳴見日升。

  ____遮望眼,

  __身在___。

  五、課后拓展。

  1、自學古詩《題西林壁》。

  2、課下搜集有關王安石的古詩讀一讀,進一步了解這位偉大的詩人。

  六、結束語。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那豪邁的氣勢在這首詩中表現的淋漓盡致,讓我們為之喝彩。同樣也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努力為自己儲備知識,積蓄能量,提高自己,因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最后讓我們全體起立,齊聲誦讀這首詩來結束本課。

語文《登飛來峰》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通過查字典或有關資料,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能夠大致理解詩句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引導學生理解“身在最高層”和“身在次山中”看峰、認識事物的不同,理解詩句蘊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讀兩首詩,并背誦、默寫。

  教學過程:

  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一、讀詩題,老師作簡要提示,理解詩題,簡介作者。(飛來峰:杭州西湖靈隱寺附近。)

  二、初讀古詩,自學檢查。

  思考:

  1、這是一首寫什么的詩?

  2、詩人看到的是一幅怎樣的景象?

  三、深入理解詩句。

  1、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理解“尋”、“聞說”。

  理解詩意:“我”登上飛來峰頂高高的塔,聽說每天黎明雞叫的時候,在這兒可以看見太陽升起。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理解“緣”。

  詩人為什么“不畏浮云遮望眼”?

  3、讀古詩,說說詩人寫這首古詩有什么用意?

  四、用自己的話說古詩的大意。

  五、指導朗讀。

  六、練習背誦。

  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次山中。

  一、介紹詩人“蘇軾”,回憶學過的蘇軾的詩,導入新課。

  二、解題:西林壁,即西林寺的墻壁,西林寺在廬山北麓。

  三、理解詩意。

  1、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詩意:從正面橫著看廬山,是連綿起伏的雄偉山嶺;從側面看廬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峰。

  2、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次山中。

  詩意:看不清,認不準廬山真實的雄偉山勢。只因為自己在廬山之中,看來看去,只能看見廬山的一部分,不可能一眼看到廬山的全貌。

  3、齊讀古詩,指導朗讀,評議。

  四、思考:

  1、哪些詩句寫景?哪些詩句說理?

  2、“只緣身在此山中”詩人所指的只是廬山一座山嗎?你對此還有什么理解?

  一、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的大意,體會詩人寫詩的用意。

  六、練習背誦。

  七、拓展延伸:

  1、補充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對比地讀一讀,增加積累。

  說說自己登山觀景的體會。

語文《登飛來峰》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走進文本,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

  2、賞讀品析:以詩言志,體會詩中蘊含的情感。

  3、回味人生:書寫壯志,感悟詩中蘊含的哲理。

  【教學重難點】:

  走進文本感知意境,理解詩中蘊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欣賞圖片,激情導入

  導課:在浩瀚的中國古詩詞文庫里,有大漠孤煙的塞北,有杏花春雨的江南,從山水田園的牧歌,有金戈鐵馬的陽關,今天我們來到杭州的飛來峰上,看看北宋詩人王安石會寫下怎樣壯麗的詩篇?

  二、推測詩人,品題目

  (一)詩人登上飛來峰,猜測詩人是以何種氣勢來“等”飛來峰的?他會寫到什么內容?

  孔子曰:登高必賦。《登飛來峰》是北宋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皇佑二年夏,他在浙江鄞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當時年僅30歲,也是詩人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借登飛來峰抒發胸臆,寄托壯懷。

  飛來峰被人們稱為是“無石不奇,無樹不古,無洞不幽”的。

  (二)誦讀古詩,悟氣勢。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古詩。

  (2)感悟詩人磅礴的登高氣勢。(學生自由讀,教師點撥,教師范讀,學生再讀)

  (三)走進文本,品意境

  作者為了表達自己的志向,運用了哪些意象?(交流要點:峰、塔、云、日等)

  詩的第一句中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第二句用了“聞說”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對前途充滿信心。

  三、以詩言志,悟哲理。

  師:詩人借景抒情,抒發自己的志向,詩中哪句話強烈抒發了自己的志向呢?

  “故邪臣之蔽賢,猶浮云障日也。”——陸賈《新語慎微篇》。

  西漢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對賢臣進行挑撥離間,讓皇帝受到蒙蔽。

  師:詩人借助“浮云”,想要表達什么?(在政治上高瞻遠矚和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

  總結:作者借“登飛來峰”一事,巧妙地借用飛來峰和千尋塔,有巧妙的加入聯想,抒發了一個政治改革家,面對困難,永不退縮的精神與斗志,讓我們重新領略了“只有站的高才能望的遠”的哲理。

  請同學們再次誦讀這首詩,讀出詩人的豪邁氣勢,讀出詩人的雄心壯志。

  4、追尋古人,悅人生。

  詩人借景抒情,運用虛實結合的寫法,表達了王安石對保守勢力的蔑視,以及要進入最高統治層,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讓我們跟隨詩人,賦詩一首:

  楊柳依依景色幽,聞說九中學子秀。

  不畏學習壓力大,自緣榜上有爺名。

  不畏課余時間緊,自緣中考輕闖關。

  不畏學海深似苦,自緣身為青少年。

  不畏晨昏遮望眼,自緣壯志在我胸。

  不畏人生多歧路,自緣豪情在心頭。

  今日來此方得知,國之棟梁顯壯志。

  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種心情。“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那豪邁的氣勢在這首詩中表現的淋漓盡致,讓我們為之喝彩。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積蓄能量,提高自己,不怕困難,勇往直前!最后讓我們攜帶行囊,追尋古人,一起誦讀這首詩,來結束本課。

語文《登飛來峰》教學設計 篇14

  《登飛來峰》是積累運用二中讀讀背背的內容。教材只要求大致掌握詩意,會背。根據第二組課文導讀中提出了學生應具備根據注釋初步理解古詩的能力這一要求,但據觀察,學生這一能力急待提高。故我將此課上成了針對這一要求的能力訓練課。

  上課前,我準備了小黑板。把古詩及重點字詞的注釋寫在了上面。一開始上課,我就把小黑板給掛了出來,提出用自己的力量來解決這一古詩意義的要求。學生們聽了我的要求都在愣神。接著,我對其進行了研究方法的指導:把注釋中關鍵詞的意思帶入古詩,然后讀一讀。用聯系上下文的方法推出未加注釋字的意思,如果是在理解不了,可以通過查字、詞典解決。開始,我讓學生試著通過自己的力量來解決問題,五分鐘后,進行小組合作的探究。把自己思考的結果告訴小組成員,經過小組成員的集體評議達成共識。

  合作開始時,學生不知如何合作。經過逐組指導,學生的合作呈現出一種有序的狀態。每一個學生都充分參與了探究過程。對于那些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難點,在巡回指導時,引導其解決,及時糾正他們在探究時所出現的偏差。在輕松的氛圍中,很快就有小組寫出了古詩的正確意思。寫出意義后,經過提示,小組成員很愉快的接受了新的任務,為古詩配圖。在學生配圖中,應及時矯正其中的偏差,如“浮云”和“塔”的位置關系,“人”和“塔”的位置關系,“太陽”的狀態等。

  成果匯報后,根據小組解決問題的質量和速度排出了名次。作為獎勵,第一名的小組獲得了把自己的配的插圖擴大并填色的獎勵。這一平使學生覺得很困難的作業 ,第六小組的同學竟然很愉快的接受了。

  最后的五分鐘,讓學生背了背古詩。由于對古詩的意思理解的透。不少學生在短時間內都可以背下來,但是并不熟練。

語文《登飛來峰》教學設計 篇15

  教學目標:

  1.通過查字典或有關資料,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詩中描述的情景。

  2.想像詩句描繪的景象,引導學生理解詩中蘊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和默寫。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詩句描繪的景象,引導學生理解詩中蘊含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以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引入新課

  1.誰能背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2.這首詩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3.揭示課題: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有著同樣道理的詩—《登飛來峰》。

  4.質疑:看到這個課題,有什么想問的?

  5.哪個同學可以幫忙?

  二.檢查預習情況

  1.出示古詩。

  2.初讀、正音

  3.檢查預習情況

  通過預習,你獲得哪些知識?還想知道哪些事情?

  三.品讀古詩

  1.齊讀

  2.討論:如何讀好這首詩?

  (要求:讀出詩的韻味,讀出詩的節奏)

  3.師指導朗讀,并范讀。

  4.學生試讀

  5.指名讀(兩三個)

  6.學生評價朗讀

  7.自主學習,理解詩意。

  8.交流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9.體會詩人抒發的感情

  同學們,這首詩從表面上來看,是一首登高游覽的小詩,其實詩人是要借景來抒情,請同學們想一想:詩人是借什么景,抒什么情?

  10.教師小結:

  四.學生暢談生活經驗

  1.說一說自己登山觀景的體會。

  2.師小結: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方面,難道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嗎?

語文《登飛來峰》教學設計 篇16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王安石的文學常識,正確朗讀詩歌,掌握重點語句的含義。

  2、結合時代背景,整體感知詩意,并能熟讀、背誦、默寫;體會本詩登得高、望得遠的深刻生活哲理。

  教學重點:

  目標1.

  教學難點:

  目標2.

  教學方法:

  朗讀、研討。

  課型:

  新授課。

  課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文題中的“登”是攀登之意。飛來峰,又名靈鷲峰,即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相傳東晉時,古印度僧人慧理曾稱這座山峰像天竺國的靈鷲山,“不知何以飛來”,因此得名“飛來峰”和“靈鷲峰”。

  二、教師范讀、領讀全詩。

  三、細讀品味:

  1、“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首句緊扣詩題下筆,點明了地點,詩的前兩句用了夸張手法寫塔的高峻,說它高“千尋”;在用“聞說”襯托塔的高聳,為下句埋下伏筆。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后兩句議論,是詩的主旨。語意雙關,表面上寫“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原因是“身在最高層”,實際上包含著登得高、望得遠的深刻生活哲理。

語文《登飛來峰》教學設計 篇17

  登 飛 來 峰

  北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②,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③,

  只緣身在最高層④。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謚文,又稱王文公。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創作以論說文的成就最為突出。

  [注釋]

  ①飛來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靈隱山東南(一說是浙江省紹興城外的寶林山,山上有應天塔)。

  ②千尋塔:非常高的塔。古代以八尺為一尋。

  ③浮云:飄浮浮的云彩,古人常以它比喻奸邪之臣。望眼:遠望的眼睛。

  ④只緣:緣,因為。身:自身,自己。

  [導讀]

  皇二年(1050),王安石知鄞縣秩滿而歸,路經越州,有《登越州城樓》詩。本詩當亦同時而作。詩人登上飛來峰,頓覺視野開闊,胸襟寬廣,豪情萬丈。末二句寓哲理于形象,見宋詩理趣之特色。“浮云”是具有比喻內涵的意象,比喻障礙、阻隔之類的事物。“不畏”是詩中的主題詞,表示一種堅定執著的追求態度。“身在最高層”,象征人生期待之高遠。作者高瞻遠矚的胸懷和堅毅無畏的氣概躍然紙上。

  這首絕句,是王安石早看在浙江做地方官時的作品。前兩句寫飛來峰塔的形象,后兩句寫登飛來峰塔的感想。

  山是高聳的,塔是高聳的,山頂上的塔更是高高聳立的。飛來峰和它上面的寶塔總共多高?不知道。詩人只告訴我們,單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這當然是夸張的說法。詩人還講了一個傳說:站在塔上,雞鳴五更天就可以看見海上日出。請想想飛來峰那聳云天的氣勢吧!

  寶塔雖高,卻不是高不可上。轉眼間,詩人已登上塔頂,世界萬物,盡收眼底,那游蕩的云片再也擋不住視線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乍聽起來,是在談論觀賞風光的體會;可一尋味,便會從中領悟到一條人生哲理: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嗎?!在詩人,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對讀者,這是引人向上的啟示。

  [講解]

  高高的飛來峰上聳立著千丈高塔,聽說每當清晨雄雞報曉的時候,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紅日初升。登上去就不怕浮云遮住遠望的視線,這自然是因為站在了凌空的最高層。

  這首詩的第一句,詩人用“千尋”這一夸張的詞語,借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詩的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胸懷改革大志、對前途充滿信心,成為全詩感情色彩的基調。詩的后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為眼前的利益,應該放眼大局和長遠。

  此詩與一般的登高詩不同。這首詩沒有過多的寫眼前之景,只寫了塔高,重點是寫自己登臨高處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這與王之渙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相似。前者表現一個政治變革家撥云見日、高瞻遠矚的思想境界和豪邁氣概,后者表現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績,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勵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與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脈相承,表現技法極為相似,王詩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蘇詩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 “人們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為沒有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兩者都極具哲理性,常被用著座右銘

語文《登飛來峰》教學設計(精選17篇) 相關內容:
  • 登 飛 來 峰(精選15篇)

    登飛來峰北宋]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②,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③,只緣身在最高層④。[作者簡介]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謚文,又稱王文公。...

  • 《登飛來峰》賞析(通用14篇)

    登飛來峰北宋]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②,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③,只緣身在最高層④。[作者簡介]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謚文,又稱王文公。...

  • 《登飛來峰》簡案(精選12篇)

    1.導入:我們已經學習了唐代的三首詩,接下來要學的是宋代的兩首詩。先學第一首--王安石的《登飛來峰》。 2.教師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3.教師范讀,學生輕吟。 4.全體學生齊讀。...

  • 登 飛 來 峰(精選13篇)

    登飛來峰北宋]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②,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③,只緣身在最高層④。[作者簡介]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謚文,又稱王文公。...

  • 《登飛來峰》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通過查字典或有關資料,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詩中描述的情景。2.想像詩句描繪的景象,引導學生理解詩中蘊含的道理。3.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和默寫。...

  • 《登飛來峰》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看過黃山上的飛來山嗎?(出示圖畫)你們覺得奇怪不奇怪?山上為什么會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們來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二、朗讀《登飛來峰》1、教師范讀,學生輕吟。2、全體學生齊讀并背誦。...

  • 《登飛來峰》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要求:(1)進一步了解作者王安石;(2)背誦、默寫全詩;(3)利用想象和聯想閱讀詩歌、理解詩意;(4)了解哲理詩的特點。重、難點:(1)重點:背誦、默寫全詩;利用想象和聯想閱讀詩歌、詩意理解(2)難點:最后兩句蘊含的哲...

  • 《登飛來峰》教案

    教學目標:1.理解詩意,想象詩中所描述的情景。2.體會身在最高層和身在此山中的不同寓意,感悟詩中蘊涵的深刻哲理。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詩。會默寫。教學重難點: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蘊涵的深刻含義。...

  • 登飛來峰教學簡案

    一、直接導入: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角度單元的《古詩二首》中的《登飛來峰》。 板書:課題這首詩的作者是?生:王安石釋題:來,一起讀課題。...

  • 《登飛來峰》教學反思

    《登飛來峰》教學反思上課前,我準備了課件。把古詩及重點字詞的注釋寫在了上面。一開始上課,我就把重點出示,提出用自己的力量來解決這一古詩意義的要求。學生們聽了我的要求都在愣神。...

  • 《登飛來峰》賞析

    登飛來峰北宋]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②,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③,只緣身在最高層④。[作者簡介]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謚文,又稱王文公。...

  • 《登飛來峰》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能夠大致理解詩中描述的情景。2、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理解詩中蘊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背誦。【教學重難點】:理解詩中蘊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 登 飛 來 峰

    王安石 飛來峰上千尋塔,...

  • 《登飛來峰》簡案

    《登飛來峰》是積累運用二中讀讀背背的內容。教材只要求大致掌握詩意,會背。根據第二組課文導讀中提出了學生應具備根據注釋初步理解古詩的能力這一要求,但據觀察,學生這一能力急待提高。故我將此課上成了針對這一要求的能力訓練課。...

  • 《登飛來峰》簡案2

    1.導入:我們已經學習了唐代的三首詩,接下來要學的是宋代的兩首詩。先學第一首--王安石的《登飛來峰》。 2.教師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3.教師范讀,學生輕吟。 4.全體學生齊讀。...

  • 教學設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区日日添 | 国产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婷婷 | JAPANESE高潮喷水 | 中国丰满少妇熟乱xxxx | 依人九九宗合九九九 | 在线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88 |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 | A片高潮抽搐揉捏奶头视频 色呦呦网站入口 | 成人性生活大片 | 极品少妇被猛得白浆直流草莓视频 | 中文字幕第八页 | 色爱综合区女女 | 好吊日好吊操在线视频 | 超碰CAO已满18进入离开官网 | 免费99精品国产人妻自在线 | av高清无码在线观看 | 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免费 | 超碰在线免费福利 |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免费乇片 | 激情黄页 | 影音先锋在线资源中文字幕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日韩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车A 综合三区后入内射国产馆 肉大捧一进一出好爽mba |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ⅴ国产馆 | 色琪琪www618seon| 高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免费做爰猛烈吃奶摸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嫩草研究院 | 最近免费中文高清在线观看 | 97超碰蝌蚪网人人做人人爽 |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免费 | 国产精品v?尤物在观看2021久久 | 痴汉中出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国产精品一二三区视频网站 | 欧美最猛性xxxxx大叫 | 久久免费看少妇高潮a片特黄 | 日本成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男男高肉H视频无码网址 | 国产精品岛国久久久久久 | 久久人妻AV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