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學設計 > 秋水教學設計(通用15篇)

秋水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4-01-28

秋水教學設計(通用15篇)

秋水教學設計 篇1

  華興中學  王海軍

  教學目的:

  1、 了解莊子的哲學思想及本文寓意。

  2、 了解莊子散文的藝術特色。

  2、積累文中的重點詞語和特殊句式。

  教學重點: 

  1、 重點理解“涇流、涘、望洋向若、少、輕、殆、大方之家”等詞語。 

  2、 了解“非……則……”和“見……于……”兩種固定句式及“望洋興嘆”“貽笑大方”兩個成語的含義

  教學難點 : 

  1、 借助語境推斷文言詞語的意義。 

  2、 理解河伯對海神若的那番感嘆。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

  魯迅先生曾這樣評價過中國古代的一位作家:“其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他所說的這個人是誰呢?對,這個人就是先秦時期的哲學家、散文家莊子,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選自《莊子》的《秋水》。(板書課題) 

  二、作者介紹: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大約與孟子同時而稍后,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我們知道道家學派還有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老子和莊子被后世人合稱為“老莊”。老子的思想是主張絕圣棄智,忘情寡欲,無為而治,莊子是在老子的基礎之上,繼承并進一步發揚了老子的思想,主張無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順應自然,用莊子的話來說就是“安時而處順”,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這就是莊子最基本的哲學思想。

  莊子的哲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和他的弟子門人合著的《莊子》一書中,我們知道,先秦時期的一些著作,經常是文、史、哲不分家,因此,《莊子》這本書不僅是一部哲學著作,還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莊子散文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這么幾個方面:(板書)

  第一, 想象奇幻,

  第二, 構思巧妙,

  第三, 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

  第四, 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風格。

  《莊子》一書共33篇,其中內篇7,外篇15,雜篇11,《秋水》選自外篇,好,下面我們就來研讀文章,。

  三、教師范讀(帶感情)、正音:

  涇jìng    涘sì   渚zhǔ    殆 dài

  四.學生齊讀,初步感知

  文章特別短小,只有5句話,文字比較淺顯,所以下面就請大家參照注釋,疏通文章的大意。(3-5分鐘)

  五.文章講解

  1.先看第一句:

  秋水,何意?時,什么用法,名→動(板書)

  百川,是一百條河流嗎? 河,是指黃河,古今異義詞(板書)

  2.再看第二句:

  涇,通假字(板書)辯,通假字(板書)

  3.前兩句分析:

  前兩句給我們描寫了怎樣一種景象?

  秋天的雨水按季節一到了,“百川灌河”(板書)河水泛濫,氣勢如何?非常壯觀,“涇流之大……不辯牛馬”,是說暢通無阻的水流是這么大,以至于河兩岸和沙洲之間,都分不請是牛是馬了,“不辯牛馬”(板書),這是進一步說明黃河的壯闊。

  4.第三句。

  于是焉,如何譯?在這個時候  以………為,就是以為之意  美,美景,形→名(板書)

  盡在己,全要自己這里

  問:這時候河伯為什么會“欣然自喜”?

  明確:他是黃河之神,看到黃河這么壯闊,(板書“欣然自喜”)就感到自己很了不起,這是它的功勞,當然就洋洋得意起來,這反映了他的什么心理?---驕傲自滿。

  5.第四句:

  順流而東行:東,向東走,名→狀語(板書)  至于:到了的意思,古今異義(板書)

  東面而視:面,面對,面向,名→動(板書)

  問:河伯到了大海里之后,所看到的大海是怎樣一種景象呢?

  “不見水端”(板書)這說明了大海的什么特點?----廣闊。

  6.第五句:

  旋:掉轉

  面目:臉,古今異義(板書)

  成語“望洋興嘆”的由來

  聞道百:聽說了很多道理。定語后置(板書) 莫己若:賓語前置(板書)

  我之謂也:賓語前置(板書)

  少:小看,形→動,意動(板書)

  非………則……:如果不是………就……

  見………于……:被………所……      固定句式(板書)

  成語“貽笑大方”的由來

  大方,指明白到理的人,古今異義(板書)

  問:河伯到了大海里,看到了大海的廣闊后,是怎樣的神態呢?

  ---始旋其面目,“望洋興嘆” (板書)

  問:為什么要嘆息呢?

  ------這個時候它才認識到自身的渺小了,不禁為自己的驕傲自滿而感到慚愧,對自己進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評(板書):批評自己的狂妄無知,驕傲自滿。

  六.課堂討論:這則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啟發學生敞開思路,大膽發表看法。下述觀點都符合文意:   

  ①人貴自知之明;   

  ②謙受益,滿招損;   

  ③自大由于無知;   

  ④知恥近手勇;   

  ⑤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⑥有比較才能有鑒別。

  七.寫作特色:

  好,我們來看看這篇文章是不是也體現了莊子散子的總體藝術特色呢:

  ①想象奇幻√②構思巧妙③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④文筆汪洋恣肆⑤具有浪漫主義風格√

  明確:不全是。就本文來講最突出的特色主要表現在:

  1.巧設比喻:本文要說明的是人不能驕傲自滿的道理,用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來比喻,非常生動,化抽象為形象;

  2.對比手法:通篇都用了對比的手法,如把黃河的壯闊和大海的廣闊進行對比,前者是“百川灌河”“不辯牛馬”,后者是“不見水端”“難窮也”;還有把河伯前后態度的變化進行對比,先前是“欣然自喜”,后來是“望洋向若而嘆”。

  八.小結:

  這篇文章以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為喻,說明一個的見識有限,只有經過比較,才會發現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會貽笑大方。講地就是這樣一個道理,全文用了比喻和對比的手法。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也使我們初步了解了莊子散文的一些藝術特色,感受到了先秦諸子散文的博大精深。

  備用材料:

  為了使同學們對莊子的散文特色有更多的了解,現在我們看看莊子的《秋水》的第二段,請大家打開課本配套用書《精品閱讀》132 頁。

  【原文】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今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

  作業 :1.背誦全文。

  2.寫一篇讀后感。

  板書設計 :

  黃河                               大海

  百川灌河   不辯牛馬                     不見水端

  ↓↓                              ↓↓

  態度變化 :        欣然自喜                           望洋興嘆

  自我批評

  人貴有自知之明                                    知恥近于勇 

  謙受益,滿招損                                    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自大由于無知                                       有比較才有鑒別

  通假字:涇、辯

  古今異義:河、至于、面目、大方

  詞類活用:時、美、東、面、少、輕

  特殊句式:聞道百、莫己若、我之謂、

  非………則……

  見………于……

  成語:望洋興嘆

  貽笑大方

秋水教學設計 篇2

  汕頭潮南區礪青中學     鄭光程

  一、 導入  :

  我們中國的成語源遠流長,含義深刻。其中有兩個成語,一個是“  望洋興嘆” ,一個是“貽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嗎?(《莊子•秋水》)有誰能說一說這兩個成語的意思?(  望洋興嘆:本義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貽笑大方:讓內行者見笑。)

  二、 介紹作者及《莊子》

  莊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縣附近)人。大約生于公元前四世紀中葉,死于公元前三世紀上半時期,與孟子同時或稍后。他作過蒙城漆園吏;楚威王要拜他為相,他拒絕了。

  《莊子》是莊周和他的門人、后學者所著。一般人認定,“內篇”七篇是莊子自著,“外篇”十一篇是門人和后學者所著。它是一部唯心主義哲學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莊子》一書的思想核心.即清靜無為,順應自然,隨從世俗,反對人為,棄圣絕知,否定現實的進步和斗爭。

  《莊子》中所宣揚的社會理想是人類遠古,所謂“其臥徐徐,其覺于于”;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莊子》有一定的批判精神。當時封建制代替了奴隸制,大批的貴族奴隸主轉化為封建地主,他們極盡詭詐殘酷,貪婪無厭,窮奢極欲。莊子反對“知”、“圣”,詛咒黑暗,往往是基于此而發。在后學中更明確指斥“圣人不死,大盜不止,”“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這種深刻的批判精神,體現了《莊子》文章一定的現實意義,對后代也有積極影響。

  三、 整體感知課文

  《秋水》是《莊子·外物》中的一篇。課文節選的是《秋水》篇的開頭一段,以河伯見海神為喻,說明個人的見識有限,經過比較,就會顯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

  學生思考:全文可分為多少個層次?怎么劃分?每層講什么?

  明確:全文分兩層:第一層(“秋水時至……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寫黃河的壯闊和河伯的驕傲自滿。第二層,寫河伯見到大海后自嘆不如。

  四、 思想內容分析:

  1、 分析第一層

  提問:本層共兩句話,每句講什么?   

  明確:第一句寫黃河的壯闊。第二句寫河伯的驕傲自滿。

  提問:河伯驕傲自滿的神態、心理可用什么成語概括?

  (參考:躊躇滿志、夜郎自大)

  板書設計  :

  百川灌河——雄壯

  黃河

  不辯牛馬——開闊

  第一層

  欣然自喜——躊躇滿志

  河伯

  天下之美盡在——夜郎自大

  2、 分析第二層

  提問:見到大海,河伯為什么會望洋興嘆?

  明確:對于接納眾流、浩瀚無垠的大海來說,黃河與之相較,又實在是太渺小了。當河伯懷著洋洋自得的心情向東而行,到達北海,“東面而視”時,滿眼所觸及的是無邊無際的茫茫海水,這和“不辯牛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還有自知之明,頓覺自己的見識局于一隅,自愧弗如,故而會望洋興嘆

  提問:河伯是怎樣進行自我批評的?

  明確:  首先以“‘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來批評自己“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的狂妄自大。接著以小看仲尼和輕視伯夷的事例,證實了自己的淺薄。最后以一個“殆”字,闡明驕傲自滿的危害性,即勢必遭到“大方之家”的恥笑。批判層層展開,步步深入,一個狂妄自大,又將幡然悔悟的河伯形象躍然坻卜,呼之欲出了,從而揭示了反驕破滿的主旨,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書設計  :

  東面而視

  大海

  第二層 不見水端

  責己狂妄

  河伯      批己淺薄

  貽笑大方

  3、 小界。提問:本文對我們有何啟示?

  明確:我們可以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那就是說一個人的見識總是有限的,見聞再多,也不能驕傲自滿。(學生說出諸如“人貴有自知之明 ”、“ 知恥近于勇 ”、“謙受益,滿招損” 、“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自大由于無知”、“ 有比較才有鑒別”等,都應予以肯定。) 

  五、總結本文有關的語法

  (一)通假字:

  涇流之大。(“涇”通“徑”,直流。) 

  不辯牛馬。(“辯”通“辨”,分辨,辨別。) 

  (二)一詞多義

  望洋向若而嘆曰。(名詞,海神名。)

  以為莫己若者。(動詞,如、及、比得上。)

  (三)詞類活用

  順流而東行。(方位名詞作狀語。東:向東面。)

  東面而視。(方位名詞作狀語。東:朝東,向東。)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少:認為…;少,小看;輕:認為……輕,輕視。)

  (四)句式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賓語前置句。賓語“己”置于動詞謂語“若”的前面)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見……于,表示被動,可譯為“……被……”,

  (五)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非……則”,表示假設,譯為:“不是……就、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且夫……”,再說,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層 意思。)

  六、分析本文寫作特點

  本文以寓言的形式說理,因此將客觀的東西主觀化,用擬人的來表現海、河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如河伯的沾沾自喜和對海神若的談話就是如此,另外,在論說時,文章采用了引申譬喻的方法,以小見大地擴展話題。比如文章開始寫的是水之大,而河伯對海神若的談話則提到了仲尼之聞與伯夷之義,就由 水勢的大小拓展到道德學問的方面來,使文章的內涵更豐富,主題更深刻。

秋水教學設計 篇3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與用法,

  2、了解莊周及他的哲學思想,準確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

  3、通過自讀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學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學重點:

  1、重點理解"涇流、涘、望洋向若、少、輕、殆、大方之家"等詞語。

  2、整理和歸納"焉、于、而"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3、了解"非…則…"和"見…于…"兩種固定句式。

  教學難點:

  1、借助語境推斷文言詞語的意義。

  2、理解河伯對海神若的那番感嘆。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曾經這樣評價一位古人:"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這位作家是誰?成語"望洋興嘆貽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明確:莊子《秋水》板書課題引入課文

  二、簡介《莊子》并解題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大體與孟軻同時或稍后。他繼承并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與老子并稱"老莊"。

  《莊子》一書,漢代著錄為五十二篇,現存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通常認為是莊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有莊周門人及后來道家的作品。

  莊子的思想屬主觀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別,在認識上走向相對主義。莊子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莊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

  《秋水》是《莊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對話的形式,討論了"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的問題。課文節選《秋水》開頭的一段,單看此文,寓意已經有了新的理解。

  三、分析課文;

  1、齊讀課文、正音釋義,教案《‘教案’秋水教案》。后教師范讀課文(提醒字詞讀音及斷句):

  時:時節、時令灌:注入河:黃河涇:jīng暢通無阻的水流兩涘渚崖之間:sì水邊zhǔ水中的小塊陸地望洋向若而嘆:仰視而望的樣子若:海神名少:小看。輕:輕視難:nán難以窮:盡旋:掉轉殆dài危險

  2、分析課文

  ①全文分兩層:第一層("秋水時至…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寫黃河的壯闊和河伯的驕傲自滿。第二層,寫河伯見到大海后自嘆不如。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本文以河神見海神為喻,說明人的認識是有限的,通過開拓視野加以比較,就能感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驕傲自滿,就難免會貽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③本文在寫作上有何特點?這篇文章通篇設喻,用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說明哲理。生動形象,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過程中巧妙地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如黃河的寬闊與北海的壯觀的對比;河伯的"欣然自喜"與"望洋向若而嘆"的對比。在對比中情節得以推動,在對比中河伯大徹大悟,有了新的認識。

  3、(1)古今異義:古今

  至于北海到了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特指黃河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臉臉的形狀,相貌。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深明大義的人,或①不吝嗇

  專通某種學問的人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氣。

  (2)詞性活用:

  秋水時至名詞做狀語,按時。

  順流而東行名詞做狀語,向東。

  東面而視名詞作動詞,面對。

  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意動用法,以…為少,以…為輕。

  (3)特殊句式:

  聞道百定語后置

  以為莫己若賓語前置

  我之謂也賓語前置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

  (4)成語

  望洋興嘆:望洋,抬頭向上看的樣子。本義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見笑大方(貽笑大方):讓內行見笑。

  (5)通假字:涇流之大。("涇"通"徑",直流。)

  不辯牛馬。("辯"通"辨",分辨,辨別。)

  (6)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非…則",表示假設,譯為:"不是…就…"。)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且夫…",再說,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層意思。)

  四、課堂討論:這則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人貴有自知之明知恥近于勇

  謙受益,滿招損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自大由于無知有比較才有鑒別

  五、課堂小結:

  《秋水》這篇課文雖然僅僅節選了《莊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們同樣領略到了莊子散文的風行水上,自然成文,設喻巧妙,機趣橫生的特點。不僅如此,還使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人的認識是有限的,只有開拓視野,不斷創新,才能有所提高,順應時代的潮流。同學們生活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把握機遇,超越自我,用我們的智慧、知識去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六、板書設計

  欣然自喜(黃河)天下之美盡在己

  河伯(驕傲自滿)人的認識山外有山

  有限天外有天

  (設喻)望洋興嘆(大海)見笑于大方之家(自嘆不如)ice

秋水教學設計 篇4

  《莊子》

  教學目標 :

  1、 理解課文闡發的人生哲理,力戒驕傲。

  2、 學習對比的方法。

  3、 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式。

  4、 背誦課文。

  教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

  同學們,我們在小學階段就學過唐朝詩人王之渙的千古絕句《登鸛雀樓》。(老師和學生一起背誦)“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詩的前兩句描繪出一幅壯闊遼遠的山河圖,氣勢宏大,筆意高遠。后兩句則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窮盡目力遙望千里,還須再登上一層高樓。這首詩給我們的啟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而現實生活也的確如此,人的認識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只會貽笑大方。這個道理,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已有所闡述,下面我們就學習選自《莊子》的《秋水》。(板書課題)

  二、 作者介紹:(投影)

  莊子:戰國時期宋國蒙人,大約與孟子同時而稍后,他繼承并發展了老子的思想,為道家學派的重要人物,世稱“老莊”。

  莊子思想比較復雜,基本上屬于主觀唯心主義;主張保身、全生、養親、盡年。

  莊子的思辨的哲學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莊子》,現存33篇。

  《莊子》散文是戰國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寫得汪洋恣肆,不拘繩墨,變化無端,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和濃郁的詩意。

  三、 根據課文注釋自讀課文,完成下列問題:(投影)

  1、 找出古今異義詞,并解釋。

  2、 找出詞性活用詞語,并理解。

  3、 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 找出文中的成語,并理解。

  5、 理解這則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小結:(投影)

  (1) 古今異義:      古                  今

  至于北海           到了             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           特指黃河         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臉          臉的形狀,相貌。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深明大義的人,或         ①不吝嗇

  專通某種學問的人         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氣。

  (2) 詞性活用:

  秋水時至                   名詞做狀語, 按時。

  順流而東行                 名詞做狀語, 向東。

  東面而視                   名詞作動詞, 面對。

  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   意動用法,以……為少,以……為輕。

  (3) 特殊句式:

  聞道百                        定語后置

  以為莫己若                    賓語前置

  我之謂也                      賓語前置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被動句

  (4) 成語

  望洋興嘆:望洋,抬頭向上看的樣子。本義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見笑大方(貽笑大方):讓內行見笑。

  補充:

  1、通假字:涇流之大。(“涇”通“徑”,直流。)

  不辯牛馬。(“辯”通“辨”,分辨,辨別。)

  2、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非……則”,表示假設,譯為:“不是……就……”。)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且夫……”,再說,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層意思。)

  四、 課堂討論:這則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人貴有自知之明                          知恥近于勇

  謙受益,滿招損                          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自大由于無知                            有比較才有鑒別

  五、 課堂小結:

  《秋水》這篇課文雖然僅僅節選了《莊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們同樣領略到了莊子散文的風行水上,自然成文,設喻巧妙,機趣橫生的特點。不僅如此,還使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人的認識是有限的,只有開拓視野,不斷創新,才能有所提高,順應時代的潮流。同學們生活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把握機遇,超越自我,用我們的智慧、知識去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板書設計  

  欣然自喜(黃河)     天下之美盡在己

  河伯                        (驕傲自滿)         人的認識      山外有山  

  有限        天外有天

  (設喻)  望洋興嘆(大海)    見笑于大方之家        

  (自嘆不如)

秋水教學設計 篇5

  一、教材分析

  《秋水》是莊子的名篇。莊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莊子的思想與智慧非常人所能及,高中一年級學生在理解上會有困難,正因如此,課本將原有的《逍遙游》換成現在的《秋水》。課文僅僅節選了《秋水》前面的一小段,篇幅很短,文字也淺顯,所表達的思想單獨來看并不深奧。故此,教學過程 中當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拓展閱讀。

  二、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莊子的思想及文風。

  2、懂得形象化說理的方法。

  3、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和能力。

  三、教學重點

  在讀懂文章的基礎上得出啟示。

  四、教學步驟 設計

  1、導入  

  以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莊子中出現的成語導入  。

  (現代社會信息異常豐富,學生往往對文言文閱讀缺乏興趣和能力,但我們得實行“拿來主義”,從古文中汲取營養。莊子的文章一方面給我們以思想的啟迪,另一方面也給我們以語言的滋養。)

  2、朗讀

  以Flash課件營造朗讀氛圍。

  教師范讀。

  學生集體或個別朗讀,教師指導朗讀。

  3、分析課文

  承接導入  語中的成語話題來切入本文。

  引導學生找出能幫助理解課文的關鍵成語:“望洋興嘆”,然后圍繞該成語提出問題,一步步引導出翻譯、層次、寫作手法、思想等方面的學習。

  1) “嘆”的內容是什么?

  2) 為什么會“嘆”?

  3) 怎樣寫“嘆”?

  4) 從“嘆”中得到什么啟示?

  5) 總結讀書方法:對以上學習過程進行小結,總結出一種讀書方法:“中心開花”分析法。

  4、練習

  堂上練習,及時檢測學習效果。

  練習涉及文學常識、字詞理解、句式分析、課文理解等方面。

  5、拓展

  學習文言文并不是為學而學,應是“古為今用”,可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莊子的文章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啟示。

  在對課文進行討論后,可另從《莊子》中選擇一則或兩則較為熟悉的寓言小故事,引導啟發學生讀一讀,想一想,談一談。

  ——以上設計的內容及步驟,并不意味著教師在堂上按部就班地全部都講,亦不意味著學生要按部就班地全部都學,應根據具體情況和個體特性來調節教學內容和順序。

秋水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

  1、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與用法。

  2、 了解莊周及他的哲學思想,準確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

  3、 通過自讀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學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學重點:

  1、 重點理解“涇流、涘、望洋向若、少、輕、殆、大方之家”等詞語。

  2、 整理和歸納“焉、于、而”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3、 了解“非……則……”和“見……于……”兩種固定句式。

  教學難點 :

  1、 借助語境推斷文言詞語的意義。

  2、 理解河伯對海神若的那番感嘆。

  教學方法:

  1、 朗讀法。課文篇幅短小,文字淺顯,宜于以讀帶講。

  2、 問答法。以有針對性的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學生思維。

  3、 探究拓展法。指導學生閱讀《莊子》中有關篇目。開拓視野,更深入了解莊周及他的哲學思想。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

  一、 導入  新課:唐朝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雀樓》中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說的是想要窮盡目力遙望千里,還需再登上一層高樓。給我們的啟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只會貽笑大方。

  二、 介紹莊子:

  1、 介紹莊子生平。(借助幻燈片)

  2、 《史記》中記載莊子與楚威王使臣的對話(幻燈片),初步把握莊子這一人物形象,初步體會莊子精神。

  三、 研習新課;

  1、 齊讀課文、正音釋義。

  時:時節、時令  灌:注入    河:黃河   涇:jīng 暢通無阻的水流                                  兩涘渚崖之間:   sì 水邊  zhǔ水中的小塊陸地  

  望洋向若而嘆: 仰視而望的樣子 海神名  少:小看。  輕:輕視

  難:nái難以、窮:盡

  旋:掉轉 殆   dài危險

  2、 分析課文:

  提問:河伯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確:“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河伯面對黃河的廣闊,覺得天下之美為盡在自己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問:河伯后來為何又望洋而嘆呢?

  明確:河伯“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面對波瀾壯闊,無邊無際的大海,他深深的認識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嘆。

  提問:河伯面對波瀾壯闊的大海是如何自責的?

  明確:河伯先引用俗語“聞到百,以為莫己若”來批評自己“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的狂妄自大,繼而說自己曾經不相信有“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現在親眼看到大海的無邊無際,才深深意識到自己目光的短淺,接著,發出了慨嘆“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認識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寬廣,那自己的錯誤認識則永遠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淺陋將長久的被大方之家所恥笑。

  3、 給課文劃分層次:

  明確:兩層:一寫黃河的壯闊和河伯的驕傲自滿。二寫河伯看到大海之后自嘆不如。

  用對比的方法寫河伯認識的前后變化。(借助幻燈片)

  4、讓學生找出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成語。

  明確:(借助幻燈片)

  古今異義:至于、河、面目、大方。

  詞類活用:時、東、面、少、輕。

  特殊句式:聞道百、以為莫己若、我之謂也、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成語:望洋興嘆、見笑大方。

  5、幻燈片展示:“焉、于、而”三個虛詞的用法。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語氣助詞,放在句中表停頓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疑問代詞  當作“怎么、哪里”講

  焉    今吾子又死焉         兼詞,當作“于此”講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語氣助詞

  空囊橐,徐徐焉實狼其中 語氣助詞 用作形容詞詞尾

  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  介詞 當作“在”講

  于    至于北海,東面而視    介詞 引出行為的對象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介詞 表比較

  吾常見笑于大方之家    介詞 表被動

  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連詞 用在中心語與修飾語之間

  而    性貪而狠             連詞 表并列關系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連詞 表轉折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      代詞 用“而”當作“你”講

  6、本文的寫作特色:

  這篇文章用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說明哲理,通篇都是設喻。在寫河神認識的前后變化時,用了對比的手法,如寫黃河與北海的壯闊,前者是“百川灌河”,“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后者是“難窮”,“不見水端”。寫河伯的認識,先前是“欣然自喜”,后來是“望洋向若而嘆”。

  7、補充材料:海神若的回答(幻燈片展示)。稍作解釋。

秋水教學設計 篇7

  一、理解課文闡發的人生哲理,力戒驕傲。  

  二、學習對比的方法。  

  三、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式。  

  四、背誦全文。  

  水  

  這篇課文篇幅短小,文字淺顯,學生在課上自讀、研討,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疑難處  

  教師適當講解、點撥。 ·  

  課文語脈清晰,層次清楚,前后形成鮮明對比,利于背誦。教學中可充分利用課文內  

  容和結構的特點,指點背誦的方法。  

  指導學生理解、積累和正確使用成語“望洋興嘆”、“貽笑大方”。  

  教學時數:一課時 ·  

  一、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齊讀。正音:  

  2.學生簡述課文內容,其他同學補充糾正。教師將暴露出來的問題寫在黑板上。  

  二、理解疑難詞句  

  學生質疑,課堂討論,教師講解。  

  梳理語言知識:  

  1.古今異義  

  至于:古義,到了。今義,表示達到某種程度  

  面目:古義,臉。今義:臉的形狀,相貌。  

  或表示另提一事。  

  大方:古義,深明大道的人,或轉通某種學問的人。今義:①不吝嗇;②自然,不拘  

  束;不俗氣。  

  河:古義,特指黃河。今義,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2.詞性活用  

  秋水時至(名詞做狀語,按時。)  

  順流而東行(名詞做狀語,向東。)  

  東面而視(名詞用為動詞,面對。)  

  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意動詞,以….  

  3.特殊句式  

  聞道百(定語后置)  

  以為莫己若(賓語前置)  

  我之謂也(賓語前置)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  

  4.成語  

  望洋興嘆(望洋,仰視貌。“望球興嘆”“望水興嘆”屬生造。)  

  見笑大方(貽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  

  三、理解思想內容  

  課堂討論:這則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啟發學生敞開思路,大膽發表看法。下述觀點都符合文意:  

  人貴自知之明;  

  謙受益,滿招損;  

  自大由于無知;  

  知恥近手勇;  

  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有比較才能有鑒別。  

  四、指導背誦  

  這篇課文結構簡單,層次清楚,可采用關系法背誦。先劃分層次,概括層意。第一層上  

  有兩句,第一句寫黃河的壯闊,第二句寫河伯驕傲自滿。兩句之間的連接語是“于是焉”。  

  第二層也是兩句,第一句寫北海的廣闊,第二句寫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組合。利  

  用關系法把握語言結構,有利于背誦。  

  還可采用排詞法。課文用對比方法寫河伯認識的前后變化。可提取、排列兩相對照的  

  詞語: ·  

  河與海的比較:  

  河伯認識的變化  

  課后練習還介紹了問題法。所提的三個問題恰好針對三個內容要點,邏輯性強。運用  

  此法掌握內容梗概,利于背誦。  

  課上背誦練習:  

  個人默記一兩篇后,由老師帶領集體背誦。集體背誦好.互相提醒.腦記耳聽口誦.可  

  加強記憶。  

  五、布置作業   

  1.制作詞語、句式卡片。  

  2.筆譯全文。  

  3.寫讀后感。

秋水教學設計 篇8

  一、教材分析 

      《秋水》是莊子的名篇。莊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莊子的思想與智慧非常人所能及,高中一年級學生在理解上會有困難,正因如此,課本將原有的《逍遙游》換成現在的《秋水》。課文僅僅節選了《秋水》前面的一小段,篇幅很短,文字也淺顯,所表達的思想單獨來看并不深奧。故此,教學過程 中當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拓展閱讀。 

  二、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莊子的思想及文風。 

  2、懂得形象化說理的方法。 

  3、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和能力。 

  三、教學重點 

  在讀懂文章的基礎上得出啟示。 

  四、教學步驟 設計 

  1、導入   

  以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莊子中出現的成語導入  。 

  (現代社會信息異常豐富,學生往往對文言文閱讀缺乏興趣和能力,但我們得實行“拿來主義”,從古文中汲取營養。莊子的文章一方面給我們以思想的啟迪,另一方面也給我們以語言的滋養。) 

  2、朗讀 

  以Flash課件營造朗讀氛圍。 

  教師范讀。 

  學生集體或個別朗讀,教師指導朗讀。 

  3、分析課文 

  承接導入  語中的成語話題來切入本文。 

  引導學生找出能幫助理解課文的關鍵成語:“望洋興嘆”,然后圍繞該成語提出問題,一步步引導出翻譯、層次、寫作手法、思想等方面的學習。 

  1) “嘆”的內容是什么? 

  2) 為什么會“嘆”? 

  3) 怎樣寫“嘆”? 

  4) 從“嘆”中得到什么啟示? 

  5) 總結讀書方法:對以上學習過程進行小結,總結出一種讀書方法:“中心開花”分析法。 

  4、練習 

  堂上練習,及時檢測學習效果。 

  練習涉及文學常識、字詞理解、句式分析、課文理解等方面。 

  5、拓展 

  學習文言文并不是為學而學,應是“古為今用”,可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莊子的文章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啟示。 

  在對課文進行討論后,可另從《莊子》中選擇一則或兩則較為熟悉的寓言小故事,引導啟發學生讀一讀,想一想,談一談。 

  ——以上設計的內容及步驟,并不意味著教師在堂上按部就班地全部都講,亦不意味著學生要按部就班地全部都學,應根據具體情況和個體特性來調節教學內容和順序。

  [1]

秋水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了解莊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風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能力目標

  通過誦讀,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

  使學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在小學階段就學過唐朝詩人王之渙的千古絕句《登鸛鵲樓》。(指名學生背誦)“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詩的前兩句描繪出一幅壯闊遼遠的山河圖,氣勢宏大,筆意高遠。后兩句則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窮盡目力遙望千里,還須再登上一層高樓。這首詩給我們的啟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而現實生活也的確如此,人的認識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只會貽笑大方。這個道理,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已有所闡述,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莊子在他的文章《秋水》中是如何闡述這個道理的。

  二、簡介《莊子》并解題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大體與孟軻同時或稍后。他繼承并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與老子并稱“老莊”。

  《莊子》一書,漢代著錄為五十二篇,現存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通常認為是莊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有莊周門人及后來道家的作品。

  莊子的思想屬主觀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 別,在認識上走向相對主義。莊子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 治。

  莊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曾經這樣評價他的文章:“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莊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對話的形式,討論了“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的問題。課文節選《秋水》開頭的一段,單看此文,寓意已經有了新的理解。

  三、課文誦讀

  1.初讀課文,教師作誦讀指導。

  (指名一位同學朗讀,其他學生糾正其讀音不準之處)

  誦讀指導:“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文章開頭的兩句話寫秋天的雨水按季節來到,小股水流無以計數,灌入黃河,浩浩蕩蕩,暢通無阻,無比壯觀。作者在此僅用了22個字就把黃河的壯闊描寫得淋漓盡致。誦讀時語速要緩慢而有氣魄,注意各分句之間的停頓。“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句中的“間”,讀時聲調要適當拖長,略作停頓后,再緩緩讀出“不辯牛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句誦讀時語速要稍快,要將河伯的驕傲自滿之情讀出來。“于是焉”的“焉”在此是個語氣助詞,用在句中表停頓,“河伯欣然自喜”誦讀時重音要放在“欣然”二字之上。“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誦讀時一定要注意“以天下之美”之后的短暫停頓,二要將重音放在“盡”字上。因為一個“盡”將河伯的躊躇滿志,飄飄然描寫得淋漓盡致。

  (教師范讀,學生齊讀)

  “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句要用敘述的語氣讀出,語速適中。

  “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這是河伯“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面對大海的廣闊,然后向海神若發出的由衷慨嘆,是發自肺腑的自我批評。因此,誦讀時語速要稍慢,要讀出懇切的自悔之意,要處理好句子中的停頓,例如:“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句,讀出“且夫”后要稍作停頓,然后接著讀“我嘗聞少仲尼之聞”。

  (教師范讀,學生齊讀)

  2.再讀課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給學生5分鐘時間,反復閱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

  提問:河伯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確:“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河伯面對黃河的廣闊,覺得天下之美盡在自己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問:河伯后來為何又望洋而嘆呢?

  明確:河伯“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面對波瀾壯闊,無邊無際的大海,他深深地認識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嘆。

  提問:河伯面對波瀾壯闊的大海,是如何自責的?

  (小組討論,交流看法)

  明確:河伯先引用俗語“聞道百,以為莫己若”來批評自己“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的狂妄自大;繼而說自己曾經不相信有“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現在親眼看到大海的無邊無際,才深深意識到自己目光的短淺;接著,發出慨嘆“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認識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寬廣,那自己的錯誤認識則永遠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淺陋將長久地被大方之家所恥笑。

  (2)學生齊讀課文后,思考下列問題。

  ①全文可分為幾層意思?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③本文在寫作上有何特點?

  ④結合實際,談談本文給你的啟示。

  (學生四人一組討論分析,交流心得,然后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

  明確:①全文可分為兩層意思。第一層從“秋水時至”到“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寫黃河的壯闊和河伯的驕傲自滿。第二層從“順流而東行”至“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寫河伯見到大海后自嘆不如。

  ②本文以河神見海神為喻,說明人的認識是有限的,通過開拓視野加以比較,就能感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驕傲自滿,就難免會貽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③這篇文章通篇設喻,用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說明哲理。生動形象,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過程中巧妙地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如黃河的寬闊與北海的壯觀的對比;河伯的“欣然自喜”與“望洋向若而嘆”的對比。在對比中情節得以推動,在對比中河伯大徹大悟,有了新的認識。

  ④學生甲:《秋水》一文使我認識到驕傲自滿會束縛我們前進的步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河伯就是順流而東行,望到了無邊無際的大海才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學生乙:學習《秋水》一文后,我更深刻地意識到,在限定的環境中,人的認識是非常有限的,就如河伯,他面對黃河,覺得天下美景全在自己這里,見到大海后,他才由衷地自嘆不如。這就告訴我們,必須不斷地超越自己,才會有所發展。

  學生丙:學習了這篇文章,我覺得,作為學生更應該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因為知識的海洋是無邊無際的,只有不斷探索,才能攀登高峰。

  教師小結:同學們的回答非常準確,認識也極為深刻。本文雖短小,卻寓有哲理,河伯面對海神的那番感嘆,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河伯的自責與憂慮給予我們以深刻地啟示:為了祖國的騰飛,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我們更應該開拓視野,勇于創新,超越自我,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攀登高峰,創造輝煌。

  3.三讀課文,結合板書,嘗試背誦。

  (給學生5~8分鐘時間,背誦課文,然后指名學生背誦,學生齊背誦)

  四、文言文知識積累

  (1)通假字

  涇流之大(“涇”通“徑”,徑直)

  不辯牛馬(“辯”通“辨”,辨別,區別)

  (2)古今異義詞

  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動詞“至”和介詞“于”的'連用,意為“到達”。今僅用作另提一事的連詞)

  東面而視(“東面”,臉朝東。今指東邊)

  (3)詞類活用

  秋水時至(名詞“時(季節)”作動詞“至”的狀語:隨季節,按季節)

  順流而東行(方位名詞“東”,作動詞“行”的狀語:朝東,向東)

  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形容詞“美”,作介詞“以”的賓語,用作名詞:美景)

  (4)一詞多義

  (5)句式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判斷句。“用……者,……也”表示判斷)

  以為莫己若者(賓語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詞“己”作賓語前置。)

  我之謂也(賓語前置句。助詞“之”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用“見……于……”表示被動)

  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以……為……”是古漢語常見的固定形式,可譯為“認為……是……”“覺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非……,則……”,是副詞“非”和連詞“則”的配合格式,可譯為“(要)不是,就……”)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且夫”,連詞。連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開頭,可譯為“再說”“況且”,表示意思推進一層)

  (6)出自本文的成語

  望洋興嘆:仰望海神而興嘆。原指看到人家的偉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視的樣子。

  貽笑大方:留下笑柄給內行人,讓內行的人笑話。貽,遺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養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謙詞。

  五、教學反思

  今天下午上《秋水》一文,在導入新課階段,我引用了南懷瑾的一句話“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倒,否則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飯吃,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介紹了道家思想在歷史上的深遠影響以及它對于心靈生活的滋潤。又引魯迅《漢文學史綱要》中的“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一句,指出了《莊子》著作的的藝術風格,學生感到很新鮮。然后又讓學生試著介紹他們所了解的有關莊子的生平事跡以及《莊子》中的有關故事等,從學生的介紹來看,他們對莊子其人其書的了解是很有限的,這有點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這里是一級達標學校,是全市最好的生源;可見他們在初中時候的課外閱讀是比較狹隘的)。

  為了讓學生對莊子其人其書產生點興趣,我在學生介紹的基礎上,扼要地概括介紹了莊子的生平與思想,介紹了《莊子》一書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與基本藝術風格。然后選擇了幾個比較典型的能體現莊子個性風采的故事片段,如鼓盆而歌,拒不為相、路遇骷髏等介紹給學生,從他們的驚訝的反映可見出他們對莊子這個人是有點興趣了。接著順水推舟。轉入對《莊子秋水篇》的全篇思想內容要點的介紹,強調原文全篇的主要意圖是在于表達“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但是如果單獨將其開頭部分抽取(即課文的節選部分),它還給人以關于“人的認識是有限的,不能驕傲自大”“人貴有自知之明”“謙受益,滿招損”等等的啟示。上述啟示在賞析中,學生基本上能說出。

  本課計劃用一節課教完,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我只用了30分鐘多一點,前面近15分鐘用以課前口語訓練以及對第22課《寡人之于國也》一課的總結性復習問答。這學期文言文快要結束了,我想得告訴學生學會自己分類整理語言點,即按照易錯讀字、通假字、古今異義、文言實詞、一詞多義、特殊句式、固定結構等知識點來梳理,以便復習鞏固,因此這節課在賞析的同時向學生提示、點撥了本課的重點的字詞句,在黑板上板書了部分語例,并將此項工作布置為課后作業。

  課后找了幾個學生談話,了解對這堂課聽課的反饋。大部分學生表示聽得懂,這篇課文比較淺易。這讓我有點擔憂:因為感覺淺易,覺得沒有什么值得深究的問題了,可能只是知之皮毛。這篇課文是節選,只是原文《秋水》篇的一個開頭部分,部分與整體的內涵在讀者的閱讀理解來看又會存在一些出入。

  在〈1〉班講這篇課文時,我把課文中的提到的伯夷與孔子這兩個人的用意作了個具體的解釋,介紹的了莊子的“知量無窮”的觀點。指出文本中海若與河伯的象征蘊涵,如果說海若是莊子的自我寫照,那么河伯則是儒家門徒之類的投影,孔子及其門徒們在這個文本中是一個被奚落和挖苦的對象,這是莊子的詭秘之處。(1)班的葉瑩瑩同學對“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輕伯夷之義”一句如何理解提出了疑問,這是我事先估計到的。在講解過程中,我對此也做了簡要闡述:《秋水》的主體是河伯與海若的七次對話,對話的核心內容就是莊子的無限相對思想。河伯與海若在后面的對話中也曾提到孔子與伯夷,原文是“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與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意思是伯夷辭讓君位以成就好名聲,孔子大談天下事以顯示自己學識淵博,他們的自滿,不就好像你剛才在秋水面前洋洋自得樣子嗎?通過這樣的補充介紹,學生對節選部分的思想內涵有了一個更深刻的認識。

  我越來越感覺到文言文閱讀教學,在文本閱讀鑒賞的課堂對話中,教師與學生由于在前閱讀的積累上的差異,會使對話可能因視界的差異導致教學對話的中止或錯位,在這個時候,教師必須敢于講,把問題將具體,講透徹。對于像本文這樣的節選類文本,教師最好在備課中通讀其全文,以免斷章取義。

秋水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

  1、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與用法。

  2、 了解莊周及他的哲學思想,準確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

  3、 通過自讀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學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學重點:

  1、 重點理解“涇流、涘、望洋向若、少、輕、殆、大方之家”等詞語。

  2、 整理和歸納“焉、于、而”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3、 了解“非……則……”和“見……于……”兩種固定句式。

  教學難點 :

  1、 借助語境推斷文言詞語的意義。

  2、 理解河伯對海神若的那番感嘆。

  教學方法:

  1、 朗讀法。課文篇幅短小,文字淺顯,宜于以讀帶講。

  2、 問答法。以有針對性的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學生思維。

  3、 探究拓展法。指導學生閱讀《莊子》中有關篇目。開拓視野,更深入了解莊周及他的哲學思想。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

  一、 導入  新課:唐朝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雀樓》中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說的是想要窮盡目力遙望千里,還需再登上一層高樓。給我們的啟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只會貽笑大方。

  二、 介紹莊子:

  1、 介紹莊子生平。(借助幻燈片)

  2、 《史記》中記載莊子與楚威王使臣的對話(幻燈片),初步把握莊子這一人物形象,初步體會莊子精神。

  三、 研習新課;

  1、 齊讀課文、正音釋義。

  時:時節、時令  灌:注入    河:黃河   涇:jīng 暢通無阻的水流                                  兩涘渚崖之間:   sì 水邊  zhǔ水中的小塊陸地  

  望洋向若而嘆: 仰視而望的樣子 海神名  少:小看。  輕:輕視

  難:nái難以、窮:盡

  旋:掉轉 殆   dài危險

  2、 分析課文:

  提問:河伯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確:“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河伯面對黃河的廣闊,覺得天下之美為盡在自己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問:河伯后來為何又望洋而嘆呢?

  明確:河伯“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面對波瀾壯闊,無邊無際的大海,他深深的認識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嘆。

  提問:河伯面對波瀾壯闊的大海是如何自責的?

  明確:河伯先引用俗語“聞到百,以為莫己若”來批評自己“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的狂妄自大,繼而說自己曾經不相信有“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現在親眼看到大海的無邊無際,才深深意識到自己目光的短淺,接著,發出了慨嘆“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認識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寬廣,那自己的錯誤認識則永遠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淺陋將長久的被大方之家所恥笑。

  3、 給課文劃分層次:

  明確:兩層:一寫黃河的壯闊和河伯的驕傲自滿。二寫河伯看到大海之后自嘆不如。

  用對比的方法寫河伯認識的前后變化。(借助幻燈片)

  4、讓學生找出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成語。

  明確:(借助幻燈片)

  古今異義:至于、河、面目、大方。

  詞類活用:時、東、面、少、輕。

  特殊句式:聞道百、以為莫己若、我之謂也、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成語:望洋興嘆、見笑大方。

  5、幻燈片展示:“焉、于、而”三個虛詞的用法。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語氣助詞,放在句中表停頓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疑問代詞  當作“怎么、哪里”講

  焉    今吾子又死焉         兼詞,當作“于此”講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語氣助詞

  空囊橐,徐徐焉實狼其中 語氣助詞 用作形容詞詞尾

  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  介詞 當作“在”講

  于    至于北海,東面而視    介詞 引出行為的對象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介詞 表比較

  吾常見笑于大方之家    介詞 表被動

  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連詞 用在中心語與修飾語之間

  而    性貪而狠             連詞 表并列關系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連詞 表轉折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      代詞 用“而”當作“你”講

  6、本文的寫作特色:

  這篇文章用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說明哲理,通篇都是設喻。在寫河神認識的前后變化時,用了對比的手法,如寫黃河與北海的壯闊,前者是“百川灌河”,“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后者是“難窮”,“不見水端”。寫河伯的認識,先前是“欣然自喜”,后來是“望洋向若而嘆”。

  7、補充材料:海神若的回答(幻燈片展示)。稍作解釋。

秋水教學設計 篇11

  【設計說明】

  《秋水(節選)》一文節選自《莊子〃外篇〃秋水》,雖然人們普遍認為“外篇”并非莊子所作,但《秋水》一篇所闡述的相對主義思想卻是莊子哲學思想的核心內容,因而受到普遍的重視。該文隸屬于高二語文第一學期第五單元,單元主題為“山水情思”,意在引導學生關注宇宙自然,學會思考,從中獲得深刻的人生啟迪。從學科教學與“地球學”有機對接的角度來看,這也是一篇難得的好材料,這樣課文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細心觀察和認真思考的習慣,拓寬視野,從而培養博大的天地情懷,學生可以從中獲取多方面的營養。之所以選擇這一課還有一個考慮,文言文教學長期以來存在著許多令人困惑的東西,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如何做到“言”“文”并重。從中學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文言積累始終是文言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因為沒有必要的文言積累,學生進一步學習文言文乃至現代文的能力必然收到制約;但對于《秋水》這樣諸子散文中的經典之作,如果學生學習過后頭腦中只剩下幾個字詞句,這顯然是極大的浪費,因為教材的教育價值沒有得到應有的挖掘和發揮。語文學科是最重要的基礎性學科之一,是母語教學,肩負著文化傳承的歷史重任,是為學生的成長立根塑魂的學科,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從更高的層面觀照和理解文言文教學,不僅注重文言積累,更要積極挖掘教材的育人資源,從而真正做到教書育人。正是出于這樣的考慮,本課在教學設計時,盡量做到言文并重,并由點到面進行必要的拓展,以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去理解文化經典,本著古為今用,辨證取舍的原則,剔除糟粕,吸取精華。我想,這樣的努力應該是符合新時代教育精神的。

  【教學目標】

  1.理解本文所闡發的道家思想,取其精華,從中獲得積極的人生啟示;

  2.感受莊子散文想象奇幻、汪洋恣肆的藝術特色,了解中國古典哲學的詩性特征;

  3.積累文中出現的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詞法和句法。

  【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文章的閱讀分析,理解莊子所闡發的道家思想,并作出辯證的思考和評價

  難點:改變文言文學習只見“言”不見“文”的閱讀習慣,文言并舉,還原文言文閱讀的本來面目

  【課時安排】

  2課時(第二課時)

  【課前準備】

  復習《諸子喻山水》取譬設喻的說理方法;預習疏通文章第二段并作整體思考;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引出新課

  教學預設:朗讀課文第一段,簡要回顧第一段主要內容

  設計意圖:復習舊課,引出新授課學習內容

  二、朗讀課文,宏觀把握

  教學預設:問題:在第二節中,莊子通過海神若之口,想表達怎樣的觀點?

  1設計意圖:通過朗讀課文,首先從整體上感知本段主要內容,為下文的細讀分析作鋪墊

  三、細讀課文,微觀分析

  教學預設:ppt展示課文,并用顏色、標記突出顯示文中需要注意的字詞句,請學生分層口頭解釋疏通文意(遇到困難可以參看書下注解或工具書),然后再作層次分析和歸納,最后談談自己從中受到的啟發。

  設計意圖:一方面通過提示引導學生注意文言積累,另一方面通過學生口頭解釋的具體情況相機解決字詞句問題,做到靈活處理。分析和歸納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結構思路,談談自己受到的有益的啟示,分享收獲,難度不大,由學生自由交流。

  四、準確理解,思考評價

  教學預設:思考討論:結合《秋水》全文(第一課時已作介紹),談談你對莊子相對主義思想的看法

  設計意圖:傳統文化普遍存在精華與糟粕并存的問題,通過思考討論形成正確的認識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形成辨證思考的能力和習慣,以提升認識事物、明辨是非的能力。因難度較大,采用小組討論的形式,可以擴大參與面。

  五、比較鑒賞,拓展延伸

  教學設計:問題探究:本文與《諸子喻山水》在說理藝術上有何異同?試舉例具體說明其表達效果。

  設計意圖:《諸子喻山水》收錄了孔子、孟子、老子、管子、韓非子、孫子等的言論,本文莊子以寓言的形式通過海神與河神的'對話闡述對宇宙人生的看法,這些古代先哲以山水為喻闡述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先秦諸子哲學散文的藝術特色方面有一定的代表性,對這一問題進行探究可以幫助學生對中國古典哲學獨特的詩性氣質有一個具體初步的了解,對學生閱讀古代其它哲學散文著作有一定的幫助。

  六、布置作業,復習鞏固

  作業設計:文言基礎知識整理;瀏覽諸子散文,任選一例,試對文中表達的觀點進行辯證的分析評價,并就中國古代哲學散文的詩性特征寫一段鑒賞文字(600字左右)。

  設計意圖:第一個練習是為了鞏固課內學到的文言基礎知識;第二個練習主要是將讀寫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從思想內容和寫作特色兩大方面著手閱讀欣賞先秦散文。

  【教學后記】

  能從文本價值和學生語文學習的實際情況出發,確定教學目標,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效果較好。教學流程設計比較合理,符合學生學習和思維的規律,沒有出現梗阻或流動不暢的現象,教學步驟的推進比較順暢,課堂教學的既定目標較好達成。但是,有兩個問題值得注意:一個是第三個環節教學,讓學生口頭解釋疏通文意時,發現不少學生對文中語句的解釋不夠清楚、不夠準確,甚至書下有注解的詞語的解釋也不到位,說明有一部分同學課前沒有充分預習,課前預習的環節有待加強落實,高一備課組預習筆記的做法值得借鑒,可以考慮每一節新課課前花一定時間進行預習抽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第二個問題是,學生對莊子在文中闡述的觀點發表自己的看法時,表現出看待問題的角度單

  一、觀點片面,呈現出非此即彼、非對即錯的簡單思維模式,雖然課前對這一問題已經有充分的預見,但從學生回答問題的質量看來,問題還是比較普遍和比較嚴重的,單靠一堂課的方法指導恐怕不能徹底解決問題,這個問題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因為這反映出學生的思維品質和思維方法,要不斷進行訓練才能達到矯正和提升的目的,非一日之功,必須長期堅持。

  【典型案例】

  在本單元的文言文教學中,我反復對學生強調:先秦諸子的哲學散文既有很高的思想價值,也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要充分全面地從中吸取營養。作為一個當代青年,面對這樣的濃縮著深厚哲理內涵、閃爍著耀眼智慧光芒的古代文化的精華,如果讀過文章之后腦子里只剩下片言只語,甚至于只是記住了幾個字詞句,那是何等的浪費,這無異于走進金山卻空手而歸!知識固然重要,但智慧豈不是更加重要!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的古人面對宇宙自然,發出那樣的奇思妙想,其中蘊藏著深刻的思想、無比的智慧,真是啟人心智;古代先哲精彩的論述,形象生動的表達,真實耐人尋味,讓人回味無窮。認真學習古人的智慧,感悟古人的天地情懷,學習古人的生動的語言,在學習中繼承古代優秀的傳統文化,那才是我們要尋的真正的寶貝!

  學習了《諸子喻山水》和《秋水(節選)》兩篇課文之后,我布臵了一篇隨筆的作業。要求學生結合所學的內容,在先秦諸子中任選一位,讀一篇文章,找到一段感興趣的內容,寫一篇600字左右的隨筆。結果發現有的同學好像第一次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一樣,對先秦諸子的深刻思想極其佩服,有幾位同學洋洋灑灑一千多字,談古論今,揮筆縱橫,不能自已。由此看來,我的努力還是取得了一些效果。

  從中我也得到一個啟示,語文教學尤其是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不妨放開一些,少一些急功近利,腦子里不要老是惦記著高考高考,更不能把本該是高三的教學內容硬生生地塞進高二,讓學生囫圇吞棗,急功近利可能導致語文在學生心目中更加面目可憎。我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語文不光有用,而且有趣,甚而至于還有些可愛!

秋水教學設計 篇12

  【設計思想】

  本篇案例設計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讓河伯這個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在設計時,我們層層深入,分為導入、走進莊子、基礎知識預習檢查、課文分析、拓展延伸,文言文關鍵是讓學生深入形象并找到美感。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和莊子的生平與哲學思想。

  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拓展學生閱讀視野,自學莊子作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認識到個人見識有限,若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的道理。

  【教學重點】

  1、重點理解“涇流、涘、望洋向若、少、輕、殆、大方之家”等詞語。

  2、整理和歸納“焉、于、而”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3、了解“非……則……”和“見……于……”兩種固定句式。

  【教學難點】

  1、借助語境推斷文言詞語的意義。

  2、理解河伯對海神若的那番感嘆。

  【教學方法】

  1、朗讀法。課文篇幅短小,文字淺顯,宜于以讀帶講。

  2、問答法。以有針對性的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學生思維。

  3、探究拓展法。指導學生閱讀《莊子》中有關篇目。開拓視野,更深入了解莊周及他的哲學思想。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著名學者南懷瑾這樣說:“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倒,否則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飯吃,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千百年來,道家思想對亂世中飽經創傷的心靈給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莊子,魯迅先生曾在《漢文學史綱要》中這樣評價過他:“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們就來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介紹莊子.

  莊子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人,大體與孟軻同時而稍后。他繼承并發展了老子的思想,為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稱“老莊”。

  莊子的思想屬于主觀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別,否定客觀真理,在認識論上走向相對主義。從這種認識論出發,莊子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擯棄一切文化知識。

  莊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魯迅先生說:“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莊子的哲學思想大體可歸納為以道為實體的本體論、“萬物齊一”的相對主義認識論,并由此引發出其獨有的主觀唯心主義傾向和相對主義詭辯傾向。以此為基礎,在深刻揭露“竊國者為諸侯”的政治現實的同時,莊子與老子一脈相承,主張一種無為而治、小國寡民的社會理想。同時,莊子崇尚一種“天人合一”,提倡“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認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遙自得,是精神的自由,而非名利。這種本于自然的人性論與倫理觀,為后世的中國知識分子提供了另一種生存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可能性。莊子的哲學提倡破除肉身我與認知我,追求超然物外的審美態度,于事于物不著痕跡。

  《莊子》(又名《南華經》)是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后學所著。現存33篇,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內篇一般認定為莊子自撰,外篇、雜篇出于莊子門人及后學之手。是道家經典之一,書中唯心主義是基本傾向,但也有不少辯證因素。其散文在先秦諸子中文學價值最高,有“莊騷”之稱,對后世的文學影響極大。

  《秋水》是《莊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對話的形式,討論了“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的問題。課文節選《秋水》開頭的一段,以河神見海神為喻,說明個人的見識有限,經過比較,就會顯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

  三、基礎知識預習檢查

  1、聽老師朗讀。

  2、組織學生誦讀課文,積累文言知識

  (1)第一次誦讀,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①正音:

  涘(sì)渚(zhǔ)少(shǎo)殆(dài)

  ②古今異義

  至于北海(至:動詞“到”,于:介詞)

  望洋向若(聯綿詞,仰視的樣子)

  大方之家(修養高,明白事理)

  秋水時至(時令,季節)

  ③通假

  不辯牛馬(辯,通“辨”)

  涇流之大(涇,通“徑”)

  ④詞類活用

  順流而東行(名詞用作狀語,向東)

  少仲尼之聞(形容詞作動詞,小看,也可以理解為意動用法,以……為少)

  輕伯夷之義(形容詞作動詞,輕視,也可以理解為意動用法,以……為輕)

  ⑤文言句式

  以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莫若己)

  我之謂也(用“之”幫助賓語前置,謂我也)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

  ⑥一詞多義

  涇流之大(代詞,這樣)

  我之謂也(結構助詞,幫助賓語前置)

  仲尼之聞(結構助詞,的)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詞,因)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介詞,被)

  (2)第二次誦讀,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課后練習一)

  ①河伯在什么情況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

  ③河伯為什么認為自己“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3、全文解析

  原文: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

  關鍵字:時:名狀,按時令。川:水道、河流。河:黃河。涇:通“徑”。之:這樣,如此。

  譯文:秋水依照時令及時來到,很多河流的水灌注到黃河里。水流是那樣寬闊,在水的兩邊和水中的小洲與高出的河岸之間

  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已。

  辨:“辨”,辨別。焉:助詞不譯。然:形容詞綴。以:認為

  竟分不清對面的牛和馬。于是乎黃河神高興地自我得意起來,認為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這里。

  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而:表修飾順連詞。東:名狀,向東。于:介詞,引出到達的地點。而:表修飾連詞。

  他沿著河道向東走,來到了北海;面對著東方觀望,看不到水的盡頭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

  始旋:開始,掉轉。望洋:翹首遠望的`樣子。

  于是黃河神轉過臉來,仰頭對海神若感嘆說:“野語有之日,‘聞道百,以為莫已若’者,我之謂也。野語:俗語百:很多

  “俗語說,‘聽說了許多道理,就認為沒有誰比得上自己’,這就說的是我呀。”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

  且夫:發語詞。聞:動。聞:名。而:并列連詞。之:結構助詞,的。始:當初

  況且我曾經聽說有人輕視孔子的學問,看不起伯夷的節義,當初我不相信

  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

  之:主謂之間取獨殆:危險

  現在我看到了您的博大無窮,我若不是走到您的門前,那就危險了。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長:長久,見:表被動方:道

  我將長久地被有學識的人所譏笑。

  四、自主探究

  問題一:河伯的感情是如何變化的?

  答:欣然自喜——望洋興嘆。

  問題二:河伯為什么會欣然自喜?

  答: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

  問題三:既然欣然自喜,為什么會望洋興嘆?

  答: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問題四:河伯嘆什么?在河伯的感嘆中體會河伯這一個形象。

  答: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本文中河伯這個形象還是非常可愛的。河伯一開始見到黃河直流的水波這樣大,他就開始飄飄然,認為天下間的美景全在自己這里。當他見到大海后,他認識到自己的盲目自大,很快,掉轉臉,對海神做自我批評,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他這種很快認識自己錯誤,勇于做自我批評的精神是非常難能可貴的。要想到,畢竟他是一條大河的神仙啊。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后,繼而進一步論述,在社會上,像我這樣的人不在少數。我曾經聽說過,有人小看孔子的見聞,輕視伯夷的大義,開始我不相信,現在看到自己是這樣的,那么社會上肯定存在的。

  問題五:那么本文通過河伯經歷的一件事,這個寓言想要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呢?

  答:個人的知識見解是有限的,如果驕傲自滿,難免會貽笑大方。

  五、本文的寫作特色:

  這篇文章用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說明哲理,通篇都是設喻。在寫河神認識的前后變化時,用了對比的手法,如寫黃河與北海的壯闊,前者是“百川灌河”,“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后者是“難窮”,“不見水端”。寫河伯的認識,先前是“欣然自喜”,后來是“望洋向若而嘆”。

  六、布置作業

秋水教學設計 篇13

  一、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莊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風格;

  2、學會積累、歸納文言詞語和文言文特殊句式。3、通過河伯認識前后變化的對比,理解本文寓意。

  4、學習運用寓言故事說理的方法。

  二、名周,戰國時哲學家,散文家,宋國蒙人。

  他繼承并發揚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老莊”《莊子》一書,道家經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內七篇,外十五篇,雜十一篇。一般認為,內篇是莊子自著,外篇、雜篇是莊子的門徒所著。《莊子》一書,風格獨特,它把深奧玄妙的哲理與生動具體的想象融于一爐;它想象豐富,構思奇特,語言豐富,善于對事物進行極細致、生動的描繪。

  魯迅先生曾稱贊他的文章說“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讀準字音。

  2.把握節奏——不破

  讀,領字后有小停頓。

  3.初步體會作者的感情涇:涘:渚旋:難:殆

  四、再讀課文-翻譯句子疏通文意

  (1)時:(2)灌河:(3)涇:

  (4)辯:(5)美:(6)盡在己:

  (7)北海:(8)東面:(9)旋其面目:

  (10)望洋:(11)野語:(12)聞道百

  (1)莫己若:

  (2)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始吾弗信:

  (3)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五、文本研習

  (一)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1、河伯在什么情況下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2、河伯后來為何又望洋而嘆呢?

  3、河伯為何自認會“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二)探究性閱讀,回答下列問題:

  ①全文可分為幾層意思?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③本文在寫作上有何特點?

  ①全文可分為幾層意思?

  全文可分為兩層意思。

  第一層從“秋水時至”到“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寫黃河的壯闊和河伯的驕傲自滿。

  第二層從“順流而東行”至“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寫河伯見到大海后自嘆不如。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本文以河神見海神為喻,說明人的認識是有限的,通過開拓視野加以比較,就能感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驕傲自滿,就難免會貽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③本文在寫作上有何特點?

  1、通篇設喻說理。用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說明哲理。生動形象,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2、巧用對比手法。如黃河的寬闊與北海的壯觀的對比;河伯的“欣然自喜”與“望洋向若而嘆”。

  思考:

  這篇文章對你有什么啟示?

  1、人貴有自知之明

  2、人只有不斷地超越自己,才能有所發展

  3、謙受益,滿遭損

  4、克服主觀性防止片面性

  5、自大源于無知

  6、知恥而后才近乎勇

  7、做事有比較才有鑒別

  隨堂檢測:

  一、根據提示,回憶課文:

  1、從正面描寫黃河水勢浩大的句子是:

  2、運用側面描寫突顯黃河水勢的句子是:

  3、表現河伯驕傲自滿的心情的句子是:

  4、引用野語,說明自己狂妄自大的句子是:

  5、成語“貽笑大方”的出處是: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二、選出對本文點評不夠正確的一項

  A.河伯取得了一點成就就得意洋洋,狂妄自大,主要原因是他的見聞太狹窄。

  B.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正確認識自己,切忌自高自大,否則難免貽笑大方。

  C.河伯前后對自身的認識發生了鮮明的變化,這種變化是可喜的,值得肯定。

  D.河伯是被作者批評和嘲諷的對象,他必將被得大道的人長久恥笑。

  布置作業

  1、在筆記本上整理并歸納文言知識。

  2、課外閱讀:

  李懷寧《忙里偷閑讀莊子》;于丹的《莊子》心得

  板書設計

  百川灌河欣然自喜——驕傲自滿

  不辨牛馬狂妄自大

  至于北海望洋興嘆——自知之明

  不見水端自我批評

秋水教學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 : 

  1、 理解課文闡發的人生哲理,力戒驕傲。 

  2、 學習對比的方法。 

  3、 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式。 

  4、 背誦課文。 

  教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 

  同學們,我們在小學階段就學過唐朝詩人王之渙的千古絕句《登鸛雀樓》。(老師和學生一起背誦)“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詩的前兩句描繪出一幅壯闊遼遠的山河圖,氣勢宏大,筆意高遠。后兩句則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窮盡目力遙望千里,還須再登上一層高樓。這首詩給我們的啟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而現實生活也的確如此,人的認識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只會貽笑大方。這個道理,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已有所闡述,下面我們就學習選自《莊子》的《秋水》。(板書課題) 

  二、 作者介紹:(投影) 

  莊子:戰國時期宋國蒙人,大約與孟子同時而稍后,他繼承并發展了老子的思想,為道家學派的重要人物,世稱“老莊”。 

  莊子思想比較復雜,基本上屬于主觀唯心主義;主張保身、全生、養親、盡年。 

  莊子的思辨的哲學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莊子》,現存33篇。 

  《莊子》散文是戰國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寫得汪洋恣肆,不拘繩墨,變化無端,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和濃郁的詩意。 

  三、 根據課文注釋自讀課文,完成下列問題:(投影) 

  1、 找出古今異義詞,并解釋。 

  2、 找出詞性活用詞語,并理解。 

  3、 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 找出文中的成語,并理解。 

  5、 理解這則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小結:(投影) 

  (1) 古今異義:      古                  今 

  至于北海           到了             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           特指黃河         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臉          臉的形狀,相貌。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深明大義的人,或         ①不吝嗇 

  專通某種學問的人         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氣。 

  (2) 詞性活用: 

  秋水時至                   名詞做狀語, 按時。 

  順流而東行                 名詞做狀語, 向東。 

  東面而視                   名詞作動詞, 面對。 

  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   意動用法,以……為少,以……為輕。 

  (3) 特殊句式: 

  聞道百                        定語后置 

  以為莫己若                    賓語前置 

  我之謂也                      賓語前置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被動句 

  (4) 成語 

  望洋興嘆:望洋,抬頭向上看的樣子。本義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見笑大方(貽笑大方):讓內行見笑。 

  補充: 

  1、通假字:

  涇流之大。(“涇”通“徑”,直流。) 

  不辯牛馬。(“辯”通“辨”,分辨,辨別。) 

  2、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非……則”,表示假設,譯為:“不是……就……”。)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且夫……”,再說,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層意思。)

  四、 課堂討論:這則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人貴有自知之明                          知恥近于勇 

  謙受益,滿招損                          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自大由于無知                            有比較才有鑒別 

  五、 課堂小結: 

  《秋水》這篇課文雖然僅僅節選了《莊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們同樣領略到了莊子散文的風行水上,自然成文,設喻巧妙,機趣橫生的特點。不僅如此,還使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人的認識是有限的,只有開拓視野,不斷創新,才能有所提高,順應時代的潮流。同學們生活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把握機遇,超越自我,用我們的智慧、知識去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板書設計   

  欣然自喜(黃河)     天下之美盡在己 

  河伯                        (驕傲自滿)         人的認識      山外有山   

  有限        天外有天 

  (設喻)  望洋興嘆(大海)    見笑于大方之家         

  (自嘆不如)

秋水教學設計 篇15

  汕頭潮南區礪青中學     鄭光程

  一、 導入  :

  我們中國的成語源遠流長,含義深刻。其中有兩個成語,一個是“  望洋興嘆” ,一個是“貽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嗎?(《莊子•秋水》)有誰能說一說這兩個成語的意思?(  望洋興嘆:本義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貽笑大方:讓內行者見笑。)

  二、 介紹作者及《莊子》

  莊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縣附近)人。大約生于公元前四世紀中葉,死于公元前三世紀上半時期,與孟子同時或稍后。他作過蒙城漆園吏;楚威王要拜他為相,他拒絕了。

  《莊子》是莊周和他的門人、后學者所著。一般人認定,“內篇”七篇是莊子自著,“外篇”十一篇是門人和后學者所著。它是一部唯心主義哲學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莊子》一書的思想核心.即清靜無為,順應自然,隨從世俗,反對人為,棄圣絕知,否定現實的進步和斗爭。

  《莊子》中所宣揚的社會理想是人類遠古,所謂“其臥徐徐,其覺于于”;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莊子》有一定的批判精神。當時封建制代替了奴隸制,大批的貴族奴隸主轉化為封建地主,他們極盡詭詐殘酷,貪婪無厭,窮奢極欲。莊子反對“知”、“圣”,詛咒黑暗,往往是基于此而發。在后學中更明確指斥“圣人不死,大盜不止,”“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這種深刻的批判精神,體現了《莊子》文章一定的現實意義,對后代也有積極影響。

  三、 整體感知課文

  《秋水》是《莊子·外物》中的一篇。課文節選的是《秋水》篇的開頭一段,以河伯見海神為喻,說明個人的見識有限,經過比較,就會顯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

  學生思考:全文可分為多少個層次?怎么劃分?每層講什么?

  明確:全文分兩層:第一層(“秋水時至……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寫黃河的壯闊和河伯的驕傲自滿。第二層,寫河伯見到大海后自嘆不如。

  四、 思想內容分析:

  1、 分析第一層

  提問:本層共兩句話,每句講什么?   

  明確:第一句寫黃河的壯闊。第二句寫河伯的驕傲自滿。

  提問:河伯驕傲自滿的神態、心理可用什么成語概括?

  (參考:躊躇滿志、夜郎自大)

  板書設計  :

  百川灌河——雄壯

  黃河

  不辯牛馬——開闊

  第一層

  欣然自喜——躊躇滿志

  河伯

  天下之美盡在——夜郎自大

  2、 分析第二層

  提問:見到大海,河伯為什么會望洋興嘆?

  明確:對于接納眾流、浩瀚無垠的大海來說,黃河與之相較,又實在是太渺小了。當河伯懷著洋洋自得的心情向東而行,到達北海,“東面而視”時,滿眼所觸及的是無邊無際的茫茫海水,這和“不辯牛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還有自知之明,頓覺自己的見識局于一隅,自愧弗如,故而會望洋興嘆

  提問:河伯是怎樣進行自我批評的?

  明確:  首先以“‘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來批評自己“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的狂妄自大。接著以小看仲尼和輕視伯夷的事例,證實了自己的淺薄。最后以一個“殆”字,闡明驕傲自滿的危害性,即勢必遭到“大方之家”的恥笑。批判層層展開,步步深入,一個狂妄自大,又將幡然悔悟的河伯形象躍然坻卜,呼之欲出了,從而揭示了反驕破滿的主旨,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書設計  :

  東面而視

  大海

  第二層 不見水端

  責己狂妄

  河伯      批己淺薄

  貽笑大方

  3、 小界。提問:本文對我們有何啟示?

  明確:我們可以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那就是說一個人的見識總是有限的,見聞再多,也不能驕傲自滿。(學生說出諸如“人貴有自知之明 ”、“ 知恥近于勇 ”、“謙受益,滿招損” 、“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自大由于無知”、“ 有比較才有鑒別”等,都應予以肯定。) 

  五、總結本文有關的語法

  (一)通假字:

  涇流之大。(“涇”通“徑”,直流。) 

  不辯牛馬。(“辯”通“辨”,分辨,辨別。) 

  (二)一詞多義

  望洋向若而嘆曰。(名詞,海神名。)

  以為莫己若者。(動詞,如、及、比得上。)

  (三)詞類活用

  順流而東行。(方位名詞作狀語。東:向東面。)

  東面而視。(方位名詞作狀語。東:朝東,向東。)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少:認為…;少,小看;輕:認為……輕,輕視。)

  (四)句式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賓語前置句。賓語“己”置于動詞謂語“若”的前面)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見……于,表示被動,可譯為“……被……”,

  (五)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非……則”,表示假設,譯為:“不是……就、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且夫……”,再說,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層 意思。)

  六、分析本文寫作特點

  本文以寓言的形式說理,因此將客觀的東西主觀化,用擬人的來表現海、河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如河伯的沾沾自喜和對海神若的談話就是如此,另外,在論說時,文章采用了引申譬喻的方法,以小見大地擴展話題。比如文章開始寫的是水之大,而河伯對海神若的談話則提到了仲尼之聞與伯夷之義,就由 水勢的大小拓展到道德學問的方面來,使文章的內涵更豐富,主題更深刻。

秋水教學設計(通用15篇) 相關內容:
  • 《秋水》教學設計(精選22篇)

    [設計思想]本篇案例設計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讓河伯這個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在設計時,我們層層深入,分為導入、走進莊子、基礎知識預習檢查、課文分析、拓展延伸,文言文關鍵是讓學生深入形象并找到美感。...

  • 《秋水》教學設計(通用12篇)

    汕頭潮南區礪青中學鄭光程 一、 導入: 我們中國的成語源遠流長,含義深刻。其中有兩個成語,一個是“望洋興嘆”,一個是“貽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嗎?(《莊子秋水》)有誰能說一說這兩個成語的意思?(望洋興嘆:本義指在偉...

  • 《秋水》教學設計

    [設計思想]本篇案例設計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讓河伯這個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在設計時,我們層層深入,分為導入、走進莊子、基礎知識預習檢查、課文分析、拓展延伸,文言文關鍵是讓學生深入形象并找到美感。...

  • 《秋水》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闡發的人生哲理,力戒驕傲。 2、學習對比的方法。 3、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式。 4、背誦課文。 教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在小學階段就學過唐朝詩人王之渙的千古絕句《登鸛雀樓》。...

  • 《秋水》教學設計4

    汕頭潮南區礪青中學鄭光程 一、 導入: 我們中國的成語源遠流長,含義深刻。其中有兩個成語,一個是“望洋興嘆”,一個是“貽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嗎?(《莊子秋水》)有誰能說一說這兩個成語的意思?(望洋興嘆:本義指在偉...

  • 《秋水》教學設計3

    華興中學王海軍 教學目的: 1、 了解莊子的哲學思想及本文寓意。 2、 了解莊子散文的藝術特色。 2、積累文中的重點詞語和特殊句式。 教學重點: 1、重點理解“涇流、涘、望洋向若、少、輕、殆、大方之家”等詞語。...

  • 《秋水》教學設計3

    《莊子》 教學目標: 1、 理解課文闡發的人生哲理,力戒驕傲。 2、 學習對比的方法。 3、 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式。 4、 背誦課文。 教時安排:一課時。...

  • 《秋水》教學設計2

    一、理解課文闡發的人生哲理,力戒驕傲。 二、學習對比的方法。 三、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式。 四、背誦全文。 水 這篇課文篇幅短小,文字淺顯,學生在課上自讀、研討,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疑難處 教師適當講解、點撥。...

  • 《秋水》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與用法。 2、了解莊周及他的哲學思想,準確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 3、通過自讀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學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 《秋水》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秋水》是莊子的名篇。莊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莊子的思想與智慧非常人所能及,高中一年級學生在理解上會有困難,正因如此,課本...

  • 《秋水》教學設計4

    汕頭潮南區礪青中學鄭光程 一、 導入: 我們中國的成語源遠流長,含義深刻。其中有兩個成語,一個是“望洋興嘆”,一個是“貽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嗎?(《莊子秋水》)有誰能說一說這兩個成語的意思?(望洋興嘆:本義指在偉...

  • 《秋水》教學設計3

    《莊子》 教學目標: 1、 理解課文闡發的人生哲理,力戒驕傲。 2、 學習對比的方法。 3、 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式。 4、 背誦課文。 教時安排:一課時。...

  • 《秋水》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與用法。 2、了解莊周及他的哲學思想,準確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 3、通過自讀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學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 《秋水》教學設計5

    《秋水》教學設計教材分析:《秋水》是《莊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對話的形式,討論了“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的問題。 課文節選《秋水》開頭的一段,以河神見海神為喻,說明個人的見識有限,經過比較,就會顯示自己的...

  • 《秋水》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秋水》是莊子的名篇。莊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莊子的思想與智慧非常人所能及,高中一年級學生在理解上會有困難,正因如此,課本將原有的《逍遙游》換成現...

  • 教學設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奇米影视7777狠狠狠狠色 | 国产一区二区亚洲一区二区 | 特黄特黄a级毛片免费专区 九色在线观看 | 日韩在线毛片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h片在线看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色 | 中国产xxxxa片在线观看 |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不卡无码AV | 国产社区精品视频 | 国产成人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片AV国语在线观看 | 国产一二三四五区 | 狠狠干天天干 | 一级a毛片| 国产乱配视频免费观看 | 麻豆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91 | 大地资源影视免费观看 | 亚洲精选在线 | 张柏芝三级在线观看 | 国产免费观看精品 | 看全黄大色黄大片老人做 | 麻豆免费视频观看 | 欧美一道本一区二区三区 | www.国产com |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宅男软件功能 | 日韩女人一级 | 极品美女大尺度私房写真 | 国产妇女馒头高清泬20P多毛 | 国产精品视频–无名网 | 欧美丰满熟妇xxxx性ppx人 | 一级少妇高清性色生活片 | 成年人免费小视频 | 日本一区2区 | 日韩1页| 人妻制服出轨中字在线 | 日韩人妻系列无码专区 | 91精品在线?看视频 国产理论在线播放 | 午夜寂寞少妇性影院 | 久久久成人999亚洲区美女 |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综合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