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風喚雨世紀教學設計(精選3篇)
呼風喚雨世紀教學設計 篇1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認識5個生字,能正確朗讀16個詞語。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3、能說出20世紀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變化。
4、透過本課的學習,激發學生產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教學重點:
了解20世紀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變化。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詞語和句子。
教學準備:
課件、搜集20世紀科學技術發展成就的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同學們,當你按動遙控器看電視的時候,當你打開冰箱取飲料的時候,當你撥通電話與同學交談的時候,當你登錄網站查閱資料的時候……你能感覺到什么?板書課題,理解課題。
簡單介紹作者路甬祥及本文的寫作意圖。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讀準生字生詞,讀通課文。
2、默讀全文。思考: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么?課文主要是圍繞那一段寫的?用劃出來。
三、抓住重點,深悟課文。
1、直入中心,引導質疑。(出示: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這句話自成一段,簡要地點明了課文的中心。
學生齊讀語句,教師引導學生針對這句話質疑。
2、細讀第二自然段。引導學生理解設問句。理解“發明”和“發現”、“一百年”和“上百萬年”的區別。
3、指導學生自學第三、四自然段。
自學提示(出示課件):
動筆畫畫:劃出描述人類在上百萬年的歷史中的生活狀態和20世紀人類科學技術發展成就的語句。
用心想想:課文用了什么方法向我們介紹了20世紀人類科學技術成就的?用這樣的方法寫有什么好處?
小組交流:把你的學習收獲在小組內與同伴交流分享。
學生自學,教師參與小組學習,巡視指導。
教師提出匯報要求,學生匯報自學收獲。
教師相機引導學生理解下列問題:
理解農耕社會。
理解重點句子:20世紀的成就,真能夠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來形容。
結合第四段資料,進一步理解“發明”和“發現”。(課件出示相關圖片)
體會比較的說明方法。
教師引導學生聯系生活,體會科學技術給人類的生活帶來的變化和好處。
學生舉出其它的科技成就。(課件出示展示科技成就的圖片。)
指導朗讀。
總結寫法和說明方法運用的好處。
4、學習課文最后一段。
(1)齊讀。思考:你認為20世紀是一個怎樣的世紀呢?
(課件出示)20世紀是一個的世紀。
同桌交流,補充空白。
(2)學生暢想21世紀的科技發展,暢談心中的奇思妙想。
四、總結全文。
五、作業超市。
1、把你的奇思妙想動筆畫下來,講給爸爸媽媽或長輩聽,聽取他們意見和推薦。然后運用這天學到的說明方法寫一篇小練筆《我的奇思妙想》。
2、做一份名為《科技天地》的剪貼報或手抄報,全班展評。
呼風喚雨世紀教學設計 篇2
一、解題釋題導入新課
1、說說生活中有哪些高科技?
2、引入課題;正如大家所找的這些資料所說明的,我們已經到了一個能運用高科技來呼風喚雨的世紀、
板書課題:呼風喚雨的世紀
3、解題釋題:
什么叫世紀?(一百年為一個世紀,20__年屬于2l世紀)
什么叫呼風喚雨?(原指神仙道土運用法力喚來風雨,那里是比喻人們能夠比較自由地控制自然、支配自然)
4、過渡引入:讓我們一齊學習看看人們怎樣利用科學來控制、支配自然吧、
二、指導學習生字新詞
1、自讀課文,找出內含生字新詞的句子多讀幾遍、
2、出示生字卡片輪讀生字、
(1)糾正不良讀音
(2)強調讀音;后鼻韻——“程”“耕”“幻”“控”;翹舌音——“程”·哲”:第二聲“潛”、
①匯報預習:哪些字容易寫錯?“鞍”右邊不是反文、“幻”不能多一擻、
②字詞意思質疑——透過預習,哪些宇詞你不理解?
3、引導解疑—全班討論解答,教師相機點撥。
A、難點詞釋義:奇跡、出乎意料、依靠、千里眼、順風耳、騰云駕霧、寄托、洞察,歸根到底,回顧,改善、
B、易混詞區別:發明——發現、(“發現”是本來存在的但我們不了解的事物或規律,“發明”是指本來不存在的,是新創造、如電腦電視是人類的發明,而恐龍曾生活在地球上是后人的發現、)
三、初讀課文感悟大意
1、指名分節讀課文,比一比誰讀得最正確最流利。
2、說說讀后給你留下的印象、
生A:科技發展太迅猛,
生B;人類原先生活的環境太差,沒有電燈沒有電視……
生C,人類能登上月球、能潛入探海、能洞察百億光年外的天體、探索原子核的奧秘等是科學創造的奇跡。
四、課堂小結
這天學習了本課生字、理解了難解字詞,明白了20世紀是一個科技迅猛發展的世紀、
五、布置作業
1、寫生字、
2、熟讀課文。
呼風喚雨世紀教學設計 篇3
閱讀要有強烈的參與意識,才能潛沉于文本生動、形象的情景之中。不然,文本生動的情景就易被單個語言文字掩蓋,就不利于學生對文本的整體解讀。所以,深入文本要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為依托。只有參與才能有更深的體驗,更真切的感受,更豐富的收獲;也只有參與,才能更主動更廣泛地與同伴合作。參與的態度越積極,對文本的認識就越深刻。在《呼風喚雨的世紀》這一課中,注重學生與文本對話,通過系列的板塊運作使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深入到文本中去,回應到與同伴、教師的交流中來,以求語文教學的真正有效。
一、緊扣重點詞,切入文本
1.請學生說說“呼風喚雨”的意思。
2.填空
在我國的傳說中,( )就具有這樣神奇的能力。20世紀我們人類靠( )也具有了呼風喚雨的能力。
教師結語:遠古時候,人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完全依賴自然的生活。20世紀現代科學技術的到來,使人類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我們就要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來了解科學技術創造的奇跡,感受科學技術發展的驚人速度。
[設計意圖]“呼風喚雨”這個詞在全文中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整篇課文就是圍繞這個詞語展開、深入并結束的。從遠古時代人類創設種種美好幻想開始,到人類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創造出那么多的發明,處處有“呼風喚雨”的存在。所以,在第2課時開始,我把這個詞語置在前面,通過解讀、說話的形式打開學生潛在的詞庫,切入文本,使課的展開有一個很清晰的起點。
二、建構有效對比,逐漸深入文本
(一)百萬年來一成不變的生活
1.仔細閱讀課文2-3自然段,完成填空。
人類在上百萬年的歷史中,一直生活在一個依賴自然的農耕社會。那時沒有( ),沒有( ),沒有( ),也沒有( )。
2.展開想象,各個語文小組選擇一個話題進行討論。
話題(1)沒有電燈、電視、電話我們的生活會怎樣?
話題(2)沒有飛機、汽車、火車我們的生活會怎樣呢?
話題(3)如果讓你生活在那樣一個時代,你該怎么辦呢?
3.每個小組推選一個代表進行交流,在交流中鼓勵同學之間互相補充,互提建議,然后填空。
人類在上百萬年的歷史中,一直生活在一個依賴自然的農耕社會。那時沒有( ),沒有( ),沒有( ),也沒有( ),真是( )!
4.教師小結:聽了大家來自內心的發言,我明白了農耕社會人們生活的情況。按我們的想法,那真是沒法子過啊!可盡管如此,人們還是渴望能擁有超出自身能力之外的奇特魔力,所以在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有了很多表達人們這種愿望的人和事。
[設計意圖]光憑課文中這么簡單的一段話:“沒有……沒有……沒有……也沒有……”學生是很難體會到農耕社會人類物質生活的貧乏,而物質生活的貧乏又勢必影響人的精神生活。如果學生沒有體會到這一點,也就無法領略科學技術的無窮魅力,也感受不到科學技術給人類社會造成的巨大變化。因此,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選擇話題進行討論,讓每個學生在想象中“親歷”農耕時代人類生活的情況。這樣全方位地參與文本,參與課堂,使每個學生都有了自己的體會。
(二)寄托人類夢想的美好愿望
1.為了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說說古時候的人類想出了一些怎樣的神話故事,創造了一些怎樣的神話人物。鼓勵學生能調動大腦儲備,說出一些在課外看到的神話人物或傳說。
2.學生交流,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填空,請學生展開想象完成。
“嫦娥奔月”寄托著人類( )的美好愿望
“葫蘆小金剛”寄托著人類( )的美好愿望
“隱身娃”寄托著人類( )的美好愿望
( )寄托著人類( )的美好愿望
3.我們的祖先大概做夢也不會想到,這些美好的愿望如今都實現了。靠的是什么?是現代科學技術。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置,一方面是讓學生感受到祖先豐富的想象力;另一方面是讓學生明白科學技術真的可以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所以,在設計中,我鼓勵學生從古時候的傳說中去理解人們美好的愿望,為學生體會科技巨大的力量進一步鋪墊。
(三)一百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1.在短短一世紀中,我們的生活因為科學技術的利用和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讀課文第3自然段,找找哪一句話可以形容這一切。
2.朗讀詩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體會詩句原來的意思。聯系課文理解后填空
“春風”指的是——(科學技術)“梨花”指的是——(利用科學技術獲得的許多奇跡般的發現和發明。如電視……)在課外搜集資料的前提下,鼓勵學生說出更多更好的新發明和新發現。
3.朗讀句子“在20世紀一百年的時間里,人類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獲得那么多奇跡般的、出乎意料的發現和發明。”體會“發現”和“發明”的意思,感受文章用詞的準確性。
4.體會“百萬年一成不變的生活”和“一百年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樣寫的用意。先讓學生相互之間討論,然后進行交流。在交流中教師補充說明,從而明白科學技術使一世紀的改變超過了人類上百萬年的總和。
5.補充一份關于20世紀其他發明和21世紀初的新發明或新發現的材料,學生閱讀、體悟,然后說說讀后感受。
[設計意圖]從遠古時代人類完全依賴自然的農耕生活到人類利用科學技術實現的現代化生活,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這看似平淡的三個環節中,建構了兩個有效的對比:一個對比是古時候人類只能利用想象創造一個又一個神話,如今人類利用科學技術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真實的神話;另一個是從時間上進行對比,人類百萬年一成不變的生活,如今人類日新月異的生活。通過一系列設計,讓全體學生參與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深入文本的過程中來。在這實在的參與過程中,學生自然明確了是20世紀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變化,也自然激發起熱愛科學的情感,以及學習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三、有效練習,擴展文本
1.科學技術的利用,使得人類很多美好的夢想都成為現實。仔細思考,將下列兩組中表述同一理論的內容連好線。
千里眼 宇宙飛船上月球
隱身娃 手機
嫦娥奔月 進行偽裝的迷彩服
騰云駕霧 視頻
順風耳 直上云霄的飛機
2.在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時候,是不是也給人類帶來了一些隱患呢?請學生討論,做簡要交流。
布置作業:以小組為單位。要求每組成員共同合作,查找資料,然后選擇題目,完成一篇科學小論文。選擇題目如下,也可以自擬。
《新世紀,怎樣使科學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人類能完全改變自然嗎?》
《科學應該使生活更加美好》
《我對核技術的看法》
《我心目中的未來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