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科學研究綱領引導教學設計的理論研究
將教學設計劃分為這三個層面的目的并不是想說明哪種層面的活動不重要或哪種層面的活動更重要。這三個層面的設計活動是互生的關系,沒有媒體傳遞的設計就談不上高品質的學習資源,沒有學習環境的設計就很難保證有高質量的學習活動。將教學設計的活動劃分為三個層面,旨在提醒教學設計者學習環境和媒體的設計并不是教學設計的全部。
認識到教學設計存在著這三個層面的活動很重要,因為不同層面的設計結果和評價方法會很不同。教學設計者應該將自己的教學設計活動進行定位,以便清楚認識自己的設計活動在整個教學設計活動中的地位和性質,了解自己的設計結果在教學實施中的角色和作用。
很長一段時間,教學設計的實踐領域主要集中在媒體傳遞層面上的活動。隨著網絡的普及,網絡環境的開放性、資源豐富性、資源易獲取性等特征使教學設計者將設計重點從媒體傳遞的設計逐漸轉向學習環境的設計并繼而將設計的重點放在學習活動的設計成為可能。
由以上兩條輔助性假設所帶來的教學設計理論中經驗內容的變化,不但會涵蓋原有理論中的合理內容,而且也會使教學設計理論發展成為適應信息社會教育水平需要的教學設計新理論。當然,隨著教學設計理論的發展,我們仍可以增加一些輔助性理論假設以完善教學設計的理論內容。
3、教學設計理論的反面啟示規則
理論發展的反面啟示規則是一種“有理由”的“強硬規定”,它使研究者按照這個規則將一些事實反駁轉向理論的保護帶而不是硬核。進入二十世紀十九年代以來,國內不少有識之士開始重視教育技術的基本理論研究。在許多理論工作者艱苦探索的同時,也滋生了一些教育技術理論發展悲觀情緒和思潮。這種悲觀情緒和思潮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將教學設計產品(特別是媒體產品)在應用時表現出來的無效性和低效性歸咎于教學設計理論本身的生命力,認為教學設計理論沒什么可以研究的,教學設計還應該主要靠教師的經驗、靈感和教學藝術。
持有悲觀情緒和觀點的人不加分析地將一些經驗事實對理論的反駁引向教學設計理論的硬核,從而開始否定教學設計理論的生命力和發展的潛力。這一切不能不說與沒有明確教學設計理論的反面啟示規則有關聯。有必要規定一條反面啟示規則:教學設計理論遇到的經驗事實的反駁都源于設計沒有滿足學習的充分條件。這種設計失敗可能是操作失誤,也可能是理論欠缺。
教學設計理論是一個多對象、多層次的設計學理論,它非常關心設計結果的運用效果,并以此作為主要的反思材料。但教學設計與教學效果之間畢竟存在著教學實施環節。因此,教學效果不會與教學設計有直接的聯系。只有那些按照設計原理進行設計并且設計的意圖得到充分體現的情況下,由設計產品所造成的教學效果低下的事實才是反駁教學設計理論的經驗事實。
4、教學設計理論的正面啟示規則
正面啟示規則可以幫助理論研究者在沒遇到經驗事實反駁的情況下,按照某種理論發展規則理性地拓展理論的經驗內容。根據教學設計理論的第一條輔助性理論假設,我們可以這樣規定教學設計理論的正面啟示規則:教學設計理論研究的最基本任務是尋找學習發生和維持的充分條件,并深入研究這種充分條件的設計原理。因此說,凡是對學習有影響的因素,在設計學層面上都應能找到它們的位置。如果真能做到這一點,教學設計理論便能夠在設計學層面上解釋全部的由設計所能影響的教學經驗事實。這是多么令人鼓舞的理論發展前景!
四、 小結
本文的目的不是想證明我們曾經提出的理論框架和理論體系的正確性和科學性(靠時間去證明吧),而是試圖確立教學設計理論的研究綱領,并理性地利用研究綱領來引導理論研究。
雖然教學設計理論的很多理論內容來自教學論、學習心理學理論、傳播理論等其他理論基礎學科,但其科學研究綱領與它們有著很大的差異。在很多學科看來,教學設計只是一個實踐領域。而對于教育技術學而言,教學設計既是實踐領域,更是理論研究領域。明確了教學設計理論研究的研究綱領,將有利于應付教學經驗事實的沖擊,在面對經驗事實沖擊時能找對理論發展的方向。
參考資料:
[1]郭本禹,《道德認知發展與道德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2]楊開城,李文光,教學設計理論的新框架,《中國電化教育》,2001.6
[3]楊開城,李文光,現代教學設計理論體系初探,《中國電化教育》,2002.1-2
[4]楊開城,對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設計的幾點看法,2001年全國遠程教育、網絡教育學術會議發言稿
[1] 列昂節夫的activity theory在國內早期被翻譯成“活動理論”,這種翻譯直到現在仍在沿用。根據這種翻譯,activity theory中的三個重要概念activity ,action 和operation將被翻譯成“活動”,“動作”和“操作”。然而,當我們試圖將activity theory作為教學設計的理論框架時,這種翻譯與教學設計領域中術語的使用存在一些不協調。教學設計中學習活動和教學活動是教學設計的設計單位,并且教學活動和學習活動都將受明確的目標控制。但在activity theory中,受目標控制的不是activity,而是action,這樣教學設計的設計單位就可以稱為“動作”!霸O計動作”這樣的說法在教學設計領域中是明顯不被接受的。因此,應將activity,action和operation翻譯為“行為”,“活動”和“操作”。這樣的翻譯不但沒有曲解activity theory的原意,而且更適合在教學設計領域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