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創造性思維培養的教學設計理論與實踐探索
作者:李文光* 楊開城 何克抗
本文從教學目標分類、理論依據、新的教學設計框架、典型案例設計、評價等方面對基于創造性思維培養的教學設計理論與實踐探索進行了探討。針對創造性思維培養的特點,教學目標要從知識與操作兩個維度考慮,并相應地將操作維度再分為意義建構與創新能力生成兩個層級,這就從理論上為教學目標的確定明確了方向;在理論基礎方面,強調以何克抗教授所提出創造性六要素以及DC心理模型為依據;為了實現創造性思維的目標以及將創造性思維理論教學化,提出了以活動為核心的共包含三層面的教學設計理論框架,基于創造性思維六要素培養的教學原理是教學活動設計的出發點;本文將“WebQuest”作為典型案例設計的外殼,并簡要說明如何去體現創造性思維教學設計理論;在評價方面本指出要將實驗研究、量規評價、開發研究緊密結合,才能很好地說明該理論的實際效果。
關鍵詞:教學設計 創造性思維培養 評價
1 引言
基于創造性思維培養的教學設計理論的提出出于三方面的考慮,首先,教育從來就是社會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必須對社會的發展、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以及由此產生的人才規格的新要求主動做出反應。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指出“素質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這種提法為通過實施素質教育來培養創新人才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所謂“創新人才”就是具有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其核心則是創造性思維(何克抗,2001)。教學設計是從事具體學科教學工作的教師必須掌握的理論,如何依托學科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教學設計理論必須要回答的理論問題;其次要應對目前教學設計理論所面臨的新挑戰。實踐表明,對學科教師進行一周的培訓,教師很快就接受了教學系統設計的操作過程和方法,并能立即運用到實踐當中去,結合自己的教學寫出一份符合教學系統設計要求的教案。但這僅僅是一個基礎,除此而外,老師們更期望教學設計理論能提供解決具體教學問題的分析思路和具體方法,即針對具體的教學問題需要提供更具體的教學策略和活動,這將是提高教學設計理論實際應用效果的關鍵,但是從結構上看,目前的教學設計理論沒有完整地回答這個問題;最后,作為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的心理學又有了新的進展,使基于創造型思維培養的教學設計理論的構建有據可依。
基于以上考慮,本文擬從教學目標分類、理論依據、新的教學設計框架、典型案例設計、評價等方面進行探討。
2 對基于創造性思維培養的教學設計的教學目標的思考
傳統的認知目標分類理論所針對的主要是知識的各種類型,適應了傳統的基于知識的傳遞和接受的教學設計的要求,但是并不適應創造性思維培養的要求,所以說,如何按照創造性思維培養的要求提出新的分類原則是教學設計理論的重要內容。
創造性思維培養受多種因素影響,在這些因素中,知識和操作對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影響最為顯著。它們之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知識是屬于全人類的,是可以用某種媒介承載的人類文化。而思維能力是屬于個體的,我們不可能直接以某種介質承載和傳遞思維能力,必須通過各種教學活動和實踐活動才能提高自己的思維水平,這就有賴于操作的介入,因為操作恰好是屬于個體的,屬于實際活動的范疇。操作代表著“個體”人的思維能力,它是個體借助內部語言在頭腦中進行的智力活動,是在掌握一定知識的基礎上經過大量練習后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將知識個體化并轉化為個體能力的過程。
我們將操作類型分為辨別、表象化、理解、記憶、運用和創見/發現等子類型。其中辨別、表象化、理解、記憶位于同一個層級。建構性學習和教學旨在使學習者形成對知識的深刻理解。目前認知學習理論(建構主義是認知主義理論的進一步發展)主要是針對這部分知識和相應的操作,研究成果異常豐富,如注意策略、復述策略、閱讀策略、精加工策略、組織策略、十字交叉策略、示例學習策略、元認知策略等,對意義的建構起主要作用。運用和創見/發現位于同一個層級,更有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
兩個層級之間不是毫無關聯的,意義建構所包含的各類操作是創造性思維生成所包含的各項操作的基礎,創造性思維生成的過程也一定伴隨大量的意義建構和重構活動(對意義的多次重復加工)。對于運用和創見/發現層級來說,教育心理學界所提供獨立研究成果并不多,比較有啟發的研究成果是問題解決策略,包括專家和新手解決問題的思維策略、建模策略等,還有一些和創造性思維培養緊密聯系的教學策略,如支架策略、隨機通達策略、拋錨策略、認知學徒策略、主席中立策略、頭腦風暴策略、角色扮演策略、四角策略、多次選舉策略、焦點列表策略等等。為了豐富直接為創造性思維培養服務的策略,我們可以按照一定的創造性思維理論來改造這些已有的策略。這些與創造性思維培養密切相關的教學策略為設計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教學活動設計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圖1 創造性思維培養導向教學設計的認知方面教學目標分類
3 對基于創造性思維培養的教學設計的重要理論依據 ——創造性思維的思考